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好话好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把握好说话褒贬的艺术与分寸(1)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良言”就是表示体贴、赞美、谢意、道歉之类的话;这“恶语”就是伤害人、激怒人、不友好之类的话。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总有褒贬之分。光用“良言”是不足以表达全部思想和感情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会说“褒话”的同时,也能学会适当地说“贬话”。当然这“贬话”绝不是“恶语”,主要是指批评和斥责的话。古人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忠言”也不必逆耳,过于逆耳的批评就不算是“好话”了,把批评的话说得顺耳,才叫艺术和分寸。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会说褒话,也会说贬话,两者都让人心里感到热乎、暖和,这才是一个真正会说话的人。
一、把握好褒扬的艺术与分寸
褒的本意是赞扬、夸奖。褒话就是指赞扬、夸奖之辞。所以在这里把它的意思扩展开来,泛指一切好话,正像前面所提到的,包括赞美的话、体贴的话,表达谢意的话和表示道歉的话等等。
对他人发出一番赞美之辞,不仅是社交中的成功秘诀,同时,也能唤醒人的潜在力量,激起他的自尊心,从艰难困苦中超越出来。现实生活中需要赞美的场合很多,赞美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赞美使对方感到愉快,自己也会感到心境开朗。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
“靠一句美话的赞扬我们能活上两个月。”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太不注意,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需要,更没有意识到你的一番赞美之辞,能满足对方这种需要的心理,从而又不费吹灰之力得到这个人的信赖与友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主要是没有意识到正面激励对人的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赞美的作用。这样的管理者大概是严格有余而鼓励不足。
也许有的人觉得当面称赞别人不好意思,甚至讨厌这种做法。这可能是因为从传统心理上说,人们习惯把当面称赞看成是阿谀奉承,把称赞与吹捧混为一谈。
人们在受到称赞时往往表现出窘迫,也是使别人不好意思轻易赞美人的原因。人们喜欢被别人称赞,但又不知如何得体接受。对于我们民族的比较含蓄的习惯来说,如何接受称赞似乎更复杂一些。
美国人在被称赞时说声“谢谢”就行了,而我们如简单地说“谢谢”就会被认为有点骄傲。如果说“哪里”、“过奖”、“言重”之类,似乎又有些言不由衷。类似的矛盾心理会以言行不统一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口说:“不敢当”,而脸上放光,手足无措,既高兴又掩饰。这种心理影响人们对称赞的使用。
说赞美的话要慷慨些
恰当地赞美别人,可以使对方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在此基础上安慰对方、鼓励对方或是规劝对方、要求对方,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可以说,掌握了恰到好处赞美别人的技巧是一个人交际能力趋于成熟的标志。那么,该怎样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呢?
(1)赞美对方引以为自豪的地方
有经验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办事,总是一进门就夸奖人家的孩子。这一招常常为愉快做客和顺利办事开了个好头。因为孩子都是父母最得意的,赞美、抬举孩子,要比赞美他们本人更能讨得他们的欢心。
这是因为人性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最得意最看重的方面。
