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思辨(4)

“亲迎”是项大礼,就是男家派人或亲自迎娶新娘,这在《诗经》中表现更多。《卫风·氓》中“以尔车来,以我贿迁”,《郑风·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齐风·箸》中“俟我于箸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豳风·东山》中“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大雅·韩奕》中“韩侯迎止,于蹶之里”,《邶风·新台》中“新台有泚”“新台有洒”,《卫风·硕人》中“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这些诗句都反映了娶妻时的仪仗。

婚礼的举行是整个娶妻的高潮,《周南·关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表现了婚礼中琴瑟相和、钟鼓相乐的一片美景。《小雅·鸳鸯》是一首祝福贵族君子新婚之歌,第一章“君子万年,福禄宜之”,以鸳鸯于飞起兴,祝其万年福禄;第二章“宜其遐福”,以鸳鸯在梁为兴,祝其万年遐福;第三章以“乖马在厩”为兴,祝其万年福禄;第四章仍以“乖马在厩”为兴,祝其万年福禄。这首诗取鸳鸯雌雄同游,以兴男女之乐,乖马、摧、秣在厩,以兴亲迎之礼。《雅·大明》第四五章描写了文王的婚礼:“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表现了婚礼声势浩大的场面。

周代婚姻注重门第,在《诗经》中有所反映。如《卫风·硕人》在赞美庄姜时,首先从这个齐国公主的身世写起,说她是“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这些都说明她的身世与身价与卫侯“门当户对”。又《大雅·韩奕》云:“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这也是夫妇身世相当。古时有带政治目的婚姻,未婚女子成了父母达到某些目的而任意处置的商品,婚后则又成为丈夫的附属物,完全丧失了独立人格与经济地位,这也是造成弃妇诗的一个原因。

纵观《诗经》,我们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认识到,《诗经》时期,尽管存在着群婚、对偶婚等野蛮婚俗,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正在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站在时代的前列中。

(本篇为1992年6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八八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参考书目: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张文轩.诗经译注.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朱熹.诗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年版

程俊英、蒋见光.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郑州:河南书画出版社.1982年版

陈子展.诗经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闻一多.神话与诗.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版

王先谦.释名疏登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陶立璠.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导师评语:

“《诗经》婚俗考”的选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全文结构的安排也是恰当的,你能认真广泛地阅读资料,文中转引之材料是精当的。语言精练、干净。

希望能列出转引素材的原文,例引前人的论述,再以自己的观点加以评述,此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你能踏实钻研古代文化及古文献,说明具有研究古代的素质条件,如能提高分析能力,则会取得更大成绩。

李增林

1992年6月4日

论纪实风格和兴奋点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的运用

深度报道(In-depthreport)最早产生于西方报界,当时是为了对抗形象化、时效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竞争而产生的一种报道方式,其定义是“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向的报道形式”。有趣的是,这种最初为对付广播电视而产生的报道方式很快在广播电视中得到运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就我国电视业来看,中央电视台过去有1980年开播的第一个深度报道栏目《观察与思考》,现在有众所周知的《焦点访谈》,而各省级电视台及城市台也都开办了深度报道新闻栏目。如吉林电视台在1994年5月2日创办的《8点纪实》,一开播立即引起巨大反响,观众对它的评价是:“报的是事实,说的是实话,有背景介绍,还有分析评论,看了真过瘾。”银川电视台1996年元月开播的《周末纪实》也属于新闻深度报道,它以各个层面反映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

下面将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界说、传播优势、纪实手法的运用以及兴奋点的重要性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界说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是对事件、事态作深层次的剖析。概括地说,电视深度报道是凭借声画、形象,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和点评。

这一界定,三句话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句是指它是电视,不是凭借文字、语言的报纸、广播。第二句是对题材的要求,成功的深度报道必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影响,因此,选题要慎重,要选择有分量的重大、重要、为群众关注的题材。第三句是指深度报道的内容要求:它要对事物追本溯源,分析比较,要挖掘事物内涵,揭示事物本质。在报道中,既有今天、现在的事态,又要展示以往的背景,并能预测未来。通过多方面情况的沟通,达到对事物、对问题的共识。成功的报道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

二、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趋势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有其自身的传播优势。这是因为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可以多侧面地挖掘事实真相,反映事实本质:有观察,有分析,有思辨,夹叙夹议,由事阐理,以事评理,事理相连。所以,它常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引起强烈的反响。

