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思维盛宴:战略想象力如何决定企业成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运筹帷幄,提升战略想象力(5)

强弱都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找到改变的方法。长尾思维提供了一种思维角度,那些相对处于弱势的小企业,如何针对变化的市场环境进行客观分析,制定可行的、现实的战略管理对策,以期用相对较少的资源去满足那些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从而以弱胜强。

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所有企业迟早都会面临如何适应全球网络技术发展与信息网络社会变革的挑战,长尾思维值得中国企业的管理层、决策层研究和探讨,也为大家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思路,长尾理论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但是它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指导企业自身定位以及战略和战术行为的思维方式,将成为一个持续的话题。

延伸阅读

长尾理论是一种深度的蓝海战略,因此,长尾思维实际上也是一种冷门思维。作为企业家,要不断地关注被别人忽略的市场,那些处于边缘的冷门领域,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市场价值,企业家关键要有发现市场的慧眼,要不拘一格地发现机遇、捕捉机遇。亿万富翁霍英东就是善于运用长尾思维,寻找冷门机遇的一个典型。

霍英东出身贫寒,小时候他们全家穷得连鞋都穿不上,但这反而促使霍英东以一种更加积极的心态处世、为人、做生意。它做生意的方式与一般商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善于抓住冷门。

1945年二战结束,霍英东通过分析比较,发现当时香港只有一种生意好做,就是处理战后大量物资和沉船。但是霍英东的资本非常有限,他非常注意宪报上关于战后物资拍卖的消息,及时标购那些只需小修的小艇、廉价的舢板、海军的机器等,然后迅速转卖出去。1945年至1948年间,霍英东净赚22000元。

当时香港的人口才50万,以后陆续增加到100万。人口剧增,住房严重不足,加上工商业勃兴,形成对土地和楼宇的庞大需求。霍英东审时度势,认定香港房地产业势必大有发展。早在1953年初,他已开始经营房产业,成立立信置业有限公司。

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业,但是当时香港的建材主要靠进口,霍英东发现,建材中的河沙很少有人注意,于是他果断决定进入淘沙业。掏沙能填海造地,挖深海床,又能取得建筑业所需大量海沙。当时很多人都不愿经营,但霍英东却另辟蹊径,他引起欧洲现代化的淘沙船,业务量迅速增加,淘沙业成为他的摇钱树,很多人试图模仿他,却发现霍英东已取得香港海沙供应的专利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陆改革开放,霍英东迅速转移他的生意方向,进军大陆。当别人对大陆前景不看好的时候,他已经在内地办实业了。他创建的广东中山温泉宾馆开创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旅游宾馆的先河。其后广州白天鹅宾馆的兴建,又是霍英东促进国内旅游业现代化的又一创举。

霍英东的思维,是典型的东方思维,强调眼界和视野,强调从别人忽略和不重视的角度入手,这种重视冷门,剑走偏锋的思路,的确值得企业家们学习和借鉴。

超前思维:做未来的领导者

二战期间,美国有一家规模不大的缝纫机厂,生意冷清,眼看就要破产了。老板杰克看到战时百业凋零,只有军火生意是个热门,而自己却与它无缘。于是,他把目光转向未来市场,他告诉儿子,缝纫机厂需要转产改行。儿子问他:“改成什么?” 杰克说:“改成生产残废人用的小轮椅。”

儿子当时大惑不解,不过还是遵照父亲的意思办了。经过一番设备改造后,一批批小轮椅面世了。许多在战争中受伤致残的士兵和平民,纷纷来购买小轮椅。该产品在本国畅销,在国外也大大扩展了市场。杰克的儿子看到工厂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财源滚滚,在满心欢喜之余,不禁又向其父请教:“战争即将结束,小轮椅如果继续大量生产,需要量可能已经不多。未来的几十年里,市场又会有什么需要呢?”老杰克成竹在胸,反问儿子:“战争结束了,人们的想法是什么呢?”“人们对战争已经厌恶透了,希望战后能过上安定美好的生活。”