只有赞美别人最看重的东西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人与人不同,看重的东西自然也是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我们在赞美别人之前,首先做到“知彼”,摸清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职业、经历等背景状况,对症下药,抓住其最重视、最引以为自豪的东西,将其放到突出的位置加以赞美,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镇压太平军的行营中,一次,曾国藩用完晚饭后与几位幕僚闲谈,评论当今英雄。他说:“彭玉麟、李鸿章都是大才,为我所不及。我可自许者,只是生平不好谀耳。”一个幕僚说:“各有所长: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说到这里,他说不下去了。曾国藩问:
“你们以为我怎样?”众人皆低首沉思。忽然走出一个管抄写的后生来,插话道:“曾帅仁德,人不忍欺。”众人听了齐拍手。曾国藩十分得意地说:“不敢当,不敢当。”后生告退而去。曾氏问:“此是何人?”幕僚告诉他:“此人是扬州人,入过学(秀才),家贫,办事还谨慎。”曾国藩听完后就说:“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没。”不久,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就派这位后生去扬州任盐运使。
在这个故事里,曾国藩的幕僚想赞美曾国藩,但苦于“威猛”、“精敏”之语都已让别人先说了,因而想不出恭维他的词句。而管抄写的后生从曾国藩说过的“生平不好谀耳”中推断出曾特别看重自己“仁德”的性格特征,于是投其所好,在这一点上加以赞美,果然让曾国藩感到舒服,并由此得到了他的赏识。可见,只要赞美得恰到好处,其效果往往是超乎意料的。
(2)发掘闪光点
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最普通最平凡的人也绝不是“一无是处”,这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沙里淘金”、“慧眼识珠”。有些人常常埋怨对方没有优点,不知该赞美什么,这正说明了其缺乏发掘闪光点的能力。其不足之处在于,赞美者总是以老眼光看人,而不懂得变换视角去发掘、体察这些闪光之处,并对此大作文章。一个赞美别人的人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就不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善于赞美的高手。
春节期间,小王住在乡下的大伯带着5岁的小孙子健健到小王家住了两天。健健性格内向,见人不爱说话,时时刻刻跟在大伯身边,特别是和小王的女儿玲玲在一起时,一个显得聪明伶俐,一个显得呆头呆脑,弄得大伯很没面子,骂健健“三脚踢不出一个屁来”。这天晚饭过后,小王和大伯边聊天边看电视,突然听到客厅里传来玲玲的哭声。两人赶快跑出去看,这才搞明白原来健健不小心从楼梯半截处跌了下来,膝盖摔破了,健健忍着泪没哭,倒把在一旁的玲玲吓哭了。大伯见健健惹了祸,上来就骂他没出息不争气,搞得健健也大哭起来。小王见状赶紧劝导大伯,一边劝一边扶起健健,帮他察看伤口。当看到伤口洇出一片血红时,小王拍着健健的肩膀啧啧称赞,说:“农村的孩子就是生得结实,经得起摔打,跌得这么重也不哭,连句疼也不喊。这孩子将来肯定有出息,到了社会上能闯荡。你再看我这城市里的女儿,一根毫毛没动,光吓就给吓哭了。”一席话说得大伯心里舒服了许多,赶紧心疼地搂过健健,又是上药又是安慰地忙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与乡下大伯相比,小王就是一个善于发掘闪光点的赞美高手,他借助一次跌跤事件对两个孩子作出重新评价,从“身体”和“意志”的角度对健健表示由衷的赞叹,使大伯突破了表面现象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可贵之处,不但心里舒服了,更重要的是燃起了对孩子的希望,使孩子向更高的目标成长。
(3)抓住细节赞美
真情需要赞美,而细微之中更容易显现真情,所以,有经验的人常常抓住某人在某方面的行为细节,巧施赞美和感谢。这样很容易博得对方的好感。这样做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对方之所以在细节上投入那么多的心思与精力,一方面说明对方对此有特别的重视或偏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对方渴望这一部分努力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赏识,能够得到应有的报偿与肯定。因此,我们在交际中应善于发现细微处的用意,不失时机地以赞美和感谢来回报对方的良苦用心,这不但会带给对方巨大的心理满足,而且会加深彼此情感沟通和心灵默契。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劲布置了一个美观的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着一个精致的喷泉。精明的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主人为了欢迎他而精心设计制作的,不禁脱口称赞道:“女主人为举行一次正式的宴会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这么漂亮、雅致的计划与布置。”尼克松夫人听了,十分高兴。事后,她说:“大多数来访的大人物要么不加注意,要么不屑为此向女主人道谢,而他总是想到和讲到别人。”可见,一句简单的赞美他人的话,会带来多么好的反响。
