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开发与投资攻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篇 引言篇

第1章 像雾像雨又像风——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发展

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代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连贯。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中布雷登森林(Bretton Woods)体系的崩溃,在动荡的国际金融市场和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环境下,由于期权定价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信息和计算技术的推动,国际金融市场衍生产品层出不穷,结合了固定收益证券与金融衍生产品特征的结构化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国际上通常把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y,ABS)也称为结构性产品(Structured Products),本文中的结构性产品或结构性票据指没有资产做抵押的联动式证券。国际通常的叫法是Structured Notes。

1.1 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含义

所谓结构化产品,也称为合成证券(Synthetic Security)或混合证券(Hybrid Security)对这一产品名称的翻译尚不统一,包括结构化产品、结构性票据、结构性债券、结构性票券和结构型产品等。,它是运用金融工程结构化方法,将固定收益金融产品与衍生金融产品组合设计而成的新型金融产品。

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型产品和现代型产品两个阶段。传统型产品包括可转换证券(Convertible Securities)、可交换证券(Exchangeable Securities)、含有股权认股权证的债务(Debt with Equities)等。这类产品的结构、交易机制都相对简单。现代结构化金融产品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出现爆炸性成长,从产品结构上看,虽然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债券期权”,也即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合约,但现代结构化产品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的产品结构非常多样。福布斯杂志曾经把结构化产品称为“自己动手做的衍生品”(do it yourself securities),充分说明了这种金融衍生品的灵活性、多样性、复杂性特点。本文所指结构化产品为新型的结构化产品。不难理解,美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s Commission,SEC)将“结构化证券”定义为“现金流支付特征依赖于一种或几种指数、内嵌着远期合约或期权、投资收益及发行者的支付义务对于标的资产价值高度敏感的一类证券”。

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可以是商业银行,也可以是证券、信托、保险、基金、公司和政府部门。其中由公司和政府部门发行的一般称为结构化债券。目前,我国的证券、信托、保险和基金公司还很少涉足结构化理财产品领域,商业银行是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最主要发行主体。因此,本文以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海外结构化商品的发展

近几个世纪以来,金融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众多机构投资者也已经采用借贷、投机、投资以及套期保值等手段来达到特定的金融目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衍生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极为迅猛,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原生产品。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对全球69家衍生品交易所统计的最新结果显示,2008年全球在交易所内交易的期货与期权交易量高达176.53亿张,比2007年增长了13.7%;2008年年底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余额达到5473.71亿美元。

金融市场上动荡的价格和不确定回报使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然而更安全的投资工具(如定期存款、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又只能提供较低的收益率。投资者对安全性和收益性的需求促使银行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结构化产品。这种产品通常把投资收益与某种金融市场价格相挂钩来提高利润上升的可能性,并投资于固定收益证券来实现保本。它综合了高收益和低风险的特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市场上发展最迅速、最具潜力的业务之一。

1.2.1 欧美结构化商品的发展历程

广义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Erie铁路公司发行了一种由普通债券加上股票期权所合成的证券,这个合成证券就是今天最常见的可转换公司债(Convertible Bond)的先驱。到了1863年,美国南方政府发行20年期的棉花联动债券(Cotton-Linked Bond),此债券的投资者有权将债券转换成棉花,因此,棉花联动债券可视为普通债券与棉花期权的结合。除此之外,在1925年,Irving Fisher’s公司发行了黄金联动债券(Gold-Linked Bond),这个债券的到期偿还本金与黄金价格联动,可看做是普通债券与黄金远期的结合。

严格意义上的结构化产品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股市一路上升,使得所有人都希望能分享到股市的收益。银行因此设计出新的金融产品,提供给投资者参与牛市的机会,并规避市场波动的风险。首先出现的是用大额定期存单和其他固定收益证券设计的、与S&P500指数挂钩的结构化产品。有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价值100000美元的保险后,银行可以向个人投资者提供面值1000美元的与股票连接的结构化存款。这种存款以股市的增长为基础付息,并在任何情况下均担保投资者的本金不受损失。

最早的一批产品是1987年春季大通银行的市场指数存款(Market Index CD)和北美信托银行的股指存款账户(Stock Index Account)。大通银行的一年期市场指数存款产品将实现当年S&P500指数幅度45%的增长,并保证4%的利息。如果投资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他可以放弃4%的利息,换来当年S&P500指数幅度75%的增长。即使市场下跌,所有的本金仍然不受影响。

