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行业(1)

我的简历略为凌乱,从字面上很容易看出,大概是离开大学后平均不到三年就会换一个行业,创业之后,又换了两次方向。每次为什么换,怎么就决定换,换的时候怎么想的,换完以后又怎样——常有人问起这些关于“人生抉择”、“人生转折”的问题。然而,简历可以美化,美化之后,人们提问的铺垫就变得较为诗意,称之为“每一次华丽转身”。“华丽”这个词用在这里,内涵还是很深刻的,张爱玲有句警世恒言怎么说的——“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不得不说,为了故事富于戏剧性,讲述者经常使用的“华丽转身”造成了许多认知误导。人都天生趋利避害,无论是谈恋爱还是选职业,谁不想直接找对人,选对路,一步到达理想人生彼岸啊。一定是因为发现错了才换跑道,已经是浪费了时间,又忍痛交了学费,只能暗暗决心重新来过。如果下一个起点资源及格,平台不错,外人看着体面,也就可以粉饰为“华丽转身”了。

按照浸淫“一万小时”才能成为大师的原理,想要把一门手艺变成行家绝学,每天操练三小时要十年,每天操练九小时要三年,人生岁月有限,二十岁到三十五岁,即使没换过行业,日夜精进,也只够成就一个半大师的。每换一次行业,就意味着之前的大师之路夭折,在金字塔里下坠一层,又一次落回平均水准的芸芸众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每转换一次行业,就是增加一次回归庸人的风险,加盖一个迷失者的悲剧烙印。然而,这就是我。

在经历了大约几次人生方向选择之后,久病成医,我终于具备了基本总结的能力。纵然当初每次选择中的我都是懵懂的,但现在回看,一切昭然若揭,全都充满因果。乍看上去再混沌的思路,其实已充满了暗示、启迪、条件、契机,我们的生活即使在平淡无奇的时刻,其实都充满转折与线索,剧情都存在逻辑严密的暗线,未来都埋在过去之中。

当现在的我说起过去,剥离掉娓娓道来的故事,当初每一个辗转迷惘的选择,都可使用归纳法清爽地分为四大要素:追求、痛苦、启迪、决定性瞬间。而其中最神秘的,一定是决定性瞬间,是你终于获得神奇能力,与过去决裂,向前迈步,再没回头的那一刻。它对于一个人,就像是命运大手的神谕。

就像我一直以来都爱看人物传记和深度采访,因为那里面总能看到各类的决定性瞬间,有时候主人公经历了漫长的煎熬,有时候像一个偶然的玩笑,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到人们面前。

比如某一期《时尚COSMO》客座总编辑是李东田,在与他聊天的全程里,他描述了从业二十五年的全部历程。整个历程微观又宏大,听起来像一个行业从无到有的史诗。李东田说:“最棒的一年是二十六岁,那一年我到了纽约。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可以拥抱世界,充满活力,一切都可以。”在其中的几个人生转折点上,甚至都像是有一束光打到他的脸上,一扇门在他面前开启,而他只是推开门走了出去。

还有一次读到别人这样的决定性瞬间,是在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里,他写到有一天去观赏职业棒球赛,在露天观众台喝啤酒,看到养乐多队洋将John David Hilton击出一支二垒打,那一刻,他描述“一种契机刺激了心中某种不寻常的东西”,还说有一种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降落在了他的身上,从此,他决意开始专职写作生涯。

与其说是那些时刻召唤了人们,我宁愿相信是人们通过漫长的执念召唤出了那些瞬间。有时候,只需要明白一个点,它就会立刻让你蜕变。那种了悟并不是渐进的,而是突然的,在半秒钟之内,你就从此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人,终于辨认出来到这世间的光芒与使命。

Ⅰ.创业七年①前传

你看到的都是招数,不是内功。

我的公司是2008年2月注册的,到现在是第七年。按照大部分创业公司活不过三年的说法,我的公司捱过了两轮。2015年8月,公司接受了首轮投资,估值一亿人民币,开始了新旅程。显然,作为这个充满快速奇迹年代里的创业者,我太慢了。横向比较的时候,我羞愧过,好在多数时候,我的参考对象只是之前的自己。

自从世界上有了朋友圈,我在这一年间看过的创业秘籍、鸡汤和故事,比过去所有的加起来还多。但必须承认,看过大量睿智真理之后,会增添新的自我怀疑,因为成功者们给予的真理和我的创业过程贴合度极低。从一开始,我就不是专家,不是异类,没有宏大的中国梦,也没想过改变世界。

