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怨故我在(1)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次心理试验,他让自己的学生列出所有恋爱关系中令人抱怨的事情。结果列出的抱怨数目惊人,涉及的范围从严肃认真的(拒绝沟通、缺乏信任感,接受不合理的内疚)到稀松平常的(借太多东西,不更换卷筒卫生纸,看电影时肆意聊天),再到有点惹人厌恶的(以难闻的体臭和挖鼻孔为甚)。抱怨人人有,你也不例外。现在,冷静思考一下,你到底在抱怨什么?
理想撞进现实,”三观“碎了一地
经常听到一些员工埋怨自己的时运不济,命运不公。评价别人的成功,也总是一味强调人家”运气好“。实际上,在职场打拼,不错过每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才能使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
然而,相当一部分员工只能靠不断成功的刺激来维持自信心,受不得一点挫折,受了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怨天尤人。爱默生说:“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老子也曾经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所以,困难也是一种难得的机会,所谓时势造英雄,敢于负责的人会在困难中找机会,推卸责任的人则在机会来临时还害怕困难,给自己搜寻种种他无法利用这机会的理由。现实中,每一个职场中人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但人生第一步是必须学会向别人展现自己的真实实力,为自己争取更的机会。
林经理是从事营销工作的,有一次他去听某著名管理家的讲。在讲演过程中,专家忽然提问:“在座的有多少人喜欢经济?”在场听众没有一个人回应。去听讲座的大都是从事经济工的,到这儿来的目的就是“充电”,可由于种种原因,大家都择了沉默。
专家摇头苦笑一下,说:“暂停一下,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我刚到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举办讲座,每次都是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给同学们讲演。每次开讲,我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中间对折下,让它可以直立,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大大地粗体写上自己的名字,再放在桌前。于是,每当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他就可以直接看着硬纸上的名字叫人。我开始此不解,便问旁边的同学。他笑着解释说,讲演的人都是一流人物,和他们交流就意味着机会。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他就很有可能给你提供比别人多的机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道理。事实也正如此,我确实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高的见解,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演讲专家讲完故事之后,林经理以及其他人开始主动举手回答专家的提问。
在人才辈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般来说机会不会自动找到你。只有你敢于主动展示自己,让别人认识你,吸引对方的眼球,才有可能寻找到机会。
不懂得恰当展示自我的人是可悲的,因为这会使你与许多成功的机会失之交臂。
那些埋怨机会为何不降临在自己头上的人,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因而牢骚满腹。其实,不是没有成功机会,而是你没有很好地识别机会、抓住机会而已。
有着月薪三万的才能,却拿着月薪三千的工资
每个地方都有“怀才不遇”的人,他们普遍的行为是牢骚满腹,喜欢批评别人,有时也会露出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交谈,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刻薄地批评一顿。
这种人有的真是怀才不遇,因为客观环境无法配合,“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难道有才的人都会这样吗?并不是的,虽然有时是千里马无见伯乐,但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真正有才的人常常是视过高,看不起能力、学历比他低的人。可是社会很复杂,并是你有才就可得到相应的职位,别人看不惯你的傲气,自然而就会想办法给你点颜色看。
另外一种“怀才不遇”的人根本就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之以没有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平庸、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牢骚,吐苦水,这样的人让人感觉到厌烦。
不管有才或无才,不少有“怀才不遇”感觉的人都是人见人,因为你只要一和他谈话,他就会骂人,批评同事、主管、老,然后吹嘘他多有本事,多有能耐,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只能头称是,绝不要跟这种人唱反调。
“怀才不遇”感觉越强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圈里,法参与到其他人群里面。很多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道,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不好的评价一旦传播开来,非遇到爱惜人才、明白事理的上司大力提拔,否则将难有出头日。
不管你才能如何,都有可能会碰上无法施展的时候。但就算“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过多表现出来,你越沉不住气,人越把你看得很轻。因此,你要做的是:
先评估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自己把自己估计得太高了。如果觉得自己评估自己不是很客观,可以找朋友和较熟的同事替你分析,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自我评估低,那么你要虚心接受。
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是一时间没有恰当的机会还是大环境的限制?有没有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问题,那只好继续等待;如果是大环境的缘故,那就考虑改变一下现有的环境,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可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处,如果是,就要想办法疏通、化解。如果你骨头硬,不肯服软,那当然要另当别论了。
