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真诚宽容VS敷衍苛求(1)
成败拐点之例证:苏东坡错续《咏菊》诗
自古以来,中国人是蛮喜爱菊花的,《咏菊》的诗也是多得出奇,北宋那个时候,连朝廷的官员也爱种菊花,每年秋天还举行赏菊会。
元丰三年的秋天。
一天早晨,天刚亮,王安石穿衣起床,跑到庭院里散步赏菊,他感到凉风习习,冷气逼人。一看地上,原来昨夜下了一场大霜,再走到窗子旁边,只见枫叶片片飘下,黄花缕缕满地,不禁诗兴发作,连忙转身回到书房,打开砚台,提起他那支真翰苑小楷狼毫,写起诗来。当他刚刚写完两句,正待续写下面两句诗时,皇帝传话,要他前去商议朝廷大事。
当时在湖州当刺史的苏东坡,正好这天返京都,要去拜谢他的老师王安石,他走到王安石书房门前,推门进去,却不见老师王安石。他正想转身返回的时候,忽然,从书桌上飞下一张纸,苏东坡连忙弯下腰把纸捡起来,一看字迹,知道是他的老师王安石写的,题为《咏菊》,他就细细吟咏起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刚刚念完这两句诗,他不觉一怔,连连自语的说:“不对!不对!”苏东坡想,什么样的菊花我都见过:圆筒的、扁筒的、单瓣的、重瓣的、金色的、杏色的……它们开花在秋天,能熬霜寒,即使枯萎,也是老死在枝上,何来落瓣满地呢?大概是这位宰相糊涂了吧!……想到这里,他连忙走到宰相的书桌前,在原诗上,提起笔来,十分自信地续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赞,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后,他十分得意地离开了王宰相的书房。过了一会,王安石回来,直径走到了自己的书房,想快一点把未写完的诗句补上。等他拿起诗,正要挥笔的时候,发现后面已经有了两句。王宰相仔细端详,一眼认定,这是苏东坡的字体,他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微笑了一下,连忙叫人去请苏东坡来家里做客。
苏东坡也正好借这个机会来看望老师王安石。
酒席桌前,师生相敬如宾,谈笑风生。正当酒兴正浓的时候,王安石站起来严肃的对苏东坡说:“皇上有令,汝由翰林降至黄州团练副使。即日起程,不可怠慢!”元丰三年春上,苏东坡来到了黄州,心情自然不很愉快。他想:仅仅为续了两行小诗,竟遭受贬官,实属冤枉。既然来到了黄州,也只好如此而已。
苏东坡来到黄州,住在一座破庙里。他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在住地侧旁,种上了菊花。九月间,菊花开了,他每天观赏。这倒也好,自然地解脱了自己的几分苦闷。
有一天,苏东坡照旧穿衣起床,出门观菊。他走出门口,只见地上一层厚厚的白霜,北风正呼呼地刮着。窗前的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枝上一朵也不剩了。苏东坡忙问他的邻居道:“黄州菊花为何经不起霜打?一夜之间,竟花落满地?”邻居回答道:“使君所言黄花,系属‘落瓣菊’。”苏东坡恍然大悟。面对落地黄花,十分羞愧,知道自己错了:明明见识不广,学问不多,却自以为是,妄改师诗,多么可笑。他便连忙回到卧室,提笔上书,向他的老师王安石承认错误。
真诚待人,让危机化为乌有
1952年,艾森豪威尔威尔竞选美国总统,年轻的尼克松是他的副总统搭档。
正当尼克松为竞选四处奔波时,报纸却突然报道尼克松在竞选中秘密受贿的丑闻,消息不胫而走,给共和党的竞选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了摆脱突如其来的困境,共和党花费了几万美元让尼克松利用媒体,向全国选民作三十分钟的公开声明。
尼克松此时很清楚:能否澄清事实,取得选民的支持和理解,关键在此一役。而正当尼克松走进广播公司的录音棚,心里做好“毕其工于一役”的时候,又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助选的高级顾问已经决定在他录音完毕以后提交辞呈——这意味着共和党和艾森豪威尔威尔在最后的关键时刻无情地抛弃了他。
走投无路的尼克松惊人地采取了政治史上少有人运用的策略:公开自己的财务状况。
此举使尼克松得到广大选民的广泛同情。接着他又详细地说明自己的经济状况,甚至每天花掉的每分钱都毫无保留地向大众公开。这些每天都发生在每位选民身上的事情,听上去是多么真诚和熟悉啊。这无形中拉近了尼克松和选民们的距离,选民们实在想不出理由不去支持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就这样,尼克松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取得了令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巨大的反响。当他走出录音棚的时候,到处是欢呼声,数以百万的支持者也从各地送来支持和赞扬的问候。
