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决策经济学:微观、宏观与国际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基本原理和概念

在本章中,我们通过一个居民部门行为模型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需求就是消费者在给定价格下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供给就是生产者在给定售价下,提供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的意愿和能力。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习厂商理论导出供给曲线。

需求和供给模型在解释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以及外部因素如何影响这些变量等问题时十分有效。消费者的行为由需求函数和它对应的函数图形——需求曲线所决定的。需求曲线显示出消费者在每个数量上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以及消费者在每个价格上愿意购买的最大数量。生产者行为是由供给函数和它所对应的供给曲线所决定的。供给曲线同时显示出生产者在每个数量上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以及生产者在每个价格上愿意提供的最大数量。

如果在某个给定的数量上,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等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市场已经达到了均衡数量。相反的,消费者在给定价格上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最大数量恰好等于生产者在相同价格上愿意提供的数量,我们就可以说市场发现了均衡价格。因此,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是同时达到的,并且只要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不变,价格或数量就没有偏离各自均衡值的趋势。

1.3.1 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

我们首先分析需求。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取决于一系列不同因素,这些因素被称为变量。这些变量中最重要的就是商品的价格。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一件商品的价格提高时,消费者将会选择少购买它,而当它的价格下降时,将选择增加购买量。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被称为需求定理。但我们也要注意,需求定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一件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是重大的,但是,其他变量也会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比如消费者的收入、他们的喜好和偏好,以及替代品或互补品的价格,等等。经济学家试图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出这些变量对需求量的影响,这个关系式就是需求函数。通常情况下,函数表示的是一个对应关系,使得自变量集合中的每一个值都存在一个唯一因变量与之对应。式(1-1)即为需求函数:

其中,表示对某些商品X(例如每个家庭每个星期需要多少加仑1英制加仑=4.546升;1美制加仑=3.785升。——译者注汽油)的需求量;Px是每单位商品X的价格(例如每加仑多少美元);I表示消费者的收入(例如每个家庭每年收入1000美元);Py表示其他商品Y的价格。其他商品可以有许多种,并且可以互为替代品或互补品。式(1-1)可以理解为,商品X的需求量是商品X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商品Y的价格等的函数。

经济学家常常用简单的线性方程来近似表示一定范围内的真实的需求和供给函数。不妨假设式(1-2)是某个特定的需求函数,我们用一个线性方程表示一个小城镇中每个家庭每周消费的汽油数量,Py表示以1000美元为单位的汽车均价,在下面的例子中,Py=20,即实际的汽车均价为20000美元:

汽油价格负的系数和消费者收入正的系数分别直观地反映了这两个变量和汽油消费量之间分别存在负相关关系和正相关关系。汽车均价前的变量系数为负表明如果汽车的价格提高,汽车购买量和使用量都会减少,因此,汽油的消费量也会减少。之后我们将会讨论,这样的关系表明汽油和汽车之间存在负交叉价格弹性需求,因此它们是互补品。

继续我们的例子,假设汽油价格(Px)为每加仑3美元,每个家庭的收入(I)为50000美元,汽车均价(Py)为20000美元。因此,以上等式可以预测出每个家庭每周的汽油需要量为10加仑:8.4-0.4×3+0.06×50-0.01×20=8.4-1.2+3-0.2=10,收入和汽车价格是以千为单位的。我们注意到自身价格的系数为负,因此,当汽油价格每提高1美元时,每个家庭每周的汽油消费量将会减少0.4加仑。经济学家用自身价格来强调所指的价格是某一商品的本身价格,而不是其他商品的价格。

在我们的例子中,需求函数里有三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如果任意一个自变量变化,需求数量也会变化。通常,我们倾向于每次只研究因变量和一个自变量的关系,这允许我们在将其他变量固定在某些值上时,在二维坐标系中展现出它们的关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只需将其他两个因变量固定在各自的水平,并且重写方程式。在经济学术语中,除了正在讨论的变量外,其他变量的“保持不变”是参考拉丁短语ceteris paribus而来的(字面意思为“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本章中,我们将ceteris paribus简称为“保持其他变量不变”。

假设,我们希望重点研究商品需求数量和其自身价格Px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保持收入、商品Y的价格不变。在本例中,这些数值分别为20和50。将数值代入方程式,我们可以重写式(1-2)为:

我们注意到收入和汽车价格没有被忽略,它们保持不变,只是成为了方程式中新的常量11.2。同时也可以注意到我们重新整理了式(1-3),将方程式改写成了用Qx表示Px的形式。这种运算被称作“反需求函数”,并且得到式(1-4)(读者应能够通过代数运算来验证这一结果)。

Px=28-2.5Qx (1-4)

式(1-4)将每加仑汽油的价格表示成每周消费汽油数量的函数,这被称为反需求函数。为了使价格不至于小于零,我们必须限制式(1-4)中的Qx小于或等于11.2。此后,我们假设读者可以解决类似的需求效用方程。表示反需求函数的图形被称为需求曲线,如图1-1所示依照惯例,在这里以及其他的示例中,我们认为线性需求曲线与表示数量的轴相交的地方价格为零,这个交点也是需求等式的截距。现实社会中的需求函数可能在部分或整个定义域内均为非线性的。因此,我们实际上使用的线性需求函数被视为真实需求函数在一定值域的近似值。这个一定的值域通常不包括价格为零的点,并且求解价格为零时的需求量也是没有意义的。

图1-1 家庭对于汽油的需求曲线

该需求曲线以价格为纵坐标,以数量为横坐标。结合我们对该模型的描述与假设,需求曲线体现了居民部门在给定价格下愿意购买的最大数量或在已确定的数量下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例中,每个家庭每周愿意以每加仑3美元的价格购买10加仑汽油。换言之,他们每周购买10加仑汽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为每加仑3美元。以上两种解释都是正确的,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将同时从以上两个角度出发。如果价格上升1美元,每个家庭将会减少0.4单位的购入数量即购买9.6加仑。我们认为该需求曲线的斜率为1/-0.4,或-2.5。我们通常用“上升”或“下降”来测度斜率,或以纵轴变量的变化除以横轴变量的变化,即需求曲线的斜率为ΔP/ΔQ,“Δ”表示变动量。在本例中,价格的变动量为1美元,相关的数量变动量为-0.4。

1.3.2 需求曲线的移动与沿需求曲线的移动

正如我们所见,当自身价格变动时,需求数量也发生变动。这一变动称之为沿需求曲线的移动或需求数量的变动,它仅由自身价格的变动引起。

试想在画一条需求曲线时,我们必须使除了数量和自身价格外的常量保持不变。如果收入变化了会怎么样?假设家庭收入上涨10000美元达到每年60000美元,那么式(1-3)的形式将转化为式(1-5):

式(1-4)将变成新的反需求曲线式(1-6):

Px=29.5-2.5Qx (1-6)

注意曲线的斜率不变,横截距和纵截距增加,需求曲线的外移,如图1-2所示。

图1-2 收入变化前后居民部门对汽油的需求曲线

一般来说,能够导致需求量沿需求曲线运动的唯一因素是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其他变量值的变动将会导致整个需求曲线的移动。前者被称为需求量的变动,而后者被称为需求的变动。

更要注意的是,需求曲线的移动既是垂直向上又是水平向右的移动;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给定的数量,居民部门现在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对于任意给定的价格,居民部门如今愿意购买更多数量,这两种对于需求曲线移动的解释都是正确的。

例1-2 用需求函数和需求曲线来描述一个典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一个个体消费者对可下载电子书的月需求由下述等式给出

式中,表示每月电子书的需求量;Peb表示电子书的价格;I表示家庭月收入;Phb表示单位精装书的价格。注意精装书价格Phb前面的系数为正,说明当精装书价格上升时,电子书的购买量将上升。因此,根据该式,两种类型的书互为替代品。假设每本电子书的价格是10.68欧元,家庭收入是2300欧元,每本精装书的价格是21.40欧元。

