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论“松而不懈”与“紧而不僵”的辩证关系
大成拳有“松即是紧,紧即是松,松紧紧松勿过正”之说。又有“点紧身松,全身无处不放松、无点不弹簧”、“神松意紧”、“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关于“松”和“紧”的论述。但是真从拳学理论上把“松”和“紧”解释清楚,将上述有关松、紧的论点和信条分析透彻,必须从根
源入手,方能真正明悟拳理,跳出误区。
一、松与紧、功力与本力的表现
大多数练大成拳的学生在练推手时,老师常对学生说:“推手时点上紧点。”学生自然就在与客方搭手的接触点上多加点力量,老师点头。老师说“点上松点”,学生自然又少用点力量,老师又点头。初看似合理,殊不知老师、学生均把松和紧理解为“力大”和“力小”了。误将两者等同一回事,把松紧看成加力和减力了。其实从拳学角度讲力量的大小和身体的松紧并不是一回事,否则就不会有力量的大小和松紧之说了。身体的松紧与力的大小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上述力大、力小,第一是在意识支配下学生有意用力,乃是大脑思维导至,多半是人为的本力,不是拳学的功力。功力是自然力,是在小脑的控制下,在身体松灵的条件下运用的。本力是僵紧力,是在大脑意念的指挥下,用肌肉紧张伸缩形成的,是在僵紧条件下运用的。老虎拉不动两千斤的车,而马能拉动两千斤的车,这是功力与本力的一种区别。而虎在搏斗时只一扑马必倒,这是虎用功力制胜,虎之力大于本力型的马力而马之力为本力型的机械力。同样为力,作用效果却有原则不同。从肌体上看,虎的肌肉非常松,平时四肢和胸腹肌肉松如离骨;而马肌肉发达,外观健壮,有棱有角。这两种肌肉从拳学角度分析有着质的不同。僵硬健壮的肌肉有利于本力型体能的运用,人类也能用器械获得,如举重、健美等体育运动;虎的肌肉类型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松整力类型,利于搏斗攻击。一个举重运动员,可举起150~200公斤的重量,可说肌肉发达,力大无穷了;而一个拳击运动员和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只能举起75公斤的重量,自然力量不如举重运动员,可是其肌肉却相对松活。如比提重之僵硬力,自然举重运动员必胜;如双方比搏击、打斗,拳击和摔跤运动员必胜无疑。这是两种不同力的性质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大成拳主张用松整自然力,反对用器具训练后天僵硬的本力,道理正在于此。先天之松整功力恢复和后天之僵紧本力的锻炼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大成拳综合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成果,找到了科学正确地恢复和训练先天自然力,即武术功力的方法。
二、松与紧、功力与本力的科学基础
从生理学和解剖学的学术角度来分析,大脑和小脑在肌兴奋与抑制的过程中是不同的,这当然不排除人体自身大、小脑和边缘系统,在运动肌的支配上的互相协调作用出现的统一。从意念支配上和本能反应上出现的力两者是不同的,后天大脑思维支配出现在运动和力量发放时多为本力,要通过脑的思维过程来完成,其动作力量和反应速度是慢的,因为大脑要有反应和思考,然后做出判断的决定的时间;而小脑和脊神经反应出现的功力是不通过大脑思维过程来传导的,所以反应速度极快,利于整体本能搏击自卫的原始自然力的发挥。例如人在不知不觉中,他的手突然接近或接触放电物,手臂会在瞬间马上收缩,避开电源的侵害,这就是下意识的本能反应速度。而如果手接触电后,人发现了有电流伤害身体,再经过信息反馈到大脑思维过程中,在意识中想到为了免于伤害,再支配手马上避开,如果真要通过如此的思维过程所耗用的时间来避电,根据电的传导速度,这么长的时间人早就被电所伤害了,是避不开的。所以,本能反应速度动作应快如电,这才是拳学追求的速度。人脑本能支配肌体运动,或发出动作力量的过程正是这样的。
大脑思维过程反应为大脑皮质的电活动,由思维意识支配通过脑思维活动过程后形成脑电波。脑电波是由大量的皮质神经细胞突触后电位变化而来的,是在丘脑内形成的,然后传递到大脑皮质的。而丘脑的节律性活动,又可由于传导丘脑的冲动的影响而改变,从而引起大脑皮质脑电活动的变化,再以不同频率传导到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再传至运动神经纤维。
当运动神经纤维末梢分支在接近纤维时顶端梢膨大,嵌附在肌纤维膜上,形成神经肌接头。其接头小泡内含乙酰胆硷(Ach)。肌纤维接头后膜也称终板膜,它对Ach极敏感,是Ach受体的所在部位。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是通过化学递质和电变化两个过程来完成的。当运动神经冲动传至终末时,接头前膜因去极化而引起膜上的钙通道开放,Ca2+进入前膜内,Ca2+可促使接头小泡与前膜接触、融合,然后破裂释放Ach。Ach与终板膜对Na+和K+通透性增高,而Na+透入加快而量多,K+透出则慢而少,于是终板膜局部去极化,即该处原有静息电位减少,此变化在生理学上称为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阈值(约50毫伏)时,使终板膜邻近肌膜产生扩布的锋电位,沿着肌纤维膜传布,通过兴奋、收缩偶联,导致肌肉收缩,其全过程为:神经冲动传到运动神经终末→神经末梢内小泡释放Ach→终板电位→肌膜锋电位→肌肉收缩。这就是肌肉收缩运动的全过程。
