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世纪(3)
当时的人们总是期望情侣们表现出明显的相思病征,因为根据法律规定,“每一位恋人见到自己的情妇时都会变得面色苍白,”“情妇不期而至,真正的恋人总是心脏颤抖,”“真正的恋人永远是焦虑和萎靡不振的牺牲品。”还有,“被爱情俘虏的人总是食不下咽,寝不能安。”
关于如何为真爱保鲜坊间流传着许多箴言,此外还有许多箴言是关于嫉妒这一主题的。“有节制地放肆足以证明一个恋人对另一方怀有严重的怀疑。”这一说法足以证明行吟诗人的爱并不长久。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尚帕涅的伯爵夫人对“夫妻之间是否有真爱”这一问题做出的判决。爱情意味着恋人间的无私赠与,而婚姻则强化了夫妻间的束缚,基于这一事实,这位公正的仲裁者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否定裁决,即夫妻间没有真爱。另外一项广为人知的判决则出自埃莉诺皇后之手。一个情夫向心上人求爱而不得,于是便送去了大量价值不菲的礼物,这位心上人兴高采烈地全单照收。然而,尽管这位情夫如此赞颂她的魅力,但她仍旧对他冷若冰霜,不肯给予半点激励。于是,这位情人便找到了爱情法庭,声称那位女士接受了他的礼物,给了他不切实际的希望。埃莉诺做出了完全有利于这位情人的判决,她认为那位女士不应接受任何爱情信物,否则便要做出相应赔偿。至于那位女士最终是否接受了这位求爱者,抑或是归还了礼物,故事倒没有提及。
埃莉诺所做的另外一桩判决也证明了这些法律的荒谬之处。一位绅士为一名女士神魂颠倒,无奈这位女士却早已心有所属,若不是她的初恋情人,她本乐意对这位绅士的爱进行回报。很快,这位女士便跟自己的初恋爱人结为夫妇。此时,这位绅士依据“夫妻之间没有真爱”这一判决声称,这位女士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回报自己的忠诚。但这位女士辩称自己对初恋的爱并未因婚姻而消失,但是埃莉诺皇后却支持绅士所引述的判决结果,命令这位女士必须给予这位新恋人所期望的回报。
除了常见短篇抒情诗和长篇冒险故事外,行吟诗人偶尔也会触及一些风格迥异的题材。以诗歌的形式制定法律条例,许多吟游诗人都曾尝试过这一不同寻常的壮举。律师成为优秀诗人的例子并不鲜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法律出身的吟游诗人能够从法律中获得足够的灵感,创作出许多情感迸发的长篇作品。道德和宗教格言同样时常以长篇诗作的形式出现。在古老习俗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所谓的“艾森哈门斯”即年轻女士行为规范,更加感兴趣。其中名为《爱之神》的一篇出自艾玛尼斯·德埃卡斯之手,诗人在作品中对一位高贵的伯爵夫人身边的年轻侍女进行了忠告。这位侍女在散步时偶遇诗人,于是便叫住他,请他告诉自己一些行为规则。诗人略带歉意地坚称她的知识一定非常渊博,通晓的常识远超自己十倍之多。后来,他终于打消了顾虑,将自己的智慧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
从他的诗作中我们发现,正是他提出了早睡早起的著名论断,其中还有许多关于洗脸、穿衣、护理牙齿和指甲等细节问题,以及一些关于厕所的秘密。然后他教导自己的学生要遵守教堂规则,举止娴静,不可翻眼吐舌。接着,作者又从教堂转向了餐桌,他详述了关于切肉、以正确的方式传递盘子和正确地进行沐浴的重要细节。“用水来调和酒精永远不会出错。”他用这一极佳的建议为这段插曲划上了句号。后来,他们又在会客室里进行了交谈,提出了许多引发有趣讨论的方法。
吟游诗人不像行吟诗人那样具有极高的天赋,他们常常作为扈从追随行吟诗人左右。这些“万事通”开始作为伴奏者,到恩主造访的城堡去演奏恩主创作的歌曲。但是很快这些人数量大增而且变得独立起来,因此地位也发生了变化,从公开演出者到卑微的街头艺人,到处都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他们无所不能--演唱、演奏乐器、跳舞、模仿各种动物嘶吼和鸟鸣,甚至杂耍一词便因他们而得名。他们过着流浪的生活,时常要带上妻子和儿女,久而久之女性也会参与到表演中来。
