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鄂伦春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服饰习俗

鄂伦春族以打猎为业,衣食所需均从动物身上获得,食肉衣皮是鄂伦春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特色。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他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兽皮加工技术,还创造了毛皮服饰文化,装点了自己的生活。

熟皮子工具

皮张加工:鄂伦春族妇女能熟狍、鹿、犴以及猞猁、灰鼠等各种粗细毛皮张,他们熟皮子的工具有:“乌”(环形带刃,有木柄),是在长约30厘米的木棒上安装一个铁圈,圈外带刃,用它刮掉兽毛、兽皮和污垢。“克得烈”(带锯齿的工具)、“毛丹”“乌”“毛克得烈”(不带锯齿的弧形工具)这几种工具各有不同的分工,“毛丹”和“乌”是用来刮的,可以将皮板上面的血丝和肉皮以及污垢刮掉。“克得烈”是用来鞣的,刮干净的皮子用它反复地鞣,使皮张变软,富有弹力。

熟皮方法:首先把兽皮抻开晒干后,把鹿皮、犴皮皮板上的肉丝刮掉,然后把捣烂的犴肝或狍肝喷上点水焖起来就可以。主要是为了让它柔软以后好用“克得烈”熟皮工具把外面的毛刮掉,再用“毛克得烈”反复揉搓,皮子很快就软了,最后用朽木把皮子熏一熏,这样以后再沾水就不会发硬。

熟皮子 摄影:关红英

鄂伦春族妇女从小在家里跟母亲学习熟皮子,因此妇女普遍都会,各种皮张熟得既快又好。一张比牛皮还厚还大的犴皮,她们两三天就可以熟好。狍皮等小皮张,一天就可以熟三四张。

熟好的皮张都非常柔软。过去这些皮张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衣着和被褥等生活用品。

鄂伦春族的服饰,有皮制和布制两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鄂伦春族服饰因季节、性别不同而不同。狍皮服饰款式、花样均比犴皮、鹿皮多,因为狍皮不仅柔软、实用,而且还便于加工制作。

鄂伦春族人根据不同季节猎取不同的动物,并制作不同的饰物。冬季狍子皮厚、毛长且密度大,人们去猎取并用其皮制作“狍皮大哈”、狍皮被褥等,用来御寒,是冬季最佳的防寒用品。而在夏季,狍子皮薄毛短,其颜色为栗红色。用这样的皮张做短外衣和套裤穿,既轻巧又耐穿。

一、皮衣袍

鄂伦春族服饰主要以毛皮为材料,尤以狍皮服饰居多,这是由于他们长期从事狩猎的缘故,野兽是他们的衣食之源。另一方面,大、小兴安岭处于寒温带,冬季非常寒冷。由于四季冷暖时序的更替,动物的毛色变化和兽毛的长短疏密厚薄随之变化。以狍子为例,冬季毛色为灰褐色,绒毛厚而且长,保暖性好,适合制作冬季服饰。春秋季毛色为栗红色,比冬季的毛短,比夏季的长,适合制作春秋季服装;夏季毛色变成红色,称为“红杠子”,毛短皮薄,比较凉爽,适合制作夏季服装。毛皮服饰保暖性能强,能够有效地抵御寒冷空气的侵袭。因此,毛皮服饰深受鄂伦春族人民的喜爱。

鄂伦春族毛皮服饰很讲究,具体表现在:一是鄂伦春族男女的服饰有严格的性别差异。男人不穿女人的服装,女人亦不穿男人的服装;二是服装在季节上的差异很大,由于季节差异和款式的不同,所选毛皮质料也不同。鄂伦春族在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狍皮:冬天穿大毛皮袍,夏天穿“红杠子”短衣,春秋穿着毛皮袄,各有考究,风格各异。

(一)男装

男式皮衣 摄影:宏雷

男式皮袍:“狍皮大哈”,鄂伦春语称“苏恩”,这种袍子带大襟,有开气,男式袍皮衣镶着边。与女装相比较,男服装饰比较朴素,在衣襟上、袖口镶有薄皮贴边,贴边是为了衣襟既不磨损也不变形,还有装饰美观的作用。皮衣的领口是用皮条包边的一个领口窝,领子是活的,根据需要可以取舍,领子是用水獭貂皮等细毛制作,是立式毛领,既舒适又暖和。男式皮袍有两种款式:一种是打猎穿的短至大腿上部的皮袍,另一种是平时生活中穿的长至膝盖上下的皮袍。皮袍有冬季和夏季之分,冬季的皮衣用冬天打的狍子皮制作,因为冬季的动物皮毛又密又长,非常保暖,做成的衣服松软暖和,穿起来绵乎乎,看起来别有一番魅力。夏季皮衣用夏季打的猎物皮毛制作,为了便于骑马和行动方便,前后襟均有开衩,腰间扎黑色的带子。纽扣以前用兽骨制成,后来多用铜扣或皮子拧成扣儿。“狍皮大哈”“苏恩”,正反都能穿,主要用于防寒保暖,也有一定的伪装作用。袖口以及脖领周围都绣有花纹及不同的图案,较为华丽。

