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知识的含义与特征
现在转到对知识的研究,首先探讨知识的含义与特征。
1.4.1 知识的定义
知识像信息一样,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和概念,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在工作中为了解决问题、进行决策,需要使用知识;创新则是生成新知识。但是要想对知识做出一个众所公认的确切定义还是很困难的。由于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对于知识的定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说法,同时知识又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下面不妨列举一些常见的知识定义。
中国的《汉语大词典》对知识的解释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成果或结晶”。
《现代汉语词典》把知识定义为“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检验知识的标准。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是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人类劳动产品。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是一种无形资产。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知识是同类信息的累积,是为有助于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抽象化和一般化了的信息。但也有人认为,知识乃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所产生的反应,知识存在于人而不存在于信息集合之中。
在探讨知识管理时,我们认为,可以应用中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做出过的定义:
“知识乃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这是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这个定义有利于日后有关知识管理的讨论,但是它涉及的面较广,必须与后面要阐述的知识性质与特点以及分类相结合来理解。
1.4.2 知识的特征
前面列举的知识各种定义,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知识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不必刻意去追求一种统一的定义,不妨从下面几方面去理解知识的本质。
(1)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获得的有关自然、社会、思维现象与本质的认识的总结。
(2)知识是具有客观性的意识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意识成果。
(3)一般来说,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其中的一部分需要借助于物质载体才能保存与流通。
(4)从静态来说,知识表现为有一定结构的知识对象;从动态来说,知识是在不断地流动中产生、传递和使用的。
最后这一点表明,知识既可看作一种对象,又可看作是一种过程,就像人们对于光的认识,既可以从它的微粒性着眼,又可以从它的波动性着眼一样。也可以这样说:在任何时刻,都有知识存量;在任何时间段内,都有知识流量。
知识作为人类的一种特定的精神产品,具有下列特征:
(1)知识是可以存储的,有一些存储于信息的载体(如书刊、半导体或磁性存储器)之中,有一些存储在人的头脑之中,载体是多式多样的。
(2)知识是可以越过时空传递的,过去的知识可以流传到现在,一地的知识可以传递到其他地方。
(3)知识是可以传播和分享的,一个人掌握了某种知识,不排除其他人也可同时掌握这些知识,而物质产品就不具备这一特征。
(4)知识是可以再生的,具有无限复制扩散的能力。
(5)知识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不存在损耗。
(6)知识具有相对性,某一项知识只在特定的时期内或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特定的对象才是有效的。例如,某一年春节铁路运输的车次安排和售票临时规定之类的知识,只在当年才有效,过期就失去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对某一项知识来说,也有它的生命周期。
这里还有必要对数据、信息与知识之间的区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加以讨论。数据是经过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是事物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等的抽象表示。由于经过抽象,所以数据本身并不具备意义。信息则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是有目的、有意义、有用途的数据。而知识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经过逻辑或非逻辑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形成的经验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