尼克松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也击败了对手的阴谋诡计。若此时他按照常理,对丑闻一味采取消极避让的方式,那么,他只能提前失去大好的形势。
真诚,顾名思义就是真实诚恳。我们生活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追求目标的成功、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是为了自己、他人以及社会谋取更多的利益,三者都是获益者,而不仅仅是其中的一者。
交际的实质是给予和索取。如果在精神上缺乏真诚,别人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你给予的问候、安慰和理解等;如果在物质上的给予,也没有诚意,对方同样不可能心安理得地接受,只能是当作受人恩赐,心中充满了负疚感。这无疑是别人不愿意接受的,这也不是真正的和谐交际。
人的本性是真诚的,虚伪是社会对人性的扭曲,也是个人对社会的一种妥协。但是,也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当今社会,众多虚伪者把社交技巧看成是蒙骗他人为自己谋利的手段,但是,虚伪是绝对经不起时间检验的,事情真相迟早会被人识破。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伟大的总统之一。他之所以能够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能适当地运用幽默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当年,林肯和议员道格拉斯是竞选中的对手。他们曾进行过一场轰动美国的论辩。在这场论辩中,林肯不仅取得了胜利,更获得了“诚恳的亚伯”的美誉,而道格拉斯则被广大听众诙谐地称为“小伟人”。
道格拉斯很富有,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气,他特意租用漂亮的专车,并在车后安放一尊大炮。每到发表演说的一站,他就命令鸣放30响,配以乐队的演奏,整个场面的恢弘,达到美国历史之最。他为了讽刺林肯,他还叫嚣:要让林肯这个乡下佬闻闻贵族的气味。
不富裕的林肯则只能买票乘车,每到一站就只能登上朋友们为他预先准备好的马车发表演说。面对道格拉斯的强大挑战,他以退为进,沉着应战。当有记者问他有多少财产时,林肯机敏地回答说:他有一个妻子,三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一个办公室,室内有办公桌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这些书每个人都值得读一读,……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惟一能依靠的就是广大选民。
林肯之所以能获胜就在于其真诚,林肯的真诚首先是不讲排场,拉近了与选民的心理距离,其次是内容上,谁家都有妻子儿女,他却把他们说出来,称他们是无价之宝,这更加深了选民们对他的情感认同。再次是简陋的、租用的办公室,家具少,书架却出奇的大,这非常符合广大选民们心目中理想总统的形象。如此幽默的自我介绍,谁能不产生心理共鸣呢?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要在话语交际过程中,使对方感受到真实的、而不是虚伪的情感。说话者一定是首先要发自内心的、感情真挚的情感支配。有人说得好:“只有被感情支配的人最能使人相信他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人们都具有同样的天然倾向,惟有最真实的生活或忧愁的人,才能激起人们的愤怒和忧郁。”
1926年,誉满全球的爱因斯坦到美国加里福尼亚州讲学。他忽然产生一个奇怪而有趣的念头:希望见见美国当时红遍天下的电影演员、滑稽大师卓别林先生。
而当卓别林听到这个消息后,一边不停地走着他那八字步,一边寻思:这个大科学家怎么要见我呢?他想要干什么?莫非我身上有什么相对论的奥秘之处,他要研究……?这个相对论的发现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在环球电影制片厂的一个客厅里,他们终于见面了。
卓别林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以家宴的形式招待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在这个家庭宴会上,卓别林作为一个艺术家,不知怎么居然对相对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卓别林对于相对论那深奥的理论感到新奇,但突然又把兴趣集中在这样一个问题上:“相对论是怎么在博士的头脑里产生的?你怎么想起发明相对论的呢?”
