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景区风光
居庸关自南口以上,两山夹峙,一水中流。《水经注》上说:“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晓禽暮兽寒鸣相和”。这条水谓之湿余水,“其水东南流出关,谓之下口”。10多千米的关沟之中清溪萦绕,层峦叠嶂,草木葱翠,禽鸟飞鸣,是北京西北的一处壮丽的景色。
因此在800多年前的金代就以“居庸叠翠”而列为燕京八景之一了。
在今天,居庸关旅游景区拥有20余处景点,其中城隍庙、云台石刻、居庸八景等景点,更是长盛不衰,经历600多年风雨,依旧是陶冶情操,旅游观光的首选佳地。
(一)瓮城
南关瓮城呈马蹄形,南关主城门南北走,向上有重檐歇山城楼一座,自地面计算高31.8米,瓮城西侧有瓮城城门通往关城向南的大道。
在弧形瓮城城台上设有炮台,陈列着明代古灯,外墙有垛口,内侧墙低矮无垛口。
作战时可将敌人诱入瓮城,主城关闭阻其入城,再放瓮城闸门,敌人就被困在瓮城里,只能束手就擒,有“瓮中捉鳖”之意,因此得名瓮城,在瓮城之中建有一座福佑关城的关王庙。
北关与南关作用相同,呈长方形的瓮城上设有炮台,瓮城城门朝向北侧,北瓮城中建有北方镇守大神真武庙,庙内供有12生肖神。
(二)古炮
在居庸关南券城和北券城城墙之上,分别陈列5门古炮。南券城陈列“大将军铁炮”两门,长1.7米,炮口口径0.08米。“竹节铁炮”3门。长1.7米,炮口口径0.15米。北券城陈列“大将军铁炮”两门,长1.77米和1.79米,炮口口径0.07米。“竹节铁炮”3门。长为1.08米、1.5米、1.7米,炮口口径为0.14米和0.08米。
明代是我国古代大炮制铸和使用最兴盛时期。用火药发射铁弹丸,当时称为“火龙枪”。明朝建立以后,专门设有兵仗军器局,研制铸造大炮。
大炮被称为“神威大将军”。在军队中,设有使用大炮的军机营。京城卫戎,长城关口要冲,配备神机营。明成祖时,下令在长城沿线安置大炮,有“佛郎机”“神枪”“铁铳”等。
《明史·兵志》记载,到了明代中叶,大炮的铸造工业逐于精良,制造出的“红夷大炮”长6米有余,重1500千克。发之洞裂石城,声震几千米。这种炮,有照门和准星用于瞄准,射程可达500多米。
在修复居庸关北关城时,发掘出土石炮弹23枚,最大直径为0.15米,铁炮弹6枚,最大直径0.05米。
(三)仓储
居庸关现有的仓储包括:永丰仓、丰裕仓等,都是明代屯积军用粮草的场所。
旧时关城与水路河流相连,军用粮草由水路糟运到关城,查收后,屯入仓储。最多时,仓储内要屯积14000兵马近一年的粮草。
以永丰、丰裕两仓为中心,山前峪中遍布粮仓,草场,借此防备敌军长时间围城,阻断粮路。
(四)水门
居庸关地形险要,两侧高山,中间一水,水道,南北方向贯穿关城,长城与河道交叉之处,建有双孔圆拱水门。水门上有闸楼,内设水闸,借此控制门内外水量,洪水季节打开闸口,泻洪,枯水季节,储备河水供关城使用。
水门桥墩为南北尖状,以利于减少洪水对水门的作用力,起到了防止毁坏,延长使用时间的作用。
(五)戏台
戏台建在居庸关城隍庙庙门前,座南朝北,前台正对庙门,是古时代供香说神的地方。
城隍庙供奉着居庸关都城隍徐达,在每年事逢大祭祀的时候,在庙前戏台上都要摆放香案。而后,演出戏曲,取悦神仙,古时百姓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求得城隍对关城的保佑。
(六)国计坊
国计坊是由南关进入长城的第一座牌坊,取名“国计”是指国人大计所在。
古时建此牌坊,意在警示居庸关是北拒强敌,南卫都城的关口,是国事军务的重中之重,国家大计所在,同时也是关城重要性的象征建筑。
(七)表忠祠
表忠祠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关内西南侧,建筑面积159平方米。有正殿3间,左右配殿各3间,大门一座,它们均为布瓦屋面起脊样式。表忠祠是为纪念明朝副都御史罗通而建。
罗通,字学古,江西吉水人。正统十四年,奉命镇守居庸关。同年十月,元兵30000多人,攻打居庸关,罗通身先士卒冒死据守居庸关。
关城西南城墙被敌攻破,罗通命人用布帐围起来,用水浇注为冰,阻止敌人进入。敌人功城七日未曾取胜。又转功紫荆关,罗通率兵追击,敌人北逃。
