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复盘:10大企业O2O模式与操盘方法解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节 颠覆传统打造平台经济模式

有人认为,中国的电子商务有五大模式:产业链模式、平台模式、O2O模式、特卖模式、社交模式。创业前期需要冲动,但不能一直只靠冲动,最后一定要形成自己对商业的判断。要迅速、有效地去试错,去找到最有效的打法。程维认为,综合出行方式的服务平台才是最符合中国国情的,滴滴代表的是未来的一种生活方式。马云基于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创造了阿里平台模式,程维和滴滴也用平台思维开启了“互联网+交通”的新模式,目标是打造全球最大的一站式交通平台。

打造移动出行全平台

平台是互联网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平台型企业并不生产真正有形的产品,而是通过参与动态的价值网络,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创新服务,收取恰当的费用或赚取差价获得收益。这种经营模式的最大特征是有效搭建双边或多边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来连接两类或更多类型的终端顾客,让他们进行交易或者信息交换。随着互联网的渗透和应用,平台企业演化出平台经济产业已是大势所趋。

最初,滴滴在出租车行业推行出行方式的移动互联网化,打破了原有的人和车无法匹配的局面,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人们乘坐出租车不再依靠原有的在路边拦车而不得的尴尬局面,这大大缩短了用户打车的时间成本,提升了用户体验。据不完全统计,的哥使用滴滴打车后收入增长10%~30%,空驶率降低,降低了成本,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移动打车应用自2011年出现以来,经过高速发展期和激战期,一度形成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两家独大的“双寡头”市场局面。2014年3月,滴滴用户数超过1亿,司机数超过100万,日均达到521.83万单,成为移动互联网最大日均订单交易平台。TalkingData发布的移动打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10月,滴滴打车的用户月度活跃量已达到快的打车的两倍多。截至2015年11月,滴滴出行出租车市场占有率99%,日订单300万,司机153万。

滴滴在打车市场取得成功以后,并没有偏安一隅,而是将其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加快向其他出行方式拓展,努力打造一个涵盖出租车、商务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代驾等综合性“一站式”全平台出行服务模式。

2014年8月19日,滴滴专车上线。滴滴专车是滴滴打车为高端商务出行人群提供优质服务而推出的产品,也是针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推出滴滴打车软件之后上线的第二款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出行方式。截至2015年11月,专车开通199个城市,市场占有率82%,日订单400万,司机400万。

2015年5月13日,滴滴出行推出经济型专车服务“滴滴快车”。该服务属于非营利性搭车服务,乘客的所有付费都归车主所有,软件平台不收取任何费用。与专车服务不同的是,“滴滴快车”没有起步价,消费者仅需支付相应的公里费以及时间等候费即可。

2015年6月1日,滴滴出行推出拼车服务“滴滴顺风车”。带有社交属性的拼车服务“滴滴顺风车”定位于“共享出行”,利用大数据算法和先进的匹配技术,一对一连接每一位愿意结伴同行的车主和乘客。截至2015年11月,顺风车覆盖338个城市,550万注册车主,840万乘客,市场占有率超过80%,日订单峰值223万。

2015年7月16日,滴滴巴士在北京、深圳上线试运营。10月19日,滴滴巴士正式上线运营,用户可在滴滴出行APP内直接查找线路并购票乘车。滴滴巴士定位于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补充,开通企业端合作。截至2015年11月,北京、深圳共开通700条线路、1500个班次,服务用户数50万,上座率60%,再次乘坐率80%。

2015年7月28日,滴滴出行推出代驾服务。滴滴代驾采用了一套基于大数据的动态智能调度系统,车主发送订单后,系统会在后台快速地对司机画像、路况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在最短时间内为车主筛选出最匹配的司机。截至2015年11月9日,覆盖全国200个城市,单日订单峰值50万,市场用户覆盖率70.4%,注册司机150万,近30万通过考核。

2015年11月7日,滴滴出行推出上门试驾业务。试驾是滴滴试水商业化的重要产品,旨在为有购车需求的用户提供购前体验。截至2015年11月,开通6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注册用户168万。滴滴试驾平台根据城市不同覆盖超过20个品牌、100种车型,囊括当前主流车辆,价位从10多万元到100多万元不等。

