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谈太极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极拳与气功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邢志和

当本书的策划给了我这个题目——太极拳与气功时,我想到的是,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明什么是太极拳?什么是气功?然后再说明太极拳与气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关系即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或者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直接回答,太极拳是气功,太极拳非气功,太极拳似气功,太极拳不似气功?太极拳是高级气功,太极拳不是高级气功,如此等等。

经过良久思考之后,我想用前一种方式解答问题,在几千字的一篇文章中,对太极拳与气功的形象与内容、结构与性质、功能与效用、价值与评定等一一说明,再一一对照,最后证出其间的异同和关系,实在太难。自古关于太极拳与气功的文章和书籍不计其数,仅我个人手下的书籍就有数十本之多。再就自己的水平而言,更是难以做到。那么用后一种方式解答问题,我又觉得必要性不是很大,因为太极拳与气功它们既是知识又是技能,既需学习又需修炼,既要认知又要感悟。这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水平,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范畴来讲,其结论必然会不尽相同的。譬如:张三与李四,说张三与李四都是人,从物种分类的角度讲当然正确;说张三不是李四,张三与李四不是一个人,当然也对,因为这是从人的姓氏范畴来讲的。由此说太极拳是气功或太极拳不是气功,均都是可以的。譬如:在冬季里一个哈尔滨人来到北京,说北京很暖和,而一个广州人来到北京,说北京很寒冷,同是一个北京,一个人说温暖,一个人说寒冷,虽说法不同,但其实又都对,不必辩论,更不必争论,因为这是各人感悟不同之故。世间的事物和问题是繁纷复杂的,有些是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可以推知的,有些则是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方式去感悟的。有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由此,对太极拳与气功也不妨谈点个人的粗识与浅见吧!

先谈谈气功,一般概括地讲:气功是人们通过调身(身体的姿势与动作)、调息(人体的呼吸机能,一呼一吸为一息)、与调心(指心意、意识、情感、思维等)由自身进行修炼,以达到健身强体,防疾治病,陶冶情操,增智开慧,也即全面促进人体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如果再进一步讲:应论及气功的功法、功理及功夫。论功法形式,有静功、动功、动静相兼功。其功法流派有道家气功、儒家气功、释家气功、医家气功、武术气功等,真可为门派林立,多彩纷呈。论气功的功理,诸家各有不同,道家主张清净无为、性命双修;儒家主张明心见性、修身养气;释家主张四大皆空、修心养性;医家主张和合气血、平衡阴阳;武家主张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简言之,道家讲“无”、儒家讲“中”、释家讲“空”。各家的学说理论均是主广主大,主精主深。论气功的功力,有初级功、中级功和高级功。诸家气功也各有其不同的修炼阶段和层次,道家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家讲八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诸家气功又都有其高深的境界,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明德主善,释家的涅磐寂灭,以及易家的不治而治,武家的出神入化。功力的增长不仅需要登堂入室,更需要经过艰苦奋斗的历程。否则,或徒劳无益,或事倍功半,或半途而废,或功亏一溃。正像俗语所讲:练功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少如麟角,凡习功者不可不知,不可不悟矣!尽管气功的门派林立,功法纷繁,但究其根本,究其核心而言,我以为只就“松”、“静”二字。“松”指的是身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组织的放松,要达到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程度,有一种寓含弹性的内劲。“静”指的是意念入静,入静其实就是摒除杂念排除干扰,就是用良性意念去代替非良性意念,就是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守静”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可死守非守,强制硬守。配合呼吸练松静,呼气时松,吸气时静,就是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修炼气功须以德为先,也即首先要端正练功的目的,可以说“德有多高功有多高”。同时还需正确地认识气功的功能与作用,把气功吹的天花乱坠、无所不能,或把气功贬的一文不值、毫无是处,则都是错误的,错误的认识和理念,必然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结果。

