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谈太极拳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太极·中医·养生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 张广德

“太极”一词出自《易传》。《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对太极概念历来有多种解释。

(一)从字面上讲,太者,极大也;极者,极点、尽头、无穷无尽也。可见,太极就是至大、至高、至极、无限的意思。包括时间的无限,也包括空间的无限。

(二)从哲学角度来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上》)。这就告诉我们,太极是派生字宙万事万物的根源。

(三)北宋张载则借用“太极”一词来说明“气”,如说“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正蒙·大易》)

(四)南宋朱熹认为: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五)明代王廷相也将“太极”看作“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沌清虚之气是也”(《太极辩》)。

综上所述,我们姑且可以这样理解,太极是一种阴阳未分的原始的浑沌状态,或者说,太极就是整体“一”,它是世界的开始,万物的根基,物质世界一切生成变化的源头。

一、太极阴阳消长变化之规律

从(图1)可以看出,太极图是由首尾相接、黑白相间的两条鱼所组成。它一方面说明太极有阴阳之分,黑色鱼为阴,白色鱼为阳;另一方面也说明自然界的阴气和阳气是在不断地进行着有规律的消长及转化,即所谓“阴极一阳生”,继而经过阳渐盛、渐旺,到达阳极,故“阳极一阴生”。这个“阴”经过渐盛、渐旺,到达阴极,又复归“一阳始生”。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地有规律地变化着。

图1 太极与季、月、日阴阳消长信息图

就一日而言,子时(夜),为阴极,故“一阳始生”,时至卯时(晨),阳逐渐强盛,时至午时(昼),阳达到盛极,故“一阴始生”,到了酉时(昏),阴逐渐强盛,继而又回到了子时(夜),阴盛极,故又是“一阳始生”。

就一月而言,初一(朔日),为阴极,故“一阳始生”,到了十五(望日),为阳极,故“一阴始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回到了下个月的初一(朔日)。

就—年而言,冬至为阴极,故“一阳始生”;春分,阳逐渐强盛;夏至,阳达到盛极,故“一阴始生”;到了秋分,阴逐渐强盛,接着又回到来年的冬至。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太极图既体现着太阳周年的阴阳消长规律,又体现着月亮周月阴阳消长的规律,还体现着一昼夜地球绕太阳自转一周地球周日的阴阳消长规律等。

二、人与自然律变之同步关系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也必然与自然发生密切的联系。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是说,人体内存在着与时间相应的节律,人只有顺应于自然规律,方能正常地生存。古代医家,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密切关系,称之为“天人合一”。正如《灵枢·岁露篇》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如一年之中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春气温、夏气热、长夏(夏至以后至秋分以前)气湿、秋气燥、冬气寒。于是,生物界就会出现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适应的变化规律。

以植物为例:“生”,是指生根发芽;“长”,是指发育长叶;“化”,是指开花结果;“收”,是指果实成熟;“藏”,是指储存待用。可以看出,“生长化收藏”是自然万物的统一规律。

而对人来讲,“生长化收藏”,就相当于“生长壮老已”。

所谓“生”,是指人之初生;所谓“长”,是指人出生后的成长,即女子“二七”(14岁),男子“二八”(16岁)之发育阶段;所谓“壮”,是指人血气方刚发育成熟的阶段,此阶段一般有20~30年之久;所谓“老”,是指人气血衰弱,人体各种机能走下坡路的阶段,一般是指“女子七七”(49岁)、“男子八八”(64岁);所谓“已”,是指人的自然死亡。

生命科学工作者认为,人从出生到最后自然死亡,是125 ~175岁。相当于人之生长期的5~7倍(人之生长期一般是25年)。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与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相应规律找到了。那么,人在这个“天人合一”大环境中是如何适应的呢?

先从人体生理来看:由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趋向于表,故而人则出现“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的现象;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从而人体相应出现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现象。

同样,一日当中的“昼、夜、晨、昏”的变化也是如此。中医把一天分为四时,朝比作“春”,日中比作“夏”,日入比作“秋”,夜半比作“冬”。人在一日当中的春、夏、秋、冬的变化下,也会发生相应的规律性变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人体病理与自然变化的相应关系也不例外。《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这些都说明了人与自然界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医家在此理论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地养生文化,笔者也编创了几套具体养生方法。

三、从太极的角度谈养生方法

在太极、中医有关医理指导下,在张觉人先生撰写的“刘完素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一文的启发下,笔者拟重点从以下六个方面谈谈具体养生方法。