因抗敌有功,罗通被升为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后建表忠祠,春秋祭祀。
表忠祠正殿座是罗通和夫人像。两侧为侍卫。南配殿正中泥塑张钦像。
张钦明代顺天府通州人。任贵州道监察御史。正德十二年巡查居庸关。当年八月,武宗皇帝欲出居庸关狩猎。张钦为保皇帝安全,关闭关门阻止皇帝出关北上,并三次进谏陈述理由。几经周折,武宗皇帝还是出了居庸关。
张钦对武宗皇帝忠爱,武宗皇帝听从忠谏,君仁臣直成为美谈,张钦后升为工部右侍郎。
(八)迎恩坊
迎恩坊位于关城南侧,四柱三楼。黑琉璃瓦面,柱子用花岗岩石制成,彩画成铁红色。
迎恩坊是建在关城南门外不远处的一座牌坊,在其旁边这有一座凉亭,与牌坊成为一体。
取名迎恩是指:每一次守关将士作战胜利都会上报朝延,皇帝会派遣使者,带着奖赏的圣旨和金钱酒肉到关城慰问战士,以示奖励。
守关大将要在此地摆香案供桌迎接圣旨和传圣旨官,牌坊因此得名迎恩。
(九)白凤冢
白凤冢,亦称李凤姐坟,俗称白墓,位于马神庙西侧山顶。
相传明正德十二年,武宗朱厚照微服出行,在山西大同酒铺饮酒时,看中酒家女李凤姐,遂带回北京。待行至居庸关时,突然风雷交作,乌云翻滚,天气骤然大变。
凤姐猛然抬头望见关口所雕四大天王像,怒目生威,不禁头晕目眩,落马坠地,昏厥过去,不久而亡。
凤姐之死,武宗哀痛万分。令人将她厚葬于关山之上。后坟生白草,因呼白凤冢。
有出京剧叫《游龙戏凤》,就是以此为题材而编撰的。
(十)城隍庙
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乾隆三十年,重修。
1997年,地方政府又对它进行一番修葺,是目前居庸关最大的庙宇。城隍庙建筑规制为:正殿3间,寝殿3间,庙门3间,戏台3间。以上建筑的屋面为黑琉璃瓦黄剪边。
东、西配殿各3间,建筑屋面为黑琉璃瓦绿剪边,城隍庙建筑为砖木结构,正殿为起脊歇山形式。配殿和庙门为硬山形式,墙体为小青转磨砖细砌,彩画为旋子大点金形式,建筑面积538平方米。
城隍庙殿内陈设为:正殿正中主神台塑“居庸关都城隍”1尊,高达3米。城隍两侧各1尊仕女。身前两侧为文、武大臣。
正殿两山神台塑座姿判官4名。分别是:掌刑判官、掌生死判官、掌善判官、掌恶判官。
4个山墙角,塑有站姿“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正殿内墙壁绘有壁画,它们是“十善图”“禹门图”“十八司”“双龙图”“皂隶图”,正殿挂匾4块。
城隍头顶,为“浩然正气”匾。该匾长2.55米,门额挂“城隍殿”斗字匾。寝殿中房塑着便装城隍和城隍夫人。两侧分别为卧房和书房。
两配殿为“阎王殿”。配殿内墙壁绘有“龙图”和“十八层地狱图”。
山神庙塑山神和山神夫人。土地庙塑土地神和土地夫人。两庙内绘有“二十四孝”壁画和两幅山水壁画。
庙门内,塑马将军像1尊,白龙马1匹,轿夫2尊。庙门内安置轿子1顶。墙面绘“城隍出巡图”和“回銮图”2幅。庙门外安放石狮1对。
城隍发韧于古代水墉,早期是城墙护城河神化的产物,属自然神。随着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城隍神逐渐演化成社会神。
城隍神原型在我国出现可追溯至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明代由于朱元璋封天下城隍和完善祭祀城隍制度,城隍信仰达到了鼎盛时期。
每月的初一、十五入庙进香;新官上任要向城隍报道:城隍、城隍夫人生日,演戏祝寿。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抬城隍木像出巡。
每次祭祀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尤其是“三巡会”“城隍诞会”“求雨求晴”等。
明代以后城隍庙,仿人间官署衙门样式而建。庙则多神杂居,以满足不同人们的心理需求。
判官为城隍的助手。牛头、马面是冥界的狱卒,执行拘人魂魄和行刑任务。牛头、马面源于印度佛教。牛头又名阿傍、阿防,牛头人身,受持铁叉,生前不孝父母,死后变为鬼卒。马面又称马头罗刹,罗刹为恶鬼,马头人身,与牛头是老搭档。
