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传(传记袖珍馆4)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创业初期,黎明前的摸索与前行(2)

马云到北京后第一个要拜访的人,就是当时互联网行业里知名度最高的“网络女侠”——张树新。那天,马云和何一冰找到了张树新。但她当时很忙,没有时间和远道而来的马云进行长谈。原本想和她合作的马云最终失望地离开了。

没有什么亲人,也没有很硬的社会关系,独闯北京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生性豪爽的马云很快就认识了一个叫钱锋的朋友。钱锋一开始在中关村的一家IT公司任职,后来自己做起了BP机的生意,在北京的人脉很广。听了马云的想法之后,他决定帮助马云打通关系。钱锋甚至放下了自己的生意,每天开着车陪同马云穿梭在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几乎跑遍了北京知名的媒体和政府部门。然而那时,在北京知道网络的人还很少,中国黄页也几乎无人知晓。

为了给中国黄页造势宣传,马云决定先利用一家媒体发表中国黄页的宣传资料,进而引起社会的关注。虽然这在今天看来十分简单,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对于西方国家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理论,当时的国内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国不能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也有人认为中国必须加快互联网的建设,否则就赶不上信息时代的潮流了。由于这些争议的存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态度还不是很明朗,所以也没有哪家媒体敢大张旗鼓地宣传互联网。后来,在钱锋的帮助下,马云认识了《中国贸易报》的一个司机。马云想通过这个人在北京的媒体上发表一些文章。他把中国黄页的宣传资料交给了这个司机,并付给了他500元钱,希望他能帮助自己打通媒体的关系。

在司机的帮助下,马云找到了《中国贸易报》的总编孙燕君。见到孙燕君之后,马云就向他展示了中国黄页。虽然当时的孙燕君对互联网只是一知半解,但却看出了互联网是很有前途的。在孙燕君的帮助下,报社的记者为马云写了一篇长篇特稿,由此,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登上了《中国贸易报》的头版。不久,又有几家媒体报道了马云和中国黄页。之后,孙燕君还帮马云做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和联谊活动,并邀请了京城的报界及商界人士坐镇。马云也借此机会接触了很多媒体和商界的重要人物。虽然这次活动花费了三万元钱,也没有得到商界老板们的投资,但是能够让媒体认识中国黄页并愿意为马云宣传,也算是很大的收获了。此后,孙燕君还带着马云拜访了国家信息中心、文化部、国家体委等单位,但都无果而终。

就在马云万般无奈之际,他遇见了自己的老乡——樊馨蔓,这个杭州女孩当时正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工作。虽然她听不懂马云所讲的互联网,但却被马云的一腔热情所打动。于是,樊馨蔓决定帮助马云,为他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真实展现了早期互联网在中国的遭遇,也呈现了马云在北京四处推销却屡屡碰壁的场景。后来,《书生马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马云的一位大学校友楼文胜在看完片子后,认出了马云,并且被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打动,第二天就去中国黄页应聘了。

然而,媒体不久便接到了通知:在没有政府明确支持的情况下,任何媒体不能大肆宣传互联网。当时,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院士上书政府,声称以中国的现状来看,不适合发展互联网。这个消息对马云而言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媒体朋友们对此也爱莫能助,但他们建议马云说服《人民日报》,这样其他的媒体就可以跟进报道了。

不久后的一天晚上,马云的一位公务员朋友值班,闲来无事便请马云过去聊天。他们谈起了互联网方面的事情,正当他们聊得起劲的时候,局长进来了并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之中。局长觉得马云对互联网的认识比较深刻,于是邀请他给《人民日报》的干部们进行一次培训。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不久,马云就为《人民日报》的干部们作了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讲。听完马云的演讲之后,《人民日报》的总编辑深受启发,于是向中央申请“让《人民日报》上网”。报告很快得到了批准,《人民日报》上网的工程启动了!《人民日报》上网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北京各大媒体都开始对此事进行追踪报道,马云也因此接受了《东方时空》的采访。