(一)阳气始发,晨起导引

由于一日当中,夜半阳气始生,平旦阳气渐强,日中阳气兴隆,黄昏阳气收敛,故在养生康体上,中医重视“闻鸡起舞”,强调清晨到户外锻炼,或吐纳,或导引,或散步,或习武等等。正如《十叟长寿歌》所云:“安步当车久,清气通窗牖,太极朝朝走,早起亦早休,若能遵以行,定卜登高寿。”

因为清晨是自然环境和人体阳气共同生发的大好时机,故此时锻炼有助于疏通经络,畅通气血,增强体质。而下午黄昏夜晚时,一般宜少活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特别是病患者更应注意于此。因为夜晚阳气衰微,病情表现往往较重。

晨起锻炼,何时起床为宜呢?古人告诉我们:“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

那么,早晨宜做哪些活动呢?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主张:“鸡鸣后醒睡,呵气一二口,以出夜间积毒;合掌承之搓热,擦摩两鼻旁及拂熨两目五七遍;更将两耳揉捏扯拽,卷向前后五七遍;以双手抱脑后,用中、食二指弹击脑后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做开弓势五七遍;后以两股伸缩五七遍;叩齿漱津满口,做三咽;少息。因四时气寒温,酌量衣服,起服白滚汤三五口,名太和汤;……起步房中,以手鼓腹,行五六十步。”

根据上述记载之启示,我们创编了一套《九九延龄功》:

(二)季节不同,方技各异

前面已讲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气温的变化规律,故在生物界(包括高级动物“人”)会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变化。这就要求人们根据自然四时变化而顺时进行调节养生。

当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居室宜开窗,使空气流通,但夜间仍须防避风寒,避风如避箭。此时,人们应该晚睡些、早起点儿,衣着宜宽畅,头发宜舒松,到户外适当地活动活动,以舒缓形体:精神宜轻快、胸怀宜开朗,调摄和保养生发之气,“以助神生”。

夏季日照长,天气下降,地气上腾,二者相互交合,故万物生长旺盛。人们可以晚睡些、早起点儿,适当地多接受阳光照射,但宜防暴晒。室温也宜适当降低,经常通风。然也不宜贪凉,盛暑不露卧,潮湿之地不可居。同时,在炎热的气候下,精神宜保持愉快,切勿发怒,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保护长养之气,“以助神长”。

秋季天高风急,地气清肃,气候转凉,景物萧条,故室内宜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人们宜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然活动宜相对减少,并要注意降低兴奋度,以适应秋季容平(指自然万物的形态平定下来,不在繁盛地生长)的特征,使志安宁,以助神敛。

冬季阴气较盛,草木凋零,生机潜伏、万物蜇藏,人们宜需避寒保暖,此时应适当早睡晚起,以维护“阳气不外泄”。在调养神气方面,应注意精神内守,安静自若,以使神藏。

(三)少年如春,养护为先

人欲健康长寿,享尽天年,需从小、从少入手。何为“小”?何为“少”?《千金要方》云:“十六岁为少,六岁以内为小。”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刘河间说:“六岁至十六岁者,和气如春,日渐滋长。”就是说,少年儿童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生机勃勃、生长迅速、思想单纯朴实、积极向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各个方面都不成熟和不完善,故历代医学家把少儿的这种现象称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实”、“稚阴稚阳”。

正因为如此,中医非常强调少儿时期应多做户外活动,“凡天和日暖,数见风日,则血充气刚,肌肉牢密,增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巾帏之中,譬犹阴地之草木,软脆不堪风寒也”。

(四)壮年如夏,逐邪为要

青壮年是人一生中最兴旺的时期,精盈髓足、阴阳相对平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脉肉皮骨等身体各个方面均已育成熟。金代名医刘河间形象地称:“二十岁至五十岁,和气为夏,精神鼎盛。”但刘氏又指出:“这一时期的人一般内有思想之患,外有爱慕之劳”,“血气方刚,不畏寒暑……劳伤筋骨,冒犯八邪……以酒为浆,醉以入房”,凡此种种,是促人早衰的重要因素。

所谓“内有思想之患,外有爱慕之劳”,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无有节制而言。

所谓“不畏寒暑,冒犯八邪”,就是指不顾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四时八风之邪(虚邪贼风)对身体的侵害。

