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钞玄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二中即雜心第八修多羅品云修多羅者凡有五義一曰出生出生諸義故二曰涌泉義味無盡故三曰顯示顯示諸義故四曰繩墨辨諸邪正故五曰結鬘貫穿諸法故如是五義是修多羅義今疏引初二義不次者依古疏引取義便耳。

總上五義不出貫攝。

總上五義下三以義貫通於中二先總釋貫攝後彰所貫攝前中有三初標義二引證三釋所引。

故佛地論第一云能貫能攝故名為經以佛聖教貫穿攝持所應說義所化生故。

故佛地下二引證也全引論文更無所少而次下對所詮云應知此中宣說佛地饒益有情依所詮義名佛地經如緣起經如集寶論意云皆從所詮也。

此或貫攝通所攝所化或貫穿法相攝持所化。

此或貫攝下三釋所引論也釋有二義一通二局上即通也言二義通所說者謂貫穿所說之法攝令不散故故下引瑜伽云攝取聖語言二義通所化者貫穿所化眾生心行攝取不捨故局義可知。

又世親攝論釋貫穿云謂能貫穿依故相故法故義故。

又世親攝論下第二彰所貫攝之法於中二初引攝論正釋後例同指餘前中即彼論第一文中亦二先引論總標。

依者謂依於是處由此為此而有所說相者謂世俗諦相勝義諦相法者謂蘊界處緣起諦食諍盧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菩提分無礙解無諍等義者隨順密意說等。

後依者下引論別釋釋標四義則分為四初釋依中舉其三事一於是處者即說經處如佛在摩竭提國等二由此者即說經因緣即所被機等如十地經由十方佛加解脫月請等三為此者即說經意如發心品云為欲顯示佛法故為以智光普照故為欲開闡實義故等故梁論云是處是人是用言相者諸世俗諦相勝義諦相者謂世尊說法有何相貌諸佛唯依二諦為眾生說更無餘相言法者謂蘊界處等者即所詮法門軌持之法一一皆通二諦蘊即五蘊界即十八界處即十二處緣起即十二因緣諦即四諦食即四食如世親論第十初說靜慮即四靜慮無量即四無量無色即四無色解脫即八解脫勝處即八勝處遍處即十遍處菩提分即三十七品等無礙解即四辯才無諍即無諍三昧等者等餘法數並下經文廣有其相言義者隨順密意說等者義名所以世尊說法或顯了說或密意說如說一切皆空此就第一義說凡夫不解謂無俗諦等亦如四意趣四隨等梁論釋義云義者所作事故名義生道滅惑是事此意云佛所說經但令眾生生道滅惑以為其義耳亦佛之意趣也。

瑜伽二十五顯揚二十大同此說餘義至十二分中當明。

瑜伽二十五下二例同指餘先例同諸彼二論皆云素怛纜者謂佛世尊於彼方所為彼有情依彼所作諸行差別演說無量蘊相應語乃至廣說結集法者攝取聖語為法久住以美妙言次第結集貫穿縫綴能引義利能引梵行真妙實義是名素怛纜餘義至十二分中當明者下有異名異名有四一依仁王二諦品名為法本二依梁論名為聖教三依成論名直說語言四依智論第二但名為經四中疏文已有二四初三二名在十藏品文局十二分中修多羅故此不釋又遠公立三修多羅一總相二別相三略相刊定記破於後二並在十藏品中救之云餘義等。

第二毗奈耶藏初名後相。

第二毗奈耶藏疏文分二初總科後前中下別釋。

前中亦名毗尼梵語之略耳此翻為調伏謂調練三業制伏過非調練通於止作制伏唯明止惡就所詮之行彰名即調伏之藏或能詮藏有調伏之能即有財釋契經藏中類有此釋。

後前中下別釋於釋名中二先正釋後辨異名今初疏此翻為調伏者准刊定記云義翻為調伏若敵對翻正稱為律若素律師疏云梵曰毗尼或云[鞥-合+(白-日+田)]泥迦毗那耶鼻那夜此等皆由梵音輕重不同傳有訛略不得正名正曰毗奈耶此云調伏。

毗尼或翻為滅滅有三義一滅業非二滅煩惱三得滅果。

毗尼或翻下二辨異名於中有四今初名滅者東塔又云毗膩多此云已調伏當其滅義故母論第一云滅諸惡法故名毗尼釋曰若依此釋則毗尼是毗膩多之言略耳則與毗奈耶調伏之義有乖而上又云毗尼[鞥-合+(白-日+田)]泥迦等皆梵音輕重則毗尼亦是毗奈耶略稱含其調伏與滅二義耳故疏云毗尼或翻為滅滅有三義等者釋義一滅業非者不殺盜等故律中有犯毗尼有諍毗尼二滅煩惱者是發業之本故律云為調伏貪等令盡是故世尊制增戒學三得滅果者即無為果故戒經云戒淨有智慧便得第一道。