又如边缘系统的传导,在大脑半球内侧面,包括扣带回、胼胝体回、海马与海马回等,在生理学上称为边缘叶。边缘叶及有关的皮质下结构,总称为边缘系统。它包括边缘叶、脑岛、颞极、眶回、隔区、杏仁核、丘脑前核、丘脑下部等。
1. 边缘系统的主要功能
(1)内脏机能调节的高级中枢,如血管反应,呼吸、胃肠运动及瞳孔等植物性机能活动的变化,是通过调节植物性各初级中枢活动来实现的。
(2)情绪、人类的情感反应(如喜、怒、哀、乐),是心理现象。但常伴随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植物性机能、躯体运动和内分泌方面的变化。均受边缘系统控制。而杏仁核和丘脑下部与情绪反应密切相关,在人类情绪变化是受更高级的神经活动的影响,表现在动物如猛甩尾巴、竖毛、张牙舞爪、挣扎、扩瞳、出汗、呼吸加快、血压升高等,而人兽间的本能反应在不同程度上多有共同相似之处。
2.小脑的主要机能
(1)维持身体平衡,它是通过古小脑与前庭器官及前庭神经核活动束完成的,传导方式为前庭器官→前庭核→古小脑→前庭核→脊运动神经元→骨骼肌。此过程不通过大脑的思维。
(2)调节肌紧张,它是通过旧小脑,尤其是前叶完成抑制同侧伸肌紧张,屈肌兴奋,进行调节具有抑制和易化的双重作用。而人的新小脑的旁正中叶对肌紧张也有易化调节作用。其机能亦不通过大脑的思维进行。
(3)协调随意运动,新小脑的主要机能是协调大脑随意运动,保障运动准确性。
现代医学解剖学认为,小脑的机能在支配、调节肌紧强,导至人体出现动作和发放力量时,为本能调节,不受大脑思维过程的支配,可直接传导至脊运动神经元。另外脊髓神经束也可在局部肌体与外界的感觉反射中形成协调肌紧张,来直接传导形成动作和发动力量。所以说野生动物的大脑不发达,其力量大、速度快是本能支配,多来源于小脑。人类的大脑发达,大脑的思维反而制约了小脑的本能发挥。这是人与野生动物不同的关键。而通过正确科学的理论和科学正确的功法练用挖掘人体潜能、恢复人的小脑本能功能,正是大成拳“恢复古原始”的原因所在。根据以上科学论述,习武者应从科学的角度分析、解释、理解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所写的“用意即是用力,意即力也,然非筋肉凝紧,注血之力谓,若非用意支配全体筋肉松和,永不能得伸缩自如,遒放致用活力也”。“凡有方法即是局部,便是后天之造,非本能之学也。”“用力则滞,用意则灵”。王芗斋先生的论述,使我们能够正确区分大脑支配之本力与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诱导的方法训练小脑支配全身筋肉松灵的本能整体的功力根本所在。从科学的拳理角度来理解传统拳学理论,在练用中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加以体认,方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松”与“紧”和“功力”与“本力”之间的关系。
三、武术功力之一——松整力
从拳学的角度上,我认为“松”是只有包含一定正确的“紧”方是“松”的真意,松并非一点力也不用。例如人自然地把手臂抬高到头顶,不用增加不必要的力量就能完成,这当然是松的运动过程。但习者一定要认识到,有了动作再松也是含有力量运动的能量消耗过程;只不过是用的力太少了而已,不是不用力。所以,只要用力,再小的力也由肌肉紧张的过程来完成,这就是松中含紧才是真松,紧中含松才是真紧。如果一点力也不用,支撑肌肉不通过紧的过程,是不会有动作的。即使人在形体不动放松静立时,休息肌不会紧张,而一部分工作肌肯定要紧张,因为还要保持身体的直立和调节身体重心的平衡。所以拳学有“松中有紧”、“紧中有松”、“过松必懈”、“过紧必僵”之说。只有自然适度,才是本能的训练原则,应解释为全松了,就形成懈;过紧了必然导至僵硬。所以,肌体在训练中松者不应懈,紧用不应僵,才是科学的训练方法。
神、意训练也有松、紧的拳学原则。神松、意紧是神意训练的整体要求,可神松、意紧,并不用力,而是包含专注的意思。与客方接触点的紧,不等于整个手臂和身体全用僵紧之力,应理解为加强点的意感和注视。这就会形成点力不减而接触点以外的部分和整体全是放松,此时点的发挥、运用是以整体的松来自然协调接触点的紧的运动,此时发放力量必然功力出现,力大无穷。局部肢体、或整体全紧、僵、硬必然形成本力,而自然灵活之功力将会受到制约。当然,“本力”与“功力”在具体练用中各自存在着力量大小和力度的变化问题,但这并不等于紧就是力量大了。只有将大成拳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辩证关系弄清楚,并有机地结合在拳学理论和功法练用中,才能真正体认到拳中真髓。
2000年和振威先生(60岁)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