1.确定该家庭每月电子书的需求数量。

2.给定I和Phb价格,确定反需求函数。

3.确定电子书需求曲线的斜率。

4.计算收入增至每月3000欧元时需求曲线的纵截距(价格轴上的截距)。

问题1的解析:将给定价格带入需求函数并计算需求量

因此,家庭对电子书的月需求为2.088。注意,这是一个连续的流量,因此不一定要取整数。在这种情况下,计算结果表明消费者在11个月中购买了23本电子书。

问题2的解析:我们想在其他常量不变的情况下找到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因此,首先将I和Phb的值带入需求函数并且整理常数项得:

现在用Qeb来表示Qeb∶Peb=15.90-2.5Qeb

问题3的解析:注意先前的反需求函数即当Qeb上升1单位,Peb下降2.5欧元。因此,需求曲线的斜率是-2.5,即反需求函数中Qeb的系数。注意,-0.4并不是需求函数中Peb的系数,而是该系数的倒数。

问题4的解析:在需求函数中,将I的值由2300增至3000,整理常数项得到:

现在求Peb:Peb=16.78-2.5Qeb。纵截距为16.78(注意,增加的收入使需求曲线向上且向外移动,但并未影响其斜率,即斜率仍为-2.5)。

1.3.3 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

出售一件商品或服务的意愿与能力称为供给。通常,只要价格至少等于生产额外一单位产品所花费的成本,则生产商愿意出售他们的产品,因此,供给意愿即供给函数,取决于销售价格,以及生产额外一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差值越大,生产商供应商品的意愿越强烈。

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探讨更详细的有关生产成本的问题,此时,我们仅需要了解成本的基本概念。用最简单的说法来说,商品的生产过程包含将投入,或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劳动力、土地、资本或原材料)转化为产成品和服务。经济学家将这种生产转化的规律称为生产技术。由于生产者不得不从要素市场上购买需投入的材料,产品的成本依赖于技术和其他要素的价格。显然。供给意愿不仅依赖于生产者产出品的价格,也依赖于生产投入的要素价格。为简便起见,我们可以假设,在生产过程中唯一的投入是劳动力,且必须从劳动力市场上购买,每个小时的劳动力价格即为工资率,或W。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任何给定技术水平下,供给一种商品的意愿取决于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工资率。这一含义由式(1-7)表示,该式代表了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

式中,表示供应某种商品X(例如汽油)的供给量,Px表示每单位商品X的价格,W则表示投入劳动力的工资率,即每小时付出的美元。其可表示为“商品X的供给数量取决于X的价格和劳动力的工资率等”(即供给数量是商品自身价格和工资率的函数)。正如对需求函数的分析一样,我们可以考虑一个假设简单的供给函数的例子。如前面所提到的,经济学家通常使用线性函数来简化他们的分析,尽管并不是所有的需求或者供给函数都一定是线性的。典型的单个生产者对汽油的供给曲线可以由式(1-8)给出:

注意,这一供给函数意味着价格每增加1美元,生产者愿意增加的商品供给上升250个单位。此外,生产者需要付给工人的工资每增加1美元,生产者的边际成本将增加,并且会减少5单位的商品供给。

我们可能仅仅对供给价格和供给量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感兴趣。正如在需求函数中的分析一样,假设除了自身价格和供给数量外,其他量保持不变。在本例中,给W赋值为15美元,可以求得该生产者的公司函数,如式(1-9)所示:

该式仅有和Px两个变量。再次,可以用来表示Px,即产生了式(1-10)中的反供给函数。

Px=1+0.004Qx (1-10)

这一反供给函数的图像即为供给曲线,它同时表明在每个价格上愿意供给的最高数量和每个数量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例如,如果汽油价格是每加仑3美元,式(1-9)表示生产者愿意每周供应500加仑。换言之,生产者愿意接受并且仍愿意每周供应500加仑的最低价格是每加仑3美元。图1-3描绘了我们假想的单个汽油生产者的供给曲线。

图1-3 单个生产者的汽油供给曲线

如果汽油的零售价格上升1美元,供给函数会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将新价格4美元代入式(1-8)则会发现:供给数量将会升至每周750加仑。价格的增加会导致生产者愿意比低价格时每周供应更多数量的汽油。

1.3.4 供给曲线的移动与沿供给曲线的移动

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产品自身价格的变化导致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的变化。更高的价格通常导致更高的供给量,而更低的价格则导致更低的供给量。因此,供给曲线有正的斜率,与需求曲线的负斜率相反。供给量和价格的正相关关系通常称为供给定理。改变除了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变量值将会发生什么呢?我们可以改变上例中工资率的值,即由20美元变为15美元,再计算供给量。再次运用式(1-9),我们将更高的工资代入该式解出,得到式(1-11)。

这一等式同样可以反解出Px,得到式(1-12)中的反供给函数:

Px=1.1+0.004Qx (1-12)

注意这里的常数项改变了,但斜率仍保持不变。结果是整个供给曲线的移动,如图1-4所示。

图1-4 单个汽油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在工资率增长前后的变化

注意,供给曲线由于支付工资的上升导致其垂直向上与水平向左的双向移动。这一变化被称为供给的改变,与仅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导致的供给量的改变形成对比。现在,在3美元的价格下,供给数量下降了,即由500美元降至475美元。换言之,为了使生产者每周继续提供500加仑的汽油,现在的价格必须由变动之前的3美元涨至3.1美元。这一最低可接受价格的上调反映出由于现在企业支付劳动力的投入增加所导致的更高的产品边际成本。

总而言之,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将导致供给曲线上的点沿供给曲线的运动,即供给量的改变。除价格以外的其他变量的变动将导致供给曲线本身的移动,即供给的改变。这一区别同需求曲线的情况是相同的。

例1-3 用供给函数和供给曲线描述典型生产者的行为

某单个生产者对可下载电子书的月供给量由下述公式给出:

式中,表示每月电子书的供给量;Peb表示以欧元计价的电子书价格;W表示欧元计价支付给电子书销售人员的每小时工资率。假设电子书的价格为10.68欧元,小时工资为10欧元。

1.确定每月电子书的供应数量。

2.确定单个生产者的反供给函数。

3.确定电子书供给曲线的斜率。

4.若小时工资由10欧元涨至15欧元,确定新的电子书供给曲线的纵截距。

问题1的解析:将条件给定的赋值代入供给的函数,计算出电子书的数量:

因此,每个生产者将愿意每月生产261份电子书。

问题2的解析:令其他值保持不变,工资率维持在10欧元,我们可以得出:

现在,我们推导出:Peb=3.72+0.0267Qeb

问题3的解析:增加1单位,Peb增加0.0267欧元时,供给曲线的斜率变为0.0267,即反供给函数中的系数为0.0267,注意该斜率不等于37.5。

问题4的解析:在供给函数中,W从10欧元增加到15欧元:

并将其转化成求解Peb

Peb=4.72+0.267Qeb

现在,纵截距为4.72。因此,工资的上涨导致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即供给减少,因为与劳动力成本增加前相对比,每个生产者将生产更少的电子书。

1.3.5 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

我们已经站在个体户与个体生产者的角度探索了需求与供给的基本概念,然而,市场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消费者与生产者,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如何通过结合这些个体代表的行为得出市场的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

这个过程非常简单:只需将所有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加总。假设有1000个相同的汽油消费者,而且他们代表整个市场。如果1加仑汽油的价格是3美元,我们发现一个家庭每周将购买10加仑汽油(收入与汽车价格分别保持在50000美元和20000美元的水平上)。因此,1000个相同的消费者共购买10000加仑。为了加总1000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只要将每个消费者的需求乘以1000即可,如式(1-13)所示:

式中,代表市场需求量,如果我们保持I=50,Py=20不变,则之前的常数项会发生变化,得出式(1-14):

式(1-14)相当于式(1-13)(一个家庭的需求函数)乘以1000个家庭(表示以千为单位的每周加仑数)。于是我们可以解出Px,得到市场的反需求函数:

Px=28-0.0025Qx (1-15)

市场需求曲线即市场的反需求函数的曲线图,如图1-5所示。

加总的过程是将所有个体消费者的需求量加总在一起,而不是他们所支付的价格总和;也就是,我们是将需求函数(而不是反需求函数)与家庭总数相乘。因此,市场需求曲线与单个家庭需求曲线的价格截距相同。

