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行业(3)

Ⅲ.创业七年③幂次法则与黑天鹅事件

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

强者只相信因果。

“人生中的幂次法则:幂次法则不只对投资者很重要,它对每个人也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投资者。一个创业者只要花时间打理一个初创企业,就是在做重要投资。因此每个创业者必须思考他的公司以后是否会成功、会有价值。同样,每个人都是一个投资者。你之所以选择一份职业,是因为你相信自己选择的工作在今后的几十年中会变得很有价值。你不只拥有自己生命的代理权,还拥有这世界上某个重要角落里的代理权。而这一切都要从抵制不公平的概率主宰开始,因为你并不是一张被概率决定命运的彩票。你应该将全部注意力放在你擅长的事情上,而且在这之前要先仔细想一想未来这件事情是否会变得很有价值。”

这是PayPal创始人在《从0到1》中写下的一段话。这本书在2015年很红,在创投圈几乎人手一本,书里数次提及了幂次法则(Power Law),令我非常好奇。从幂次法则展开阅读,对照自己的人生案例进行理解,我获得了极大的启迪。幂次法则般的成长是每个企业与个人最大的美梦。虽然这是一个艰深的数学甚至是物理学及社会学名词,我依然认为非常需要掰开揉碎从零普及——尤其是,如果一个人渴望实现梦想,渴望找到世俗成功的阶梯,他真的需要预先懂得这个原理。下面,我试试用我能理解的白话来描述这个原理。

首先,幂次法则与黑天鹅事件一起,解释了许多人类社会的分布与事件。通常,咱们都觉得,凡事都是正态分布的。正态分布又叫高斯分布,是高中函数的一个基本概念,当然后来很多人估计都忘光了。正态分布长这样:

我们通常会觉得,在人群中,无论按照哪种情况来统计,都是中间的人最多,极端的两头最少。比如中等胖瘦的人占大多数,特胖的和特瘦的都少,这个很好理解。正态分布描述的就是一个大多数的世界。

然而,世界上还有许多事,是呈现幂次法则分布的。

幂次法则分布长这样:

一个耳熟能详对幂次法则的描述就是80/20法则,即“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在一件事情的发展与结果之中,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子,其余的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子。比如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价值,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等等。幂次法则真正勾勒出,不平等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属性。

显然,我们如果都是函数表里的一个随机变量,这个随机变量肯定都希望干那20%的事,成为那20%的人。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就得知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成为Power Law表中最汹涌的那一小撮变量。根据《黑天鹅》中的分析,这样的随机变量需要有两个重要特点:

1.Scalable可扩展。我理解是病毒式放大,可做乘法。

2.Self-reinforcing自我强化。我理解是正向循环,马太效应。

这里撇开世界大事,只谈个人发展,如果把幂次法则放到生活里,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你用一小时做了一件事,通常这件事做完以后的影响和效用都非常短暂,做完即止。比如吃饭、唱K、逛淘宝、玩游戏、看韩剧、打扫房间这些事,只能高兴满意一小时,但是属于不重要不紧急,做与不做,做好与做坏,影响无法深远,更无法在未来生长出更多成果。

如果你读书、学习、锻炼、专注兴趣,用一小时勤恳地做一件长线工作,那么这类事情的影响和效用需要通过长期累积才能显现,属于重要但不紧急。我认为这类事情真的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属于幂次法则的土壤,负责给出足够的酝酿和蛰伏期,只有它们能为黑天鹅事件的时间点提供发生条件。

所谓黑天鹅事件,是指具备了以下三个特征的事件:

1.不可预测,具有意外性。

2.造成极大影响。

3.事后回头看,觉得其发生符合逻辑。

“黑天鹅事件”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数次国际性经济危机的源头事件。但我觉得,朴素人生中也可以充满黑天鹅事件。

如果你是学生,偶然看到一个专业的招生简章;如果你是剪辑爱好者,用一小时制作发布了一个病毒式视频;如果你是个演员,用一小时见到了决定你命运的导演——那么这一小时的效能和对你人生的影响力,很可能会完胜任何其他人生时刻。你未来的推演将起始于这一小时,这一小时内你的正向成果将会被无数次地提及、使用和放大,直至改写你后面的整个人生。在过去,我们可能称之为“Big Day”,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Big Day”这词不足以形容这种放大,在《黑天鹅》里面,它被称作“Black Swan Event”。

因为移动互联网,幂次法则在这个时代得以空前来临。但就人生中的黑天鹅事件而言,我认为我在自己身上验证了它。我的黑天鹅事件时间点非常明确,发生在2008年11月3日,我的三十岁生日到来那一天。

但那一天的我对此毫无察觉。我大概还记得好像是午后想着自己的新年龄,竟然还在床上无所事事地躺了一会儿,然后打算起来泡一壶红茶,在向茶壶里汩汩倒着开水时,看着蒸汽升腾,我获得了一个闪念。在这一章的开篇,我把这种时刻统称为决定性瞬间。但在这里,可以说若干瞬间中的最初的那个,就是黑天鹅事件的诞生时刻。

于是我坐到电脑前开始打字,一条一条写出我从生活中习得的教训集锦,用了一小时,不间断地打了三十多条,最后把整篇教训集锦命名为《写在三十岁到来这一天》,然后在当时流行的在线聊天软件MSN上,随手发给了两个比较亲近的人。

之后,幂次法则开始了。在2008到现在的七年间,这篇教训集锦被连绵不绝地疯转在各BBS上,各Blog上,各公司转发的邮件里,各短微博,各长微博,各微信朋友圈,各公众号,冠以各种各样断章取义的惊悚名字,比如《美女CEO说,不要太高傲,大家都是出来卖的》。我知道的是,在我认识的人里,所有人都在不同渠道看到过。