1.一张背景板

2006年春天,我二十八岁,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二,专业是艺术设计系里的新媒体。由于内心总对本科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文化结构带有隐隐的自卑(其实现在想想,跟播音主持专业有什么关系啊?明明就是自己懒散看书学习不够,自己造成的肤浅却赖专业不好),因此终于恶补了些知识,精神上还是很愉快的。

精神上愉快不假,但是毕竟考研之前在外企工作了三年,读研究生的时候没收入,一对比在外企时候的Lifestyle,物质上就不太愉快了。没有收入的状况一直从研一入学持续到研二期末,直到我接到前同事打来的电话。

2006年6月的一天,午后。

中国人民大学学知楼,332研究生宿舍。

宿舍进门右手靠墙是紧挨的两张上下铺,左手是相连的四张书桌。

插画系的米秀和我坐在书桌旁,我正上网乱看,米秀穿着一身布满粉色小熊的睡衣,抱着半个西瓜一直吃。我的手机突然响了。

我接完电话,问米秀:“Illustrator你用得熟吗?”

米秀说:“还行,但是好多快捷键记不住。”

我说:“我原来公关公司一同事问咱设计会议背景板能不能接?”

米秀说:“接。”

我说:“那不如以工作室名义接,比较大牌。”

米秀说:“嗯。”

我说:“那得给工作室起个名儿。”

于是米秀放下了西瓜,两人开始提出一个又一个英文单词作为假想名字。

我问:“Motion这个词儿你觉得怎么样?”

米秀说:“有力量、很中性的样子。”

我反复念叨了几遍,觉得不满意:“干瘪、单调、不完整,咱们应该造一个组合词。Motion是动机和过程,但是一件完整的事儿,还应该包括结果和呈现。”

米秀说:“Post。”

我说:“Motionpost,这个好。”

米秀说:“嗯。”

然后我打开Illustrator,设计了Motionpost第一个字体LOGO。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我用Fireworks做了第一版简陋的网站。2006年6月,Motionpost工作室正式建立。第一单,我收了前同事所在公司5000块钱,和米秀合伙把设计做完了,把2500块分给了米秀。

如果分析一件事萌发的契机,会发现这契机是神秘的。在我七年前创业的起始点上,需要几个条件同时存在:前同事、前同事的设计需求、前同事选择把电话打给我、愿意分担任务的米秀、我和米秀都会些PS和Illustrator。按照后来商科的创业元素套用,它们分别代表了人脉、人脉转化为客户、客户需求、团队和核心技能。向上追溯,我实在是说不出一个远大理想和富于逻辑的故事,总之,Motionpost工作室开张了。

2.几个大客户

我和米秀组成的Motionpost工作室除了设计背景板,也做整体活动VI,包括LOGO及相关延展,收费在5000元到10000元不等。我接活儿,再分包给米秀,几个月中我们做了七八个类似项目,逐渐有钱逛街买衣服和高级化妆品。我俩逛完街,吃完餐厅,表示对研究生生活十分满意。

一天正逛街,路上遇到前男友(此处故事可参考已出版《女人明白要趁早》中《变心需要理由吗?》)的朋友。前男友的朋友嘛,问我过得好不好,那必须是说好。为了证明自己过得真的好,我还吹嘘了一下Motionpost工作室的情况。不料这朋友听后说:“以后我帮你介绍客户!”

在遇到她之后的半年中,她至少帮我介绍了三个客户,涉及三个新建餐厅VI全案设计和制作项目,其中两个位于5A写字楼商场业态里。她引荐我的方法也非常独特,从第一个人开始,她就把我带到对方面前,充满自豪热情洋溢地介绍说:“这是我的好朋友王潇,她自己开设计公司,她做的设计特别特别好!”我当时就吓傻,因为我根本没做过任何餐饮类设计,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和案例!况且我在平面设计上完全就是二把刀,快捷键和工具都认不全,更别提制作了!

