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戶政二十七榷酤(3)
閩省征收運銷茶稅疏咸豐五年
福建巡撫呂佺孫
竊照閩省商販茶葉。向不頒給執照。征收課稅。自道光二十九年。直隸督臣訥爾經額以商人販運閩茶。官私莫辨。議請由產茶之崇安縣給發執照。經過關隘。囗稅放行。嗣因出產茶葉。不僅崇安一處。近來茶商。多係散赴各縣購買。繞道出販。復經督臣王懿德請自咸豐三年為始。凡出茶之沙縣邵武建安甌甯建陽浦城崇安等縣。一概就地征收起運茶稅。由各該縣給照販運。先後奏奉 敕部議准在案。前歲因粵匪竄擾江楚。茶販不前。深恐藉茶餬口之人。失業生事。奏准暫弛海禁。各路茶販。遂均運茶至省售買。不從向日輸稅各關經過。非特本省崇安等處關稅日減。並恐浙粵江西等省關稅。亦無不漸形短絀。臣上年履任之際。自江西河口入閩。取道崇安。沿途體察。即已略知大概。到省後。每於接見僚屬及地方紳士時。悉心諮訪。僉稱自開海禁以來。閩茶之利。較從前不啻倍蓰。蓋自上游運省。由海販往各處。一水可通。節省運費稅銀不少。是以商利愈厚。正賦轉虧。若不設法變通。亟加整頓。何以抑逐末而裕 國課。況現在粵逆尚未蕩平。兵餉軍需。重煩籌畫。前奉部議征收房店各租。因閩省情形不同。未能照議舉辦。茶乃閩地所產。類於濱海之鹽。茶商身擁厚貲。什一取盈。初無所損。且徵諸販客。不致擾累貧民。完自華商。無慮糾纏。夷稅以天地自然之利。為 國家維正之供。迥非添設科條加增田賦者比。臣等督同在省司道再三審度。計維征收運銷茶稅一法。為裕課均商善政。惟是閩省之茶。各府屬均有種植。不止崇安數縣。現在既開海禁。商民趨利若騖。無不販運來省。若於各處分征稅課。不特漫無稽攷。且恐狡獪之徒。百計繞越。希圖偷漏。必在附省扼要處所。設立關口。並添設囗卡。擬定課則。頒給印照。嚴立法制。以憑稽核。即界連江西浙粵。堪以販茶出省各處。亦應一體設立關卡。加增稅課。俾免趨避。請自咸豐五年為始。凡有販運茶斤。概行徵收運銷茶稅。所徵稅銀專款。解存司庫。報部留支本省兵餉。惟創行伊始。多寡未能預料。應俟試征一二年後。再行比較定額。據藩臬兩司會同糧鹽二道臚列章程條款。詳請具奏前來。除未盡事宜。容再督飭司道悉心妥議。隨時奏明辦理外。謹會同閩浙總督臣王懿德恭摺具奏。伏乞 皇上聖鑒訓示。
粵海關志序例
方東樹
周官冢宰掌建六典。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九職任萬民。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九賦斂財賄。七曰關市之賦。小宰均節財用。以八成經官府。曰聽取予以書契。聽賣買以質劑。聽出入以要會。九府掌受貨賄幣賦。皆慎其出入之用。司徒設十官。治市以教商。各掌其賣儥之事。司門正貨賄。舉犯禁之財物。司關掌國貨之節。司貨賄之出入。掌其治禁。司馬九囗。曰施貢分職制畿封國設儀辨等詰禁均守比小事大。掌固分其財用。受法以通守政。職方氏掌夷蠻閩貉之人民。與其財用。制九服之貢。各以其所有。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致方貢致遠物而送迎之。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通其財利。訓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與其上下之志。誦四方之傳道。形方氏掌制地域。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匡人掌達法則。使無敢反側以聽王命。撢人掌誦王志。以巡天下之邦國而語之。秋官大小行人司儀行夫環人象胥掌客掌訝掌交諸職。大抵於九經皆屬懷柔之政。故終其詞曰。以諭九稅之利。九禮之親。九牧之維。九禁之難。九戎之威。觀周之設官。所以制財用綏邦國者。何其若是之繁重周詳也。自漢初與南粵通關市。自是以後。肇開九郡。舟車輻輳矣。而海舶猶未通也。據班志。有譯長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是中國商賈入海往市。而夷舶未來也海舶通市。起於隋唐之際。而盛於宋元明。宋初置市舶司。以知州兼使。元置市舶提舉司。衡其職守。不過與茶鹽坑治大使同倫。明亦置三市舶司。而以中官主政。洪惟我 朝馭外控內。法制嚴明。粵海設關以來。或兼轄以大吏。或監督以親臣。