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芥川龙之介小传
芥川龙之介(1892年3月1日1927年7月24日),日本著名小说家,号澄江堂主人,俳句雅号我鬼。与森欧外、夏目漱石被并称为20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坛上的三巨匠,亦是新思潮派代表性作家。出生于日本东京市京桥区(现中央区明石町),父亲新原敏三从事牛奶生产销售行业,有两个姐姐,长姐在龙之介出生前一年病死,享年6岁。其母在生下龙之介7个月后精神失常,因而他被送往母家芥川家,交由其舅母抚养。在11岁时母亲亡故,第二年被其舅父芥川道章收养,改姓为芥川。芥川家历史悠久,在江户时代是代代侍奉德川将军家饮茶的士族。家中有茶室,族人好艺术、表演,家中文化气息浓郁。
传说芥川的名字是缘于他在龙年、龙月、龙日、龙时出生,可惜现今留存的资料上并没有标明他的出生时间。虽然在户籍上登记的名字是“龙之介”,但他在芥川家、府立三中、一高、东京大学等相关名册上记载的名字却是“龙之助”。龙之介本人并不喜欢“龙之助”这个称谓。
1898年,芥川进入江东寻常小学开始了求学生涯。从府立第三中学毕业时获得“多年成绩优秀学生”的称号,升入第一高等学校。同期入学的还有久米正雄、松冈让、佐野文夫、菊池宽、井川恭(后改名为恒藤恭)、土屋文明、涉泽秀雄。并于1913年升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
1914年2月与一高时的同学菊池宽、久米正雄等人共同创办《新思潮》。并且以“柳川隆之助”(部分书籍上标注的是隆之介)的笔名发表了阿纳托尔·法郎士的《巴尔萨泽(Balthazar)》、威廉·勃特勒·叶芝的《春之心脏(The Heart of the Spring)》的译作,直到10月废刊为止在《新思潮》上连载自己的首部小说《老年》,由此展开了自己的作家生涯。
1915年10月他以“芥川龙之介”的名义在《帝国文学》上发表了其代表作之一的《罗生门》,经同窗松冈让的介绍拜入夏目漱石的门下。
1916年《新思潮》第四次复刊,在其创刊号上登载的《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赞誉。同年,龙之介以英文系第二的成绩毕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威廉·莫里斯》。同年12月经畔柳芥舟、市河三喜等人的推荐,芥川担任了海军机关学校的教官,负责英语教学。与此同时,他努力投身于文学创作中,于次年5月发行了首部短篇小说集《罗生门》,并于12月发行了个人第二本短篇集《烟草与恶魔》。
1917年3月辞去在海军机关学校的工作,转而供职于大阪《每日新闻》,专心创作。
1919年3月12日与友人山本喜誉司姐姐的女儿塚本文结婚。
1921年作为海外视察员到访中国,在北京时曾与胡适会面,于7月回国。在这场旅行结束之后,芥川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神经衰弱、肠黏膜炎、失眠等疾病。并于1923年赴汤河原町进行温泉疗养。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的作品数骤减,并且作品风格逐渐偏向于私小说。最终在晚年写成了《齿轮》《河童》等作品。
芥川与妻子育有三个儿子,长子芥川比吕志、二儿子芥川多加志、小儿子芥川也寸志。其作品《孩子的病》讲述了多加志小时候生病时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吕志最终成了演员;多加志是他三个儿子中最有志向从事文学创作工作的,但于1945年死于缅甸战场;也寸志则最终成了作曲家。
1927年对于芥川来说是个多事之秋,1月先是姐夫因涉嫌纵火烧毁房屋以骗取保险金而卧轨自杀,芥川不得不照顾其遗孤;再是4月在《文学的,过于文学的》专栏上与谷崎润一郎展开激烈争论,谷崎主张“故事的趣味性”,而他则主张“故事的趣味性并不能决定小说的质量”,在这场争论中芥川尤为称赞被称为“写故事却又没写像样的故事”的作家志贺直哉。同时,芥川与其秘书平松麻素子在帝国宾馆殉情未遂。并于7月24日完成《续西方的人》之后,服用从齐藤茂吉处获得的安眠药自杀。谥号懿文院龙之介日崇居士,葬于东京都丰岛区巣鸭的慈眼寺。
芥川的自杀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轰动。在死后他的影响力也丝毫没有减弱。
1935年芥川龙之介自杀去世8年后,他的好友文艺春秋社长菊池宽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文学新人奖“芥川赏”,现已成为日本最重要文学奖之一,与“直木赏”齐名。
1950年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将其作品《竹林中》与《罗生门》合二为一,改编为黑白电影《罗生门》,斩获日本首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从此日本电影正式走入世界舞台。
芥川的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在12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在其初期还翻译过一些西方文学。曾尝试写作长篇小说《邪宗门》《路上》,却始终未完成。他认为生活和艺术是完全相反的,在创作时秉持着把生活与艺术分开看待的理念。因此他在描写以及表述上相较其他作家更为鲜活。晚年时,志贺直哉那种写故事却又主要是描述心境的小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至于他完全否认了自己以往所创作的具有故事性的作品。自杀半年前发表的《海市蜃楼》就被指是受到志贺直哉《焚火》的影响。
其作品风格在前后期有巨大变化。初期多以历史背景及宗教背景的作品知名,以描写人类内心阴暗面、利己的一面为主。例如《罗生门》和《鼻子》均是根据《今昔物语》中的故事改编;《孤独地狱》《烟草和魔鬼》等则是取材于佛教相关以及近世天主教传入日本背景下的故事。中期则是秉持艺术性至上的理念,撰写了《地狱变》等文,并且挑战长篇《邪宗门》。晚年则多见与生死相关的作品,这可能与他个人在晚年的心境有关。《一块地》等作品,和初期相比已经算是以现代为背景的作品了,却在文坛上得势的无产阶级风潮下批判为资本主义作家,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他着手创作起了自白式的自传,比如《大道寺信辅的半生》《点鬼簿》。其晚年的代表作《河童》中通过描写虚构的河童世界来痛批人类社会,向当时的人们提出质问。《齿轮》则被人们认为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并让人怀疑他是否在那个时期就已经患有偏头痛。在他留给妻子及友人的遗书中记载了自己的自杀动机“对未来只有隐约的不安”,这样的病态心理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均有表现。
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在评论时说:“他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时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评论家中村真一郎指出说:“芥川作品的一大魅力在于对人复杂的情感思想的描写。”并盛誉他的文学作品“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开拓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领域”。芥川的作品即使是放到今天来看,也仍旧是能引发人们对社会、对人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