截至2015年11月,滴滴出行平台中七大产品矩阵(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代驾和试驾)已经形成。按照程维的表述,未来3年滴滴要把交通工具整合在一起,完善整个城市交通O2O生态平台。大众性的出行需求,滴滴通过预约方式实现;小众性的出行需求,滴滴通过快车、专车等方式来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服务。

2015年9月9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总计3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滴滴打车进行全面品牌升级,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了新的Logo和APP。

技术创新驱动的大数据平台

大数据既是产品心脏,也是商业心脏,必将是传统行业创新变革的核心力量。

刘慈欣在小说《三体》里描述的数据虚拟世界,滴滴出行已经在现实场景中落地。比如,滴滴出行打造的“滴米”调度系统、苍穹系统,就希望利用积累的历史数据和实时的活数据来构造一个可视、可引导的虚拟出行世界,引导现实世界的司机和乘客进行匹配,这种场景像是凯文·凯利在《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描述的蜂群场景的升级版,即用更高级的智慧对群体活动加以引导。

滴滴已经在用户画像系统、精准营销、智能匹配、需求预测系统和运能预测系统等方面构筑起了“技术护城河”。

打车软件初期可能更依靠补贴和地推去抢市场,到了后期,匹配效率的提升是最重要的。提高匹配效率主要依赖滴滴自有的大数据系统,滴滴有800人左右的大数据团队去做数据的处理和监测,绝大多数是谷歌、百度、阿里出来的互联网最前沿的技术人员,滴滴出行大数据技术平台的具体组成参见图1-1。2014年12月,经过两个多月的公测,“滴米”调度系统正式上线,通过大数据优化出行体验。“我们鼓励司机为了接到‘好单’而多累积‘滴米’。”CTO张博说,滴滴期望借助这一创新系统解决司机拒载的问题。双十二期间,高峰期“滴米”调度系统显示了其抗压和调度能力,实现90%的打车成功率。

图1-1 滴滴出行大数据技术平台

2015年5月,滴滴发布“苍穹”智能出行平台,颠覆了出租车的生意模式。在北京、上海、杭州等10个城市,所有专车和出租车的数据每个小时都会汇集到这个平台上,根据这些数据,苍穹可以提供各个区域的打车需求、打车难易程度、被抢单时间和车费等一系列数据。

数据将成为司机“拉活儿”的实时指南。通过大数据预测,苍穹可以让司机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到哪里去载客,从而用更短时间赚到更多的钱。从根本上说,苍穹解决的是资源调配的问题,经过数据运算、合理调度之后,不会出现我这个单子没人接、死活打不到车的情况,司机空驶率将进一步下降,出行效率提高。也就是说,苍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升用户用车体验。

滴滴出行智能出行平台在建设、研发、运行过程中,采取了人工采集+大数据挖掘的组合方案。一方面,派出专门的团队对重要的地段信息进行采集,录入实时数据,确保定位的精准和数据的实时更新;另一方面,滴滴出行利用其强大的大数据挖掘和计算能力,“研究”和“学习”人的行为,进而去纠正大数据的“行为”。事实上,因为有大规模的用户数据积累,以及滴滴和腾讯地图、高德地图的合作,最终地图会成为滴滴的重要壁垒。

数据服务很可能成为滴滴出行未来的赢利点。“滴滴其实也是一个大数据公司,我们从数据分析中不断认识乘客需求,可以应用在其他领域,比如跟本地商业连接等。未来我们希望能够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张博说。滴滴出行与阿里巴巴、美团的合作正在完善用户画像,建立起精准营销的模式,未来在分析出消费偏好的基础上,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发送特定商场、特定店铺某一类产品的优惠信息,推送信息对用户来说不是打扰而是更便利。