投资银行也在设计相似的产品,所罗门兄弟公司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投行(如丹麦和奥地利)都发行了股票联结票据(Market Participation Notes)。这种结构化产品没有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面值1000美元,期限一般为4~5年,支付给投资者当年S&P500指数幅度100%的增长,并保证本金不受损失。这些产品吸引投资者的原因是,在当时美国持续的低利率环境下,很难找到如此高的收益率的投资品种。另外,投资者也可以利用结构化产品的期权性质,来对其持有资产的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不管怎样,投资者并没有得到一份免费的午餐。在金融市场上,总是会有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他们放弃了普通存款应得的利息,作为回报,他们得到了参与市场上涨的机会而不用担心本金的损失。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产品是市场看空的版本。在1987年10月6日,也就是市场大跌前两周,大通银行和希尔森-雷曼兄弟公司都推出了与市场下跌幅度相关的结构化产品。其中,大通银行的一个产品保证投资者的本金安全,附加市场下跌幅度的105%作为利息。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崩盘,以期权规避结构化产品风险的公司多数蒙受了极大的损失,投资者对新发行的结构化产品的需求也急速下降,结构化产品的发展陷入困境。

1991年1月,由高盛证券公司设计、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发行的1亿美元“股价指数成长票据(SIGN)”取得成功。它标志着结构化产品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一款保本型产品,在为期五年半的存续期间不支付任何利息,到期时的收益是S&P500指数在债券存续期内变动的100%。票据发行后在纽约证交所挂牌交易。

自1992年以来,各大银行重新推出各种结构化存款。例如花旗银行推出了股票指数保险账户(Stock Index Insures Account),它是一种利息与S&P500指数挂钩的五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但不保证最低利息。在此以后,其他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券商的新产品也在不断推出,如美林证券推出的使用不同挂钩指数的系列产品,所挂钩的基础资产包括为客户特别订制的国际市场一篮子股票。这些产品一般使用的指数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且被广泛使用。在股票市场好的时候,券商也会使用公司自己编制的指数。根据不同的到期日、参与率以及所挂钩的相关指数,这些结构化产品有很大的差异,结构化产品市场也因为产品的不断创新而有了爆炸性的成长。

由于结构化产品保本的特点比较符合欧洲投资者相对保守的投资传统,因此,虽然其发源于美国,但随后在欧洲市场有了较大发展。欧洲中期票据市场,是目前国际市场上最主要、规模最大的结构化产品市场。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欧美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呈现出多样性和新颖性,不仅包括传统的挂钩标的,如利率、汇率、股票、股指、基金等,而且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推出个性化的理财产品。结构化产品的发行机构可以是公司企业、金融机构、政府单位、国际组织和机构投资者,发行期限可从10天至10年以上。结构化产品的交易最初在店头市场,随着流通量和市场接纳度提升后,才因市场需求增加而进行产品标准化,进而在集中市场交易。结构化产品上市交易的市场包括美国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等。目前,店头市场交易、集中市场交易和私募的方式都相当盛行。结构化产品的发行和交易都已经十分成熟,是投行和资产管理最热门、最富有潜力的投资领域。结构化产品市场目前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及金融衍生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结构化产品的发行金额、发行数量均出现显著的增长态势。全球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规模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全球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Daniel Bergstresser,“The retail market for structured notes:Issuance patterns and performance(1995—2008)”,Harvard Business School,Boston,USA.

有人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演进趋势,如图1-1所示。

当然,在金融海啸发生后,随着结构化产品交易导致亏损事件的层出不穷,对结构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结构化产品的发行量与交易量出现了大幅萎缩。无疑,全球金融危机给结构化产品的发展蒙上了一层浓厚的阴影。一是关于结构化产品的收益结构过度复杂、信息披露缺乏透明度、定价困难等问题引起广泛的质疑,受到监管层高度重视和警惕;二是发行商被要求提高在结构化产品定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三是原先被投资者所忽视的结构化产品发行商的信用风险开始引起重视。