考虑拿出其他专长。有时“怀才不遇”是因为用错了专长,如果你有第二专长,那么可以要求上司给你机会去试试看,说不定你就此能走上一条光明之路。
营造更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成为别人躲避的对象,而要以你的才干积极地去协助其他同事出色地做好工作。但帮助别人切不可居功,否则会吓跑你的同事。此外,谦虚、客气、广结善缘,都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
继续强化你的才干,当时机成熟时,你的才干就会为你带来耀眼的光芒。
总之,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感觉,因为这会成为你心理上的负担。只要你卧薪尝胆,迟早会见到曙光的。
些你恨得牙根痒痒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上级
乔安在目前的公司工作了3年,但他越来越觉得他的主管领无论在工作能力方面,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都特窝囊,很多同也说主管不如乔安,这样乔安就更感到压抑。记得刚工作那会,他对主管怎么看都不顺眼,公司的进账出账、财务报表等,每一样都离不开他。每次听到主管提出的有关财务方面的愚蠢问题,乔安总在心哀怨:如果我是主管,我们这个部门对公司的贡献会更大。他自己的心事跟朋友谈起的时候,朋友们也说曾碰到过类似的情,有的主管领导能指方向但不会干实事,乱讲一通,出了问,反过来责怪下属糟蹋了他的创意;有的自己没主意,让员工出谋划策,再一把抢过来占为己有;还有些主管固守老一套,工都想创新,就他百般阻挠等等。面对这样的难题,真不知如解决。
对主管,切不可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地分析和看待他。当里产生抱怨的情绪时,先问问自己:对主管的反感,是不是带浓重的个人感情色彩?主管身上真的是找不到一丝优点吗?
学会客观看待所遇到的问题,是职场生存的基本功之一。公司就是公司,既然老板把公司创立起来,当然是想要盈利。所以,老板不会安排一个无用的人在任何一个部门。看清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理解,这个主管还是有存在的必要的。退一万步说,即使主管不称职,作为一个人,也依然会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个失败的主管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反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主管。当我们升为主管后,我们可以以他为鉴,我们就会知道该怎样做才可以让人心服口服。一个称职的主管,要靠心、靠头脑去领导,而不是在表面上指手画脚。
当主管下达命令时,我们的心里一定要清楚,我们真正服从的不是主管,而是我们的职业和我们所热爱的行业,主管不过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而已。在心里不要产生和主管对立的情绪,毕竟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选择。人,总要学会适应,总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有时,尽管我们讨厌某些人,但我们依然要同他们交往。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神秘力量吸引我们,而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我们必须知道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哪些事情是必须忽略的。
再者,我们的抱怨并不能使主管对我们的态度发生根本的改变,我们的抱怨除了让自己的内心不舒服外,并没有任何好处。
对主管产生抱怨和抵触情绪,会让我们在工作时不支持和不配合他,一心想让主管的工作出错,让主管出丑。当我们不断给他的工作制造麻烦时,我们的工作还能顺利吗?我们的工作还能所起色吗?报复的同时是否也给自己带来伤害了?如果在工作中我们时刻满腹怨气,不时地郁闷,又有多少心可以用到工作上?工作了也多半是应付差事,不要说全身心投,恐怕连认真都难以做到。如果我们不能在工作中创造价值,么我们的自身价值又从何而来呢?我们没有了工作价值,想在场立足就真的很难了。
不管这件事情对错与否,都不能把产生矛盾的原因直接归于管。如果把所有的错都放在别人身上,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我就永远无法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宽容和解,这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当别人用过分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再以这种方式对待别,如果我们认为别人做错了,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做错了呢?我要做的是学会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
不管在什么地方,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人,他们虽然让我们喜欢,但他们却是客观存在着的,我们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如我们无法改变事实,就要改变我们的心态。在公司里,最重要工作态度不是抱怨,而是敬业。不管我们对主管的看法如何,先都要有敬业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自己负。如果你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主管没有理由不尊重你。主管虽然是给我们下达命令的人,但我们绝不是为了主管工,而是为公司工作,为行业工作,为我们的未来工作。明白了我们的工作目的与性质,我们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按情绪的安排进行,而是按照我们的需要和目的进行。
我们勤奋工作,努力付出,就是为了在公司提升自己的身价;我们的身价,会在我们离开的时候体现。将来当我们跨出公司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行业的顶尖高手,成为别人争抢的对象,而不是在行业里成为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
我们可以年轻,但我们不能幼稚。从别人的身上汲取教训,少走弯路和错路,永远是最聪明的选择。对主管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抱着学习的态度永远要比抱怨明智得多。
领导像眼瞎了一样,“大材小用”
李小姐从一所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公司,与她同时进来的同事要么学历没她高,要么学校没她好,为此她很有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