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兵政十五塞防下(2)
波斯之西。為土耳基。其國分二部。東部在亞細亞洲。西部在歐羅巴洲。都城曰君士但丁。建於 海峽。扼兩海之咽喉。據二洲之衝要。自古必爭之區。俄羅斯久懷并吞之志。而英法普奧諸國惡其相偪。合從聯約。相與并力拒俄而保土。以維歐洲均勢之局。丙辰年。六國公使會盟於巴黎城。俄國兵船不得出地中海。他國兵船不得入黑海。乃近歲普既與俄交歡。法敗於普。一蹶不振。奧則自顧不暇。於是從散約解。而土耳基女主執政。國多內亂。俄人得以乘閒抵隙。肆其蠶食。英人獨力難支。亦坐視而不能救矣。希臘埃及二國。本土之藩屬。後皆背叛而自立。英與俄屢助之。蓋袒護同教之民。不欲受制於回回也。然而土國之存亡。於歐洲大局攸關。昔則惡其強而抑之。今則憐其弱而扶之。儻一旦無土。俄人出黑海而與諸國爭南洋之利權。欲求旦夕之安。其可得哉。考土耳基波斯。皆古安息地境。其南之亞剌伯。則條枝也。一稱天方。為回教祖國。自派罕默德刱立教門。漸染西域。蔓延於五印度。暨蔥嶺東西天山南北。一入其教。冥心堅守。百折不回。每七日禮拜。其王為臣民講論。殺敵者授福。死敵者生天。逞刃尋仇。奮不顧身。雖英與俄據有其地。終不能變其教而移其俗也。至若西北一帶游牧部落。逐水草無定居。皆哈薩克種類。分左右中三部。散處於裏海鹹海騰格里海。及額爾齊河兩岸。氈帳毳幕。轉徙無常。其都會曰達奇司丹。曰布哈爾。曰機窪。頗稱繁盛。今皆為俄人所脅降。且夫俄羅斯地跨三洲。控弦百萬。挾其詐力。日以開疆闢壤為事。自烏拉嶺以東。曰西比利亞。延袤萬里。直抵黑龍江。俄人不煩一兵一餉。誘而降之。邇來尤極力經營於中亞細亞。西人稱西域為中亞細亞建造火車鐵路。由布哈爾東北。經賽馬爾罕霍罕塔什罕等城。至札木干。分而為二。一東經伊囗西境。折北至波那丁司科。順額爾齊河而下。以達於呵木司科。一西經達奇司丹。沿納林河北岸。至鹹海折北而西。至阿林伯克。復分為二。一西南沿烏拉江而至裏海之格昭城。一西北經索麻拉以達於馬司孤都城。此外如窩雅江高加索部內。新建鐵路。不一而足。統計俄國境內。共有鐵路四萬餘里。六通四達。皆近二十年內所成者。去歲復議增修一路。由俾格什穵。沿裏海而南。經波斯哈烈。以達於阿富汗。特遣大將高福滿統領重兵駐紮霍罕。南以窺伺印度。東以覬覦新疆。其陰謀詭計。狡焉思逞。夫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同治元年。乘回部之亂。竊據伊囗。得寸則寸。得尺則尺。今欲索還。此豈口舌所能爭者。夫伊囗為新疆精華。北路門戶。彼族實偪處此。終為邊患。及早圖之。興修鐵路。添設電囗。乃足以長駕遠馭。保固疆圉。非然者。迢迢萬里。奏報稽遲。轉餉勞劬。雖有知者。亦難為謀。或曰。工程浩大。難籌鉅款。吾謂中華財力之富。十倍他國。人民之眾。百倍他國。綜五歲而計之。以驛遞之費。添設電報而有餘。以轉輸之費。建造鐵路而無不足。南北二路。地勢平坦。易於施工。咫見之士。必且聞而怪之。然而古今異宜。世變日新。豈循途守轍者所可與議天下大計乎。因繪西域地圖。不禁慨然言之。以俟籌邊者有可採焉。
新疆私議
沈垚
自古制戎狄之道。無不以通西域為事。漢置西域都護。斷匈奴右臂。而單于入朝。唐平高昌。滅焉耆。取龜茲于闐疏勒等屬國於突厥。列為安西四鎮。扼諸蕃走集。則北不患突厥。南不患吐蕃。建武時。西域請復內屬。光武辭不許。意非不美也。而永平中。匈奴卒囗諸國。共寇河西。明帝命將討匈奴。取伊吾盧地。卒通西域。而後寇息。武后時。吐蕃將論欽陵請罷四鎮兵。后從郭震言。不許。逮上元後。河西隴右皆陷沒。而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與沙陀回鶻相依。吐蕃百計攻之不下。是時唐時多難。強臣方命。而吐蕃兵終不能踰隴而東。固由鳳翔涇原。皆屯設重兵。亦未始非畏安西北庭之議其後。有所牽制而不敢逞也。元定西域。而後取中國如拉朽。宋墮夏州。不救靈州。於是西域為黨項隔斷。而契丹不能制矣。明不阨玉門陽關。而守嘉峪。於是中葉以後。蒙古諸部北擾延綏甯夏者。遂踰涼甘。絕瓜沙。據青海。而東擾河洮岷矣。然則隔絕羌胡姦通之路。使不得并力東寇。西域誠要地哉。而論者或謂竭內地以事外夷。