转引自张雪莹《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定价研究》。

图1-1 结构化理财产品发展演进图

从长远看,结构化产品凭借其所具有的功能和优势,仍将在国际资本市场及金融衍生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一些为应对次贷危机而采取的举措和政策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结构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例如,2008年10月,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ory Insurance Company,FDIC)宣布,提高对会员银行的每一位存款人所提供的储蓄存款保险额,将每一存款人普通账户的最高保险额由原来的10万美元提高至25万美元。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结构化存单(Structured CDs)的销售。2008年,仅股票挂钩型票据的发行额就达到了287亿美元,占据市场的主要份额。其他如利率挂钩型、汇率挂钩型和商品挂钩型票据的发行量也有较大增长。。当然,在严格监管、增强产品定价机制的透明度的政策环境下,结构化产品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有所调整,结构化产品过度创新、过度复杂的现象会有所改变。

阅读材料1.1典型的海外结构化理财产品

在国外结构化商品不长的发展进程中,结构化产品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以下具有里程碑意义产品的发行。

1.美国1986年8月指数联动次级债券

此产品系所罗门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 Inc.)于1986年9月1日发行的1亿美元S&P500指数联动次级债券(Standard&Poor’s 500 Indexed Subordinated Note,SPIN)。SPIN发行条件为票面年利率2%,期限4年(到期日为1990年9月1日),每半年付息一次。在到期日时,SPIN的持有者有权收取:①票面金额1000美元及应计利息1%;②相当于到期时S&P500指数超过发行时指数(即执行价格)的部分乘以一预定乘数(Multiplier)的金额。

事实上,SPIN是一种低票面利率的附息债券及中期的S&P500指数买权的组合,其理论价格应等于债券及买权的总合:

SPIN=Bond+(Call×Multiplier)

SPIN的隐含买权成分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其执行价格为固定,且投资者在每1000美元债券本金中所拥有的S&P500指数买权的数量固定;②该买权为欧式期权;③SPIN是由所罗门兄弟公司担保的。

2.1987年3月大通银行市场指数投资(Chase Manhattan Market Index Investment)

此产品是第一宗商业银行推出的股价联动产品;而且其投资者不但可选择不同的到期日(最高以一年为限),也可在最低4%的保证报酬和较低的参与率的组合,和最低0%的保证报酬和较高的参与率的组合间选择;另外,该产品与S&P500指数联动,大通银行可决定自行利用期权避险。

3.1987年10月美林证券指数流动收益期权债券(Index Liquid Yield Option Note,LYON)

该产品与纽约证交所综合指数(New York Stock Exchange Composite Index)联动,并以面值的76.679%发行,产品发行金额为1.25亿美元。到期时,投资者除了可以领回面值外,另外可获得相当于68.5%×(到期日指数−1.46×销售日指数)数额的收益。

4.1991年1月由高盛证券设计,奥地利共和国政府发行的美元股价指数成长债券(Stock Index Growth Note,SIGN)

其发行金额为1亿美元,是一保本型债券,在存续期间内并不支付任何利息,到期时还本,其或有利益(Contingent Interest)则是S&P500指数在债券存续期内的变动的100%。

5.1991年8月由高盛证券设计的联合科技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的化学制药交换债券(Pharmaceutical Exchange Notes,PEN)

其发行金额为7500万美元,其特色为六年期的保本型债券,以面值发行,且无息票。联动的指数是S&P500中多角化医疗公司(Health Care Diversified Subgroup)及医疗用药公司(Health Care Drugs Subgroup)为样本的指数。到期时,投资者可领取面值或面值×88.9%×(1+债券存续期内指数变动的百分比)两者中较大者。与其他商品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在发行6个月后直到到期日,投资者有权要求发行人以相当于面值88.9%×(1+债券存续期内指数变动的百分比)的金额来赎回债券,因此其为具有美式期权的提早履约特性的股价联动债券。

6.1992年以后,联动型商品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1992年以后,联动型商品蓬勃发展,比如花旗银行(Citibank)推出了股价指数保险账户(Stock Index Insured Account)。此系一无保证最低利息的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到期时还本,并支付存续期内S&P500指数涨幅的2倍(涨幅系以60个月月底指数的平均值来衡量)。此系采用平均率期权(Average Rate Option,即一般所谓的亚洲式期权)的例子。

由于平均率期权成本较低,故可提升其参与比率。其他银行也推出了类似的产品,比如信孚银行(Banker’s Trust)推出了“90%保本市场联动存款”(90-Plus Market-Linked Deposit),虽不完全担保本金,但到期时保证偿付原本金的90%。