黑白无常是冥界专司勾摄生魂的“勾魂鬼”。土地神的前身是显赫非常的社神。源于远古人们对土地的崇拜。
山神源于人们对山川的崇拜。其职责保护百姓免受灾害。十殿阎王原为印度神话中的阴间主宰,后被佛教纳入任命为地狱神,传入我国后为民间冥司主宰。
十殿阎王第一殿秦广王掌管鬼门关,专司人间天寿生死,统管幽冥凶吉。生前为善者交第十殿发放人间,恶者下至第二殿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历掌管地狱,又称剥衣亭寒冰地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在此受苦。刑满后发至第三殿。
第三殿宋帝王掌管黑绳地狱。凡在阳间忤逆尊长,教唆讼者,推至该狱受苦。刑满后转至第四殿。
第四殿为五官五吕掌合大地狱,又称剥戮血池地狱。凡在阳间交易欺诈者,推入此地狱。
第五殿天子包掌叫唤地狱。此阎王掌管望乡台。
第六殿卞城五毕掌管叫唤水地狱。凡在阳间怨天尤地,对北便溺、涕泣者,打入此地狱。
第七殿泰山王董掌管热恼地狱。凡在阳间取骸骨制药者,打入此地狱,受苦日满转入第八殿。
第八殿都市王黄掌管大热恼磊地狱。凡在阳间不孝,使父母愁闷烦恼者投入此地狱。受尽痛苦转入第十殿,发放阳间,改头换面永为畜类。
第九殿平等王掌管都铁城网阿鼻地狱。凡在阳间杀人放火者,用空心钢柱炼其手足,煽火焚烧,烫烬心肝,直至被其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交第十殿发放六道。六道为:天道、地道、人道、魔道、地狱道、畜生道。
第十殿由转轮王主管专司各殿解来之鬼魂,甄别善恶,核定等级,发阳世投生。男女寿夭,贫富贵贱,都在此确定。
善者直接转投入世,男转生为女,女转生为男。恶者令其变卵胎、朝生暮死,罪满后投生。凡投生者先押交孟婆酗忘台下,灌饮迷魂汤,使其忘尽前生之事。
(十一)关帝庙
关帝庙由正德皇帝敕建。1997年,新中国重新修葺。位于居庸关西山北侧。建筑面积172.7平方米。
关帝庙建筑格局为座西面东,庙门为南北向。正殿3间。歇山起脊形式,左、右配殿各3间。庙门一间,砖仿木建筑,檐、飞子等用砖砍磨而成硬山形式,全部为砖木结构。
黑琉璃瓦黄剪边,旋子大点金彩画。受地势影响,关帝庙有两进台阶。台阶两侧安置拦板,望柱。庙后靠山砌半圆形院墙。
关帝庙正殿中泥塑座姿关帝神像,像高2.5米。神像脸贴金箔,神像两侧柱子上塑金龙两条。
神像前泥塑站姿为周仓、关平。殿内悬“万世人极”匾。墙壁绘“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壁画。
南配殿,神台塑关羽夫人,胡氏夫人座像和两名侍女。绘有“教子”“侍奉公婆”壁画。关帝庙院内安置铁宝鼎一个,青龙偃月刀一口。该刀重80公斤。
关圣帝君,姓关,名羽,字云长,简称关帝,俗称关公。儒教崇为文衡圣帝,佛教称为盖天古佛或伽蓝爷,道教尊为栩汉天尊或协天大帝。
关羽出生于东汉末年,本为山西解良宾池里下冯村人,为人义勇绝伦。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后,追随刘备为蜀国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关羽死后封为“壮谬侯”。宋代封为显烈王、忠惠公、武安王、英济王。元代封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明代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
关帝被列为国家重要祀典,关羽成了“忠义刚烈,忠勇神武”的化身。他被人们视为武神、财神、商贾的保护神,人遇有争执时,求他明见决断。
早时人们向关羽求雨,同时关羽又被视为驱逐恶鬼雄神的最有力者。在清代,香烛业,剃头匠以及职业军士等奉关羽为行业神。
(十二)吕祖庙
吕祖庙位于居庸关翠屏山上,座东面西。吕祖庙规模较小,仅为一间,建筑面积31.7平方米。屋面为黑琉璃瓦黄剪边。庙内供奉吕洞宾,身边为桃树精和柳树精。