1997年1月1日,人民网进入国际互联网络。

这次北上,尽管让《人民日报》进入了国际互联网络,但他们并没有赚到多少钱。马云终于意识到,中国黄页要在北京发展还很艰难。于是他决定重返杭州,筹划下一步的计划。

3.重返杭州,中国黄页遭遇失败

在马云北上的那段日子里,杭州总部也在不断地拓展市场。然而这次回来,迎接马云的却是与中国黄页的挥泪诀别。

1995年,中国黄页在经历了几个月的艰难开拓后,终于实现了中国第一个商业网站的创办和运营。虽然当时这种电子商务模式还很简单,但它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却不可忽视。尤其是1995年8月之后,中国黄页成功运作了浙江省的“金鸽工程”,开创了中国政府上网的先河,马云和他的团队名声大噪。到1995年年底,中国黄页的营业额虽然已经突破百万,却仍旧没有实现赢利。就在这个时候,作为股东之一的宋卫星决定撤资退出。名气虽然有了,但此时中国黄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资金问题是其一,另外还有一件事情让他们不得不提高警惕。

实际上,在中国黄页开始步入正轨之际,它的竞争对手如杭州电信、溯宁的亚信、“中国之窗”等便纷纷出现了。

可以说,“中国之窗”是中国黄页的第一个竞争对手。1995年5月,中国首个自主建设的网站——“中国之窗”诞生了。这个网站是中科院下属单位建设的,并与全国各地的多家网络公司有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中国之窗”位于首都北京,又有中科院的背景,因此具有明显的实验室色彩,所以在商业运营方面对于中国黄页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威胁。

然而,就在1996年年初,中国黄页遭遇了更多竞争对手的威胁。在新生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中,对中国黄页构成威胁的包括东方网景、亚信等公司,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隶属杭州电信的西湖网联。

西湖网联也设立在杭州,从中国黄页的成功中看到了互联网市场的巨大前景后,西湖网联便开始全力分割互联网这个市场。由此,西湖网联与中国黄页形成了直接对峙。当时,西湖网联拥有3亿多的注册资本,而中国黄页的注册资本仅仅是10万元。不仅如此,西湖网联是一家国企,拥有强大的政治背景,拥有足够的宽带资源和服务器,垄断着整个杭州市的网络技术平台。而中国黄页的背后只有马云和他的团队,并且当时他们只能依靠美国的服务器系统。显然,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竞争。当时的互联网产业还在政府的统一管制之下,这也就意味着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在杭州城里不过是“游击队”,而西湖网联才是“正规军”。

在开始的几个月里,中国黄页步步为营,而西湖网联则节节败退,中国黄页取得了一时的胜利。然而,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国黄页的内部危机也越来越严重。资金、资源及信息的匮乏让中国黄页一度处于极其困窘的境地,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此时的马云焦急如焚,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马云意识到,中国黄页只要在杭州,就不可能摆脱西湖网联的阴影,就极有可能成为西湖网联的垫脚石。因此,为了中国黄页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一向不服输的马云决定与西湖网联合作。

1996年3月,中国黄页与西湖网联以合资的形式实现合并。中国黄页将资产折合成人民币60万元,占30%的股份;西湖网联所属的南方公司投资140万人民币,占70%的股份。合资后,马云出任总经理,但大股东仍然是西湖网联。事实上,对初涉商海的马云而言,这场合资在一开始就注定了中国黄页的悲惨命运。合资后,马云竭力将中国黄页打造成“中国的雅虎”——他主张先培育市场,也为此制订了一系列的品牌培育策略;而西湖网联的目标却截然相反,他们的目标就是赢利。

合资后的初期,因为有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中国黄页加快了业务拓展的步伐。到1996年年底,中国黄页不但实现了赢利,营业额也突破了700万。然而,在这个惊人数字的背后,却暗藏着恐慌与不安。几个月后,双方的合作终于因为分歧而走向破裂。事实上,马云和南方公司在新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经营理念上早就存在分歧。然而,在一个政府控股的企业中,马云显得有些势单力薄。而且合资后,双方就明确了分工——马云和他的团队主要负责开发客户、联系业务,对方的人则担任办公室的内勤。此时的马云,可谓是忍辱负重。