其他的新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美林证券即推出了股权参与证券(Equity Participation Securities)、指定条款市场指数证券(Market Index Target-Term Securities,MITT)及每年重设条款债券(Stock Market Annual Reset Term Notes,SMART),这些产品使用不同的指数,包括S&P500、S&P400 Mid Cap及美国证交所的日本指数及其他几个为客户特别订制的国际股市一篮子股票。此外,Pain Webber也推出了与S&P400 Mid Cap联动的股价指数报酬证券(Stock Index Return Securities)。

1.2.2 亚洲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结构化产品进入亚洲市场,在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发展较快,亚洲市场的产品以零售市场为主,产品结构比欧洲市场更加多样、复杂。

过去十几年的利率谷底和低迷的股市使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转向结构化产品和其他合成衍生工具。据估计,2005年,亚洲地区结构化产品市场规模已达到250亿美元。设计结构化产品并为其提供套期保值已成为投资银行最兴旺的业务之一。据大多数银行家的保守估计,过去3年,进入结构化产品领域的私人银行指数增加了2倍。法国兴业私人银行(亚太区)管理的资产在2002-2003年,平均每年增加25%,其中30%~40%投资于结构化产品。

美林集团(亚太区)战略总监John Robson估计,5年前,结构化产品对私人银行的收益的贡献为0,到2005年已经达到15%~20%。

中国香港地区的结构化产品从2003年有了较大发展,据估计,2004年至2005年期间,发行量达30亿美元(通常以港币或美元发行)。2004年全年香港市场发行的结构化产品是65个。2005年1月至8月发行70个。面向零售市场的股票联动产品发展较为迅速,成为股票衍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的调查,股票联动产品占整个结构化产品市场的60%。像其他股票衍生品一样,内地在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是重要的联动股票(或称标的股票),在前10位联动股票发行公司中占3个:依次为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国人寿。

中国香港花旗银行于1994年12月所发行的美元还本的亚洲及拉丁美洲两种100%保本基金(Capital-Guaranteed Fund,CGF),存续期间都为3年。亚洲保本基金联结亚洲9个国家股价指数加权平均涨幅的118%作为投资绩效报酬,而拉丁美洲保本基金则联结拉丁美洲3个最大市场指数加权平均涨幅的57%作为投资绩效报酬,使投资者有机会参与亚洲各国及拉丁美洲各国大盘指数涨幅。如表1-2所示为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商承做结构型商品交易统计月报表。

表1-2 中国台湾地区证券商承做结构型商品交易统计月报表(2010年11月)

资料来源:www.otc.org.tw。

纵观海外金融市场上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投资者需求是任何结构化金融产品创新的原动力。大约从1985年开始,由于:① 衍生性商品交易越来越频繁,尤其在利率与汇率方面;② 欧洲与日本的投资者对于能够量身订做的结构化产品开始感兴趣;③ 资产经理人开始增加跨国投资的交易量与投资商品的形态,使得结构化产品开始更进一步的发展。在1985年之后,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的结构化产品,如逆浮动债券(Inverse FRN)、上限型与下限型的浮动利率债券(Capped and Floored FRN)、股价指数联动债券(Equity-Indexed-Linked Notes)等,使得整个结构化产品的发展更加完整。之后,由于1987年与1988年接连两次的股市崩盘导致世界经济的萧条,而当时的经济情况是处于一个低通胀与低成长的环境,但是却因为下列的原因使得结构化产品的发展更加繁荣:

(1)不断下降的利率;

(2)固定利率投资的名义收益过低;

(3)收益率曲线为正斜率而且非常陡峭;

(4)债券市场的信用价差下降,而且信用等级越高的债券信用价差下降越多。

而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94年年末与1995年年初,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联储会激烈地调升利率,而且也连带使国际的利率水平上升。但是到了1995年年末与1996年年初,结构化产品的市场再度由于名义利率开始下降与固定利率投资的收益水平下降而复苏。当名义利率下降使固定利率投资的收益下降,或者是景气较低迷时,结构化产品反而较为蓬勃发展。归纳其可能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时候投资联动债券的机会成本较低,因为利率低且经济不景气造成股市低迷,使得投资者这时候最容易被结构化产品所吸引。自1998年起,结构化金融产品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年全球发行金额超过千亿美元,其潜藏的商机相当可观。