吕洞宾,名亦作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蒲州永乐县人。吕洞宾从小饱读诗书,后经云房先生、太华真人等仙人指点得道成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吕洞宾身怀法术,云游四方,济世安民,深得百姓信赖和喜爱。由于吕洞宾在道教中地位较高,全真教以他为纯阳祖师,称“吕祖”。
元、明两代封建帝王封他为纯阳帝君。吕洞宾是道教中最活跃的仙人之一,有很多传说故事,百姓们把他供为剑仙、酒仙和诗仙。
(十三)马神庙
小巧的马神庙是供奉马神的,建于明朝弘治十七年,清乾隆五十七年重修。打仗需要战马,供奉马神是希望马能健康,繁衍旺盛,有战斗力。
马神庙正殿正中泥塑座姿马神1尊。神像座1匹战马。马神两侧泥塑水神和草神。
马神前塑两侍卫,南配殿泥塑站姿马王3尊,分别是“金日蝉”“殷郊”“房星”。北配殿塑座姿“马社”“马牧”“马步”神。
马神庙墙壁绘有抛线图、赐草医病图、晒袍图、降龙伏波图、饲马和牧马图、天马行空、龙马驮书等壁画。
隋、唐、宋、辽,历代都有官方祭祀马神的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命祭马祖诸神,在南京特命太仆寺主持。
现在重修的马神庙塑的是马祖、马王和水神、草神等神像。
(十四)真武庙
真武庙于明洪熙元年建,位于居庸关北券城内。相传明洪武初大将军徐达北征,“屡有真武灵助之”于是在关内修建此庙。
真武庙建筑规则为正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庙门3座。建筑面积228.4平方米。正殿屋面为蓝琉璃瓦黄剪边,配殿和山门屋面为黑琉璃瓦黄剪边。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正殿为歇山起脊式。彩画为旋子大点金样式。
修复的庙内有道教真武神八大元帅、六丁六甲神将、水火二将和青龙、白虎等神像。真武庙所祀主神为真武大帝。真武即玄武,是我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道教所奉的神。
相传古净乐国王的太子,生而神猛,越东海来游,遇天神授宝剑,入武当山修炼,经42年而功成,白日飞升,威镇北方,号玄武君。
宋朝时期,皇帝为避其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宋代真宗时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
元朝时加封真武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成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对真武信仰达到鼎盛。朱棣称帝后,特加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将其所谓修炼之地武当山赐名“大岳太和山”。
(十五)云台石刻
来到居庸关不可不看这种座云台,云台位于居庸关南关城楼北侧,建于1342年,本系过街塔基座。
元明易代时,座上的3座喇嘛塔先后毁坏,明初于座建佛殿。殿宇宏伟,因远望如在云端,明朝时称为“云台石阁。”
清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佛殿毁于火灾,但塔基“云台”之名洞口使用至今。1961年,居庸关“云台”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台石刻堪称一绝。券门内两侧右壁及顶部遍刻佛像,佛像造型生动,雕刻技艺高超,六种文字的石刻经文、咒语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
据专家考证,石刻造像具有典型的藏传佛教萨迦教派的特征。进入券门两壁刻四天王像。天王身躯高大,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是护持佛法,镇守国家四方的尊神。