所谓“以酒为浆,醉以入房”,就是指房劳过度,损伤肾精,耗散其真而言。

因此,必然劳伤筋骨,半百而衰。正如《格致馀论》所云:“若犯此之虚,夫当壮年便有老态……深可警惧。”也正如《遵生八笺》所云:“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薄为四难,神荡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去,心虽希寿,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挽其夭病也。五者能绝,则信顺日济,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矣。”

可惜的是,一些青壮年对此每每忽视,不仅造成早衰,甚至早夭。

此外,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很多老年人的疾病不是老了之后才得的,而是在四十岁前后就种下了病根,随着年龄的增长,抵抗力下降矛盾转化而成的。同时,人类生命的“储备”也正是从这个年龄段开始的。故欲健康长寿,享尽天年,必须在人血气方刚的青壮年时期,逐邪为要。

(五)老年如秋,保济为主

名医刘河间形象地指出:“五十岁至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灵枢·天年》云:“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

这就告诉我们人到了老年,由于机体脏腑气血、精神、生理机能等各方面已自然衰退老化了,加之退离休后,社会地位的转变,往往会产生孤独感、老朽感、末日感,故而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的能力下降,往往容易诱发多种疾病。

因此,我们认为,老年人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志闲谦和:处世宜豁达宽宏、大度爽朗、谦让和善,从容冷静地处理各种矛盾,以养神气。

2. 审慎调食:食宜杂些、食宜早些、食宜缓些、食宜少些、

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养生镜》)

3. 有常起居: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宜有规律,并以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新鲜为好。

4. 适度运动:根据老年人、精血虚衰、气血运行迟缓的特点,故老年人运动时,应劳逸适度,“形要小劳,无至大疲”。运动量宜小不宜大,动作宜缓不宜快,掌握和运用好三、五、七的运动规律。所谓“三”,是指每天必须活动30分钟左右;所谓“五”,是指每周至少活动5次;所谓“七”,是指运动量而言,即本人的年龄加心率等于170 为宜。老年人的运动项目应以柔和缓慢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九段锦、易筋经、导引养生功等。

(六)耄耋如冬,养颐真全

耄耋所指之年龄,说法不一。《礼记·曲礼上》曰:“八十、九十曰耄。”《毛传》曰:“耋,老也。八十曰耋。”名医刘河间称“七十岁至百岁,和气如冬,五脏空洞,犹蜕之蝉,精神浮荡,筋骨沮(ju)弛。”《灵枢·天年篇》亦云:“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就是说,处于耄耋之年的人,由于先天已衰,后天已弱,各脏腑机能极端低下,适应环境的能力有限,极易生病。故宜谨慎起居、餐食精华,适度运动,并牢记精神锻炼,还可以适当服用一些补养药品,以全其真。

何谓“餐食精华”?餐食精华,即是指在饮食上宜注意摄取高质量和全面的营养品。正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益精气。”注意“五味贵和,不可偏胜”,并摄入丰富的蛋白质为好,但也宜适量。

为了扶植正气、驱散病邪,耄耋之年的寿星们,也要适当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定要“以动养形、动勿过极”。可以以中国帝王寿魁乾隆皇帝之养生秘诀——“十常”作为亲密伴侣。“十常”是:“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所谓“精神锻炼”,是指情绪稳定、心理协调、以静养神、静则少费。中医传统养生法一贯主张“静养为摄生首务”。《黄帝内经》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深刻地指出了神是一切生命存亡之根本。故古今善养生者无不善于养神。何以养神?《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韩非子·解老》说:“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这些论述均是在讲,以静养神,可以促使情绪稳定,心理协调和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化,既有益于健康,又可少耗神气,抗病祛邪。

此外,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可以适当服用些补养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抵抗力,但应取慎重态度。

结束语

本文从太极、中医和养生的角度阐述了“天人合一、人社合一、心身合一”的普遍规律。该规律的实现,是人健康长寿的关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认为,人的健康长寿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遗传因素占15 %,社会因素占10 %,医疗条件占8 %,气候条件占7 %,而60 %取决于自己。

可以看出,健康长寿的核心是“自我调整、自我保健、自我锻炼、自我康复”。“生、老、病、死”虽是人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但衰老是可以推迟的、疾病是可以战胜的、寿命是可以延长的,古人告诉我们,“我命在我不在天”,命运的钥匙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我们积极地行动起来,认真遵照客观规律,人寿百岁,享尽天年并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