在滴滴打车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安全、可靠性、运维三方面曾经困扰甚至影响到了业务正常运行,腾讯云为滴滴扛下所有的“累”。在安全方面,除了滴滴内部有严格的安全控制外,外部主要是通过腾讯云来帮助实现。比如,黑客攻击,尤其是DDoS攻击,利用腾讯云“宙斯盾”安全体系可有效防御。在可靠性上,接入腾讯云后,400+骨干网节点以及就近接入的服务,把源站的内容发布到最接近用户的边缘节点,提高了滴滴用户叫单的响应速度和成功率,帮助滴滴解决了因网络分布、带宽、服务器能力带来的延迟等问题。此外,维纳斯为滴滴IT管理员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和防域名劫持等服务,切实保证了滴滴的网络安全和运营。

如果没有云计算支持,滴滴业务几乎无法正常运转。滴滴CTO张博说,滴滴正通过司机和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来制定产品整体的策略和方向。这种复杂大数据分析对产品的基础架构挑战更大,而基础架构是搭建在腾讯云上的。正是滴滴选择了基于云服务的商业模式,才满足了快速的业务扩张和很多创新技术的实现。很多还在创业路上的互联网公司应重视并学会运用商业云这种模式。

以用户为中心的极致体验平台

补贴对于引导和教育市场是绝对有价值的,但在市场教育完成后,还继续进行巨额补贴,这是不理性的,很多时候是由于囚徒困境导致很难停下来。

后补贴时代,滴滴如何吸附用户?最重要的是提升用户体验,让出行更方便、让司机操作更简单、让乘客等待的时间更短。“滴滴一下,马上出发”,滴滴坚信“所有跟用户接触的点都是用户体验”,扎根服务交通运输行业,始终追求让人们更美好出行,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让滴滴打车越走越远。

“滴滴应该去做这样的事情,把各种交通工具全部整合起来,给用户最好的体验,你告诉我要去哪,我给你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滴滴打车的第一位产品经理罗文认为,“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创新的,所有事情都应该独立思考、及时执行,不是所有事情都应当去模仿,因为没有人做过我们在做的事。”

什么是一款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在变化的场景中解决用户问题。各种各样的场景,需求这么多,该怎么做?做产品“少即是多”。滴滴的产品逻辑很简单:满足多元需求,力求简洁,离用户更近,让用户更喜欢。

比如,常用地址的设置。滴滴发现很多用户在重复地说一样的话,早、晚各说一遍,很麻烦。滴滴做了一个常用地址,或者类似于收藏夹的功能。百分之七八十的用户都有出勤需求,常用地址基本上就是家和公司;有一些商旅用户可能会经常去航站楼、异地,但是这个频率毕竟相对较低。滴滴不想做得太复杂,就做了一个常用地址,只有家和公司两个选项,按住以后滑一下就发单了。

又比如,司机车费提现。滴滴了解到,绑卡只有在付钱的时候是需要的,但对于司机来说,基本上是收钱场景。滴滴做得很简单,不需要让用户绑卡,只需要知道用户的银行账户,校验一下名字。也不需要用户设登录密码和提现密码,只有一个密码,但是会限制额度在500元一天,控制了风险。保证非常极致的用户体验才能更快地推广产品,一夜之间,滴滴让20万司机能够拥有这样的收款能力。

再比如,专车发单。滴滴发现有大量的用户打不到车,需要提供更加优质的车源以及更好的升级服务。此前,专车做不起来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专车是一个全新的车型,用户需要时间认识。第二,支付模式的门槛很高,只能通过线上支付。于是,滴滴推出一个功能,在用户打不到车的时候,只需滑一下,用户发单,就能帮其推送更好的车,并且中间完全无须考虑支付的流程,只要看一下用户微信上有没有绑卡,绑卡的用户八成是有支付能力的。

优化细节,只为离用户更近。升级后的滴滴出行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直观可感受到最大的改动在于:车型选择从原来的底部挪到了顶部。这种设计的调整应该是依据两个设计原则而定的:永远为中间用户设计;好的设计在于形式与行为的和谐。如果仍然把车型选择放在底部,从行为(操作)的角度考虑这样必定会更加便捷,但是导致整个界面脚重头轻,无法达到形式与行为的和谐,出于这个考虑,不得不将车型选择放在顶部。升级后的产品视线流移动更加流畅、稳定;同时两版设计中手指触点的移动距离不变。

