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信息的作用和信息化
信息究竟有什么作用,又怎样对社会产生影响,这是本节讨论的内容。
1.3.1 信息的功能与作用
信息的功能是很多的。不同的信息学科领域对信息功能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下面列举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功能。
1.信息的显示、表述功能
按照信息的基本定义:“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和状态的自我表述”,信息的功能首先是显示、表述事物状态和变化过程。
2.信息的联系功能
通过信息,把不同的对象联系了起来(如不同的计算机通过信息联系起来),或者把主体与认识对象联系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是使主体通过信息与环境联系起来,感受环境的变化。作为主体的生物要想生存,必须适应环境,这首先要获取环境信息。生物的进化在于获得信息的能力增强而获得的信息日益增多。
3.信息的保持(存储)功能
进化到人类,已经不仅能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包括自然与社会的信息,由于信息的可存储性,人已经能对信息进行记忆和加工,以积累经验。
4.信息的可转换和可深加工的功能
信息的可转换和可深加工的功能,使得人类能够在原来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指导新的行动,不仅适应自然和社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造自然和社会。
人类利用信息的上述功能,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使信息发挥出下面这些作用。
1.信息的认识作用
人类通过获取信息来认识事物,最初仅仅是通过自己的感受器官(如肉眼)直接认识事物,后来创造了一些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来获取信息,扩大了认识范围和认识的深度。
2.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作用
信息传播是人类早期的活动之一,没有传播就无法与其他人联系,无法进行人际沟通。社会活动是建立在信息传播和沟通基础之上的。
3.信息的组织作用
任何组织的形成必须以信息的沟通和共识的形成为先决条件,这时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组织成员的协同一致,而信息起到了导向和指引作用。一个系统的组成可以是外界组织的,也可以是系统自组织的,两者都需要信息发挥作用。
4.信息的控制与管理作用
控制(无论是人工控制还是自动控制)和管理具有共性,都是有目的的干预。要想实施控制或管理,必须了解对象的情况,这要依靠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当需要采取行动时,需要通过信息来协调各部分的动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发明了许多信息工具,创建和发展了信息技术,在以下四个方面扩展了人的信息处理能力。
(1)在获取信息方面:单靠人的信息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器官来获取信息是有局限性的,后来发明了许多感测技术工具,扩展了人的感受范围和深度。
(2)在传递信息方面:单靠人与人之间的口头联系范围也太狭窄了,一些通信工具的发展和广泛利用,缩短了空间和时间的距离,原来需要长久才能到达的信息变得瞬间就可以传递到。信息使得人们感到世界变小了,感到时间变快了。
(3)在加工信息方面:在记忆、联想、分析、综合、判断和决策等方面,单靠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无论是速度和深度也都是太低了,像计算机这类工具的发明大大扩展了人的某些智力活动能力。
(4)在施用信息方面:人的效应器官(语言用口,行走用脚,操作用手)都有一定限度,而基于信息的控制技术可以扩展这些能力。
所有这些信息工具的发明使得人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得到很大的支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使社会的信息化得以实现。
1.3.2 信息化及其影响
所谓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速现代化进程,使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也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在工业发达国家,一般都把信息当作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技术:
(1)感测与识别技术。它的作用是扩展人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功能。它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信息识别包括文字识别、语音识别和图形识别等。
(2)信息传递技术。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转移。各种通信技术都属于这个范畴。广播技术也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技术。
(3)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处理包括对信息的编码、压缩、加密、分析和变换等。在对信息进行处理的基础上,还可形成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决策信息,生成知识。信息的处理是依靠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卓越功能完成的。
(4)信息应用技术。这是信息过程的最后环节。它包括控制技术和智能支持技术等。其中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两大支柱。
为了推进信息化,需要发展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一般指以信息为资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信息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以及对信息进行收集、生产、处理、传递、存储和经营活动,为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提供有效的、综合性的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行业。信息产业包括信息装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
信息化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物质和能量为经济结构的重心,向以信息和知识为经济结构的重心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采用现代技术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各领域,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力。
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新世纪的战略任务,并采取了许多重要措施:
(1)着眼于总体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制定统一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引导和指导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
(2)组建高层次的信息化协调和管理机构,强化政府对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组织协调功能。
(3)调整原有的政策法规,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为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4)及时发布信息化的项目指南,对企业投资进行信息指导,并加大基础性、关键性和引导性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化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很大进展。无论是信息装备制造业还是信息服务业都已形成规模。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又面临着紧迫的挑战和不利因素。如果能够牢牢地把握信息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就可以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
要建立的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下面六个要素:
(1)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国家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国家信息网络。国家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互联网,遍布各地,现在要逐步做到网络无处不在。
(3)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是指要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这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效益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4)信息科学技术和产业。这是中国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建设要立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国产装备,这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的需要。
(5)信息化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队伍,以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人才队伍对其他各个要素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需要建立一个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保障国家信息化的快速、有序和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不少发达国家信息的增长率均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同时又在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传统经济的模式正在被新经济的模式取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在更大的领域中展开,整个经济正在进入知识经济阶段。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大推动了经济和社会发展[4]。信息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令人瞩目。电子商务的问世,直接映射出信息化对世界经济的贡献。20 世纪70 年代电子商务初露端倪,表现形式仅为企业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20 世纪90 年代,逐步发展为实时交易。21世纪初,已经达到面向对象综合应用这一较高水准。迅猛发展的全球手机与移动通信产业,在新的信息应用技术催化下,派生出有别传统经济的另类信息经济市场。在互联网基础上正在建立所谓物联网,不但使人与人之间通过网络进行联系,而且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也建立了联系,对人类的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信息化给世界政治带来的冲击具有全球性。信息的网络化状态,突破了传统意义的疆界限制。任何信息只要能被送上互联网加以传播,便可引发全球的关注。信息时代是网络民主的时代,通过互联网,网民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真正的社情民意,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信息化的制胜效用在战争实践中得到验证,已经深深触动了世界各国。不少国家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军事信息化的步伐。
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对传播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所起的变革作用或影响极其巨大。这一点在学习和教育领域表现得格外突出。电子化的学习手段和网络化的远程教育,给人们提供了广泛汲取知识的自学习方式和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受教育途径。网络化与虚拟化、公开化与国际化、自主化与多样化,已经成为当代历史进程中全球教育发展的三大趋势。
对于个人而言,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已经使人们不仅感受到“手的延长”,甚至得到“脑的扩展”。信息技术多样化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得到普及。信息设备的硬件成本不断降低,使之广泛进入家庭,正成为人们顺手可得的随身工具。在它的支持下,人类个体的创造潜能获得从未有过的激发和最大程度的释放。普通人单凭一台计算机也能很好地发挥出自身创造性,并通过打印机、移动式存储设备或随处可及的网络系统,把个人创造成果广为传播,以实现自然人个体对整个人类社会物质及精神财富积累过程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