气功中会出现伪气功,犹如名品会出现假货,高面值货币会被伪造一样,不足为奇。需要的是提高警惕,提高我们的识别能力。识别的方法:一是用比较法,要货比三家,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二是用验证法,用实践和时间去验证;三是用借鉴法,把别人的经验与教训变成自己的教训和经验。对于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伪气功,必须怒斥狠批,坚决取缔,坚决打击。遇有一颗老鼠屎毁坏了一锅粥时,也实属无奈,应知江水总是在波涌中前进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悠久的中华文化似就是一部“气”的文化。这个“气”字是名词、是动词、又是形容词。“气”字的含意广大深远,它可指自然界的现象和变化,它又可指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状态,如气质、气度、气魄等等。特别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更指人体生理的心理的及病理的活动与机理,如先天之气、后天之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气色、气血、气息、以及调气、理气、养气、补气等等,真可谓气象万千,气贯长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一向倡导:树正气、立志气、争骨气、强民气。当今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在奔向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征程中,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一派生气,扬眉吐气。作为修炼气功,不仅为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更应提高自身全面的综合的气质、气度与气魄,以期正确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至认识自我,挑战自我,战胜自我,我们应当高声大唱正——气——歌!

下面谈谈太极拳。在我国武术运动的百花园中,太极拳可算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它在拳术拳法方面独具一格,它在拳理拳论方面独树一帜,它在修炼行功方面独辟蹊径,它的功能与效用,也有其独到之处。太极拳蕴涵着博大精神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它是我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之一,学会它、学好它、掌握它,应是我们今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1月16日,接见日本众议院议长三宅正一为团长的国会议员代表团时,应三宅正一团长之约,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大字。这“太极拳好”四个大字对我们中国人学好、练好、用好太极拳,更应是一个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余虽也习拳多年,但欠勤缺悟,未窥真谛,仅就粗识浅见略叙一二。

慢工出细活

眼观太极拳功,慢悠悠、轻飘飘、软绵绵,好象在水中摸鱼一样。要说太极拳运动量小,对中老年人、对体弱多病者能活动活动身体,起点保健作用人们尚可理解,但要说太极拳还有技击作用,还能与拳似流星的长拳相抗衡,恐怕多数人就不大相信了。我也是由向民间拳师学练太极推手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到的,正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致从心所欲”等均非虚言,而且完全相信“四两可以拨千斤”,“耄耋也能衔众之形”。同时看到,那高明拳师冰冻三尺之功力,绝不是一日之寒所成就,是他们几十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思夜想,体察心悟的结果。他们习拳仅一个简简单单的起势,被一般人认为一看就会的动作,他们竟然从身体各部的姿势、动作、方向路线、韵律节奏、气息变换、心意情志,形神配合,以及保健功能与技击作用等等方面,讲究出三十几个规范和要领,而且要求时时做到、处处体现,不能滑过,不能漏掉,如此之细活,常常欲速则不达,洽正需慢慢而方出。当然,慢不是为慢而慢,细嚼慢咽为的是便于消化,放慢镜头是为了看得更清楚,放慢唱腔是为了表达深情,放慢车速是为了行车更安全,……这是因为慢中寓快之故。

用意不用力

“用意不用力”,可说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诸拳种的主要特征,也是甄别所习太极拳是花拳绣腿还是真功夫的重要特性。

所谓“用意”,简喻之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能心不在焉。所谓“不用力”,是不用依靠筋肉收缩效能所产生的有形的外力,而不是不用以心行意,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所产生的内功。拳家们将力与劲分析区别,力为有形,劲则无形,力方劲圆,力涩劲畅,力迟劲速,力散劲聚,力浮劲沉,力钝劲锐,力呆劲灵,力拙劲巧。太极拳中有掤劲、捋劲、挤劲、按劲、采劲、列劲、肘劲、靠劲、懂劲、听劲、化劲、引劲、拿劲、发劲、提劲、撅劲、钻劲、截劲、断劲、寸劲、冷劲,以及抖跳劲、抖擞劲、松沉劲、擦皮劲、空灵劲等几十种劲。欲明此劲,须练推手,欲用此劲,须明师指点,欲精此劲,须工夫无息。