在教训集锦被疯转的第二年,有出版社建议我写书,把教训前面的故事写下来。2009年底,我写完了第一本书,书名争执不下,最后很不情愿地定为我觉得十分恶俗的《女人明白要趁早》。这是“趁早”第一次出现。整个书名里,我真正喜欢的是“趁早”两个字。

然后,《女人明白要趁早》就成了畅销书,上个月我在香港转机,还看见这本书在PAGE ONE书店的畅销榜上位列第四,已经畅销了六年。既然成了畅销书作者,出版社必然劝我继续写,于是后面又出版了第二、三、四本书。现在正写的这本,是第五本了。

在《女人明白要趁早》出版后的第一年,我还在继续开小公关公司。但第二年,我就开始设计制作现在“趁早”品牌的核心产品效率手册,开始涉足文创行业。

我也曾想过这个问题:天赋、原生家庭、生存、兴趣、环境、资源,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性地影响一个人做出那一刻的选择?

如今我在想,“趁早”的由来,可以作为答案的一种可能。

2011年底,我决定印制一批效率手册给客户做新年礼物。我是效率手册的重度用户,从来都认为效率手册是个平凡但实用的小工具,既可以承载思想,开发成本又低廉——团队有设计和印刷监督人员。于是效率手册的制作进入流程,一切按部就班推进,与其他的制作型项目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在这个项目里,没有来自客户的意见和制约,一切是我与团队在做选择和决定,效率手册里出现的每一个排版每一处设计,都可以是肆意而主观的——这对于乙方来说,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奖赏。

在决定制作数量时,有人建议制作3000本,其中500本当作赠送礼物,其余在淘宝卖掉。虽然那时我从未有电商基础,但还是采纳了这个建议。之后公司在淘宝开了一个店,起名为“趁早小店”,没有装修,全无经验,但还是在2011年11月,开通半个月后,卖光了所有效率手册。

上架开通的前几个小时我记忆深刻,兼当客服的姑娘紧张得不知所措,我到她的电脑前一看,卖家旺旺正在疯狂闪动,眼见窗口迅速形成了密集层叠。我被那景象震惊了,或者说愚蠢的我曾低估了电商的力量。

第一年的“趁早小店”是蒙的,客服、包装、快递,团队全是外行,办公室杂乱无章,大家却因为新鲜感和战斗状态而激动。一切都突如其来,一切都在实战中摸索。

这使我想起了很多年前看过的那本科普读物《世界是平的》,当时合上书我只读懂了一个命题——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如果再不凭借互联网作为平台和工具做事,就太晚了。“趁早小店”的开通,让我一下子真正懂了这个命题,这命题说的,正是幂次法则。

到了2012年,所有的2011效率手册反馈渐渐回来,当收到上千个关于2013效率手册的询问时,我意识到在这一条路上要继续向前了。

几年间,除了效率手册,小店里的产品线逐渐添加,但添加得非常缓慢和主观。像最初的效率手册一样,小店里只有平凡而实用的工具。概念也只有一个,一切都关于更丰富、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

当“趁早小店”里的产品超过几十万人购买的时候,拥挤的库房早已不是几年前的样子,市场、服务、产品质量也不再是一个我和团队闲暇时的游戏。2013年,“趁早小店”重新规范了包装、物流、客服,既然这个行业选择了我们,既然已经有了那么多认同和支持的人,“趁早小店”决心走上正规化道路。

从一个行业转战到另一个行业,这条道路并不好走,现在可以轻描淡写叙述的一切,实际过程从未省心。在2013年,我曾为此写过一段文字记录:

当初,我委托财务姑娘用我的身份证在淘宝开了个店,然后用这个店,把送客户剩下的3000本新年效率手册卖掉了。覆盖了制作成本还有盈余,我觉得自己决策挺英明。

当时女友塔塔挤对我:“以为多高端大气呢,原来就是一个淘宝店主呦!”

我听了以后有点儿羞愧,心想可不是吗?淘宝是个大集市,我也挤在里面吆喝,弄点儿货然后卖掉,卖完了数数钱,Low,太Low,我怎么把自己活成这样了呢?

而且就卖光的3000本手册来说,也卖得稀里糊涂。我们是个公关团队,却不得不因为我的决策临时抽调人力包装发货写单子,杀鸡用牛刀。在整个过程里最令人费解的地方在于,明明看上去是初级简单劳动,但我们却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做不好。凡事不预则废,之前头脑简单心血来潮,只好自己扎扎实实品尝每一个苦果。

我们做公关活动,向来以专业自诩,强调流程明确体系清晰。所以一轮下来所有参与者都心里不舒服,说白了还是不服。人总是去尊重和挑战自己搞不定的东西,淘宝原来不是弄点儿货然后卖掉那么简单。我们决定调整态度,从零开始,当成一个项目来研究。于是整个团队坐下来,复盘。

复盘意味着审视和检讨每一个工序,充分讨论,把一切纳入体系,再一一决策。所有职能人员被重新对应分工:项目经理梳理项目计划,人力资源搭建组织架构图,设计师重设产品VI,美工规范网页结构,物料监督采购与生产。还有核定出之前缺失的客服、仓储和物流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量。

在这之前我们没当真,在这之后我们决定当真起来试试。就算是一个团队游戏,也可以有两种玩法——用心与敷衍,专业与业余。游戏与项目从来也没有本质的不同,都可以通过重新输入和校正,去观察输出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