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勤求博采九流十家(2)
三曰超然。庄子看待人生的态度十分超然,一切顺应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遗体旁敲着瓦盆唱歌。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坦然地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重归自然,无疑不是乐事。虽然这个理论并非人人都可接受,但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从庄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长寿,就要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则。正所谓:“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
§§§第四节身边的道家养生经
行走、坐卧、饮食、劳逸、情志、洗浴、季节宜忌……生活中饮食起居的琐事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稍有不慎,无一不是得病之缘;加以利用,无一不是养生保健的良方。科学的饮食起居习惯必定要合乎生命运动的规律,成为生命之舟的动力而非暗礁,道家养生学的饮食起居规范,合乎道家对宇宙及生命规律的认识,了解了这些养生知识,只需某些生活习惯的转变,举手之间便能起到保健延年的奇效,何乐而不为?
【节房事,调情欲】
男女的年龄与生理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女性以七为基数,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具体而言,有的女性在四十岁就开始更年期,有的女性在六七十岁才开始出现更年期症状体征;有的人出现症状体征仅仅几天,有的人更年期症状持续几年,甚至有的人更年期持续十几、二十年。
《黄帝内经·素问》又说男性的生理规律以八为基数,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十六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男性更年期一般是在退休前后出现,大多数人在六十岁左右出现更年期。
合而有度
阴阳交合,是自然繁衍、种族延续的生存之道。普通人隔绝阴阳,则是违背了自然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古人修道,并没有一概断绝阴阳之道,而是强调“合而有度”,即有节制、有规律的进行。
彭祖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念头真正无可思者,大佳,长年也。”彭祖是要告诉我们,对待情欲需视人而定,当不能断绝情欲的普通人思欲而不得时往往致病;如果是品德高远而不堕于俗趣者,又另当别论。若当真可以无私无欲,精自气化,气自化神,自然就会健康长寿了。
如果能真正做到清心无欲,高风亮节,则必定神气卓绝,寿命逾常。反之,如果平日思欲无穷而不可得,则气滞血瘀、耗血竭精,是养生的大忌。
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包含了忌、治、养、练四个方面的内容。阴阳之道,合则聚,不合则离;合则成,不合则败,天道人事莫不由之。
“时机”为房事养生所慎重,所谓“时机”是指童男稚女未发育成熟,不可早婚交合。这与现代适当晚婚晚育的理论正相契合。
此外,《小品方》还说:“古时妇女病易治者,嫁晚,肾气立,少病,不甚有伤故也。是也今世少妇有病,必难治也。早嫁,早经产,虽无病者,亦夭也。”
房事宜忌有讲究
古人说“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从而说明男女交接之道,顺之者益寿延年,逆者早衰早夭。因此,重视养生之道,就必须在房事生活中了解哪些适宜,哪些忌讳。
元代医学家李鹏飞说:“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可以作为房室养生的准则。“欲不可绝”说明了房事的必要性;“欲不可早”论述了早婚的弊端;“欲不可纵”旨在反对放纵情欲;“欲不可强”专指不可强力入房,以防耗精伤肾。这个准则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古人有三忌:“当避大寒大热,大风大雨,此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衹,社稷,井灶之处,此地忌也。房事当避此三忌,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而行之。”《妇人规》说:“寝室交合之所,亦最当知宜忌”,指出卧室要安静,睡床要舒适,被褥床单枕巾要整洁,室内空气要流通新鲜,是房事的必备条件。
《素女经》说:“欲合之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致至,神明统归。”所谓定气、安心,即在房事前宁心安神,泰然稳持,避免烦躁慌张,忧愤妒嫉,忿怒郁闷等情绪。所谓和志,即男女感召,配合默契,性感集中,情意合同,互相激发。《玉房指要》说:“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这即是现代性医学所谓的“性准备”阶段。今人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要“猝上暴下”。
《医心方》说:“年二十,常二日一施;三十,三日一施;四十,四日一施;五十,五日一施;所过六十以去,勿复施泻。”《千金方》说:“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再施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实际上房事频率不应有统一标准,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规律是这样的:新婚燕尔房事较频;婚后数月一般每周2~3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步减少到一两周1次;身体较弱者次数更少;夫妻久别重逢房事频率增加乃人之常情,但应适当节制。总之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适劳逸,节饮食】
《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饮食有节,也就是说饮食要有节制,要讲究吃的学问和方法,不能随心所欲。
那么,如何做到“饮食有节”呢?