据说明朝正德年间,武宗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夜间骑马偷偷混出居庸关时,他的坐骑见到四大天王像,吓得不敢前行。无奈之下武宗下令用烟火把像熏黑了,才得以出关。
券门两壁四天王的空间处,有用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等。
西夏文是纪录我国古代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创制于1036年至1038年间,当时约有6000多字流行。八思巴文是元世祖忽然必烈命其帝师八思巴创立的蒙古新字。它脱胎于藏文,采用拼音的方式书写,并于1269年颁诏推行。
以上两种文字流传时间很短便废弃不用,而保存下来的石刻文字对破译古代文字,以及研究西夏、蒙古历史都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
券门顶部刻有5个曼荼罗,即5组圆形图案式佛像,佛界称其为坛场。坛场的设立有保护众佛修炼,防止魔众侵犯的意思。曼荼罗的主尊佛像,由北往南依次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佛、金刚手菩萨、普明菩萨。
其中除释迦牟尼为佛祖之外,其他4菩萨在此显现,则有四方教主的意思。五曼荼罗连同其他佛像,共197尊。券顶两侧的斜面上,刻有10方佛,在每方佛的周围还分别刻有小佛102座,共计小佛1020座,取千佛之意。
这些小佛,是明朝正统年间,修建泰安寺时,由镇守永宁的太监谷春主持补刻的。连同10方佛下的菩萨、比丘,券项两侧部共有刻像1060尊。
券门的南北券面上,雕刻着造型独特、别具一格的一组造像,其中有大鹏、鲸鱼、龙子、童男、兽王、象王等,佛界称其为“六拿具”。
大鹏寓意慈悲鲸鱼为保护之相,龙子表示救护之意,童男骑在兽王上自然是寓意福资在天。而象王则有温驯善师的含意,券面最下端的石刻纹饰为交杵,又称羯魔杵、金刚杵,原本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在此为断烦恼、伏恶魔,护持佛法的法器。
鉴于云台刻石造像的历史与文物价值,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云台刻石造像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十六)叠翠书院
叠翠书院位于泰安寺后,建于明嘉靖二十年。
监察御史肖祥曜巡按居庸关时,见贡士孙汝贤带领诸生泰安寺僧舍“学业其中”,苦苦诵览,便命居庸关分守在寺后修建房舍,共16间。
当中为“聚乐堂”,为师生研习讲读的地方,其余则作为师生宿舍。由于房舍面对关城东侧的叠翠峰,所以便取名叠翠书院。
叠翠书院是供守关将士子弟读书的地方,由于明朝施行兵甲世袭制,因此书院以传援兵法为主,以供学子们将来继承父兄在军中的职务。
(十七)人字长城
人字长城可以说是居庸关长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远远望去,崇山峻岭之中,一道长城蜿蜒直下,势若长虹。
到达一处烽燧时,突然之间化成两道城墙,沿着曲折的山岭盘桓到山底。
远远望去,犹如汉字中的“人”字,十分形象,因此得名人字长城。
(十八)观景凉亭
观景凉亭又称半山亭,位于金柜山关帝庙下,紧挨圆仓,该亭建筑面积141平方米,为居庸关目前最大的亭子。
半山亭为重檐歇山形式,绿琉璃瓦,黄剪边,做苏式彩画。凉亭主要作用是观景纳凉,凉亭建设在观赏关城景色的最佳位置,配有走廊,外有琉璃瓦,金壁辉煌。
内有能工巧匠的精美彩画,其彩画内容除湖光山色,龙云呈祥以外,多为古代名著故事,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东游记》、《西游记》等,是游人夏日与中秋赏月的理想去处。
(十九)居庸八景
居庸八景是居庸关长城范围内遴选出的美景。明嘉靖年间刻石的《居庸关重建真武庙碑记》写道:“关中之景尚多,而拔萃命名有八,曰玉关天堑,曰叠翠联峰,曰驼山香雾,曰虎峪晴岚,曰汤泉瑞霭,曰石阁云台,曰双泉合璧,曰琴峡清音,景名于天下。”
1.玉关天堑
本关重岗峻岭,横亘西北,因山修筑城池,以扼其冲,势若天堑。
