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空降北京前后的中粮命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观念创新是中粮转型的灵魂(3)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改革最大的阻力在内部而不在外部,最大的阻力是观念问题。国有企业改革要成功,首先必须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束缚。企业的变革,不能只靠领导层几个人干,也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必须在转变观念、内部沟通这道难题上做好文章,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员工都来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

为了帮助职工转变观念,中粮除了党政工团协调一致,利用各种场合和不同的形式,讲形势、讲处境、讲危机、讲中粮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之外,另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请吴敬琏、陈清泰这样的知名学者、专家来讲课,请麦肯锡、华信惠悦这样的中介机构来讲课,请包括GE在内的国际跨国公司来讲课,请华为这些发展速度很快的民营企业的负责人来讲课。同时,中粮还有计划地组织有关人员到香港、美国、日本调研学习,看看外面的世界,回来后再开座谈会,分析中粮的差距在哪里。周明臣说,在转变观念问题上,中粮一直是多管齐下,发动综合攻势。

向来爱打比喻的周明臣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好比是一个“鱼塘”,企业就是“鱼塘”里人工喂养的“塘鱼”。“塘鱼”不需要太多地为自己的生存问题操心,有人给你投放鱼食。但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鱼塘”变成了“大海”。“大海”与“鱼塘”有什么不同?首先,“大海”里没有人给你投放鱼食,你必须靠自己的本领去寻找食物;其次,“大海”里有鲨鱼,如果你自身太弱小、游的速度不快,就时刻都有可能被鲨鱼吃掉。

要想不被“鲨鱼”吃掉,只有一个选择:自己成为一条强悍的“鲨鱼”,自己要游得快。中粮公司过去十几年所走过的变革之路,归根到底,就是要由习惯于别人喂食的“塘鱼”,变种为靠自己的实力去争抢食物的“鲨鱼”。

周明臣说:“转变观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贯穿在企业改革的全过程中的。可以说,企业的任何一项改革,都充满了新思维与传统观念的碰撞和交锋。在我们整顿官商作风的过程中如此,在我们从外贸代理转向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如此,在后来我们实施重组、改制时,也是如此。”

但无论是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我能动谁的奶酪”,还是从“塘鱼”到“鲨鱼”,都必须有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必须有敢于否定的气魄。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种伟大的哲学思想被中粮运用得灵活灵现。

在中粮从1992年到2004年整整12年的转型与突围的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学习”和“变革”两个词贯彻始终。周明臣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企业家都应该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对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学习应该时刻都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张开灵敏的触角,经过筛选、分析、借鉴和吸纳国内外其他优秀企业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尝试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这是中粮公司过去十几年总结出的一条重要经验。

周明臣特别注意的是,学习和借鉴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GE很好,沃尔玛很好,国内的海尔很好,华为很好,把它们好的做法照搬照抄就能解决自己企业的问题了吗?周明臣认为“行不通”。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企业都是自己的设计师,都要走自己的路。

中粮在这十几年的变革中,研究过很多企业,学习过很多企业,这既有国际上一流的跨国公司,也有国内优秀的民营企业;既有合作伙伴,也有竞争对手;既有同行,也有其他行业的杰出代表;既有成功企业的样板,又有失败企业的案例。周明臣从来没有发现过,哪里有一个现成的模式适合中粮。只能结合中粮自身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探索。周明臣也请了很多专家、中介公司、咨询公司帮中粮出谋划策,但最后做决策的还是企业自己,每一项业务、每一项工作还是要靠中粮自己的员工来实施、完成。

周明臣在中粮内部始终强调:“我们处在一个转型年代,一个大变革时期。企业的外部环境不停地在变,要求我们从思想观念到经营方式、管理模式也必须不停地变,不断地挑战自我、否定自我、重铸自我。每一年都要有新思路,每一年都要有新举措,要有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情。不能等一项改革或一项工作做完了,才去想下一步该干什么,才去研究、部署。企业变革要一浪推着一浪,企业才能保持活力。”

周明臣经常引用达尔文的那句名言:在生物进化史上,生存能力最强的并不一定是最强壮、最聪明的物种,最终能够存活下来的往往是那些最善于适应环境、最善于适应变化的物种。

生物进化是这样,对企业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周明臣常常这样告诫自己,也告诫中粮的员工们。

关于成为“学习型”企业,周明臣在中粮内部曾有过这样一个专门的论述:

中粮集团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国家任务的执行者,管理职能的色彩比较浓厚,现在则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这些情况清楚告诉我们,公司不学习,中粮集团不向一个学习型企业迈进,公司就无法具备充分的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无法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在公司的改革、发展面前束手无策,而且个人也将会失去发展的机会。

在学习方面我自己深有体会。这几年,从总体上讲,自己注重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国内外一些大的跨国企业学习,向国内的一些优秀企业学习,学习它们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作经验,总结中粮自身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小步快跑,进行变革。但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感觉是在“小马拉大车”,没有足够的新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学习不够,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面前显得知识匮乏,捉襟见肘。在这次粮食进出口权的问题上,26日(注释1)的主题报告中我说是打破陈规,提出了新的办法。但在提出这个新办法的时候,我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好几个晚上都没有睡好觉。给总理直接写信,首先要考虑国家利益,同时又要突出表达中粮的意见,还要有新的创意。没有方案、没有新意,如何进谏?现在看起来这些措施并不难想到,但在筹划、思考的过程中,真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接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而且具有良好的实践经验,但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出思路、出新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就必须要把学习当作自己生命永恒的主题,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