图1-5 每周汽油需求的总需求曲线

假设价格为28美元,单个家庭将会选择购买0加仑汽油,总的来说,1000个相同的家庭将购买0加仑汽油。然而,如果每个家庭购买10加仑价格为3美元的汽油,那么1000个相同的家庭将购买10000加仑,如图1-5所示。所以,我们认为市场需求曲线是由单个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上(数量)的加总得出的,而不是垂直方向上(价格)的加总。

既然我们已经理解了消费者的加总过程,那么生产者的加总会很简单:我们只需进行与需求加总相同的推导。例如,假设根据式(1-8)所给出的供给函数,共有20个相同的生产者,为了得出市场供给函数,我们只用乘上20即可得到式(1-16):

而且,如果我们再次假设W=$15,上式的常数项将发生变化,得到式(1-17):

该式可以转化成市场的反供给函数式(1-18):

Px=1+0.0002Qx (1-18)

在图1-6中画出市场反供给函数的市场供给曲线。

图1-6 由单个供给者加总的总供给曲线

如图1-3中单个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所示,在3美元的价格水平上,一个生产者愿意提供500加仑汽油。就像图1-6所展示的,20个生产者每周会提供10000加仑,所以,在每个价格水平上,市场供给数量等于每个生产者供给量的20倍。与需求曲线的例子一样,市场供给曲线仅仅是所有单个生产者供给曲线在水平方向上的加总。

例1-4 总需求函数

一个消费者每月对可下载电子书的需求为:

式中,等于每月电子书的需求量,Peb是以欧元表示的电子书价格,I等于每月家庭收入,Phb等于每单位精装书的价格。假设家庭收入为2300欧元,精装书的价格为21.4欧元,市场中有1000个满足该需求函数且其他条件相同的消费者。

1.确定市场的总需求函数。

2.确定市场的反需求函数。

3.确定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

问题1的解析:总需求函数要求在数量上加总单个消费者的需求函数,在本例中,因为共有1000个具有相同的单个消费者,所以将整个函数乘以1000得到:

Qeb=1000(2-0.4Peb+0.0005I+0.15Phb)=2000-400Peb+0.5I+150Phb

问题2的解析:保持收入I=2300欧元与价格Phb=21.40欧元保持不变,我们发现:

Qeb=2000-400Peb+0.5×2300+150×21.40=6360-400Peb

则Peb=15.90-0.0025Qeb

问题3的解析:市场需求曲线的斜率就是市场反需求函数中Qeb的系数,即-0.0025。

例1-5 总供给函数

单个生产者每月的可下载电子书供给量

式中,是电子书的供给量,Peb为以欧元表示的电子书价格,W是以欧元表示的由生产者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假设电子书的价格为10.68欧元,工资为10欧元,市场供给方包括在竞争市场中8个其他条件相同的生产者。

1.确定市场的总供给函数。

2.确定市场的反供给函数。

3.确定市场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问题1的解析:总供给函数要求在数量上加总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在本例中,因为共有8个具有相同的生产者,我们将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乘以8得到:

问题2的解析:W等于10欧元不变,将它代入总供给函数,求解Peb得到反供给函数:Peb=3.72+0.0033Qeb

问题3的解析:供给曲线的斜率就是反供给函数中Qeb的系数,即0.0033。

1.3.6 市场均衡

市场均衡是市场模型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在给定的价格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与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相等的情形。当市场满足均衡条件时,我们就说市场发现了均衡价格。还有另一种等价的均衡条件,它是指在某一商品数量下,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相等。

图1-7 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需求和供给曲线的交点

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需求曲线反映了无数个满足需求函数的价格和数量的组合。同样的,供给曲线反映了无数个满足供给函数的价格和数量的组合。其中只有唯一的一组价格和数量同时满足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该数量价格组合达到了均衡状态。从几何意义上说,均衡点就是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如图1-7所示。

在图1-7中,向下的箭头(↓)表示消费者愿意以小于等于需求曲线的价格购买商品,向上的箭头(↑)表示生产者愿意以大于等于供给曲线的价格出售商品。

如图1-7中箭头所示,当商品数量小于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高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但是当商品数量大于时,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低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显然,交易的商品数量不会超过

从代数角度看,我们可以通过令供给函数等于需求函数并求出价格的方法来求解均衡价格。回忆在我们假设的一个地方性汽油市场中,需求函数是=f(Px,I,Py),供给函数是=f(Px,W)。这些表达式被称为行为方程,因为它们分别模拟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自身价格与数量由供求模型所决定而被称为内生变量,而其他变量由供求模型以外的特定市场所决定,因此它们被称为外生变量。在这个简单的例子中,有三个外生变量(I,Py,W)和三个内生变量(Px)。因此,我们得到两个等式和三个未知数。我们需要另一个等式来解出未知数。这个等式就是均衡条件,即=

继续看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假设收入等于50美元(单位:1000美元/年),汽车的价格为20美元(单位:1000美元/辆),每小时工资为15美元。这样,我们可以令式(1-14)等于式(1-17),得到均衡条件如式(1-19)所示:

11200-400Px=-5000+5000Px (1-19)

从而解出均衡价格Px=3。

同样地,我们可以令反需求函数等于反供给函数(分别为式(1-15)和式(1-18)),得到式(1-20):

28-0.0025Qx=1+0.0002Qx (1-20)

从而解出均衡数量Qx=10000。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I和W,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汽油价格和数量的组合为(3,10000)。

请注意,我们的方程组需要具体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出均衡状态下的价格和数量的组合。从概念上说,外生变量的值由其他市场决定,例如劳动力市场、汽车市场等。然而,汽油的价格和数量则由汽油市场决定。当我们集中讨论单个市场时,往往固定外生变量的值,这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无须处理与其他市场之间的微小的反馈效应,就可以对感兴趣的市场进行充分的讨论。然而,在其他情况下,我们需要详细考虑所有同时来自其他市场的反馈机制。我们把这样的分析方式称为一般均衡分析。例如,在这个假设的地方性汽油市场的模型中,我们认为汽车这一互补品的价格会影响汽油的需求量。如果汽车的市场价格上升,人们倾向于少买汽车,从而对汽油的需求也会下降。相应地,汽油的价格也可能影响汽车的需求量,这样就反过来影响了汽车市场。因为我们假定了一个地方性的汽油市场,所以忽略反馈效应仍然是可靠的。但是如果讨论的是全国性的汽油和汽车市场,那么我们就要利用一般均衡模型了。

例1-6 通过联立供给与需求函数求均衡点

在地方性的电子书市场中,总需求函数是=2000-400Peb+0.5I+150Phb,总供给函数是=-516+300Peb-60W。

式中,Qeb是电子书的数量;Peb是电子书的价格;I是居民收入;W是生产电子书的人工工资率;Phb是精装书的价格。假定I=2300,W=10,Phb=21.40。求解市场上电子书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析:当电子书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所以令=,然后把给定的外生变量值代入:

2000-400Peb+0.5×2300+150×21.4=-516+300Peb-60×10

6360-400Peb=-1116+300Peb

得出:Peb=10.68,Qeb=2088

1.3.7 市场机制:能否趋向均衡

我们已经定义了均衡的概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理解达到均衡状态的机制。当市场不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个机制开始运行。接着讨论我们假设的例子。我们已经知道均衡价格为3,但是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实际价格达到了4,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市场价格4代入到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从而得出在这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的需求量和生产者的供给量。

对于需求量,我们从式(1-21)中得出:

=11200-400×4=9600 (1-21)

对于供给量,我们从式(1-22)中得出:

=-5000=5000×4=15000 (1-22)

明显地,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导致市场达到超额供给的状态,如图1-8所示。在这个例子中,在市场价格为4的条件下,供给比需求多出了5400单位的商品。

图1-8 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导致的超额供给

图1-9 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导致的超额需求

相对地,如果市场价格很低,比如说是2,那么把市场价格2代入式(1-21)和式(1-22),我们就能得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比生产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多5400单位。图1-9显示这一结果。

