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诸子百家学养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勤求博采九流十家(1)

传承文明,修身养性

古希腊有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在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这个时代属于老子、孔子和孟子。两大文明遥遥相望,交相辉映。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称霸天下,积极寻找人才,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局面。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黄金时代的弄潮儿中,“九流十家”是一个代名词,也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最摩登、最有创意的。“九流十家”的“九流”与“三教九流”的“九流”不同。“九流十家”一称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为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十家。

“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

“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系统的理论,因而其思想不大受后世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作“家”。

虽然在秦以后,“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来愚弄人民,但是真金不怕火炼,优秀的思想得以保留,并体现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接受。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已经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上升为艺术,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她本身不是独立的,是和万物有着普遍联系的,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连续性。可以说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

所以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就是在探寻中医的根;学习圣贤哲人的教诲与生命智慧,也就是在研习中医真正的魂。

通过研究“九流十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

道法自然的道家在明道以养生,更有修身齐家的儒家、墨守成规的墨家、讲究朴素辨证的法家、讲述因人制宜的名家、玩转五行阴阳的阴阳家、提出连天合人的纵横家、博采众议的杂家、实践药食同源的农家,青史传医的小说家更是像是历史长河中的舟船一样,传达着前人的经验,思想的火种,更传递着健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本篇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思路与线索,让您眼前一亮,获得启迪,使您从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

一、道法自然——道家

§§§第一节明道以养生——道家哲学浅释

【道家溯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以自然为本的理论与中医理论基础中的自然论如出一辙,其“保身”与“尊生”的观点更是与中医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名李耳(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他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余岁,被同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赞为“犹龙”。在秦代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

之后道家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是老子、庄子和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他们大多著于先秦时期。

【道家与道教】

“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代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时期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时期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比如说,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成仙通神”之说,老子、庄子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子、庄子思想的合理引申。所以,道教以老子为宗,与其追求修炼成仙的说法是荒谬的。引起两者间关联的原因可能仅在于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与悟“道”的长生者的意象。

【道家的生命观】

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等,旨在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音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真人”的思想。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子华子“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的价值观念。

【道家哲学与中医养生的和谐统一】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保身、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

由于道家的终生修道的实践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道中不由自主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以“合于道”为准则,主张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反之,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

§§§第二节老子的养生哲学

【道法自然】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道家首先提出的。而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的变化,清心寡欲,不妄欲求,方得长寿。真正的自然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不经人为的自然而然,其二,还包括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与思想。这种理论被《黄帝内经》(即《内经》)所吸收。《素问·上古天真论》从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两方面确定基本的养生原则。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对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邪气的侵袭,防止人体真气受伤;二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摄情志等,使真气调达和顺,从而突出强调保养真气,倡导“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的健康观。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

《内经》还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法于阴阳”,即顺应四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调摄养生;“和于术数”,即恰当使用修身养性之术;“食饮有节”,即注意饮食调适,在饮食的质量及进食的时间等方面要适宜有节制;“起居有常”,即调适起居作息,使生活有规律;“不妄作劳”,即无论劳作、房事,还是身心都应适度,不违背常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调养神情意志,保持思想安闲清静而不耗散于外等。

【天人合一】

精与气

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元,也可以是气的精粹。精在人体则是脏腑组织的生成本元。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精气的运动与人的生命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人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

【如何享受生活】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些都是过度追求视觉、听觉、味觉上的享受所造成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享受,人们的生活又会变得索然无味。

那么,怎样享受生活才是“适中”的呢?

老子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相适应,既不能铺张浪费,也不提倡苦行僧似的生活。

自己获得多少,就享受多少,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对自己过分吝啬。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心存和气,同时也可以得到真正完整的人生享受。

§§§第三节庄子的养生智慧

【从《庄子·养生主》谈起】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顺应“天道”,放弃一切“妄为”。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将这种思想贯穿全文,为我们指点了养生的要领。庄子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庄子·养生主》既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体现了庄子的养生智慧。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个中滋味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

【“坐忘”养身又养心】

“坐忘”,语出《庄子·大宗师》,是庄子借颜回之口说出的。“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而并非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种彻底的清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所以说,“坐忘”方法所能够成就的是人的一种静态,并且让人在这种特殊的静态下恢复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达到最佳平衡,甚至还能够开发人体的潜能。在现代心理学与现代治疗学中,也有很多的阐释与运用。

【庄子三法得长寿】

生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享年83岁,而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这实在是高寿的奇迹。细究其故,其中长寿之道,大致有如下三法:

一曰寡欲。庄子认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二曰静心。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只有心平气和,头空、心静、身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