皮坎肩:鄂伦春语称“得和力”,多用秋季的狍皮制作,无袖秃领,对襟,用皮条绳盘扣子,衣领边和袖子边镶黑边或绣上图案和花纹。

皮坎肩

短皮袄:“红杠子”

短皮袄:鄂伦春语称“卡里那”,也叫“红杠子”,夏季、春秋穿的皮衣,是用夏季打的狍子皮制作的,毛短皮薄为红色,故称此毛皮为“红杠子”。红色的毛很漂亮,如要下雨便可把衣服的毛面翻在外面防雨。短衣袄有对开式衣襟和侧开式衣襟。用之做春秋装或夏装就不会感到太热,既防水,抗湿,又保暖,还有一定的伪装作用。

猎装

皮裤:鄂伦春语称“囊色额刻”,有冬季和夏季之分,冬季的皮裤有毛,夏季的是去掉毛的皮裤,如旧式棉裤一样。皮裤腿下有一个小开口,两侧有皮带子,穿时裤脚合身,用皮条系上,冬天在外面套上皮套裤,既结实保暖,又不损坏皮裤。

套裤:鄂伦春语称“阿拉木苏”,是只有两条半截,不相连的裤腿,像皮筒。没有裤裆,上边斜口,下边齐口,上面分别钉有带子,穿时分别套在左右腿上,系在腰带上以防套裤脱落。皮套裤分不同季节,冬季是毛皮的,夏季是无毛的皮套裤。冬季的皮套裤毛在里皮在外,有染黄色的皮面的,裤子上、下口都用皮条包边,并有装饰图案。套裤是用狍皮或鹿皮缝制,一般套在皮裤外穿。鄂伦春族猎人都有穿套裤的习惯,既起到了保暖的作用,又不易把好裤子磨坏,而且在削兽皮的时候又能防止兽血溅污裤子,起防护抗磨的作用。

套裤

皮背心:男式皮背心有正面对开衣襟和侧开衣襟,无领式的,领口、袖口和衣下摆都有相同装饰包边。衣襟如果是正开襟,衣摆两侧有小开衩,如果是斜开襟,衣的下摆前后开衩,背心是短衣,开衩是为了装饰,从而更美观。

(二)女装

女式皮长袍:鄂伦春语称“阿西苏恩”,与男式“苏恩”皮长袍基本相同,是用冬季狍皮做成,一般为大襟,女式长袍比男式稍长,没及脚面。皮袍非常讲究装饰,不仅在襟边、袖口等处镶有精美的薄云字边,在前襟、衣襟、衣袖、双肩等处都绣有各种花纹,但老年妇女们穿的皮袍只镶边不绣花,着色也淡。长皮袍的前后胸都有横条装饰,这是皮料长度所限而进行拼接的缝,为了美观再缝上有造型的黄皮条进行装饰,使女式长袍的样式更加丰富,装饰变化更加多姿多彩,鄂伦春族人穿上皮袍之后都要系上腰带,男子多系皮带,年轻妇女多扎黄、紫、蓝等颜色的布腰带,老年妇女多系素色的腰带。

女式皮长袍

女式皮长袍 摄影:宏雷

女式短衣:无领夏季皮衣,是用红杠子皮制作的短衣。女式短衣是以黑皮边为主,使领、襟、摆、袖、衩的装饰更加突出,更加精彩。

女式短衣

皮坎肩或皮背心:鄂伦春语称“得和力”,是由狍皮制作的,毛面朝里,皮面朝外,是无领式背心。女背心的样式比男子背心样式漂亮,装饰的部位多,面积大,领口和衣襟上都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和花饰,皮边都有包边,既能防止皮边的磨损和变形,又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

女式皮裤:女式皮裤比较长,且稍瘦些,皮裤的两侧都镶有云字边花纹。根据女性的生理特点,女式皮裤在腰部的两侧需要开衩6~7厘米长,裤腰分为前部分和后部分两片,前片较高于后片,连带出保暖的肚兜。肚兜上端有带子固定在脖子上,腰后片的两角缝有带子,系在前面腹部固定拉紧。在需要大小便时解开两边的开口即可。女式的皮裤穿戴时,脚下要穿毛皮长靴,如果上山劳动,皮裤外面要穿上套裤,起到保暖和保护的作用。