一次,马云和他的团队到外地拓展业务,回到杭州后,发现情况大变。与中国黄页合作的南方公司利用中国黄页(Chinapage.com)的名气,在杭州本地又注册了一家名为“中国黄页(Chinesepage.com)”的全资公司。马云简直不敢相信,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新注册的公司不但名字与老黄页相同,就连网站的域名也几乎是翻版。很明显,新的黄页打算利用中国黄页的名气坐享其成。

马云这时才明白过来,西湖网联根本就没有合作的诚意,这只不过是一个商业陷阱。然而,两年多来,马云带领他的团队浴血奋战,苦心经营了一片天地,现在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中国黄页被别人宰割。马云感到痛苦不堪,悲愤不已。

为了中国黄页的未来,马云最终决定辞职。那天,马云将一份厚厚的辞职报告递给了合资的老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云的辞职竟然掀起了一场集体辞职的风波——在没有任何组织和预谋的情况下,中国黄页的全体员工一夜之间全部递交了辞职报告。

这一事件轰动了杭州城,甚至惊动了《人民日报》,业界和舆论也是一片哗然。最终经过一番协调,集体辞职的风波很快平息了下来。然而,黄页内部的矛盾却因此而被激化。

其实,马云创建中国黄页的时间并不比美国的网络先驱晚多少。然而不同的是,两年之后,雅虎如日中天,亚马逊闻名遐迩,而中国黄页却面临着瓦解的局面。虽然遭遇了重大挫折,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但马云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梦想,愈挫愈勇的马云准备另谋出路。

1997年10月,马云偶然认识了在外经贸部任职的王建国。不久,在王建国的引荐下,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邀请马云共创互联网大业,马云动心了。

同年11月,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团队集体前往桐庐的红灯笼度假村游玩,并且,黄页的几对新人要在那里举行集体婚礼。婚礼后的晚宴上,马云宣布了离开杭州、北上京城的事情。对这些与他同甘苦共患难的年轻人来说,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随后,马云宣布了一起北上的八人名单,其中包括他自己和妻子张瑛。当时,喜庆的气氛一下沉寂下来,有人哭诉,有人愤愤不平。马云虽心有不甘,但去意已决。

马云在离开中国黄页的时候,把自己拥有的全部股份都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并希望他们能好好工作,也真心希望中国黄页能继续生存和发展。马云并没有带走黄页的全部骨干,甚至把最好的工程师也留给了黄页。不过,后来又有几个人陆续北上。

中国黄页,曾经是马云的梦想。然而,在中国黄页最鼎盛的时期,马云却选择了离开。之后,这个曾经的中国第一家商业网站逐渐淡出了这个行业,没入了历史的尘埃!

4.再闯京城,北漂的艰难之旅

1997年12月,桐庐一别之后,马云应外经贸部的正式邀请,率领他的团队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征途。这一次,马云不是去宣传,而是寻求与官方的合作,加盟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这次北上,陪同他的有七个人,后来彭蕾、韩敏、周悦红等五人也陆续加入了北上的队伍。

其实,外经贸部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早在1996年2月就成立了,但直到1997年1月,才在全国外经贸会议上宣布正式运营。这次,外经贸部之所以邀请马云加盟,是因为当时外经贸要做一个大的官方内网——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光纤,在各个分支机构设立接口网点,通过光纤将外经贸的各个下属分支联系在一起。官方内网的建设一方面为方便企业办理与外贸相关的审批手续;另一方面,外经贸部也可以借此向外贸企业普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这个项目由联合国提供资金支持,所以整个项目的运作在资金方面并没有问题。此外,项目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工程操作的难度并不是很大。项目的关键,是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才来经营这个项目。

在当时,选一个既了解互联网又懂经营互联网的人,成为了外经贸部高层最为关心的事情。此时,马云出现了。当时在杭州的马云因为中国黄页而名气大振,又经过王建国的推荐,马云当然成为了最理想的人选。于是,外经贸部不惜重金邀请马云担任中国电子商务中心信息部的总经理,承诺给马云团队30%的股份,并为这个项目提供200万元的启动资金。

一开始,马云并不同意这个内网方案,他希望能把网站建在互联网上。但最终,他还是按照官方的意思开始了内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