三个人听完介绍的回答都一样:“哦,那先做一套方案给我们看看。”我也只好都硬着头皮微笑点头,人前先应承下来。

我应承之后正不知如何是好,噩耗袭来,米秀拿到Offer要去英国念书了,Motionpost只剩我一个人。我就赶紧发招聘信息急招平面设计师。招到一个我觉得不错的,就和他一起开始迅速做方案,熬了一夜又一夜。要说创业的感觉,那种未来不明却又充满干劲的日子,那时候绝对算是初体验。我一心想接下那三个客户,因为每一个给出的预算都远远超出了我和米秀做的那些会议设计。我甚至大胆到在并无把握接下客户的时候,已经在支付设计师的工资成本了。

后来在给企业风险管理公司做项目时,我学习到风险偏好的概念,回忆起当年举动,马上意识到自己或许本身就是个高风险偏好的人,无论是先天遗传还是环境影响,这种偏好会参与决定一个人所选的生活方式。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当时之所以敢于垫付设计师工资而去赌三个项目,我觉得那是因为,我第一次闻到了钱的味道。

然后成功接踵而来,看过设计稿之后,三个客户先后把项目交给了我。作品被人肯定,被金钱肯定,是一种终于长大成人的喜悦。初出茅庐有人识货,对买货人简直就是感激,因此对重复改稿和披星戴月都全无怨言。

在其中两个餐厅的广告灯箱第一次亮起的那两晚,我都跑去观看。就在此刻我的脑海里,那画面依然非常清晰:一个在丰联广场,一个在赛特购物广场,夜幕降临的时候,我站在楼体的对面,隔着广场和街道向上仰望。灯光亮起,我觉得世界上只剩下我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和那广告牌,中间街上的车与人都是来去匆匆的模糊面孔。“你们看到的灯箱里正亮着的,是我设计的广告呢!”我心里这样呐喊着,就像青春电影里的角色,爱上了一个人后抑制不住地想告诉全世界。

现在看来,我的朋友和她介绍的客户应该称作转折点事件。很多人与事都会累积叠加着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但在无数遇合过的人与事中,会有那么关键性的几个,也许是与他们的一句话、一次会面、一个行动。没有他们,我们后面的人生也许会改写。

如果在这个阶段有什么可以总结的话,那就是:勤出门,积极友善地对待过往友人,告诉他们你在做什么,以及,做一个胆子大的人。

3.最后一根稻草

可想而知,我在研究生三年级并没有好好学习。我迅速从学生变成了一个小生意人,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各个客户的办公室和人大校园之间。

那段时间我获得了一种新的活法,人很亢奋。见人、做设计、反馈、修改、收钱、制作,所有事情在我人生里密集而史无前例。由于没经验,中间当然有受挫,但是新鲜感远远大于受挫,就像正在学走路的婴儿不会因为摔跤而气馁,因为直立行走的体验实在太具诱惑力了。

到了研究生三年级毕业前夕,我有两个选择,去面试上班,或是继续做一个乐此不疲的小生意人。我没费太多思考就暂时选了后者。说是暂时,因为直至那时,我的内心都还在告诉自己,我的接活做活是在玩耍,是刚好,是自然而然,并不是我主观坚定的选择。行为上,表现在我从未真正去想注册一个公司。

现在看来,不是真的不想,而是因为心存恐惧。行为相对思想,会滞后更会自欺欺人。事实是,当领完毕业证书后我的同学们去上班而我还在到处接活儿时,无论我是否承认,都已经对人生做出了选择。

但人生选择这类大事,往往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它压垮你,你才会真正去想努力朝一个方向站起来。

研三毕业,搬离宿舍,我正在为办公场所发愁时,有个一直在帮我开发票走账的公司刚租了新办公室。办公室有三层,第三层有一半空间闲置,公司老板盛情邀约我们入驻,表示房租以他公司的日常平面设计需求置换就好。我高高兴兴入驻,挂上了Motionpost招牌,又招聘了几个设计师,如火如荼地开工。

现在看,小设计公司接活做活,通宵达旦,上一单与下一单之间充满投机性,产品以客户主观意志为标准,生产方式毫无规律,出卖单位时间劳动力在慢车道发展,不存在幂次法则的突破口,其实谈不上是真正的创业,充其量只能算作有雇佣关系的自由职业者或者手艺人或者包工头。但当时的我可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我不仰仗依赖任何大机构大平台,我靠才华和技能吃饭,朝不保夕,从不知道下一单在哪里,然而我活着!我简直太酷了!这不是创业是什么呢?

我当时还犯了一个致命的认知错误,直接导致了最后一根稻草的到来。这错误就是:由于使用免费办公室,我错误计算了运营成本和收入的比例,认为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做得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