杰克进一步指点儿子:“那么,美好的生活靠什么呢?要靠健康的身体。将来人们会把健康的身体作为重要的追求目标。所以,我们要为生产健身器做好准备。”

于是,生产小轮椅的机械流水线又被改造为生产健身器。最初几年,销售情况并不太好。这时老杰克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子坚信父亲的预测,仍然继续生产健身器。结果就在战后十多年左右,健身器开始走俏,不久便成为热门货。当时杰克健身器在美国只此一家,独领风骚。老杰克之子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产品的品种和产量,扩大企业规模,终于使杰克家族迈进亿万富翁的行列。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非常熟悉“隆中对”。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定国安邦战略决策,在此后被一一验证,这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神奇的预测能力,其实,诸葛亮也好,上述材料中的杰克也罢,他们运用的都是超前思维。

什么是超前思维呢?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是对超前思维的形象化解释。超前思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活动,是人对事物发展的趋势或未来进行的推断和估计,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和预测。

捷足先登,做未来的领导者

当代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更是面向未来的竞争,只有敢于面向未来的企业家,才能由今天的成功者成为明天的领导者。世界上没有什么大厦不倒塌,同样,世界上没有公司可以做到永远基业常青,而唯一不倒的是人类的精神、人的思维模式。要想使一个企业成为行业的领导者,企业家首先要成为思维超前者。正是因为超前思维是面向未来的思维,所以也就决定了谁将引领未来。

活在过去是一种懒惰,活在现在是一种放纵,只有活在未来才是真正企业家应该具备的精神。企业家不能靠完善昨天来面向未来,而要立足今天来导向未来的辉煌。而这一切,没有超前思维,是不可能的。一个企业的价值由他的领导者决定,而领导者的成败由他今天所做的事情决定,更由他今天的选择决定,而要进行理性的选择,都必须面向未来。要面向未来,就必须有一种超前的大胸怀、大境界、大气魄。

索尼的市场计划已经做到了2050年,我们可以想见,届时索尼将占领世界上多少先进的娱乐产品。这就是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区别,这也是行业的领导者和跟随者的区别。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试图做领导者的企业而言,必须有超前规划,任何一个企业家要领导未来,就必须有超前思维。

超前思维是对未来的预测和计划,是一种前瞻意识,如果一个企业将目光聚焦在很小的范围内,固然可以聚精会神,但却容易短视。没有对长远规划的企业,又怎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成为优胜者呢?可以这样说,任何企业的竞争都是未来的竞争,今天不过是企业面向未来的阶梯,不过是走向未来的一个注脚而已。

超前思维也是一种弹性思维,它是一种以将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而对现实进行弹性调整的思维。将来会发生什么,到了将来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企业的战略家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捷足先登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前驱和领导者,才能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成功,因为眼界决定胸怀,胸怀决定未来。

李嘉诚:超前思维的圣手

李嘉诚的成就为世人所称道,很多人都很尊崇他“小赢凭智,大赢靠德”的为商之道,却很少注意到李嘉诚也是一个大战略家,更是超前思维的圣手,从他创业开始,在传统行业翻云覆雨,到他晚年在新经济领域翻江倒海,他卓越的超前思维能力,让人震惊和佩服。这无疑证明:思维无禁区,胸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世纪50年代末期,香港经济突飞猛进。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使香港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冒险家的乐园。李嘉诚和夫人经过反复商讨之后,决定转向房地产业。

香港是个弹丸之地,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李嘉诚靠做塑料花生意起家,他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非常艰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经过长时间酝酿胎动,李嘉诚谨慎地进入地产业。

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十二层高的工业大厦,开始插足地产界,兼营房地产。

1960年,李嘉诚在柴湾购地兴建了两座工业大厦。这两座大厦的面积共12万平方米。而在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香港的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段地价猛升。洞察先机的李嘉诚,率领“长江”先人一步跨入地产界,并成为其中最积极的一支劲旅。