1.3 国内结构化产品的发展

结构化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较短。

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国内金融机构加入到结构化产品创新与交易的行列中。最早进入市场的结构化产品是2003年5月由中国南方资金管理的本金保护基金,随后另一批相似的基金跟进。这些早期的基金使用了第一代投资组合保险技术,使得很大份额的资金都投资到拥有相似期限且信用受保障的政府债券,而剩下的资金被投资到股票市场。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在中国起步稍晚。我国商业银行最早发行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是外币产品。最早进入市场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是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7月发行的一款挂钩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价幅累积产品。此后,国内其他银行也纷纷推出。2003年11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以“汇得盈”命名的个人外汇结构化存款理财产品第1期正式向市场推出。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第一次向境内居民提供金融衍生产品服务。由于该产品起点金额为1000美元的低门槛认购标准贴近大众,在10天内募集资金达1.004亿美元。12天之后,各银行也纷纷推出了面向自己客户群的多种结构化存款产品,包括中国工商银行的“节节高”、中国银行的“赢得多”等,一些外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一时间,结构化存款产品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2004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从监管法规的角度为国内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提供了最早的规范与指引。由于当时国内股市低迷,人民币存款利率也不高,结构化理财产品因可以提供相对较高的名义回报,借《办法》出台契机,以美元为主要基准货币的多种结构化理财产品逐步涌现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掀起了结构化存款的浪潮。2004年11月,首家获得人民币理财业务资格的光大银行率先推出了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固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受到市场广泛欢迎。中国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纷纷跟进,相继获准开办人民币理财业务之后,都推出了各自的理财产品。

2005年12月,银监会正式许可获得衍生品业务许可证的中资及外资银行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和商品挂钩产品,境内的主要中、外资银行立刻掀起了新一轮发行股票类挂钩产品的浪潮,中国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自2005年年底,除发行以外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之外,一些中资银行陆续发行了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就产品结构而言,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与以外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大同小异。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正是由于以人民币为投资币种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到来,使得国内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市场的交易量和影响力都显著放大。

此后,银监会适时地推出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控制指引》,用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销售并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使得结构化理财产品的设计和销售进一步完善(比如规定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最低保证收益不高于规定的存款利率等)。2006年7月,《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2007年,商业银行共推出结构化理财产品638款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商业银行理财产品2007年回顾与2008年展望》。,国内商业银行2008年结构化理财产品发行情况如图1-2所示。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12月4日,国内市场上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化金融产品超过500种《理财周报》2008年12月8日。

图1-2 国内商业银行2008年结构化理财产品发行情况

资料来源: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2008年12月商业银行理财市场报告》。

就国内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挂钩对象而言,最初,利率是唯一的挂钩标的,但随着利率上涨,利率相关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降低,投资者的关注开始转移到外汇结构化产品。目前结构化理财产品的挂钩标的除了股票、股价指数等明显增多外,挂钩黄金价格、石油价格等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的理财产品逐渐增多,特别是市场上开始出现了挂钩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的理财产品(2007年4月29日,荷兰银行推出以“荷银气候变化与环境指数”作为挂钩标的的外汇理财产品,使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全球约30家与洁净再生能源、水资源、废物处理、生物乙醇、铂钯开采等与环境改善有关的行业表现)、挂钩二氧化碳排放量期货的产品(深圳发展银行“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6号“二氧化碳挂钩型”美元理财产品)和挂钩IPOX-30全球指数和T38等的新型产品(民生银行“非凡理财”人民币“好运套餐3号”1年期产品),新型挂钩标的物开始登上结构化产品的舞台。

从2006年开始,伴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火爆,股票挂钩类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增加,但是这类产品的大发展还是在2007年。2007年,股票挂钩类结构化产品占整个结构化产品市场的比重一度达到90%左右。与股票挂钩类结构化产品同时走红的是商品挂钩类结构化理财产品。但是,物极必反,繁华背后有隐忧。当危机来临,一切都将发生改变。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以致蔓延形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也遭受侵害,全球主要股市纷纷暴跌,外汇市场剧烈震荡,商品市场同样未能幸免,经济增长放缓或出现衰退。各国为拯救金融体系和刺激经济增长,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在国内,对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过度担忧使得紧缩政策频繁出台,10月份,A股市场从6100点开始了价值回归之路,中国股市哀鸿遍野。