有关诗句则形容说;“锁钥重重障帝京,麾飞设设险树旄旌。路从天际来高下,山自昆头起峻平。树拥苍龙飞宝戟,石排白豹锸神兵。我知天意兴明运,故设雄关玉垒生。”
玉关天堑,这是一处今天的游人既能看到但是又欣赏不到诗中韵味的美景。天堑,是形容关险。关以天堑来形容,是因为谷绝。崇山峻岭陡崖深壑的大峡谷中垒池扼冲,说它势若天堑并不夸张。关在,谷在,景必在。
今天的峡谷,因为修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险山奇崖炸了不少,险的程度差了不少。玉关之玉,因时间远隔,也让人费解。
玉可以解释为绿,也可以解释为白,玉多翠绿,也多润白,说翠关天堑大家入关就可见,白关天堑除了冬季大雪封关时何处寻觅?十之八九是指当初给景拟名时,关的颜色偏重于白。
徐达打入北京后,在居庸关垒石为关,建池的用材是石头,石头不生锈,就是白色的。后来再修关墙才用了砖,变为青色。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从玉关的玉字可以推断出玉关天堑等八景的景名形成于明初。
当然翠色之关也可以称玉关,似玉之关。还有,在冬季和初春,即便无雪,在强光下,关城之墙看起来也是白色的。
2.叠翠联峰
本关垂南有山,色苍翠而形律,远远观望势若螺髻,为金台八景之一。金台八景之一亦称北京八景之一或燕京八景之一,叠翠联峰亦即居庸叠翠。
据后人考证,居庸叠翠的最佳景点,在居庸关城南东园村附近。背靠虎峪的群山,山势矗立,层峦叠障,古时候沿关沟生长着10万多棵的黄松,可惜在明朝中叶,被一场大火烧个净光。所以,尽管清朝的乾隆皇帝曾在此附近刻石立碑,但古人所见景色现今是很难看到了。
也有人认为居庸叠翠,是泛指关沟的山色风光,而不局限于关城附近,这也不无道理。
明朝人张翔,在其《游叠翠山赋》中曾写道:“我居庸之叠翠兮,壮一景于金台……如万杂之鞭蓉兮。当深秋而烂开。”
张翔认为此山之层叠超过东海蓬莱,而苍翠优于江南的九嶷山。他说此处“上有百尺之瀑布”,又有“松风之时闻。”
由此看来,每年夏、秋的关沟,这样美好的去处确实不止一两处,不过大都集中在关沟关端,即上关以北至八达岭一线罢了。
3.驼山香雾
本关城南6000米,有一座山,高下起伏俨若驼形,云雾突起,气味馥郁,故名驼山香雾。
诗人曾用“峰峦突兀势崔嵬,十二驼峰次第开。雾拥山门无客到,桥横松边有僧来。”用以形容此地的清幽。
香味,一般来自树花,如南方的桂花,要不就来自寺庙的香火。驼山香雾今天大概已经不复存在。香味,十之八九来自于庙上的香火,古时多庙,有咏驼山香雾诗也言及驼山有庙。
而现在,寺庙早已经不复存在,失去了寺庙的香火,又哪里能够看得到古人笔下的驼山香雾呢?
4.虎峪晴岚
本关东南10多千米有山,势若虎踞,远映晴辉,岚光耀日,习习谷风时出其下。
虎峪,位于关沟南端东侧,是一条山高林密的山谷,泉水潺潺。谷口便是史书不乏记载的元代皇帝的行宫所在地枣龙虎台。
明朝人雷宗对其称赞说;
山回青霄以虎名,深红浅绿自分明。
四围远近云何翳,一望高低日正晴。
爽气不教行处人,清风偏向晚来生。
几回欲借王维笔,写出无边胜概情。
看来,诗人面对胜景,感到他手中笔已无能为力对其进行描述了。
虎峪晴岚却是一处遗留下来,我们今天也可以寻觅体验感受得到的胜景。虎峪内沟长10多千米,越向深里走,景色越好,弯曲幽谷,泉水处处,石潭叠布,古洞生奇,被古人称为桃源乐土。
成吉思汗的行宫建在峪口龙虎台不是心血来潮。阴晴光色的变化,在秀景奇景的烘托中自有一种神妙。
虎峪晴岚的美景要赶机遇,如果过于挑剔的话,晴日居多,雨后晴日岚光难求。不慕雨后晴日岚光,日日进峪都是好景。
八沟,先是长长的卵石河滩,滩厚滩宽若云带,水在石下流淌,再深入就是幽谷清溪玉盆和天然石井。水凿水磨出的石盆在那时就有了,它们是一级一级的,层层抬升,每盆面积不大,固此才叫盆,再大就是潭了。
石井是潭,直径得有二三米,不过它是圆的,水也极深,清清亮亮,景色宜人。
5.汤泉瑞霭
本关城西汤峪川,有水一泉,溶溶不竭,暖气薰蒸,冬夏如一。
对于这一温泉,明朝诗人雷宗赞美说;“一亩方塘藏宿火,一壶元气养先天。丹炉日暖流琼液,瑶圃春融散紫烟。”
而李宗枢在诗中则说;“灵岫盘幽涧,仙源衍巨泓。气蒸银汉碧,光射玉峰清。”
6.石阁云台