或名尸羅具云翅怛羅此云清涼離熱惱因得清涼果故。

或名尸羅等者第二名也即雙從因果得名。

亦名波羅提木叉此云別解脫此說因得名然有二義一揀異定道名之為別二三業七支各各防非故名為別亦翻為隨順解脫此據果立隨順有為無為二種解脫果故。

亦名波羅提木叉等者第三名也言揀異定道者非是定共道共二戒是遠離羈縛業緣名為解脫亦翻為隨順解脫者即第三名中別義也故遺教經云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又相續解脫經云五分法身名解脫梵云毗木叉若涅槃解脫梵云木叉依此亦可雙從因果得名隨順是因故又刊定記云離過無障名為木叉業用無礙名毗木叉又云復有異名名優波羅叉此西域外道律名亦名縵叉亦名刺闍你地(地音田夷反)此西域王法律名。

亦名性善如十誦律亦名守信如昔所受實能持故。

後顯相者前名之中已含止作即毗尼相。

後顯相者下顯相文二先指前總說謂制伏過非及滅惡等即是止行調練三業性善守信等通於止作毗尼以止善為宗律宗其唯持犯故以止作總為顯相。

若別說者世親攝論云毗奈耶有四義謂犯罪故等起故還淨故出離故廣如彼論。

若別說者下二引論別釋言廣如彼論者論云犯罪者謂五眾罪等起者謂無知故放逸故煩惱盛故不尊敬故而犯諸罪還淨者謂由意樂不由治罰如受律儀出離者有七種一各各相對說悔所犯二誓受治罰謂受學等三等有妨害先制學處後由異門還復開許四別立止息謂僧和合還捨所制五轉根謂苾蒭苾蒭尼轉男女形故捨不共罪六由真實觀謂作殊勝法[阿-可+(日/皿)]陀南諸行相觀七由法爾得謂由見諦法爾得無小隨小罪應知毗奈耶復有四義一補特伽羅故世尊依彼制所學處一制立故謂告白彼補特伽羅所犯過已大師集僧制所學處三分別故謂制學所已更廣解釋先所略說四決擇故謂於此中決判所犯云何有罪云何無罪然明了論釋無小隨少罪自有二說一云小謂第二篇罪隨小謂二種方便罪一云小謂性罪隨小謂諸戒中制罪問今明大乘那引小教有答云理實三藏大小不同今且就引接教說古來同此今更一解謂持心雖異名意大同故得引小又上所引論名分明易曉故又上云如受律儀者梁論云如本受持對治。

第三阿毗達磨藏。

阿毗名對達磨云法法有二種一勝義法謂即涅槃是善是常故名為勝二法相法通四聖諦相者性也狀也二俱名相。

第三阿毗達磨藏文中三初名次相後異名初中二先得名後釋名前中先釋法後釋對前中即取俱舍意釋故論云能持自性故名為法若勝義法唯是涅槃若法相法通四聖諦是善是常故名為勝者即釋彼論也相者性也狀也二俱名相者亦釋彼論也以四聖諦中滅諦是理而皆云相者滅諦之相即體相也餘三約相即相狀也。

法既有二對亦二義一者對向謂向前涅槃二者對觀觀前四諦。

法既有二下二釋對亦二初釋對義亦取論意彼論云此能對向或能對觀故為此屬之。

其能對者皆無漏淨慧及相應心所等由對果對境分二對名故慧但是對而非是法非所對故。

其能對者下出對法體亦取論意故論頌云淨慧隨行名對法論曰慧謂擇法淨謂無漏淨慧眷屬名曰隨行如是總說無漏五蘊名為對法由對果對境分二對名等者釋疑疑云唯一淨慧何有二對之名故為此通慧但是對而非是法非所對故者揀濫此是古德解釋意云為分能所故言慧但是對若據法持自性慧何非法故下揀云非所對故。

