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模式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体育教学模式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单元教学

一、单元教学的概念

最初把单元作为教育学用语的是奇乐(音译ZiUer·T),他把适用于“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这样一个教学方程的一组教材称为单元。由此可见,单元的本意是指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和相配套的教学内容的“集合”或“板块”。但后来在单元概念上向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方向扩展,形成了如“经验单元”、“生活单元”、“活动单元”、“题材单元”等理论与实践;二是向教材的体系方向扩展,将单元理解为某一教材的“部分”与“分节”,形成了“教材单元”。

这两种虽在把单元理解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这一点是一致的,但前者主要以学生的主观问题(课题)来设计单元,注重教材的整体性;而后者主要以客观的知识体系为依据来设计单元,注重教材的分析。在我国对单元的理解应该说是以后者为主体的。在体育教学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客观体系)来划分单元的。因此单元名称一般为“跳远”、“单杠”、“少年拳”等,单元的顺序基本上也是按运动技术的传授顺序来设计的【10】。

二、单元教学的大小问题

单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它有大小的问题,单元的大小实质上是教学过程的长短和合理性的问题。教学过程的长短决定了教学的容量,也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学过程的长短因教学目标、教材难度、学生水平、场地条件等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那些技术性不太强的单元、游戏单元可以小一些;低年级的教学单元可以小一些,而那些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教材的教学单元或高年级教学单元,随着学科科学化水平的提高,随着终身体育对掌握运动技能要求的提高,也随着体育教学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在体育教学理论中对适当加大教学单元的议论也越来越多。

由于单元是一个以某个教学内容和过程组成的“教学板块”,因此单元应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单元教学时数太短,就会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学习,甚至使学生产生学而无获的状况。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教材内容太多,而单元教学时数太短,造成了学生刚刚开始深入学习,教学就已经进入尾声,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更不能把学习的运动技能自动化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中。这也是造成体育教学简单重复性、学生学而无获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改变体育教学教材编排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开展选项课程教学。如此才能大量增加某项目的教学时数,去除一些不必要的重复教学,减少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因而研究不同项目的不同教学时数是迫在眉捷的事,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单元教学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关系

因为在制定体育教学模式时必然涉及到单元教学,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单元教学是制定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体育教学模式由单元教学目标开始,如在运动项目教学中,要完成跳远这个技术动作,则可以认为“跳远”就是一个单元教学。因为跳远动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等几个连贯性很强的分解动作组成,这几个动作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育教师把它传授给学生,学生从初步学习到完全掌握经历了三个基本的阶段,走完这三个阶段,教学将告一个段落,从教学任务的角度而言,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教学单元。又如一些运动技术性不强的项目,譬如学生的力量素质的发展,单元教学的任务是“经过固定学时的锻炼,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身体素质定量标准”。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则按照这样的教学标准制定“发展力量素质的教学模式”,并按一定的教学程序、一定的方法进行教学,当学时完成并实现了教学的目标时,教学也将告一段落。因此,可以这样来理解:教学单元是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开始,单元教学的结束也标志着体育教学模式的消亡。

单元教学的时间可大可小,一般来说,技术性简单的项目不必单独列为一个教学单元,也不需运用比较复杂的教学模式来教学;而技术性比较强的运动技术可把它分割为几个部分。例如:足球项目,它的运动技术有运球、传球、射门等,一些简单的技术(如垫球)就可以不要运用什么教学模式来教学了,因为它是一项基本的技术,可以把它安排在其他技术的教学之中。而一些较难的技术(如传球),它的本身就有正脚背传球、外脚背传球、内脚背传球等技术组成,因此该技术可以分为三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可以有5~8次课组成,而每个单元之间基本没有直接的关联,如正脚背传球与外脚背传球、内脚背传球不但没有联系,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中还可能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一个单元教学后,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宣告结束,在另一个教学单元的开始,就应该是另一个教学程序、另一种教学模式了。

注释:

【1】王同亿主编.中华字典,三环出版社,1990:703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4

【3】陈时见.比较教育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51

【4】陈时见.比较教育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50、151

【5】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1):1-11

【6】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5

【7】毛振明体育教学模式论.体育科学,1998.18(6):5-8

【8】中国体育科学学会、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5

【9】陈时见.比较教育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76

【10】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探索.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