本关通,叠石为台,创自元时。其上四围栏杆旋起,工巧壮丽,势耸霄汉。
古人站在云台上,曾发出这样的感叹:“谁把山岩用意钻,构成台阁到天端。四窗风雨襟怀酒,万里乾坤眼界宽。阶砌每依云气满,阑杆常挂斗光寒。”
由于诗人至此流连忘返,结果是“碧苔红藓芒鞋湿,回首浑忘日已残”。可见此处风光是多么迷人。
云台的叫法是在明代出现的,台为汉白玉石所垒,色如云,后来台上建庙,是为阁。这道风景定名应是石台云阁,庙是架在云台上的阁。
从庙之高,也可称云阁。视台为阁,称石阁云台。
泰安寺毁于大火,那已是清初康熙年间的事,与明代的居庸八景无关。泰安寺建于明正统年间。
此景就有两个说法,一是石阁云台,一是石台云阁。石阁云台之名当在前,在正统年台上重建寺庙之前。台上出现了泰安寺之后,有人称此景为石台云阁。
泰安寺又被毁,云台就彻底地是石阁了。台可登临,台上四周有汉白玉护栏。
明代雷宗曾写诗称赞道:
横衢高阁驾云头,守将筹边作胜游。
上逼丹霄摩兽吻,下临碧涧瞰龙湫。
阑干吟倚双月豁,树梢风来万壑秋。
自是红尘飞不到,恍疑身世在瀛洲。
看来,古人比我们浪漫,比我们有想象力。而诗人写下的诗名已是石台云阁。由此可以推断,居庸八景之名的出现,是明正统年建泰安寺以前的事。
还有,云台之名被叫响,一直叫至今天,很可能与“石阁云台”景名有关。
7.双泉合璧
本关城东,岩下有双泉涌出,势若燕尾,顺下萦纡,既散复合。
双泉合璧也是不复存在的景观,但消失的不是泉而是泉形,泉势。居庸关的河道多已干涸,水不成气候,泉却从未枯竭过,积少成多,已蓄成一片亮丽的碧湖,名为叠翠湖。
双泉在关城东,关城东有危崖,峭岩,也有绵山幽谷,还有一片谷中的熟地。居庸关城内外的泉很多,今仍有泉眼泉水,关城水关下叠翠湖的水主要来自泉。
探找双泉合璧之双泉,很难。要说古时位置,就在关城东的石岩下,势若燕尾,顺下萦纡,既散复合。
可几百年来,水源水情水境的变化太大了,东汉时关城这里能走船,水流湍急,那时是河。
明代时以泉胜,现在也是泉胜,“咕嘟咕嘟”地往外冒,就是看不出燕尾形。
8.琴峡清音
本关城北五龟山,悬崖之下,有水滴注,泠泠清音,宛若冰弦之状。
另有史书记载:“居庸关城北八里为上关,又七里曰弹琴峡,水流石罅,声若弹琴。”
其实,早在元代,弹琴峡就已经是一处非常有名的地方了。元代诗人陈孚在一首七绝中曾写道:
月作琴徽风作弦,肖声岂待指中传。
伯牙别有高山调,写在疏松乱石边。
而元代昭文馆的大学士李溥光则在诗中对琴峡的景致别有一番体会,他觉得听了此处的山水声,认为“洗我从前筝笛耳,真声原不在丝桐。”
可见弹琴峡早在六百多年前,便是一处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琴峡清音失在近代,修京张铁路时,因东北面的高山和峡谷被削为平地,已不存在。修八达岭公路,开山凿洞的泥沙石块又把沟谷填平。
琴峡清音的美妙只有从古诗中去寻找去感悟了,它已储在历史记忆的深处。
(二十)杨家将古迹
杨家将在宋朝时期,将才辈出,满门忠烈,抗击辽军的故事在居庸关一带流传甚广,更是留有不少杨家将的古迹。
供我们今天观赏,体会当年杨家将那一份战场的豪迈之情。
1.点将台
在居庸关之上,关沟的当中石滩上,传说是穆桂英的点将台。它本身是一块方形大石,上面较为平坦。在崇山中有这一平石是不容易的,所以称为“点将台”。
这里还有一处古迹叫作“仙人枕”。现在大石上还有早年吕贲和书写的“仙枕”两字。另外在这一块大石上,还有两处题刻值得参考。
一是署名为“太行散人”的人游八达岭诗,在诗前有一自注,说他春日游八达岭,有人向他介绍仙枕和琴峡两处古迹,他便前去查访游览。他只找到了“仙人枕”一处,并在仙枕石上题了两首五言古诗。
其中一首说:“琴峡不可见,仙枕当堪眠,山色依云霭,苔痕近水鲜,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赏玩开怀抱,修然来欲还”。
白云悠悠的关山下,有仙枕可作思古的清梦,不妨去找找山泉,听水流过石块的响声,自古说它在“弹琴”。
今天在八达岭不远的铁道边上还有一块“弹琴峡”的石刻。只是弹琴峡已被沙石淹没,无处可寻了。
第二个题刻是明朝时候兵部尚书许论为了记录一次从居庸关入援古北口的事:
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系由居庸关入援。二十二日虏败遁,二十三日班师,取道怀来郡,虎阳河。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
1555年,这一段时期正是也先、鞑靼经常进行骚扰的时期,也是明长城修筑得较多的时候。
今天八达岭关城“居庸外镇”就是在这不久以前,嘉靖十七年修成的。
这一题记说明长城沿线军事调动的情况,也说明居庸关是蓟、宣府、大同三镇兵防调动的重要出入口。
2.杨五郎像
在五桂头山洞的右上方山腰上部的一块大石上,雕刻着一尊佛像,这像现在已经剥蚀得很模糊,据说这就是杨五郎像。
传说杨五郎曾经在五桂头的山坳里藏身,孟良、焦赞到此处寻找五郎,没有找到。老法师施个法术,就在杨五郎藏身处的石壁上面,点化出杨五郎盘膝闭目的石像来。
两位将军一看,发现石壁上的杨五郎像,断定杨五郎落发为僧了,只好回马报信,不再追赶。
3.杨六郎影
据说,为纪念杨六郎,宋王决定在关沟为杨六郎刻一尊石像。
当趋车行使在关沟途中,紧靠公路右侧有一小山,山上乱石纵横,其中一块表面平滑的巨石上,雕着一尊盘膝而坐的佛像,像上还雕出人字形屋顶,传说这就是“杨六郎影”。
传说当年日本侵华时,得知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保国守邦的民族英雄,就找来枪法准的鬼子兵,并排站在杨六郎影下,一齐向上射击。
据说射出的子弹全都打偏了。落在影像四周。老百姓说这是杨六郎在显灵。
4.杨五郎卸甲洞
过居庸关不远,山腰上有一三角形的洞口,相传是杨五郎卸甲洞,洞口不大,里面有五六平米大。
传说在金沙滩一仗中,杨家将有的被乱箭射死,有的被马踏死,有的失落北方。
杨五郎流落到此,已无心战事,他转过一道山梁,寻着个山洞,卸下身上的盔甲,将盔甲存放在山洞里。以后,杨五郎削发当了和尚。后来这个洞就被人称为“五郎卸甲洞”。
5.杨六郎拴马桩
进关沟不远的山峰旁有一根石柱,相传杨六郎追辽兵至此,大获全胜,曾在此拴过马,所以叫“杨六郎拴马桩”,现山峰虽在,但石桩已无。
实际上杨六郎不可能将马拴在这么高的山上,它说明人们对杨家将的景慕。
6.杨六郎饮马泉
位于居庸关城南,有一泉水,清澈见底。传说,杨六郎的战马跑到这里,渴得仰天嘶鸣,便用前踢刨地,没几下就刨出一眼清泉,泉水直涌。
战马喝足了水,杨六郎也赶到这儿,他用泉水洗了洗脸,又喝足了水,浑身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又拍马上阵了。此后,便留下了六郎饮马泉的故事。
(二十一)詹天佑铜像
詹天佑铜像位于延庆县京张铁路的青龙桥车站。詹天佑清咸丰十一年四月二十六日生于广东南海,同治十一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
光绪七年六月,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雪菲尔德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国。曾先后任福州船政学堂和广州水陆师学堂教员。
光绪十四年任天津铁路公司工程师。1905年至1909年间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为我国第一代铁路工程专家。
1919年4月24日在汉口仁济医院病逝,享年59岁。同年在青龙桥车站竖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铜像。
詹天佑墓,原在海淀区万泉庄,1982年5月20日迁至青龙桥车站。墓室是由半浮雕的9块花岗岩石块与一个洁白的汉白玉石半圆冢所组成。冢下为墓穴,其内摆放着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谭菊珍的骨灰盒。
墓碑是用花岗石镶边黑色大理石,其上刻写着500余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并建詹天佑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