言對法者法之對故故對法藏特名慧論舊譯為無比法以詮慧勝故。

言對法者下二釋名也即會六釋法之對者依主釋也故對法藏特名慧論者若據所對所依應名法論慧依於法慧為其主故名慧論故所詮中詮於慧學舊譯已下出其異名兼成上慧義。

世親攝論云阿毗達磨有四義謂對故數故伏故通故。

世親攝論云下第二辨相於中二先總標。

對義同前數者於一一法數數宣說訓釋言詞自共相等無量差別故伏者由此具足論處所等能勝伏他論故通者此能通釋素怛纜義故。

後對義同前下別數者數字通去入二聲此取去聲數數宣說者數即入聲自相者如色變礙為相受以領納為相等共相者共有無常苦空等廣如十地疏明論處所等者即瑜伽論說論有七例頌云論體論處所論據論莊嚴論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亦如初地中辨言勝伏他論者勝約能立伏約能破故梁論云伏者此法能伏諸說立破二能由正說依止等方便故通者梁論名解由阿毗達磨修多羅義易解了故。

亦名優波提舍此云論議亦名磨怛理迦此云本母謂以教與義為本為母亦云依藏生解藏為解母本即是母亦名磨夷此云行母依藏成行故行之母故。

異名可知也問曰三藏前二是佛所說後一論藏是菩薩說是則如來不說三藏耶答婆沙最初即有此問問曰誰造此論答佛世尊誰問誰答或云舍利弗問或云諸天問乃至或云化比丘問佛答若爾何以云迦多演尼子造答彼諷誦耳有云亦是彼說是則論藏有是佛說有是菩薩說取經中義廣以釋之以本統末亦佛說三藏耳。

然此三藏約其所詮略有二門一者剋性則經詮三學律唯戒心二學論唯慧學如攝論說二約兼正則三藏之中經正詮定毗尼詮戒論詮於慧兼各通三。

然此三藏下第三總顯所詮也如攝論說者亦是世親攝論第一論云又能說三學故立素怛纜藏能成辨增上戒增上心學故立毗奈耶藏謂具尸羅即無悔等漸次能得三摩地故能成辨增上慧故立阿毗達磨藏謂能決擇無倒義故梁論亦同言兼各通三者經中戒慧其文非一毗尼增三文云云何增戒學所謂增心學增慧學是名增戒學等。

第二明二藏者一聲聞藏二菩薩藏。

第二明二藏等者疏文有四一標。

即由前三藏詮示聲聞理行果故名聲聞藏詮示菩薩理行果故名菩薩藏。

二即由前下釋。

故莊嚴論第四云此三藏由上下乘差別故復為聲聞藏及菩薩藏攝大乘同此。

三故莊嚴下引證。

此就二乘理果同故合之。

四此就二乘下出所以於中分三初正出為二所以。

若約教行別故即開三乘以為三藏如普超等經。

次若約教下出三乘三藏不同。

又由緣覺多不藉教出無佛世佛在世時攝屬聲聞故但分為二即是大小半滿不同。

後又由緣覺下重成二藏之義言即是大小半滿不同者諸經論中多以大小相對故分大藏之中大乘經律論小乘經律論別華嚴般若等為大乘經藏菩薩戒善戒經等為律瑜伽智度等為論小乘四阿含等為經五部律為戒婆沙等為論故大小三藏迢然不同言半滿者即出涅槃北經第四如來性品文云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常憶念憐愛無已將詣師所欲令受學懼不速成尋便將還以愛念故晝夜慇懃教其半字而不教誨毗伽羅論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等下合云所言一子者謂一切眾生如來視於一切眾生猶如一子教一子者謂聲聞弟子半字者謂九部經毗伽羅論者所謂方等大乘經典以諸聲聞無有慧力是故如來為說半字九部經典而不為說毗伽羅論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長者子既長大堪任讀學若不為說毗伽羅論可名為藏乃至云我今亦爾為諸弟子說於半字九部經已次為演說毗伽羅論所謂如來常存不變上即經文半滿是喻大小是法餘可知矣又西方三藏之外加一雜藏謂陀羅尼五明論等為四藏大小俱有則有八藏若六波羅蜜經說有五藏小乘三藏及雜藏菩薩大乘為一藏故若大開為三則有七藏三乘各三便是九藏加一雜藏便為十藏三乘各四應十二藏。

第二明所攝者此經三藏之中正唯修多羅攝兼詮餘二十藏等品廣顯戒故問明等品顯論議故若就修多羅中以義揀教則唯十藏攝具足主伴顯無盡故教義融故二藏之中唯菩薩藏若分權實但菩薩藏一分所攝權不攝故。

第二明所攝下文中有二初明彼攝此經。

若約此攝乃至聲聞亦此經攝此能包含無量乘故揀於權實至下立教中明已辨藏所攝竟。

後若約下明此攝彼藏文並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