市场价格必须调整到使市场既没有超额供给也没有超额需求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这个调整方式称为市场机制,它有如下特征:存在超额供给时,市场价格会下降;存在超额需求时,市场价格会上升;在既没有超额供给也没有超额需求时,市场价格不会发生变化。

例1-7 在非均衡价格条件下判断超额需求和超额供给

在电子书的地方性市场中,总需求函数是=6360-400Peb,总供给函数是=-1116+300Peb

1.当市场价格为12时,求解超额需求量或超额供给量。

2.当市场价格为8时,求解超额需求量或超额供给量。

问题1的解析:把市场价格12代入需求函数得:=6360-400×12=1560;把市场价格12代入供给函数得:=-1116-300×12=2484。因为当市场价格为12时,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所以有超额供给2484-1560=924。

问题2的解析:把市场价格8代入需求函数得:=6360-400×8=3160;把市场价格8代入供给函数得:=-1116+300×8=1284。因为当市场价格为8时,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所以有超额需求3160-1284=1876。

在我们假设的市场中考虑以下的过程会很有用。假设存在一些中立的代理人或者裁判为市场上的所有人展示价格。然后鉴于这个标价,每个潜在的消费者被要求在纸上写下在此价格下所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商品数量。同时,每个潜在的生产者也写下在此价格下所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这些纸条会被提交给这些代理人或者裁判,接着他们计算出总需求和总供给。如果这两个总数一致,这些纸条最终会成为待执行的合同。交易活动以交易双方按此价格成交宣告结束。然而,如果有超额供给,代理人就要丢弃之前的纸条,并报出比原来更低的价格。相应地,如果在原来的标价下有超额需求,代理人就要丢弃之前的纸条,并报出比原来更高的价格。这个过程将会持续到市场达到均衡价格,在这个均衡价格下,愿意销售的商品数量等于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能够趋向均衡。这个过程被经济学家称为“瓦尔拉斯试探”,是用法国经济学家里昂·瓦尔拉斯(1834—1910)的名字来命名的概念。这里的“试探”指的是建立价格均衡的机制。

市场上并不一定真的有这样的代理人进行操作。实验经济学家模拟了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上,他们给实验对象(通常是大学生)制定了一个规则,即实验对象要么以不高于限定价格购买,要么以不低于限定价格出售。这些价格限制分布在市场参与者中,并且表现为正斜率的供给曲线和负斜率的需求曲线。消费者的目标是尽可能以低于限定价格购买,生产者的目标是尽可能以高于最低价格出售。然后允许实验对象在交易所报出各自购买或出售的意愿。当两个参与者对价格达成共识,这项交易会报告给负责展示交易条款的记录员。交易者可以观察目前的价格为他们继续寻找买家或卖家。这个实验一直显示,这种公开报价买卖的机制(历史上用于证券交易的最古老的机制之一)使得价格很快收敛于理论上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对于用于设置相应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限制价格的潜在供求曲线,这一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固有的。

在我们假设的汽油市场的例子中,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往往会达到均衡,并且市场价格意外地远离均衡点时都会回归均衡。我们认为这种均衡是稳定的,因为即使价格波动而远离均衡,最终也会趋于均衡点。正因为这个原因,均衡有时也被称为动态均衡。同样地,不稳定或不稳定均衡在后文指的也是同一个概念。然而,市场机制下有可能存在不稳定的均衡状态。假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斜率都为负。例如,在工资的某些水平上,如果增加1小时的空闲所得到的满足感(效用)大于增加1小时工作的满足感(效用),那么工资增加反而会引起工人提供更少的劳动。如图1-10a和图1-10b所示的两种可能的情况。

图1-10 均衡的稳定性1

注:a)如果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上方相交,均衡就是动态稳定的;

b)如果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下方相交,均衡就是动态不稳定的。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图1-10a中,供求曲线都向下倾斜且供给曲线更加陡峭,它从上方穿过需求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就会出现超额供给,市场机制会使价格向下调整至均衡状态。在图1-10b中,需求曲线更加陡峭,这使得供给曲线从下方穿过需求曲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就有超额需求,市场机制会令价格上升,从而远离均衡状态。这样的均衡状态就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如果市场价格意外地高于均衡价格,市场机制不会引导价格回归均衡,相反,因为存在超额需求,价格会继续上升。相应地,如果市场价格意外地低于均衡价格,由于存在超额供给,市场机制会使价格进一步下降。

如果供给是非线性的,就可能出现多重均衡,如图1-11所示。

图1-11 均衡的稳定性2

注:非线性的供给可能造成多重均衡(稳定的及不稳定的)。

注意到图1-11中有两组价格和数量可以使供求平衡,因此有两个均衡点。价格相对较低的均衡点是稳定的,它由斜率为正的供给曲线和斜率为负的需求曲线相交而成。而价格相对较高的均衡点是不稳定的,因为在高于这一均衡价格时存在超额需求,导致价格上升。而在低于这一均衡价格时又存在超额供给,驱使价格继续下降,并不断趋向于价格相对较低的稳定的均衡点。

研究表明,大多数市场都具有稳定均衡的特点,其中的价格不会上升到无穷大也不会跌落到零。然而,我们的确有时能注意到房地产市场、证券市场或者其他市场上存在的价格泡沫。这表明价格并不会长期维持不变,它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上升,但是如果价格最终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价格泡沫就可能破裂,从而被纠正到一个新的均衡状态。

有一个理解价格泡沫的简单方法,我们来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消费者和生产者根据现行价格的变化率来对未来价格进行预期:如果价格上升了,人们把它作为价格会进一步上升的信号。在这种情况下,若消费者发现现行价格上升了,他们就会愿意在现行价格下购买更多商品,因为他们会认为以后购买商品需要花费更多,这样可能导致需求曲线右移。同样地,如果生产者发现现行价格上升了,他们会视之为价格会进一步上升的信号,这样他们就不愿意马上出售商品,而是持有商品,并等待价格上升后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样就会导致供给曲线左移。利用右移的需求曲线和左移的供给曲线,就可以确定交易双方的期望价格,这一过程会继续进行下去。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泡沫产生,直到有些人认为价格过高而难以维持时,泡沫破裂,价格会迅速下跌。

1.3.8 拍卖:一种找到均衡价格的方法

市场有时确实是运用拍卖来达到均衡价格。根据将要拍卖项目的价值对于每个竞拍者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可以将拍卖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拍卖类型叫作共同价值拍卖,在这种拍卖中,当拍卖结束后,投标人才知道拍卖物品的真实共同价值。然而,在拍卖结束前,竞拍者必须估计真实价值。一个共同价值拍卖的例子就是竞拍装着许多硬币的罐子。在竞拍阶段,每个竞拍者会估计这个罐子的价值,但是只有当最后的竞拍胜利者拍到了这个罐子并且实际地数数里边的硬币之后,所有人才确切地知道了真实的价值。第二种拍卖类型叫作私人价值拍卖,在这种拍卖中,每个竞拍者都有不同的主观价值,而且通常来说,拍卖商品对每一个参与人都具有不同的潜在价值。比如,参与者竞拍一件特殊的艺术品是为了个人欣赏,而不是为了买入之后卖出进行投资。

根据达到成交价和决定最终消费者的方法不同,拍卖的类型也不同。这些拍卖方式包括增价拍卖(英国式拍卖)、密封递价拍卖、第二价格密封拍卖(维克瑞式拍卖)和降价拍卖(荷兰式拍卖)。

增价拍卖(英国式拍卖)是最为人们熟知的拍卖方法,在这种拍卖方式下,生产者在一个面对面的场所拍卖一件商品,潜在的消费者根据生产者报出的价格公开地表示自己的购买意愿。初始时拍卖师公布物品的底价,由投买人点头进行回应。然后竞买人要相继给出一个较高的价格。在共同价值拍卖中,通过观察其他竞买人的竞拍价格,竞买人有时能够获得正在被拍卖的物品的真实价值。每个竞买人都有各自的保留价格,保留价格就是每个竞买人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因此当竞拍价格上升至某个竞买人的保留价格时,这个竞买人便会退出竞拍。保留价格也指卖方愿意接受的标的物的最低价格。最后,只剩下一位竞买人(他的出价高于出价第二高的竞买人),他便以他的竞拍价买下那件物品。