首先,要适量。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吃得太多或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俗话说:“吃饭要吃七成饱”,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饥饿会影响人体健康,却为什么不能想吃就吃,过量饮食呢?这是因为,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负担能力,就会引发多种疾病。《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古人更是明确指出了饮食过量对人的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其次,要定时。孔子有“不时,不食”的饮食习惯,就是说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很正确的做法。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的生物钟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经常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就会缺少饥饿感,勉强塞进些食品,也难以消化。故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如《尚书》中所说的“食哉惟时”,这样,脾胃活动才能够协调配合,才可以保证食物被正常地消化、吸收。
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有阴阳盛衰之变,白天阳盛,活动量大,故食量可以适量增多;而夜晚阳衰阴盛,即待寝息,故以少食为宜。清代马齐在《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因此,遵循“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才是益于养生的饮食方式。
【谨居处,调情志】
早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居住环境与健康寿夭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因此《内经》强调养生应“和于阴阳,安于居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养生,并列居处法、择地、缔创等专篇阐述,中医历来重视居室卫生,由此可见一斑。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经常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与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中医关于风、寒、暑、湿、燥、火以及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学说,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顺应自然”是防病延年、保健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居室养生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法与内容。
居室环境与养生
空气的质量直接影响健康与长寿。现代研究发现,富含负离子的空气能调节人的大脑皮层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在森林、海滨、乡村等处,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在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工业化城市中含量很低,而且还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选择居住环境应尽可能远离空气污染源或污染严重地区。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吕氏春秋》认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显然古人已经认识到饮用水源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择居安家,首先要考虑选择洁净水源而居。
地形一般应选择地势高爽干燥,没有噪音污染,清洁卫生的环境构筑居室,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在有放射性物质或对人体有害的矿区生活。
此外,还应该选择阳光充足,绿地覆盖率较高的地域居住。绿地能调节气温、湿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能起到防风、降尘、杀菌、降低噪音及缓解神经紧张、消除视觉疲劳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阳光、绿地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益处。
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往往难以自由选择,如城里工作的人,一般无法选择山区、海滨作为居处,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居处小环境来改善其生活的大环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绿化,如种植花卉草木、养金鱼水草,不仅可以怡情养性,丰富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保护健康。
居室结构与养生
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有利于室内采光、通风及温度、湿度的调节。
房间居室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不利于保暖,太小妨碍空气的流通,也不利于湿度、温度的调节。一般来说,城市以人均9平方米,农村以人均12平方米为佳。
居室高度应适中,以满足采光要求和空气的自然流通。室高以3米左右为宜。
居室的进深直接影响采光、通风和日照。通常一侧有窗户的房间,进深不宜超过从地面至窗上缘高度的2~2.5倍;两侧有窗的房间,进深度可增至此高度的4~5倍。
居室装饰应方便生活,素雅清洁,不宜奢华。色彩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如黄色可增加房间的宽阔度,给人以典雅高贵的感觉;嫩绿、浅蓝显得温柔、恬静,使人产生安逸、幽雅感;粉红色会给人以慰藉和温馨的感觉。老年人居室中,床宜低矮稳固,被褥要柔软,可挂上幔帐以挡风避寒,门槛应取消,地板须防滑。
室内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煤气、现代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空调的电磁辐射等。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新装修的房子不要急于入住,要经常开窗通风,使有害物质排散。电器设备应合理安装,安全使用。
二、修身齐家——儒家
§§§第一节爱人以长寿——儒家思想撮要
【“三治”】
儒家“三治”,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是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做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可强加于人。“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
【儒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
§§§第二节圣人的教诲
【孔子长寿】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后世历代尊为“圣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能在战乱的年代得享如此高龄,实在是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