卓别林滑稽的眼光落在爱因斯坦的脸上,他一定要当场问个明白。
“还是让我来谈谈发现相对论那段日子的情况吧。”爱因斯坦夫人看了看不知所措的教授,然后讲述了人类科学发生转折的那天早晨的情景:
“博士和往日里一样,穿着他的睡衣从楼上走下来用早餐,但是那天他几乎什么东西也没吃。我以为博士不太舒服,就问他哪儿不痛快,他说:‘我有一个惊人的想法。’他喝完了咖啡,就走到钢琴前,开始弹钢琴。他时而弹几下,时而停一会儿,又记下了一些什么东西,然后,他又说:‘我有一个惊人的想法,一个绝妙的想法!’我说:‘你究竟有什么想法呀?你就讲出来吧,别叫人闷在葫芦里啦。’他说:‘这很难说,我得把它推导出来。’博士又继续弹钢琴,有时停下来用笔写些什么。大约经过半个小时,然后回到楼上的书房里,并告诉我,别让人来打扰他。从此,他在楼上一呆就是两个星期,每天叫人把饭菜送上楼去,黄昏的时候,他出去散一会步,活动活动,然后又回到楼上去工作了。一天,教授终于从他的书房里走下来了,他面色苍白。‘喏,就是这个。’他对我说,一面把两张纸放在桌上,那就是他的举世闻名的‘相对论’。”
卓别林听得入神了,“哐啷”一声,手里的刀叉不由自主地落到盘子里,两只手合起来高速度地搓了几下,眼珠子在眼眶里用力转了几圈,然后对爱因斯坦说道:
“爱因斯坦先生,你的确是位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艺术家。从今天起,就从现在起,你将成为我艺术生涯的朋友!”
卓别林之所以对爱因斯坦有如此高的评价,并且当即要跟他成为艺术生涯里的朋友,就是因为爱因斯坦夫人用感情真诚的、平淡朴实的语言把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前的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否则,卓别林又怎么会从几句朴实的话语中“英雄识英雄”呢。
在夫人的描述中,爱因斯坦的形象是一个不刻板、甚至是很浪漫的一个科学家,他能把理性的科学同感性的音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他也是跟常人一样拼命地钻研,他也会偶尔放松自己的神经,弹弹钢琴,散散心,将在别人看来是枯燥的研究变得很有艺术感。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卓别林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主要还是要归功于爱因斯坦夫人真诚的话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爱因斯坦夫人说:“他那段日子整天魂不守舍,疯疯癫癫的,一会跑楼上,一会跑楼下,真叫人担心……”诸如此类的话,效果肯定会失色很多,至少卓别林不会从她这样的语句中感受到另一个大师的人格魅力。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真诚地对待他人,你就也能收获到真诚。
苛求对方,何时才能“突出重围”
从前,有一位秀才要去处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途经一座比较长的独木桥,到了独木桥之后,刚在桥上走几步就遇到一位孕妇。秀才礼貌地转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桥。孕妇过桥后,秀才上桥继续走,走到桥中间时,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秀才照样转身下桥,让樵夫先行过桥。经过两次折腾,秀才变得谨慎了,等桥上的人走完后他再上桥。眼看就要到桥的另一头了,迎面急匆匆地赶来一位农夫——他推了辆独轮车。
秀才这次说什么也不想再发扬“绅士”风格了,于是,他向农夫摘帽致敬,并说道:
“先生,你看我还有几步就过桥了,您把车倒回去,让我先过去吧。”
农夫却蛮横地说:“你没看我去赶集吗,误了时辰你赔我钱吗?”
二人争执起来。过了一会,河面漂来一叶扁舟,上面坐着一位和尚。他们请和尚评理。
和尚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并向二位“施主”点头致敬。他向农夫问道:
“你真的很急吗?”
“我怎么能不急呀,再晚会我就赶不上集了。”
“既然急着赶集,为什么不给秀才让路,你只要退后几步,他就能过桥,并且你也就能过桥了。”
农夫默不做声。
和尚又转向秀才,问道:
“你为什么一定要他给你让路呢,仅仅因为你快过桥了吗?”
“此前我已经让了许多人了,再让,我的重要事情就完成不了了!”
“你现在不让他就过桥了吗?既然你已经给许多人让了,再让一次又何妨?起码显示出你秀才的风范。”
秀才惭愧得满脸通红。
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谁都免不了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有些人犯了错误也不及时醒悟,甚至不愿承担后果。此时,就需要有人对他们错误的苗头及时予以纠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好的劝导者就是会营造一块“天然麻地”的人。
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自始至终地乐意倾听他人的批评指正。有的人犯错误之后,会为自己寻找种种理由辩护。而从人性来说,即使是极小的疏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经点拨就能坦率地承认。纠正错误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但都不外乎要讲究策略,因地制宜,只要做到这点,我们就能成功地说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