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一本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宏观与微观(7)

现实资本的主要体现者是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它们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所以在生产这些资本的时候不会出现泡沫。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运动。它起源于金融领域,并且由于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每次经济泡沫的出现都会与地产泡沫的产生相伴。

假如一个经济体系中整体的经济增长很快,随着社会总需求的不断增加,商品供给弹性越小,价格增长就会越快。而在房地产或者股票市场上可以提供交易的资源是有限的,当很多投资者发现这一要素时,就会蜂拥而至,将资金投资在这些有限资源上。又因为这些资源供给弹性小,所以价格上涨速度很快,超过预期价格。这样,有大批的投资者加入进来,从而导致价格的循环上涨。

迅速上涨使价格和商品价值量的远远脱节,从而加剧了泡沫经济的膨胀。比如在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因为在经济系统中存在很严重的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泡沫,所以当泡沫破裂时又导致了银行巨额坏账,最终使整个经济体系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在面对着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国际化时,经常会出现泡沫经济。这样的后果,小则损害整个国家或整个联盟的体系,大则影响全世界的各个经济角落,危害国计民生。

要点回顾

在金融危机面前,要理性选择对策。理性认识地产和股票的投资,当市场过热后,应该适当地投资或者回避投资。

失业:不是没了工作,而是没了收入来源

失业即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对于就业年龄,不同国家往往有不同的规定,美国为16周岁,中国为18周岁。按照失业原因分为摩擦性失业、结婚性失业等。

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确定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

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是需要人民来体现的,而民众的工作则是国家富强、健康的保证。一般来讲,能继承祖业而无需为温饱问题奔波的人很少,很多人都需要在社会上寻找一份工作,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说到生计、生存是沉重的,然而,我们要想生存就必须找到工作。

一般来说,就业是个很敏感的话题,也是人民大众十分关心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牵扯到每一个人的利益,也涉及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无论是在大学的经济学课堂上,还是在决断前,就业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化速度加快和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很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业形势严峻。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展开,就业问题已经不单单是经济问题,更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造成失业的因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化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摩擦性失业: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例如,年轻人在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并长期投入之前,常常会更换几次工作,或者由于居住地的变更而更换工作等。摩擦性失业的最终表现形式也就是求职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也找不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这就造成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现象。现实情况就是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找到好工作。

一般来讲,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加强信息沟通,就可使失业者逐渐寻找到好职位。

第二,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

第三,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比如,羽绒服厂在夏季剪裁员工,因而产生的一些失业人员就是季节性失业。

对季节性失业人员的职业指导应侧重于信息服务,指导他们在淡季以灵活的形式(如非全日制工作)临时就业。

第四,周期性失业:指由于整个经济周期波动造成劳动力总需求不足产生的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这种失业与经济周期性波动是一致的。在复苏和繁荣阶段,各厂商争先扩充生产,就业人数普遍增加。在衰退和谷底阶段,因为社会需求不足,前景暗淡,各厂商又纷纷压缩生产,大量裁减雇员,最后形成令人头疼的失业大军。

例如,你是一家冰箱生产厂商的职员。随着经济衰退周期的来临,人们的收入减少,买冰箱的人也就越来越少。这时,你们所生产的冰箱就会在仓库里越堆越多,老板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看。直到有一天,老板面色沉重地宣布:为了度过危机,企业不得不裁员。于是,你就成了周期性失业者。而且你会发现,你周围有很多人都和你一样失业了。

一般来说,失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失业者。然而,人们都不愿失业,都把失业看成一种不好的现象。但不少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合理的失业率及其失业现象的存在,是促进社会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之一。

例如,现在我国大学生失业的现象比较严重,但大学生失业现象对整个社会也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而只有通过自由流动,人力资源才能实现最佳配置,资源利用效率才会尽可能地提高。

从人力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大学生失业现象是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结果,反过来,也为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扫除了障碍,创造了更充分的条件,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人才储备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失业现象并非完全是人力资源的浪费,相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最优配置。

要点回顾

充分就业状态以及由此表征的整体经济运行状态处在人们期望的最优状态,实现充分就业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就有责任、有义务在充分就业领域大有作为,充分就业就成为政府职能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任何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首选目标。

经济周期理论:产业有起也有落

经济周期是一个社会体中或是全体社会体中,包含物价、股价、存货量等相关的经济趋势呈现周期性循环变动的情况。

商业周期的过程可以分为扩张和衰退两个阶段,细分又可分为扩张、危机、衰退、振兴4阶段。商业周期的周期长度没有定论,包括了40个月、11年、20年、50年等。

提到经济危机,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它在逐渐改变或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中小企业家们因为经济危机而不得不面对资金链短缺的周转困难;工薪族们不得不暂时放弃跳槽计划而想方设法保住手中的饭碗;大学毕业生们突然发现原来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等等。不可否认,经济大气候的变化对百姓生活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那么经济大气候是如何变化的?经济学对此又有怎样的解释?

在经济学上,把经济大气候的变化称作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以前我们把经济周期划分为4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4个阶段。

经济周期持续时间通常是2年~10年,经济的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经济到顶峰时,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又进入下一个上升阶段。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就是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

当经济周期处于扩张阶段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而当经济周期处于收缩阶段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上升下降,循环往复,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经过多轮这样的“优胜劣汰”,市场上生存下来的都是优秀的企业和产品。

经济周期是怎样产生的?各个经济学家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按其成因分为两大类:

第一,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经济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

1.创新理论

这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其含义是用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变动。他认为经济周期正常的是创新引起旧的市场均衡向新的市场均衡过渡的必然反应。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或者是原有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新组合的技术会慢慢扩散,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新组合的技术,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出现。而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连续不断地出现,从而创新的波动性必然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

2.政治性周期理论

外因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政治周期。这一派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西方选民总是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而政治家们总是喜欢连选连任,二者结合就会产生周期性的政治刺激经济的政策。政治家们总是为了获得选票支持,迎合选民,出台一些措施,这些对市场横加干预的措施,造成了经济周期性循环。

第二,内因论。

内因论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体系内部——收入、成本、投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必然现象。

1.纯货币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Hawtrey)在1913年-1933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他提出经济周期完全可以从货币这个角度解释。纯货币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度直接决定了国民收入的波动,经济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尤其以短期利率起着重要的作用。

2.投资过度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循环归因于投资的过度。由于投资过多,与消费品生产相比,生产品生产发展过快。生产品生产的过度发展促使经济进入繁荣阶段,但生产品过度生产又导致产品过剩,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3.消费不足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的出现较为久远。早期有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近代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把经济的衰退归因于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社会对消费品生产的增长,也就是说生产了太多的产品。他们还认为这种不足的根据源于国民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过度储蓄。但该理论一个很大的缺陷是,它只能解释经济周期衰退产生的原因,而对其他3个阶段的出现却无法解释。

4.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连的,是投资过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经济的循环周期取决于投资,投资大小则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预期却是一种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本身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预期的周期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

总之,现在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经济周期,唯一能够肯定的是,经济周期总是在不断循环往复,萧条过去后有繁荣,顶峰过去后有谷底。

要点回顾

时至今日,任何经济形势都会遇到困境,就会品尝到复苏的甜美与衰退的苦味。从甜美到苦味,再从苦味到甜美而反复出现的现象被称为经济周期。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