有时生产者通过密封拍卖方式拍卖一件共同价值物品,比如油田或建材租赁权。在这种情况下,潜在消费者进行投标,但是在拍卖结束之前,竞买人不能观察到其他竞买人的投标情况。在第一价格密封拍卖方式中,拍卖师同时打开装着投标价格的信封并且把物品以最高投标价格卖给出价最高的投标人。让我们考虑一个政府拍卖油田租赁权的例子。出价最高的竞买人将支付投标价格拍得油田租赁权,但是他不能确切地知道投标资产的盈利能力。只有当成功的竞买人买下这项资产并且开采汽油之后,他才能知道最终实现的利润到底是多少。每个竞买人对于汽油租赁权都有期望价值,而且不同的竞买人有不同的期望价值。通常,一些过度乐观的竞买人对资产的估值会高于资产最终可实现的价值,他们会提交高于实际价值的投标价。因为出价最高的竞买人赢得拍卖并且必须全额投标价格,因此出价最高的人可能会陷入赢者诅咒,就是支付的价格高于其实际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支付了超过拍卖物品实际价值的价钱,赢者将会遭受损失。由于意识到存在过于乐观的可能性,竞买人会很保守地进行投标,使投标价低于他们对于真实价值的期望。如果所有竞买人都用这种方法竞拍,那么生产者可能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拍出物品。

如果被拍卖的物品是一项私人价值拍卖物品,那么将不会存在赢者诅咒的危险(没有人会支付高于他们对物品实际估值的价格)。但是竞买人试图猜测其他竞买人的保留价格,所以最成功地赢得拍卖的竞买人会支付一个刚好高于出价第二高的竞买人的保留价格。这个投标价将会低于最高出价者真实的保留价格,使最高出价者买到了“便宜货”。为了诱导每个竞买人出示其真实的保留价格,生产者可以采用第二价格密封拍卖方式(也被称为维克瑞式拍卖)。在这种拍卖方式中,每一个投标人都将出价记录在一张纸上,并密封在一个信封中,最终所有的信封集中在一起,然后同时开启。出价最高的人将获得商品,但是支付的价格却不是他的投标价格,获胜者支付的是所有投标价格中的第二高价。在这种拍卖方式中,每个投标者的最优战略就是使出价等于他自己对这件商品的真实估价,因此第二价格密封拍卖鼓励竞消费者按照自己对拍卖商品的估价据实竞标。如果竞价增量很小,采用第二价格密封拍卖和英国式拍卖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

然而,另一种拍卖类型叫作降价拍卖或者荷兰式拍卖,降价式拍卖通常从非常高的价格开始,有时价格过高导致没有人愿意支付。“荷兰拍卖”是过去荷兰花卉的拍卖方式,并因此而得名。这时,价格就以事先确定的增量下降,直到有竞买人愿意接受为止。如果存在很多竞拍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保留价格和1单位的需求,那么他们都面临着一条完全垂直于1单位的需求曲线,曲线的高度等于自身的保留价格。比如,假定最高的保留价格等于100美元。消费者愿意以不高于100美元的价格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相应地,假定接下来的每个消费者也都有1单位的需求和一个以1美元差量不断降低的保留价格。市场需求曲线将会是一条负斜率的阶梯函数,也就是说,市场需求曲线看起来像楼梯,每个台阶的宽度等于1单位,每一阶的高度比前一阶低1美元。比如,当价格等于90美元时,将会有11个人愿意购买一个单位的商品。如果价格降至90美元,那么需求量将会成为12个单位,依此类推。

在荷兰式拍卖中,拍卖师将会从高于100美元的价格开始,然后价格就以事先确定的增量不断下降,直到有出最高保留价格的竞买人愿意接受为止。对于1单位商品拍卖,供给曲线将会是垂直于1单位的一条直线,尽管供给曲线的底限会是卖方的保留价格。

正如上文描述的,传统的荷兰式拍卖有1单位商品或多单位商品形式。在多单位形式中,拍卖师喊出的价格是每单位的价格并且中标者可以购买所有商品中的一部分。如果中标者购买了一部分商品,那么拍卖将会降低价格直到所有商品都售出,因此交易可能会以不同价格成交。改良式荷兰式拍卖(通常也称为实践中的简单荷兰式拍卖)通常运用于证券市场,改良的地方是为所有购买人指定统一的价格。在股份回购实施中,企业制定一个可接受价格的区间,在这个价格区间内,企业愿意从现有股东手里回购股份。拍卖过程的安排能够使企业发现最低回购价格,企业用这个价格支付给所有合格的投标,就能够购回所期望的股份数额。举个例子,如果目前的股价是25美元每股,企业提出以每股26~28美元的价格回购300万股的方案。然后每个股东表明他要卖出的股份数量以及他愿意接受的最低成交价格。然后企业将开始从那些标价26美元的股东中选择,并不断在更高的标价中选择直到300万股份能够全部被购回为止。在我们的例子中,假设最后的价格是27美元。那么所有出价在26~27美元(包括26美元和27美元)的股东将以每股27美元售出他们的股份。

另一种荷兰式拍卖变体也包括一个单一价格,也被称为单一价格拍卖,这种形式运用在美国国库券的发售中。美国财政部也曾用多价拍卖的方式出售债券,多价拍卖在欧洲则被广泛采用。详细信息请参考www.dsta.nl/english/Subject/Auction_methods。单一价格国库券拍卖运行机制如下:财政部宣布它将要发行900亿美元期限为26周的短期债券,并且同时接受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非竞争性投标竞标人声明无论结果是什么,他们愿意以最终的价格(收益率)购买的总面值,这个价格能够使市场出清(换言之,所有的债券均售出)。竞争性投标竞标人要提交注明了认购总面值和他们愿意支付的价格的投标单。然后财政部将投标单按照收益率从低到高的顺序加以排列(换言之,投标价格的降序),并且找出能够使900亿美元国库券全部售出的收益率。如果在那个收益率上提供的国库券数额正好等于竞标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那么所有的国库券就在那个收益率上被售出。如果在那个收益率上,对国库券的需求量大于供给量,那么那些竞标人得到的国库券数额要同比例减少。

举个例子,假定下表显示了出价和竞争性投标竞标人以及非竞争性投标竞标人的需求量。

在收益率低于0.1790%时(价格高于99.90950),仍然存在超额供给。但是在收益率为0.1790%时,对国库券的需求量大于国库券的总供给量(900亿面值)。出清的收益率就是0.1790%(每100美元面值的价格为99.9095),在这个收益率下,国库券全部被售出。所有的非竞争性投标竞标人将以出清价格得到他们认购的国库券,所有出价高于出清价格的竞争性投标竞标人也能够得到所认购的国库券。出价99.9095的竞争性投标竞标人按照出清价格只能获得订单量中30%的国库券,因为在这个价格下只需要100亿美元的30%(900亿美元-870亿美元=30亿美元,或者100亿美元的30%)来填满900亿美元的国库券发行量。也就是说,通过完成竞争性投标竞标人在99.9095价格下30%的订单量,总累计竞争性投标订单就会合计达到750亿美元。这个数额加上150亿美元的非竞争性投标订单总和就是900亿美元。

例1-8 单一价格拍卖方式下的国库券拍卖

美国财政部宣布发行1150亿美元的为期52周的国库券,接受竞争性投标和非竞争性投标。非竞争性投标总额为100亿美元,下表中给出按照出价降序排列的竞争性投标竞标人:

1.如果用单一价格荷兰式拍卖方式出售国库券,决定最终成交价格。

2.对于那些以最终价格作为投标价的投标人来说,他们的订单能够完成的百分比是多少?