那么怎样才算做到“用意不用力”呢?我以为需经过一个过程,即从用力没用意——用意也用力——用意巧用力——用意不用力,直至最高境界:意力都不用。这个“意”,虽然用眼睛看不见,用语言也难以表述,但可以身感体受,心领神会。有一幅漫画可助思考,其共有三图:第一图画的是一头牛卧于地上,牛身后站一人手举木棒;第二图画的是一人向前走手握绳子的一头,绳子的另一头拴在牛的鼻子上,牛在后面跟着走;第三图画的是一人骑在牛背上,手持一竿吊一束青草于牛头前不远处,牛看着青草自动向前走。细品画意,多么生动,多么有趣!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被誉为“兵经”、“武经”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其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被奉为战斗取胜的至理名言。并曰:“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制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试想,孙子为什么不说“以有力打无力”、“以大力打小力”、“以强力打弱力”、“以快力打慢力”而百战不殆呢?是孙子不知或不懂吗?回答是绝非。

太极拳论云: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通常修炼太极拳,盘架子为的是“知己”,练推手为的是“知彼”,故拳谚曰:“太极不推手,什么也没有”,“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太极拳之所以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打大,以静制动,靠的是以智取胜,以理取胜,而不是以力取胜。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不能以物与物之间的对抗,人不只会用力,人更会用智,人为万物之灵。看一看西班牙斗牛士那精彩的斗牛表演,就是人在与牛的争斗中,“用意不用力”,“牛不知我,我独知牛”的一个很形象的例证。同时太极拳还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既符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科学原理,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学拳——悟道

太极拳是中国拳种之一。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并用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摘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简明武术辞典》)故有人把太极拳称作哲理拳或聪明拳。

《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拳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说明太极拳是名太极,是以我国道家的太极阴阳哲理作为该拳行拳的指导思想。我们知道“正确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如果习练太极拳只是比比划划其拳术的架式和套路,不认识和不贯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即使模仿的再形象再逼真,也难以把至高、至精、至尖的太极拳,练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也难以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和防身御辱的全面功效。同时我们又知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只是为练拳而练拳,即使拳术如何高超,最高也不过是一介武夫。习拳不学道,不悟道,不得道,也难以成就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能人干才。

譬如,当拳深悟“用意”的重要性之后,就会在社会生活中,主动地去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团队意识、未雨绸缪意识、防患未然意识、可持续发展等等。当深悟“知己知彼”的重要性之后,当自应知道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比能量和物质更重要;对人才的要求,培育科学精神比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要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比比皆是,不一而足。

“一阴一阳之谓道”,简简单单一个由阴阳鱼型组成的太极图,蕴含着宇宙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寓意着“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一个外国人可以从中悟出数学的二进制,为电脑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我们自己是不是不该熟视无睹呢!

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简洁、精辟、深邃的《太极拳论》,篇中提示说“斯技旁门甚多”,文尾又告诫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十三势行功歌》也最后指出:不要“枉费工夫贻叹息”。我们学练太极拳要尽量避免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只顾外在形象,不求内在实质,把太极拳打成“慢做广播操”,造成盲学不悟,拳门未入。还要尽量克服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知难而退,半途而废。还要尽量防止“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们应当牢记学拳五心:决心、信心、诚心、虚心和恒心。练拳五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辩和笃行。

太极、气功是一家

简言之,太极拳和气功(道家的)均属一家——道家。论关系是同胞兄弟,气功是哥哥,太极拳是弟弟。论层次和水平,由于后来者居上,气功变成基础,太极拳反而高级。兄弟团结力量大,切勿“煮豆燃豆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