从传播的内容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能体现节目的新闻性。电视的“再现”功能,能够大大增强深度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使报道有了立足之本,体现出节目的新闻性。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内容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事件和社会情景,因此它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再现”内容。这种“再现”生活的方式,能真实地纪录“今日之事态”和“昨日的背景”,将真实的生活形态直接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生活的固有模式,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为向观众说出“明日的意义”奠定基础。一方面,长镜头的大量运用增强了生活的真实感。长镜头可以不加分解地、较为完整地记录事件过程和人物行为动作的全景,扩大和延续屏幕空间,使客观世界的时空获得整体性、流动性的展示,使屏幕展示的生活情景更似客观世界的自然流程。此时摄像机的镜头化做了观众的眼睛,使他们亲眼目睹生活的真实流程和具体情状。在一则《浮桥备忘录》的报道中,记者大胆采用了长镜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同期声的大量采用强化了报道的现场感。同期声可以真实地记录下现场的“真实气氛”,声音对揭示报道主题、烘托现场气氛、渲染环境、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场采访中,录下人物讲的一句话,往往胜过编导在编辑时讲的十句话,因为他是第一人称的“现身说法”,它的可信性和说服力远远超过第三人称的“议论和评说”。

从传播的形式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能加强报道的艺术性。电视深度报道不能满足于只在屏幕上描摹生活的表象,要善于从生活的表象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必然与偶然的并且辩证关系,从中提炼出富有哲理意味的深邃的思想。因此它必须充分运用“表现”功能,调动电视的一切技术和艺术手段,集中表现某种意念、情绪、感情和思想。具体来说,电视深度报道运用对比、积累乃至隐喻等蒙太奇艺术手法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表现”,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多侧面地揭示内涵。运用画面的积累能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1995年获奖新闻《保护耕地刻不容缓》,一开始就通过电视特技画面,展现“今日之事态”,把一幅幅违法占地的镜头展示出来,先声夺人,形成积累效果,使观众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画面一方面紧紧吸引观众,另一方面又避免说理的空洞,为“核对昨日的背景,说出明日的意义”起到铺垫作用。

从传承关系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能实现观众的参与性。电视深度报道是人的行为过程,它的传播过程中的“人”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两个方面,他们两者的传授关系能较为强烈地实现观众的参与性。这一“参与性”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传播者引导受传者参与信息的接受,其二是受众真正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报道中。《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是“事实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这四句话既体现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应用题材和内容,也表达了节目的形式,隐含了受众的参与性。

从传播功能看,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能发挥舆论的引导性。电视深度报道同其他新闻形式一样对社会舆论形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它在电视新闻节目的舆论导向中起“龙头”作用,既能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也能鼓舞群众。1996年《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大型系列节目《世纪的呼唤——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作出了正确的引导。第二集《竞争篇》是这样展现的,开头切入演播室,主持人讲述不正当竞争的普遍性。然后接第一个情节段落,先讲四川江油天然气公司的事例,再讲大连金属研究所原职工迟杰侵犯商业秘密之事。两例都属于不正当行为于人于己的危害。此后切入议论段,专家在演播室讲述一个道理:职业道德下降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非市场之过,当务之急是建立有序的竞争规则。接着开始第二个情节段落,然后再切入专家访谈,说明不正当竞争只能短期获利,正当竞争才能利益长久。在这个节目中,情节段落传播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的事实,提供形成社会舆论的事实根据,调动群众的情绪;议论段阐述分析解释某种舆论的基本立场和原则;情节段落通过屏幕上可视的采访对话,传达群众的观点、见解;议论段落则是主持人和专家的现场评点,对某种舆论作探讨,从而以报道影响人们的行为。电视深度报道正是以解释、分析为特点,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认识的。

三、纪实手法在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运用

深度报道的方兴未艾是电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纵观深度报道的发展历史,纪实风格越来越显现,崇尚纪实已成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主要特征。

第一,纪实,是一种手段,一种风格,它在深度报道中运用,既创新了报道形式,又充实了报道的内容。再现事实的叙事方式,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可信性,使报道有了立足之本。大容量的深度报道又给纪实手法提供了用武之地。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视深度报道和报纸深度报道一样,无论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或评论性,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电视的个性魅力就在于充分运用电视手段,用形象化的画面再现事实,既告诉观众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又引导观众做一些理性的思辨。纪实,是最能体现电视个性的手法,它包括长镜头的运用,同期声的运用,现场主持的穿插,等等。

早在五年前,有人还在为“纪实是不是真实”这个命题争论不休,而实践并没有为之所囿,纪实从纪录片走向专题片再步入深度报道,越来越得到观众的认同。崇尚纪实成了人们评论节目优劣的一个标准。在深度报道中,长镜头与事件同步跟踪,截取了正在发生的本质瞬间,组成报道的“躯干”;现场报道,主持人穿针引线,为整个报道的起承转合提供了条件,是深度报道的“脉络”;同期声、现场音响,当事人叙述追忆,权威人士评说,形成深度报道的“血肉”。这样一来,深度报道突破了平面式的局限,使报道趋向立体化、多元化。

在长期的电视发展中,声音阐释画面,画面印证解说的报道方式大行其道,观众对这种连环画的报道无所适从。同是一幅大浪奔腾的画面,在政论片中配上“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这样的解说,而在专题片中配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诗句,这无疑是电视的尴尬。声画同源的纪实画面横空出世,观众马上感觉到面对面的亲近,身临其境的真实。纪实把原汁原味不加修饰的生活流再现出来,丁是丁,卯是卯,毫不含糊,还观众一个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