问题1的解析:把100亿美元的非竞争性投标填入表格。然后计算出累计的竞争性投标和累计总投标,并填在相应的列中:

注意在投标价为99.8400时,存在120亿美元国库券的超额需求(换言之,1270亿美元减去1150亿美元),但是在更高的投标价99.8405时,将会存在超额供给。所以,最终的中标价格就是99.8400。

问题2的解析:价格为99.8400时国库券需求量比价格为99.8405时国库券需求量高150亿美元(1270亿美元减去1120亿美元),并且在价格为99.8405时存在超额供给30亿美元。所以,以最后中标价中标的投标人只能得到3/15,也就是20%的认购数额。

1.3.9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出

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讨论了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基本要素,并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市场如何达到价格均衡与数量均衡。然而对于分析师而言,熟悉市场的基本运行规律固然重要,了解人们为什么会关注市场是否正趋向均衡也是十分关键的。这个问题将引导我们以标准化、可评估的方式思考在某种社会观念下市场均衡是否令人满意。换言之,我们是否拥有某些可靠的测度方式对市场竞争所引发的结果进行评价,从而使我们能够对竞争结果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做出判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已经构建出两套相关的概念,分别称为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我们将从消费者剩余这一衡量消费者从参与特定市场活动中所获取的净收益的概念开始进行探讨。

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个概念,请回忆你所购买的最后一件商品。或许那是一杯咖啡,一双新的鞋子,或者一辆新的汽车。无论它是什么,想一想你实际上为其支付了多少金钱。现在将这个价格和你愿意为其所支付的最高价格——而不是和你勉强能够接受的价格——进行比较。如果这两个数字是不同的,你便从这次交易中获得了一定的消费者剩余。由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比你实际支付的要高,因此你欣然接受了这笔交易。

前面我们提到了需求原理,即随着价格的下降,消费者愿意消费更多的产品。这一现象用图形表示为一条斜率为负的需求曲线。换言之,我们可以认定消费者愿意为额外单位商品支付的价格随着其消费商品数量的上升而下降。因此,我们将消费者的支付愿望理解为他们对额外单位商品价值的评估。十分关键的是,为了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消费者必须放弃他们所看重的其他一些东西。因此消费者愿意为额外单位商品支付的价格正是他们为购买这一商品所放弃的一单位其他商品的价值。

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这是由于商品被消费的越多,每单位额外消费的商品的价值越低。我们将在后面的篇章中探讨这一问题,而目前十分明确的是,需求曲线可以因此被看作一条边际价值曲线,这是由于它表明消费者愿意为每一额外单位商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事实上,需求曲线代表消费者愿意为每一额外单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

图1-12 消费者剩余

注:消费者剩余为需求曲线下方和支付价格上方的面积。

上述关于需求曲线的理解使我们得以对消费任何给定数量某种商品的总价值进行度量:包括最后一单位在内的每单位消费商品的边际价值的总和。图1-12中,它位于消费者需求曲线的下方,达到并包括最后一单位商品,如图1-12所示,消费者于P1价格购买Q1单位商品。第Q1单位商品的边际价值显然便是P1,因为它是消费者愿意为这一单位商品所支付的最高价格。然而,十分重要的是,直到第Q1单位的每单位商品的边际价值都大于P1。(注:假设所有单位的该商品价格均为P1。这是由于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Q1单位之前的所有单位均具有大于该价格的边际价值。)

由于相比实际支付的价格P1,这位消费者愿为每单位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我们看到,比起购买这些商品所付出的成本,他收获了更多的价值。这个概念被称作消费者剩余,定义为消费者心目中一定单位商品价值与消费者需要为商品支付的钱之间的差距。因此,Q1单位商品的总价值是图1-12中以垂线为右边界的梯形面积。总支出则是以Q1为底、P1为高的三角形面积。以P1为每单位商品价格,购买Q1单位商品所带来的全部消费者剩余,表示为需求曲线下方面积减去平行四边形P1·Q1面积的剩余部分,即图中浅色阴影三角形的面积。

例1-9 计算消费者剩余

已知需求函数为Qd=180-2P。计算当价格等于65时消费者剩余的价值。

解析:首先,将价格65代入需求函数,得出需求量为Qd=180-2×65=50。然后,为了便于画出需求曲线,将需求函数转化为运用Q求解P的形式:P=90-0.5Q。求得价格坐标轴的截距为90,数量坐标轴的截距为180。该需求曲线如下。

求出价格水平上方,需求曲线下方,数量为50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的面积。该三角形面积为(1/2)×50×25=625。

1.3.10 生产者剩余:收入减去可变成本

本部分内容中,我们将讨论与消费者剩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生产者剩余。它是生产者从销售一定数量商品中所获得的总收入与生产该数量商品所花费的总可变成本的差额。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总收入则是总销售量与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

总可变成本(单位可变成本与生产商品数量的乘积)是通过计算供给曲线上方区域面积而得出的,这相对而言要复杂一些。让我们回忆一下,供给曲线代表生产者出售每额外单位商品所能接受的最低价格。一般而言,这个价格正是制造下一单位商品的成本,被称作边际成本。显然,一个生产者不会同意以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销售一单位商品,因为他会因此而遭受损失。相应地,一个生产者会乐意以高于单位商品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因为这将为其承担起一定的固定成本并带来利润,同时价格越高对生产者越有利。因此,我们可以将边际成本曲线定义为生产者出售每单位商品所接受的最低价格,这表明边际成本曲线是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供给曲线。正如我们在1.3.5节中所提到的,市场供给曲线即为各生产者单个供给曲线的加总。

图1-13 生产者剩余

注:生产者剩余为价格下方和供给曲线上方部分的面积。

边际成本曲线的斜率一般为正(这是由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决定的,我们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探讨这一问题)。在图1-13中,我们看到一条供给曲线。由于它的高是每一额外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Q1单位商品的总可变成本便是供给曲线下方,包括第Q1单位商品在内的区域面积,即图中由竖线填充的梯形的面积。但是每一单位商品都是在相同的价格P1出售的,因此生产者的总收益是以P1为高、以Q1为底的三角形面积。由于梯形面积表示生产者愿意接受的销售收入,但事实上他们的收入还包括三角形面积在内的部分,因此我们认为生产者得到了相当于阴影三角形面积的生产者剩余。所以,由于每一单位商品的销售价格比其接受的价格更高,生产者同样接受了这笔交易。

例1-10 计算生产者剩余

已知供给函数为Qs=-15+P。计算当价格为65时生产者剩余的价值。

解析:首先,将价格65代入供给函数,得出供给量为Qs=-15+65=50。然后,为了便于画出供给曲线,将供给函数转化为运用Q求解P的形式:P=15+Q。求得价格坐标轴的截距为15,数量坐标轴的截距为-15。该供给曲线如下。

求出价格水平下方,供给曲线上方,数量为50所组成的三角形区域的面积。面积=(1/2)×50×50=1250。

1.3.11 总剩余:总价值减去总可变成本

在之前的部分,我们已经看到当消费者和生产者得以与对方进行共赢的自愿交易时,他们便达成了协议。对于均衡数量之前的每一单位交易商品而言,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最终实际支付的价格。同时,对于每一单位的商品,生产者愿意出售的价格低于实际接受的价格。消费者所得到的总价值大于生产者所承担的总可变成本。这两者之间的差额被称为总剩余,它是由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相加而组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总剩余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结果取决于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陡峭程度。如果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更加陡峭,生产者将会取得更多的剩余。如果需求曲线更加陡峭,则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剩余。

图1-14 总剩余,即需求曲线下方和供给曲线上方的面积

一般来讲,总剩余衡量社会从人们对商品及服务的自愿交易中所取得的效益。当总剩余增加时,社会效益增加。当价格和数量实现均衡时总剩余最大,这是市场均衡的一个重要结果。图1-14通过结合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来表示市场均衡与总剩余,即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该三角形的面积是代表全部消费者取得总价值的梯形面积与代表全部生产者所花费资源总量的梯形面积的差额部分。如果价格表示以美元(或者欧元)计价的每单位商品价格,数量表示每月销售商品数量,那么总剩余即为以美元(或者欧元)计价的每月销售额。这项交易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市场上自愿交易该类商品时达成的。如果市场不复存在,那将会成为社会损失的货币价值。