吟游少女实际上是英国的一种行当,相较于欧洲大陆,英国毫无疑问给予了她们更好的礼遇和保护。她们是有史以来最浪漫的吟游歌手。她们时常孤身一人流浪全国,勇敢地对抗或躲避路上的危险,偶尔也会与一条宠物狗或一只山羊为伴。她们穿着色彩明快的短装,身上挂满银饰,脚上则蹬着一双皮质的半筒高靴。不论是在城堡和修道院的庭院里,还是在乡村市镇上,她们都能无拘无束。爬上一座小山,她们就能用歌喉和小提琴为所有的绅士和普通人表演。她们常常出现在早期英格兰的浪漫传说中,许多有名的吟游少女都曾留名青史。最有名的一个就是艾德琳,她生活在征服者威廉统治时期,事业十分成功,威廉曾奖赏过她一座庄园。
在亨利三世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吟游少女-玛丽德弗朗斯。她是威廉·朗斯沃德手下的吟游歌手,后者正是亨利二世与菲尔·罗斯蒙德的儿子。威廉发现了她的天赋并对她进行了培养,因此整个文学界都应对他表示感谢。玛丽德弗朗斯很有可能出生在布列塔尼,但她的生活和作品却同英国息息相关。她十分熟悉布列塔尼方言,同时也熟谙拉丁语。她的第一部作品——一组法语短诗-甫一问世便风靡整个英格兰。王公贵族对她的作品给予盛赞,而贵妇和骑士们永远也听不厌她的歌声。这部作品现有12首收录在大英博物馆中,其中关于亚瑟王和圆桌会议的一首可谓美妙至极。这些作品不仅形式新颖,思想深刻,而且表达简洁,叙事凝练,因此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第二部作品中,她将伊索寓言改写成诗歌,既可作为她对恩主的回报,也可看做她对恩主的爱的献礼。接着,她又将爱尔兰作家圣帕特里克的作品《炼狱》从拉丁文译成了英文。
玛丽天赋出众,成就非凡,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吟游少女能够与之媲美。大多数吟游少女四处辗转,或是孤身一人,或是与吟游诗人为伴,满足于平凡的音乐作品。她们有时会带上一头会跳舞的熊,跟着少女一起从头到尾舞蹈,而吟游诗人则一边伴奏一边跳着舞,虽并不轻盈,却也足够华丽。
吟游诗人的技艺愈发经精湛起来,他们的存在逐渐威胁到了行吟诗人的地位。到了13世纪,吉劳特·里吉尔[13]请求卡斯提尔国王阿尔方索十世(Alfonso X)对吟游诗人进行明确划分,为最优秀者授予头衔,避免公众将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同水平低下的乐师混为一谈。国王为此进行了尝试,但收效甚微,因为整个行业逐渐萎缩已经大势所趋。更为神奇的命运正等待着普罗旺斯的行吟诗人。他们用智慧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天主教徒对他们恨之入骨。在后来发生的一场短暂而惨烈的斗争中,这些宗教偏狭分子对他们大肆杀戮,使他们几乎全军覆没。阿拉贡的唐佩罗闻讯前来帮助他的行吟诗人兄弟,结果惨败战死。在他死后,胜利者开始对这些行吟诗人进行虐待、拷打和任意屠杀。行吟骑士们的城堡曾是美丽与欢歌的家园,现在也被夷为平地,行吟诗人的名字也从历史中被抹掉。
注
[1]Ethelbert肯特国王。(译注)
[2]4世纪时居住在荷兰法兰克部落。(译注)
[3]Athelstan英格兰国王。(译注)
[4]Antioch古叙利亚首都,现土尔其南部城市。(译注)
[5]Frederick Barbarossa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译注)
[6]Nibelungenlied德国中世纪唱片叙事诗。(译注)
[7]Wolfram von Eschenbach德国诗人。(译注)
[8]Tannhuser德国传说中的骑士兼诗人。(译注)
[9]Walther von der Vogelweide 1170~1230,德国吟游诗人。(译注)
[10]德国城市。(译注)
[11]行吟诗人,12至13世纪周游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加泰罗尼亚和意大利北部,为贵族表演的诗人或歌手。(译注)
[12]法国皇太子,1349年至1830年对法国国王和皇后长子的称呼。(译注)
[13]Guirant Riquier,通常被称作最后的行吟诗人。(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