皆簡自 欽命。崇其體統。口岸譏察責諸舟師。給照引水董諸澳丞。撫綏按馭籌囗大計主之督臣。與周之六官大小維繫相與流通之意同條其貫。蓋 聖主立法。體大思精。後先同揆。有迥非前代之所及者。今當纂輯關志之始。竊仰窺 創制之精。發明斯義。用以等百王而垂範焉。宋潛說友撰臨安志。載詔令於首。然冠以前朝。非尊王之義。惟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首列御筆指揮。最為足法。今用其例。恭載 列聖謨訓。為諸蕃通貢通使專由粵省而戒飭者。用昭 國家綏南懷遠設官制用之大法。兼示一書之限斷焉。國家一統之盛。超邁前古。諸蕃外國。效順納款。雖在萬里。視道如咫。然會同有館。職貢有圖。非一隅之志所宜侈載。惟其貢道所經。例由粵東者。於其國土氏姓封號來貢歲月。及昔由粵省而後改由閩省者。悉撮大略。以著粵關職幟。至其事例。詳載 大清會典。不復備錄。其來貢之國。壹以 國朝為限斷。若事在前朝及歷代者。各具史志。別為前載一門。
貢與市相因。既嘉其君之嚮風。亦給其民之求欲。內地無須外洋之貨稅。外洋必資內地之物用。許之通市。所以 俯順夷情。 包容愛育。覆幬之無私也。故凡通市之國名。來市之年載。交市之事例。互市之貨物。以及夷船之制度數額。皆臚於此篇。至蕃夷住澳。雖事始前明。而現行無改。與歷代市舶不同。且為關市之根本。故不以人前事。而載於此篇之首。
周禮設司市十官。因市而設官。有市則必有所以治之也。兼領專設之改差。文武職司之分任。品秩儀制之殊等。及大小總口設員委員之添裁。胥吏書役之數額。悉載此篇。其遷除去任之歲月。入官職表。
官以治其政令。然非商不能成其交易。十三行商名號緣始。與夫事例條件。以及商人報囗。 恩賞品銜。悉載此篇。至通事之名色。於周官即象胥之職。於漢名譯長。譯傳語言。為蕃漢交易不可少之用。然究非官司。故不以入設官篇。而附於此。
有市即有貨物。有貨物斯有榷估。榷估低昂無憑。立之科則。俾有一定之制。斯上下不惑。宋初立法至輕。其後屢以抽解太重。致形陳奏。元世祖時。凡囗海諸郡。與蕃國互易舶貨者以十分取一。麤者十五分取一。明洪武詔海舶市易皆免征。永樂時西洋刺泥國等來朝。附載諸貨。與民互市。有司請征稅不聽。其後立法率至十抽其二。萬歷季年。中官李鳳增粵稅二十萬。粵商苦累求免不得。我 朝損益酌中。凡則例之所開載。歷有增除。溯自乾隆五十一年。清理關務條奏事宜以後。邇年復有改易。今以現奉嘉慶年新修 會典及戶部則例關冊為准。
既設稅額。則有課額。課額有增有羨。道光十四年前總督盧公坤奏。比較近年粵海關徵銀。歲多至一百六十餘萬兩有奇。而商民晏如。外夷懽欣感悅。為振古所未有。此皆由 列聖深仁厚澤。涵濡培養。招攜懷來所致。雖於 國帑大數。無增毫末。而貨阜貨通。均安無患。固理人制用大經也。參價搭解。每歲發運解京事例。悉附此。
周官理財諸職。皆謹其要會出入。不獨職歲職內司會司書也。前科則課額。皆以經其入也。若夫祿俸工食。存留支給之數。內除澳門同知香山縣丞及武職營弁歸布政司奏銷皆定有均節之式。事關奏報。句稽不可不當。至若捐助軍需工程災荒善舉一切。在經費之外者。雖用數之仂。亦不可不紀其實。存備稽考。
會典及戶部則例。於關市一類。皆載有禁令。誠以利之所在。獘竇朋興。不可不申嚴法制。然如走私漏稅官侵吏蝕等獘。要皆各關通例。非粵海專條。粵海所嚴禁。如夾帶華人與違禁貨物出洋。及販賣鴉片拖欠夷賬。兵船駛入內港。皆外海洋禁之大者。以其關於外蕃。比事囗輯。一以歸於市舶。其在內民夷雜居。良姦混處。或澳夷滋事。或漢姦句引。陰唆煽惑。恣為不法。在在皆須防範。是故出入有譏。去來有定。種種明文。懸為令甲。不特俾夷商海賈。懍遵 天朝法度。恪謹毋違。亦以戢內地商民。使知劃一刑章。森嚴難犯。雖其職事掌之疆吏地方有司。而實為本關專責。固當特著為一門矣。
有一官司。則有一建置。其時其地。不可不詳識也。凡廨署務所建於設關之初。省城大關。澳門總口。及各岸口前山寨文武官廨十三行夷館囗臺神廟等。凡因關市而建置者。總為一篇。以別於地方及營伍之制。
粵關所轄之地。各郡縣皆有把截隘口。不獨省城大關及海舶所來與夫前山濠鏡黃浦虎跳門等地。苟迷其方向。則溝瞀莫辨。各為地圖。俾開卷而千里如在几席焉。
凡志書皆分史體。史有紀志表傳。地志有圖表志傳。今為榷志。
有表有圖。無所為傳。而歷任官司。在位名數先後之次。雖在檔冊。而稽覈為繁。惟著為官表。斯一覽易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