1.3.12 社会总剩余最大化的市场

回顾之前的内容,市场需求曲线可以被看作消费者愿意为每额外单位商品所支付的价格。因此,它也是该类商品的社会边际价值曲线。此外,市场供给曲线表示在假定无正负外部性的情况下,社会生产每额外单位商品所花费的边际成本。外部性指某种商品或服务的生产成本或消费性收益对不生产和不消费该商品或服务的人的溢出效应;成本溢出(例如污染)被称作负外部性,而收益溢出(例如文化事业)被称为正外部性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生产者能够接受的最低价格恰好相等,而这一价格正是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图1-14中的均衡数量为Q1。现在假定由于某些原因,市场上被交易的商品数量不足Q1单位,而只有Q′单位。请注意第Q′单位商品的边际价值超过了生产该商品的社会边际成本。本质上讲,我们认为社会应当生产并消费该商品,包括下一单位、下下一单位也都是如此,直至第Q1单位。或者假定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市场上被生产的商品数量大于Q1单位,达到Q″单位。那么我们如何分析这种情况?对于所有超出Q1单位,而未达到Q″单位的商品而言,社会承受着比消费这些商品所得到的价值更多的成本。市场不应当生产并消费那些超额单位的商品。由于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资源大于消费这些商品产生的社会价值,总剩余减少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市场通常趋向均衡,而且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讲,均衡状态本身也是最佳选择。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假设有两位消费者:海伦·史密斯和汤姆·瓦伦在市场上消费某种商品,这种商品可以是汽油、鞋子或其他任何消费品。我们可以利用一幅图来描述两人的情况,在这幅图中他们各自的个人需求曲线分置于市场总均衡图两边,如图1-15所示,史密斯和瓦伦对于某种特定商品的个人需求曲线与该商品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一同出现在图中。(在个人需求曲线和市场需求曲线中,由于市场总量远大于单个消费者的交易数量,横轴的单位刻度是不同的,但是价格轴的单位是相同的)。

图1-15 改变商品数量如何减少总剩余

注:从一个竞争市场的均衡开始,当一单位商品从史密斯处转移到瓦伦处时,总剩余减少。

在市场价格Px处,史密斯决定购买QH单位商品,瓦伦决定购买QT单位商品,这是因为在该价格上,对于两位消费者而言,该商品的边际价值正好等于他们需要为每单位该商品支付的价格。现在假定某人从史密斯那里取走一单位的商品并交给瓦伦。在图1-15a中,被圆点填充的梯形表示史密斯损失的价值,在图1-15b中,斜纹填充的梯形表示瓦伦所得到的价值。瓦伦所得到的价值必然小于史密斯所损失的价值。回忆一下,消费者剩余等于价值减去支出。当单个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无法产生相匹配的边际价值时,总消费者剩余下降。与之相反地,当全部消费者接受相同的价格时,他们将会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而该数量商品的边际价值对于所有消费者而言是相同的。十分重要的是,这一情况下总消费者剩余最大化。

同理,对于所有企业而言,当生产某种商品的边际价值相同时,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这一分析的结果是当所有消费者面临相同的市场均衡价格并被允许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全部商品,同时当所有企业面临同样的价格并被允许出售他们希望在该价格卖出的商品时,市场上的消费者剩余和总生产者剩余(即总剩余)最大化。这一结果正是自由市场的美妙之处:它使得社会从生产或消费商品或服务中获取的净收益最大化。

1.3.13 市场干预:对总剩余的消极影响

有时候,立法者认为市场价格过高,消费者购买不起,因此政府会设置一个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上限。生活中存在价格上限的例子有很多,例如租金限价(限制房屋租金的上涨)、药品限价,以及政府对灾后物价暴涨的限制(灾后部分商品价格会暴涨,比如商贩对瓶装水以及胶合板制定很高的价格)。毋庸置疑,对于那些本来就可以按照均衡市场价格购买商品的消费者来说,限价使他们获得了收益,因为他们用更便宜的限定价格购买到相同的商品,但实际上,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假设一个已达到均衡的市场被施加了价格上限Pc,如图1-16所示,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价格上限对这个市场的影响。

图1-16 价格上限

注:价格上限将面积为c的剩余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但是损失了面积为b+d的总剩余,我们称之为无谓损失。

在施加价格上限之前,市场在(P*,Q*)点达到均衡,总剩余等于图形a+b+c+d+e的面积,它由消费者剩余a+b,以及生产者剩余c+d+e组成。而施加价格上限后,消费者愿意购买更多的商品而生产者却倾向于减少商品的出售量。但是无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多强烈,在价格上限下生产者只愿卖出Q′的商品。很显然,市场的总成交量下降了,而这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后果。首先,那些在市场交易量为Q时依然能够买到商品的消费者当然是受益了,消费者原来购买每单位产品要支付P*而现在只需支付Pc。这些消费者得到的消费者剩余如矩形c所示,而这一部分原是生产者剩余,即经济剩余矩形c由生产者转移到了消费者,但所幸的是它依然是总剩余的一部分。但是,我们损失了如三角形b大小的消费者剩余和如三角形d大小的生产者剩余,在交易量Q下,这两个部分经济剩余不复存在。很显然,我们无法获得那些没有被生产消费的商品所含的经济剩余,我们称这部分损失为净损失。综上所述,在施加了价格上限Pc之后,消费者剩余变为a+c,生产者剩余为e,净损失为b+d。从技术上说,这里假设了有限的产品出售给了保留价值最高的消费者。具体解释超出了本章的范围。

图1-17 价格下限

注:价格下限将面积为c的剩余从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但是损失了面积为b+d的总剩余,我们称之为无谓损失。

另一个价格干预的例子为价格下限,即立法者设定一个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下限价格,并规定任何以低于下限价格成交的交易都是违法的。如同价格上限一样,对于那些仍能以较高的限制价格卖出商品的生产者而言,他们会从中受益,但价格下限带来的后果远比此复杂。图1-17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价格下限的事例:一个原本均衡的自由市场,现在被施加了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价格下限Pf

当市场自由运行达到均衡产量Q*时,总剩余等于图形a+b+c+d+e的总面积,包括消费者剩余a+b+c,生产者剩余e+d。当市场被施加了最低限价时,生产者愿意卖出更多的商品,但是消费者却倾向于减少购买量。不管生产者愿意卖出多少,在市场存在最低限价的情况下,市场成交量只有Q′。那些仍然能够卖出去商品的生产者获得了收益,但这以牺牲消费者收益为代价,如图1-17所示,矩形b所代表的经济剩余由消费者转移到了生产者。但令人遗憾的是,限价带来的影响不止如此。消费者失去了三角形c所示的消费者剩余,而生产者失去了三角形d所示的生产者剩余。从技术上说,这里假设了销售出产品的都是成本最低的生产者。具体解释超出了本章的范围。和价格上限一样,我们无法获得那些没有被生产消费的商品所带来的经济剩余,因此,价格下限导致了大小为三角形c和d面积的净损失,消费者剩余减少为三角形a的面积。

价格下限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施行的最低法定工资。虽然经济学家就最低工资的实证影响方面还存在争议,但是大部分经济学一直相信最低工资减少了就业。那些一直工作着的工人会获益,因为他们的工资更高了,但是其他丢了工作的人却因此遭到了损失。

例1-11 计算价格下限导致的净损失

市场的需求函数方程为Qd=180-2P,供给函数方程为Qs=-15+P。

若对市场施加P=72的价格下限,计算净损失量。

解析:首先,计算出市场自由运行的均衡价格65和均衡产量50。然后,解出需求函数的反函数,既以P为因变量的函数P=90-0.5Q,同理得供给函数P=15+Q。利用供求函数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将价格下限P=72代入需求函数中,在P=72的情况下,需求量只有36。在供给函数上找到对应Q=36的价格51。即价格下限导致均衡产量由50减少至36,净损失的产生便是因为这14单位的商品未能被生产和交易。所以净损失等于图中阴影三角形的面积:1/2底×高=(1/2)×(72-51)×(50-36)=147。

当然,生活中还存在很多其他政策,这些政策通过改变市场价格进而改变社会资源的分配。法律赋予了政府许多社会职能,而政府需要通过税收获得资金支持来行使职能,所以政府通常会对商品交易或其他经济活动征税来获得收益。这其中有一种税叫从量税,例如消费税。通过立法,政府可以向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征税,但其实上不管是向哪一方征税,都会存在净损失。图1-18描述了向消费者征税的情形。在这个例子中,法律规定只要是消费者购买1单位的商品,他必须支付t美元的税额。回忆我们学过的知识:需求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代表了每个交易量下消费者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在这个案例中,因为消费者完全不在乎是政府还是生产者收取了这部分税额,所以他们的总支付意愿不变。但因为消费者每单位多付出t美元,需求曲线会向下平移t个单位,图1-18展示了上述平移的过程。