在2008年到期的结构化理财产品出现了较多的“零收益”甚至“负收益”的情况,号称金融鸦片的雷曼迷你债、累积期权和双币存款等高额亏损产品投诉案件的不断增多,将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市场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投资者对发行主体的信任危机。在国际经济形势难以预测和各种挂钩标的的走势难以判断的条件下,国内中资银行在2008年年末基本上停止了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发行。2009年上半年,结构化产品的发行仍延续了萎缩趋势,外资银行发行结构化产品的步伐也有所放慢。到期时结构化产品的收益情况也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出现了剧烈反应,对中资银行发售高风险产品加强了监控力度,甚至一度禁止了相关产品的发行。2009年7月6日,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国内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并严禁其直接或间接投资于未上市公司股权和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或交易的股份。另外,其中第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坚持审慎、稳健的原则对理财资金进行投资管理,不得投资于可能造成本金重大损失的高风险金融产品,以及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其中,“结构过于复杂的金融产品”被市场理解为包括结构化产品。第十六条规定:“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或结构化产品,商业银行或其委托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应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以及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在市场环境糟糕、到期理财产品表现欠佳及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注重风险控制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内的结构化产品市场“中资重量、外资重质”的尴尬局面更加严重,外资银行几乎独揽了结构类产品的发行权,且创新不断;中资银行则在产品创新上远远落后于外资银行。

2009年下半年,各国纷纷出台的经济刺激政策带来了流动性的宽松,以石油、黄金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价格,以及相关的澳元、欧元等兑美元的汇率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以石油、黄金为挂钩标的的商品挂钩型结构化产品和以澳元、欧元汇率为标的的汇率挂钩型结构化产品的发行数量有所恢复。

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是天使还是恶魔?

国内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经历了高速增长时的掌声与溢美之词,也承受了市场低迷时的指责与非难,2009年至今的银行理财市场洗尽铅华,少了些许喧闹与纷争,却多了些平静和稳健。

国内商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在曲折中前行。据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统计,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商业银行发行结构化理财产品952款(人民币和外币分别为870款和82款)。从结构类产品的发售结构来看,2010年前三季度主要以看涨、看跌和区间三种结构类型来设计产品,其中区间型结构产品是所有结构产品中占比最大的一类,其挂钩标的主要集中在3个月美元LIBOR和3个月人民币SHIBOR的利率类产品,此类产品设计的区间较宽,挂钩标的脱离区间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类产品是稳定收益、低风险产品的典型代表。自从2009年以来,看涨型产品占比退居次位,常用在股票类和商品类结构产品的设计中。但是结构类中看涨型产品的超额收益远远高于其他类型,主要是因为看涨型产品挂钩标的多为美币持续贬值,美元指数走低,致使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升,进而此类产品超额收益率相对其他产品偏高。此外,随着全球通胀压力、贸易摩擦以及汇率波动,美国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场更具吸引力。2010年前三季度产品的结构类型比较丰富,表现出产品发行机构在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的环境中,对市场以及投资资产走势的不一致判断,导致不同投资结构的出现和迥异的投资理念,然而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投资方向和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止到2010年9月30日,我国商业银行(包括中资行和外资行)存续期内理财产品共计6949款,其中挂钩标的产品4376款,占总数的18.73%。从挂钩标的构成看,利率型投资产品以占总产品量47.50%的比重排名首位。如表1-3所示是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结构化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构成。

表1-3 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结构化理财产品挂钩标的构成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我们也注意到,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排在前列的基本是结构化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最高的能达到45%,超过30%的也比比皆是。不过,理想永远是美好的,现实有时却很残酷。结构化产品能实现最高收益率的产品微乎其微,在未实现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中,结构化产品占比近80%。不过,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2010年到期且公布到期收益率的结构化银行理财产品共496款,其中,零负收益产品仅27款转引自《摆脱同质化,银行系结构理财产品别有洞天》(《经济观察报》,2011年4月15日)。。这是否表明结构化理财产品整体风险正在逐渐降低?在同质化日趋严重的银行系理财产品中,结构化理财产品是否还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1.4 本研究意义

虽然结构化理财产品是近两年来金融投资领域的热点之一。但是众多银行结构化理财产品到期后“零收益”使这类新型理财产品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在某个时期,陷入“零收益”、“负收益”事件的结构化产品危机重重,遭遇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本书无意为结构化产品“平反”,本书的目的并非为结构化产品“正名”。即使它是洪水猛兽,我们也应该用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认识之、分析之,而且最好用“实用理性”著名思想家李泽厚先生首先提出中国思想史的“实用理性”说,并认为这是中国智慧的特征(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的方法驾驭之、利用之甚至发展之。