散有用以資無用。不知外夷不守。防守將移在內地。而費益不貲。西域地廣。饒水草。其處溫和田美。種五穀與中國同時熟。誠廣行屯田積粟之法。即有軍興。可無需中國餽運。然則謂西域絕遠。得之不為益。棄之不為損。真迂士之論。而不審於漢唐之已事者矣。然漢之都護。雖統率南北二道。固非有其地也。唐所有者。僅車師前後國及焉耆地。而龜茲以西。為國如故也。我 國家 皇靈遠鬯。威德遐宣。風行所及。日入以來。皆慕化輸誠。願為臣妾。 高宗皇帝平伊囗。定回疆。闢地二萬餘里。漢唐所謂烏孫西突厥及蔥嶺東城郭諸國。均編入內地。有重臣鎮守。則昔之羌種塞種。今皆 天子生全長育之民。昔之窮荒極遠界在區外之國。今皆 國家出貢賦列亭障之地矣。夫漢不有西域地。然棄西域。則河西受敵。唐不有龜茲以西地。然棄四鎮。則伊西庭三州單弱。故當時君臣深謀遠慮。悉力與匈奴吐蕃爭。而不囗棄也。況地皆王土。民皆王臣。隸版圖已久。涵濡醲化已深者哉。前年逆回張格爾叛。攻陷喀什噶爾等四城。西垂自蕩平後。休養生息。六十餘年。一旦逆賊猖獗。調兵籌餉。羽書旁午。加以地界窮邊。冰雪滿山。戈壁匝地。輓粟飛芻。轉運艱阻。大臣以其懸遠難守。欲棄四城。 皇上深仁覃覆。不忍置遠方於域外。謂英吉沙爾為外蕃各國入回疆之總道。棄之則朝貢路斷。和闐南通後藏葉爾羌等城。歲解伊囗銅布棉數萬。棄之則伊囗經費有缺。夫回部諸城。北界雪山。西戎蔥嶺。四城據蔥嶺之要。無四城。是西面無門戶也。繇喀什噶爾而東。據烏什而北鈔。則伊囗之兵。列城障而守。繇和闐而東。渡河而北。則庫車以東諸城危。渡河而東。據故曲先衛。歷白龍堆而東鈔。則安西敦煌諸州縣。盡城守矣。四城不可不復。非一勞不能永逸。
且 祖宗開闢之地。尺寸不可失。赫然震怒。命將出師。揚威將軍長齡等。承 聖旨。統勁旅躍馬昆山之西。投鞭計式之水。三戰皆捷。遂復四城。曾未幾時。逆首就獲。安集延布魯特諸蕃。益懾 皇威。稽首恐後。蔥嶺以西。至於海曲。莫不震疊。咸修職貢。 高宗皇帝開創新疆。遠拓邊塞於萬里之外。 皇上敬繩 祖武。天戈所指。電掃塵清。誠所謂聖人之達孝善繼善述者矣。然而元惡就囗。撫綏為急。善後事宜。方勞 聖慮。夫議者之所以欲棄四城。恐其空竭中國也。自軍興以來。所費誠不少矣。然漢不有其地。而都護校尉等官。囗諸國兵攻匈奴。未嘗勞費內地。諸國未屬漢時。匈奴置僮僕都尉。收賦稅。取富給焉。及既屬漢。則發畜食食漢軍。負水儋糧。雖苦迎送。然未嘗不給。漢所置田官。僅渠囗北胥鞬數處。然未嘗匱乏。即閒有匱乏。亦不過發酒泉敦煌驢橐佗負食出玉門而已。未嘗擾及天下。 國家回疆諸城。東西六千餘里。南北亦數千里。張格爾亡虜小醜。非漢鄯善莎車王有國有民者比。一朝竊發。 朝廷以軍饟為慮。昔之西域。分為三十六國。國小地隘。然尚以自奉之餘。奉匈奴奉漢而無不足。今之回疆。以阿克蘇以東數千里膏腴沃衍之地。而不能足軍食以備一小醜。何古今懸絕若斯耶。則以回疆鎮守諸臣。不講求於屯田積穀之道故也。西域經準噶爾霍吉占之亂。人戶死亡略盡。大兵平定後。招集流離。漸就安集。夫龜茲有東西川。焉耆有敦薨水。皆左右其國城。水流逕通。枝津布濩。桑宏羊言輪臺以東水。可溉田五千頃以上。誠穀食易給足不可乏之國也。故匈奴賦稅之使。長居焉耆尉囗危須閒。而漢都護治烏壘。與渠囗田官相近。昭帝用宏羊前議。復田輪臺。亦與渠囗相連。今之庫車。古之龜茲也。今之布古爾。古之烏壘渠囗也。今之哈拉沙爾。古之焉耆尉囗危須也。今之海多河。齊召南水道提綱所謂南源東流經枯察北者。古之龜茲東川也。其在哈拉沙爾西者。則古之敦薨水也。哈拉沙爾等城。有灌溉之利。蒲魚蘆雁之饒。詳蔥嶺南北河攷。而所安插之土爾扈特霍碩特二部。不能力本農務耕作。惟以盜竊為事。新疆初定時。荊榛彌望。墾荒之人。聊無村落。故賦稅鮮少。僅足支給各官祿米。伊囗兵食。須仰給內地。其後荒地日闢。生齒日增。則經制亦當漸備。鎮守諸臣。誠以時度地形。益治溝洫。廣田畜。務儲積。則內地之轉輸可罷。蓄積益多。兵食益足。緩急有備。則雖囗大宛。蹈康居。斬郅支。亦非甚難事。何至以回疆奉回疆而不能制一小醜哉。不知經久大計。令有以待卒然之變。但奉行成例。歲歲仰關內脂膏。以贍防守之卒。是守外徒以耗內。非衛內也。平時尚不免耗內。況有事乎。不欲耗內。則必棄外。此議者所有四城縣遠難守之說也。然則遠終不可守乎。非也。不盡其守之之道。故不可得而守也。不守遠。必守近。而守近之費不減於遠。或更甚焉。則何如盡守之之術以守遠。不棄可耕之地。則屯田積穀而已。