图1-18 向消费者征收从量税

注:向消费者征税使得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了t单位,同时增加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税收负担,将一部分剩余转移给了政府,但是造成了无谓损失c+e。

最初,税前D、S曲线相交于均衡点(P*,Q*)。消费者剩余为矩形b加三角形c,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f、e加矩形d。当施加了消费税后,需求曲线向下平移了t个单位。平移后的需求曲线D′与供给曲线S的交点就是新的均衡点,此时生产者获得的新均衡价格为(Prec’d)。但现在消费者购买每单位商品需要向政府多支付t美元,消费者在新的均衡点下支付的价格(Ppaid)要高于P*。相比于政府施加消费税之前的情形,现在生产者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卖出商品而消费者却支付了更多的美元,所以,尽管消费税是向消费者征收,但最终交易双方都遭受了损失。消费者因为上交消费税而减少的消费者剩余为矩形b加三角形c的面积,即税后消费者剩余量变为(a+b+c)-(b+c)=a。同理,生产者剩余减少量为矩形d加三角形e的总面积,税后生产者剩余为(f+d+e)-(d+e)=f。政府的税收收益为交易量Q乘以每单位商品税额t,即矩形d与b的面积之和。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总损失量(b+c+d+e)要比政府收益总额(b+d)大,所以征收消费税带来了净损失,净损失量为(b+c+d+e)-(b+d)=c+e。

那么,如果消费税施加对象变为生产者,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回忆学过的知识:供给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代表了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出售价格——生产的边际成本,所以如果生产者销售每单位产品都要向政府上交t美元的税额,他们在销售每单位产品时愿意接受的价格就会上升。如图1-19所示,供给曲线会垂直向上平移t美元。

税后供给曲线S与需求曲线D相交形成新的均衡点,此时消费者愿意付出的均衡价格为(Ppaid)。因为出售每单位商品要向政府上交t美元的税款,生产者最终出售商品获得的价格下降为(Prec’d)。很显然,无论政府征税对象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其结果并无差异:政府获得的税收总额不变,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损失量不变,净损失大小也一样。

图1-19 向生产者征收从量税

注:向生产者征税使得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了t单位。其他与向消费者征税的情况相同。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承担的赋税比重并不一样。在我们的例子中,不管赋税的征收对象是谁,生产者承担的赋税都大于消费者。承担赋税的大小跟函数曲线的斜率有关,曲线陡峭的一方将承担较大的赋税。本例中的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更平坦,所以消费者承担的赋税较少。但如果需求曲线比供给曲线陡峭,那消费者承担的赋税就更多。

实际上,目前我们所探究的政府政策都会影响自由市场的运行。例如: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规定进口配额,或是禁止某些商品的自由交易,此外,有些通过价格机制自由运行的市场可能会对第三方造成不利影响,即某些市场交易具有负外部性,政府往往会通过对此类交易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施加限制,以纠正或减少其负面影响。当涉及公共物品(如国防活动)以及一些市场价格无法准确反映社会边际成本或社会边际收益的交易(如污染等),即便是最狂热的自由市场主义者也会认为政府适当的干预是有利于社会效用最大化的。还有,当我们考虑到反童工法或者非法买卖人口等社会问题时,追求社会整体效益要比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要重要得多。但是,对于本章学习的内容而言,当需求曲线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收益,供给曲线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成本时,市场不受干预的自由运行才会使总剩余最大化。通过经济剩余这个概念,本章学习了如何计算政府政策干预市场带来的净损失大小。利用这种方法,政府政策制定者可以精确分析实施政策带来的成本收益,从而促进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例1-12 计算从量税对生产者的影响

已知市场需求函数方程为Qd=180-2P,市场供给函数方程为Qs=-15+P。市场价格以欧元为计价单位。生产者每销售一单位商品,政府征收2欧元从量税。

1.计算征收从量税对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价格以及生产者收到的价格的影响。

2.解释为何从量税施加对象为消费者时,税收产生的总效应不变。

问题1的解析:通过联立需求函数方程和供给函数方程得出税前的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180-2P=-15+P。解得税前均衡价格为P*=65欧元。若向生产者征收从量税,供给曲线会向上平移2欧元。所以,首先我们先要将供给和需求方程式进行转换得出以价格P为因变量的方程:P=15+Qs,P=90-0.5Qd。征税对供给曲线的影响是常数项增加2欧元。因为此时生产者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比原来的价格多2欧元,所以P′=17+Qs,P′为征税后的新需求函数。因为税收对消费者无影响,所以征税前后的需求函数不变。将税后供给函数与需求函数联立:90-05Q=17+Q,得出税后交易量为Q=48.667,对应的均衡价格为Ppaid=65.667欧元。即消费者购买每单位商品将向生产者支付65.667欧元,但是由于政府征收的每单位2欧元的从量税,生产者实际上出售每单位商品的税后收入只有65.776-2=63.667欧元。由此可见,对生产者征收的从量税导致消费者每单位多支付0.66欧元,同时生产者每单位少收1.33欧元。对于这2欧元赋税,消费者承担1/3生产者承担2/3。造成这种分配结果的原因是需求曲线的斜率只有供给曲线的1/2。不管赋税的征收对象是哪一方,供给(或需求)曲线斜率较大、弹性较小的一方将承受较多的赋税。

问题2的解析:与增加供给曲线常数项2欧元不同,我们这次将需求曲线的常数项减少2欧元。这是因为消费者因为购买每单位商品多付2欧元而降低了消费意愿。消费者不在乎是政府还是生产者对每单位消费品多收取2欧元,他们只在意自己每单位消费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因此,征税之后的需求函数变为P″=88-0.5Q。因为由消费者承担从量税,我们保持供给曲线不变。利用新的需求函数,我们求解新的均衡点:88-0.5Q=15+Q。新的均衡成交量为Q=48.667,这和征税对象为生产者时的结果一样。将税后的均衡交易量带入供给函数我们得出税后的均衡价格为63.667欧元,消费者购买一单位商品必须向生产者支付63.667欧元,但作为缴税者,消费者购买一单位商品还需多支付2欧元,所以消费者的实际支付为65.667欧元。我们看到,向消费者征税的结果和向生产者征税的结果相同,消费者和生产者承担赋税的比例也没有改变。

我们通过上述探究可以看出政府的干预,无论是设置价格上限、价格下限还是征税,都会导致供给需求失衡。在一般情况下,在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自由交易达成市场均衡价格的过程中,任何干预措施都会引起市场失衡。在简化的供求模型中,我们假定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沟通不需要成本。但通常情况下,寻找交易对手是需要花费成本的。市场上可能存在某一消费者,他愿意支付的价钱高于某个生产者能接受的最低价格,但是如果这两人不能寻找到彼此,便无法形成交易,这也会产生净损失。为了将消费者与生产者相匹配而产生的成本叫作搜寻成本,出现这种成本的根源在于交易匹配过程中的内在摩擦。当这种成本较大时,我们就有了对能够降低匹配成本的第三方服务的巨大需求。这里的第三方便是经纪人。经纪人不必拥有商品或服务的所有权,他们只需帮助卖方寻找买方或是为买方寻找卖方(交易商与此不同,交易商拥有交易实物的所有权,在交易中他们会把自己拥有的商品卖给可能的购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纪人就是为了减少搜寻成本,他们为交易提供更高的价值,经纪人就根据双方增加的交易收益来收取佣金。尽管佣金也可以被视为一种交易费用,但它是为了减少搜寻成本而产生的。其实任何阻碍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买卖意愿的传递的行为都会引起市场供需的失衡,所以,只要能够提高市场信息流动性的服务都具有价值。因此,广告通过向潜在消费者介绍某厂商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而具有价值,因为广告减少了交易成本,增加了交易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