戴高乐贵为元首,却能对他人的用意体察入微,这使他成了一位受到格外尊敬的人,也是他外交上获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一面。面对尼克松夫人精心布置的鲜花展台,戴高乐没有像其他大人物那样视而不见,见而不睬,而是即刻领悟到了对方在此投入的苦心,并及时地对这一片苦心表示了特别的肯定与感谢。戴高乐赞美的言语虽然简短,但很显然,很明确,尼克松夫人受到了深深的感动。
(4)间接赞美
真诚坦白地直接赞美别人固然不错,但假若用词不当就有可能变成了“拍马屁”,引起对方的不快,或给众人留下太露骨、太肉麻的感觉。如果我们对热情洋溢的直接赞美还缺乏足够的自信,那么采用间接赞美的方式,着重表达自己对某一类人或物的赞美,也会收到不同凡响的好效果。这样无论是怎样使用溢美之辞都不显得露骨和肉麻,而对方又能够同样领会到我方的赞赏之情。
间接赞美有三种形式:
①以面带点式赞美。即不直接赞美对方,而是针对对方的优点,大加赞美其优点所在的层面,这样以面带点,言在彼而意在此,不着痕迹,却使对方如沐春风。
《围城》中的方鸿渐就是这样一位巧施赞美的能手。他经苏小姐介绍认识了苏的表妹唐晓芙,唐晓芙说自己是学政治的,给方鸿渐提供了一个自己还算内行的信息。一般说来,女孩学政治是比较有野心而且缺乏灵气的,因此苏小姐夸她道:“这才厉害呢,将来是我们的统治者,女官。”方鸿渐从她的话里发掘出了闪光点,大加渲染了一番,说:
“女人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虚虚实实,以退为进,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来就全有。女人学政治,那正是以后天发展先天,锦上添花了。我在欧洲听了Emst·Bergmainn先生的课,他说男人有思想创造力,女人有社会活动力。所以男人在社会上做的事该让给女人去做,男人好躲在家里从容思想,发明新科学,产生新艺术。我看此话甚有道理,女人不必学政治,而现在的政治家要想成功,都得学女人。政治舞台上的戏剧全是反串。老话说,要齐家而后能治国平天下,请问有多少男人会管理家务的?管家要仰仗女人,而自己吹牛说大丈夫要治国平天下。把国家社会全部交给女人有多少好处。”方鸿渐一席话说得唐晓芙心花怒放。自然,这一番颇费心思的间接式赞美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
②借用第三者的口吻赞美对方。比如,若当着面直接对对方说“你看来还那么年轻”之类的话,不免有点恭维、奉承之嫌。如果换个方法来说:“你真是漂亮,难怪某某一直说你看上去总是那么年轻!”可想而知,对方必然会很高兴,而且没有阿谀之嫌。
因为一般人的观念中,总认为“第三者”所说的话是比较公正的、实在的。因此,以“第三者”的口吻来赞美,更能得到对方的好感和信任。
1997年,金庸与日本文化名人池田大作展开一次对谈,对谈的内容后来辑录成书出版。在对谈刚开始时,金庸表示了谦虚的态度,说:
“我虽然过去与会长(指池田)对谈过世界知名人士不是同一个水平,但我很高兴尽我所能与会长对话。”池田大作听罢赶紧说:“你太谦虚了。您的谦虚让我深感先生的‘大人之风’。在您的72年的人生中,这种‘大人之风’是一以贯之的,您的每一个脚印都值得我们铭记和追念。”池田说着请金庸用茶,然后又接着说:“正如大家所说‘有中国人之处,必有金庸之作’,先生享有如此盛名,足见您当之无愧是中国文学的巨匠,是处于亚洲巅峰的文豪。而且您又是世界‘繁荣与和平’的香港舆论界的旗手,正是名副其实的‘笔的战士’。《春秋·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是之谓三不朽。’在我看来,只有先生您所构建过的众多精神之价值才是真正属于‘不朽’的。”
在这里,池田大作主要采用了“借用他人之口予以评价”的赞美方式,无论是“有中国人之处,必有金庸之作”,还是“笔的战士”、“太上……三不朽”等,都是舆论界或经典著作中的言论,借助这些言论来赞美金庸,显然既不失公允,又能恰到好处地给对方以满足。
③背后赞美,就是当事人不在场时,背地说些赞扬他的话。一般情况,背后赞美的话语都能传达到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赞扬一个人,不便对他当面说出或没有机会向他说出时,可以在他的朋友或同事面前,适时地赞扬一番。
据国外心理学家调查,背后赞美的作用绝不比当面赞扬差。此外,若直接赞美的度不足,会使对方感到不满足、不过瘾,甚至不服气,过了头又会变成恭维,而用背后赞美的方法则可以缓和这些矛盾。因此,有时与其当面赞扬不如通过第三者间接赞扬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