我们注意到,与国内结构化产品的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关结构化产品定价和设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成果不多,从实务的角度对结构化理财产品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析、介绍的成果更不多见。因此,本书主要从实务的角度展开对结构化产品开发、设计、投资与风险管理的研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对于金融机构丰富交易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适应WTO下的激烈竞争,促进金融市场繁荣,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本研究意义主要概括如下。

首先,从产品发行者的角度,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更微观地了解结构化理财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本文从结构化理财产品的现状入手,对结构化理财产品市场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市场上存在的一些理财产品,对产品开发、风险管理等技术领域的核心要素进行剖析、归纳和总结,有利于发行者提高产品开发和风险管理的能力,为广大投资者设计出风险收益匹配的结构化理财产品。特别是,在国内结构化产品主要局限于外汇产品的背景下,研究其他结构化金融产品(如与我国股票市场指数或者一篮子股票挂钩的结构化衍生产品)的品种结构、交易模式和市场机制设计,对完善国内金融市场,促进我国金融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从产品投资者的角度,有助于投资者正确认识、准确挑选所需要的结构化金融产品,避免吃亏上当,提高投资收益,促进生活幸福。

再次,对结构化衍生产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的研究结论,可以“衍生”到探讨结构化产品设计、交易和风险管理对金融市场稳定和监管的含义,由此提出对监管当局的建议,较之泛泛的理论推导,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最后,从理论上讲,结构化理财产品的开发和风险管理属于金融工程的实际应用。相较于国内汗牛充栋的金融工程理论书籍以及上万篇的衍生产品定价文献而言,从实务的角度,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结构化理财产品开发应用做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让复杂的金融工程飞入寻常百姓家,对推广普及金融工程理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虽然这看起来有点“小儿科”。

阅读材料1.2结构化理财产品遭遇扎堆“零收益”

近日,记者接到多宗读者投诉,表示一年前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为零。记者发现,今年1月份开始,各家银行陆续公布了去年推出的各款理财产品收益。多家银行的多款挂钩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均为零。这让很多投资者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不同理财产品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有差异,保本产品出现零收益也属正常。对此,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产品,买者风险自负,卖者应充分提示风险。

“市场尴尬”——到期收益为零不在少数

今年年初以来,已有5家银行先后被卷入理财产品零收益的旋涡。记者发现,这类理财产品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发行期限相近,都是在2006年年底或2007年年初发行的,期限主要为1年;设计原理大同小异,基本是挂钩一篮子股票或指数,根据相应触发日的股价决定投资者收益,要求投资者根据自己对一篮子股票或指数的看涨/看跌判断,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

令人紧张的是,不少银行还未到期的理财产品,几乎也要宣告到期收益率为零了。有网友透露,某银行2007年10月发的“涨跌双赢”理财产品,因挂钩的香港盈富基金已经突破25.41元下限,按照协议规定,到期后收益为零。除非盈富基金能够大涨并且突破37.37元上限,但也只能有4.6%的收益,还不如存1年定期更安心。

这位网友表示,该银行当初推销这个产品时说收益为0的概率只有2%,最高收益可能有25%,现在客户经理则一问三不知。但如果现在主动终止该产品收回本金,则要付4%的违约金。

“专家解释”——理财产品运作不够透明

为什么理财产品收益会是零?业内专家解释,实际上银行是把募集来的钱按理财期限存了定期,提前把税后的利息取出来,拿利息作为期权费向国际投行买一份期权。实际上这期权就是挂钩的条约,假如到期时挂钩成功,即满足约定的条件,就可以拿到收益;若没成功就没收益,那么前面作为期权费的利息也就没了。

但是,有投资者认为,作为有研究能力的银行,在产品设计或购买的时候,应该对市场有个正确的判断。尤其这类产品都是挂钩多数投资者不了解的海外市场,作为弱势群体的投资者,只能根据销售人员的推荐购买。更多零收益的投资者表示,当初购买产品时,银行没有进行充分的风险揭示。

另外,银行理财产品的不透明和流动性差也是投资者诟病的关键所在。目前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存续期内,除了规定的观察日外,很少有银行定期公布收益变化。在销售期内,很少有银行公示理财产品详细的结构设计、投资比例。

资料来源:2008年2月27日《新闻晨报》,作者:刘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