1966年,内地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香港人心惶惶,整个社会乱成一片。很多富翁纷纷逃离香港,触发了自“二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低价出售物业。那些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建筑商们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这时,已经拥有数个楼盘的李嘉诚忧心忡忡。他不断听广播、看报纸,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作为资产者,最关注的莫过于“大陆会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在香港推行大陆的共产主义制度”。

经过仔细分析,李嘉诚认为:“不可能,大陆若想武力收复香港,早在1949年就可趁解放广州之际一举收复,何必等到现在?”

经过深思熟虑的李嘉诚,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于是,在别人成量抛售房地产的同时,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所有的资金用来大量收购房地产,在观塘、柴湾、黄竹坑买地建大厦,取名“长德”、“长华”、“长汇”等,全部作收租用途。朋友们知道后,都为他担心,纷纷劝他不要做傻事。李嘉诚毫不动摇,他说:“我看准了不会亏本才敢买,男子汉大丈夫还怕风险?怕就别干实业这一行!”

李嘉诚认为这是拓展的最好时机,他把塑胶盈利和物业收入积攒下来。他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超前思维又一次成功了。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李嘉诚从中获得了200%的高利润!到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亿多港元,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

1986年,世界石油价格处于低潮,李嘉诚充分运用趁低吸纳的策略,迅速进军北美能源市场,耗资32亿港币收购了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权。同年12月,他又以不起眼的方式趁势攻入欧洲能源市场——他首先以私人名义斥资1000万港币收购了在英国伦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4.9%的股权。随后,李嘉诚又透过麾下的联信有限公司,耗资6亿港币购入英国皮尔逊有限公司4.9%的普通股权。该公司是一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元化控股公司。他拥有《金融时报》、纽约投资银行等多家公司的股权。就在李嘉诚谋划进一步取得皮尔逊的控股权时,该公司的主要股东采取了反收购措施。对此,李嘉诚见好就收,于一年之后趁机高价售出手中股权,获利1.4亿港币。

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自此,香港楼价暴跌近50%。但是,在此情况下,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集团却频频出手收购跨国企业。1999年2月,和记黄埔集团减持英国电讯公司股权4.2%,获利50亿港元;同年10月,又出售ORANGE权益,获利1130亿港元。这宗交易震惊全球。12月,和记黄埔又出售旗下和记黄埔电讯19%的股权给日本NTT,一天内就赚了33亿港币。三宗交易加在一起,已为李嘉诚进账1200多亿港币。

金融风暴袭来,整个市场信心下挫,李嘉诚趁机低价收购一些外部资产,同时又选好机会以一个相对好的价格售出手中一些自己不看好而别人看好的资产——既赚钱又转嫁潜在的危机。一边进,一边出,这正充分说明李嘉诚的超前思维。形势发生变化时,不光盯住外界机会,也注意内部危机,该进的货抓紧进,该甩的包袱尽快甩——而且要甩得有赚头,时刻让自己的企业处于最佳状态。李嘉诚在形势预测、时机选择方面游刃有余,他超前思维的能力让人震惊。

在李嘉诚传奇般的商业生涯中,诸如此类的预测形势,趁低吸纳,及时出手的案例不胜枚举,他卓越的超前思维,使其不但在传统行业,而且在新经济领域也操控自如,这是大智慧的体现。

杰瑞·温德说:“我们的思维模式定义我们的世界。”爱因斯坦也曾感叹说:“我们的理论决定了观测的结果。”中国企业的领导人,处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要善于分析形势,以超前的眼光认识市场形势,以大胸怀参与市场竞争,提升自我超前思维能力和战略想象力。

做时代的尖兵

超前思维是一种战略思维,是面向未来的思维,企业家要重视超前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要努力做时代的尖兵,成为未来的领导者。那么如何才能培养超前思维呢?培养超前思维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