四城兵火之後。田廬蕪沒。邑郭空虛。宜及時量留官田要地。徙他處回戶實四城。益墾荒廢之土。不足。則募民無田而壯健敢遠徙者詣田所。就耕墾為本業。又令於閒暇時習騎射戰陳之法。使人皆可用。且耕且守。有變。不至於遙遙於萬里外勞敝索倫兵。庶幾威服西國。四城浸灌之水。有蔥嶺南北河。又有于闐河。膏壤數千里。誠皆開設屯保。卒有外寇。蓄積足為戰守之備。又何至開口望哺於關內有司。致虛耗中國也。漢徙渠囗田官。披莎車地田北胥韃。僅一隅耳。然都護尚得以蓄聚之富。時出兵以威外夷。況今合疏勒莎車于闐諸國數千里地而盡田之乎。四城屯政既舉。即當益治阿克蘇以東之田。漢元帝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前王庭。明帝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盧。西域水甘泉肥。無地不可耕。即鄯善號為沙鹵少田矣。而伊循城肥美。則漢置田官。水經注稱敦煌索勱斷注賓河灌樓蘭田。遂成沃壤。田三年。積粟百萬。今羅布淖爾。即蒲昌海。海西南故樓蘭國也。其處回人以魚為糧。不知稼穡。繇班固酈道元之言觀之。則固亦可耕之土。漢車師前王國。治交河城。元和郡縣志。西州交河縣。交河出縣北天山。水分流於城下。因以為名。水道提綱所疑為古交河有三。一在吐魯蕃城西三百里。一在城西百餘里。一在城西二十里。在西二十里者近之。然其言曰。河自北而南。經吐魯蕃城西。其南兩源。皆出巴巾圖西南山。合而北與會。長二百里。舊疑為古交河。攷古所謂交河一水分流於城下。如齊說。兩水合流於城西。與古不合。太平寰宇記。西州交河縣。交汀源出縣東北天山東南。入高昌縣。又曰。高昌縣交河水。西北自交河縣界流入。然則古之交河。自今吐魯蕃城。東南流。經哈剌和卓界。高昌縣。元寶元年。改為前庭縣。故元和志言交河在前庭縣西。齊所指之三水。皆非古交河。然其地水泉之多。田之良沃可見矣。元和郡縣志。伊州伊吾縣。本後漢伊吾屯納職縣。東北至州百二十里。後漢明帝曾於此置宜禾都尉。柔遠縣。西北至州二百四十里。柳谷水有東西二源。出縣東北天山。南流十五土合。水道提綱。哈密。古伊吾地。沙地逢水泉為聚落。無大川澤。唯哈密有一河。在城東南。南北長百里許。案此疑即元和志之柳谷水。唐書地理志。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七屯城。漢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縣。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囗。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豔典為鎮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豔典所築。又西經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經悉利支井。祅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移杜保彭懷保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又曰于闐東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東七百里有精絕國。又于闐東三百里有坎城鎮。東六百里有蘭城鎮。西二百里有固城鎮。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鎮。于闐東距且末鎮千六百里。元和郡縣志。沙州西至石城鎮一千五百里。案伊脩。即伊循之囗。史書中循脩二字每相混。漢書地理志武都郡循成道。魏書地形志作脩城。羅布淖爾。亦曰賀卜諾爾。水道提綱謂之洛普鄂模。戴校水經注謂之羅布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