情感化设计提升产品亲和度。唐纳德·A·诺曼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从知觉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设计的三个层次:本能的、操作的、反思的,其中反思水平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的部分。顺风车的产品理念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信任、关爱,滴滴出行在新版本中抓住了派单等待这个用户触点,将以前冷冰冰机械式的雷达图发送请求形式调整为附近车主的照片墙动态显示的样式,提升了整个产品的亲和度,将整个产品的设计提升到反思水平层次。

互联网公司所倡导的“用户至上”并非所说的那么简单,所有的产品设计都需要根据用户规模、用户群体构成、需求特征变化、外部竞争形势等,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平衡用户体验、商业目标与技术实现的成本。

“滴滴一下,马上出发。”这就是滴滴追求的用户体验。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

在经济新常态、新动力的语境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

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4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电子商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滴滴出行的快速崛起,在创业、创新方面也可圈可点。

从2014年8月开始,滴滴专车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提供了兼职、全职就业机会超过100万。截至2015年10月,滴滴平台上拥有超过800万司机,打车平台的用户规模2.5亿,每天活跃乘客达到4000万~5000万,每天有1000多万条的成功订单,呼叫订单更多。每天在平台上提供服务的司机,包括兼职、专职有1000万左右。

2015年6月,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专项调研显示,滴滴出行软件通过出租车叫车服务,直接或间接创造了超过20.06万个就业岗位。截至2015年5月31日,有20.06万的出租车司机通过滴滴出行APP每月获得了超过2000元以上的收入。

滴滴的成功与团队的技术创新是密切相关的。滴滴副总裁王欣认为:“不管是规模效应,还是背后所代表的技术实力都是世界领先。这背后是大数据、云计算,甚至是人工智能,包括以后无人驾驶的物联网技术等。”

滴滴在探索出租管理的转型之路。2015年9月16日,滴滴出行与上海海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上海交通工会共同发起成立上海海鸥出租汽车驾驶员服务社,探索创新的出租汽车驾驶员服务模式。海鸥滴滴合作社正在摸索出租车个体托管的新模式,将逐步实现全线上派单、服务决定收入的新激励模式。

滴滴也在倒逼管理体制创新。滴滴打车COO柳青相信,随着新创造、新商业模式、新的出行需求与新的出行环境的到来,既往的规则一定会被突破,这方面需要多方更多沟通、研究与创造,从而形成新的出行规则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多层次、多种形态的需求市场。

做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平台

凭借滴滴的技术优势和海外投资者资源,能否发掘日益强大的海外市场?尤其是现在国人到海外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能否满足国人海外的出行需求?没错,滴滴要做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采用的战略是打造跨国联盟。由于交通的服务实际上是本地的服务,要了解本地的乘客车主和监管的体系,滴滴通过投资海外本土的优势创业公司、联合当地企业的方式来“破冰”。

滴滴先后投资Grabtaxi、Ola和Uber在美国的同行Lyft之后,滴滴出行曲线国际化与Uber展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态势已经公之于众。滴滴联盟的意义不言而喻,一是在全球范围内阻击Uber,二是贴上国际化的标签,提高公司估值。

2015年9月,滴滴出行向美国同行Lyft公司投资1亿美元,双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Lyft公司与Uber公司是美国打车应用的最主要竞争对手,在美国65个城市运营,仅次于Uber。双方合作内容包括:充分结合双方在产品、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上的优势,发挥协同效应,互惠互利,打造全球移动出行生态圈。

程维表示,滴滴出行将Lyft和与其他全球伙伴一起,持续立足本土,连通彼此的金融、技术和市场资源,构建一个全新的健康、合作型的全球出行共享产业,提升双方在中国和全球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滴滴出行与Lyft公司的合作,不仅是滴滴出行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也是投资者在全球的角逐。此前,滴滴出行还与新加坡GrabTaxi以及印度Ola建立联盟。建立国际联盟后,出现了双赢的局面。美国的Lyft市场份额已经从2015第一季度的13%增长到第三季度的20%,Ola在印度有80%的市场份额,GrabTaxi在东南亚市场也有70%的市场份额,这几家的现金储备合计约7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