女式皮衣 摄影:宏雷

(三)童装

童装 摄影:顾德清

妇女儿童服饰 摄影:顾德清

小孩的皮袍与大人的样式大同小异,装饰较少,结构也比较简单。小孩的短皮衣也是用狍皮制作,对开式衣襟,皮板面向外,鹿毛皮翻领,袖口、衣大摆也都是鹿毛皮翻边,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后下摆有开衩,开衩上有个简单的装饰图案。小孩的皮衣比大人的结构和做工简单,保暖性较好。

小孩子皮坎肩:鄂伦春语称“小得和力”,是用小狍崽皮或小鹿皮制成的,皮子上的白点均保留了下来,孩子们穿上,其状十分可爱。

二、帽子、手套、靴鞋

鄂伦春族人戴的帽子主要是狍头帽、猞猁帽、毡帽等。

(一)帽子

狍头帽 摄影:宏雷

女士帽子 摄影:宏雷

巴力帽 摄影:孟松林

狍头帽,即“灭塔哈”,是用完整的狍头皮缝制而成的。在剥狍头皮时,要完整地保留耳、鼻、眼等部位,甚至连角也要保留下来。这样缝制成的狍头帽造型独特,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适宜于狩猎生产的特点。狍头帽不仅可以御寒,而且还能以假乱真,起到伪装作用,易于接近野兽,缩短射击距离,从而提高狩猎射击的命中率。

猞猁帽

帽子,即“阿温”,有狐狸皮、猞猁皮、狍皮三种,呼玛河流域的人冬季均戴猞猁帽,其式样和东北地区冬季普遍戴的狗皮帽子、羊皮帽子相同,有尖顶和平顶之分。上面的帽盔是用布和棉花做的,两只长长的帽耳吊以兽皮,热时将帽耳卷起,冷时将帽身放下,新中国成立以后绝大部分的鄂伦春族人戴的是这种帽子。

巴力帽是男子和儿童喜欢戴的一种帽子,用棉布做的尖顶“巴力”帽,这种帽子的后檐一直垂到两肩和后背上,遮住整个头部和后颈部,既能遮日晒又能防蚊蠓叮咬。

妇女一般喜欢戴猞猁皮帽子,或戴吊有皮毛、绣有花纹的毡帽。毡帽也是冬季戴的女式帽子。四耳皮帽,前后耳小,左右耳大。毡帽的顶端多缝有红绿色的穗子,附在帽子后面,十分美观。

(二)手套

鄂伦春族人所戴的手套有开口手套、五指绣花手套、手闷子等多种,均是用狍皮、鹿皮、犴皮制作的,其中,五指绣花手套及皮闷子是典型的代表。

绣花手套:鄂伦春语称“沙日巴黑”,即五个手指的,是用秋冬季小毛狍皮制作而成的。手指背及五个手指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很漂亮。有时妇女们也用犴、鹿皮当面,绣上花,里边用猞猁或灰鼠皮,也很暖和美观,手套装饰特点,手背部有一个主花,指背部的指手节上都有小装饰图案,图纹间用彩色驱动变化的装饰线把每个单独的花纹边接在一起。

绣花手套

皮手闷子:这种手套很像运动员的拳击手套。其前半部分是用带厚毛的狍皮做成,缝成半圆形,与大拇指分开,并在手腕处留口,其后部分是用薄狍皮缝成筒状套,长到肘部,其口部穿有皮绳,戴上后抽紧皮绳就可以系在肘部,手腕处的开口,便于开枪或干活时自由伸手,既能防寒又保暖,皮手闷子的表面镶有黄、黑色图案,既美观又大方。

皮手闷子

(三)靴鞋

鄂伦春族所穿的鞋子有“其哈密”“奥路其”“温得”等多种。

1.狍腿皮爪子鞋

“狍腿皮靴子”鄂伦春语称“其哈密”。多由狍腿皮拼鞋面靴帮,用鹿皮或犴皮做靴底,男女均可以穿。“其哈密”轻巧保暖,便于在冰天雪地里穿行,走起路来声音又小,是狩猎生活的理想鞋具。鄂伦春族人穿“其哈密”时,里面要穿上狍皮袜子,并垫上乌拉草,这样再冷的天也冻不坏脚。

2.单鞋

鄂伦春语称“奥路其”,是面靿皮底的鞋子,夏天穿的,靴底用熊皮或野猪皮。靴靿是多层布面纳的,鞋面绣图案,内絮少许乌拉草以防硌脚。

3.长腰靴子

皮靴:鄂伦春语称“温得”,是冬季穿的皮靴,是用鹿、犴的下腿皮制作的。样式同“其哈密”,但比“其哈密”的靴靿高。每双“温得”需用犴的下腿皮八条,鹿的下腿皮九条,下雪天穿这种鞋可防雪进入鞋里。

狍皮鞋

单鞋

三、烟荷包、背包、香包

(一)烟荷包

烟荷包,是鄂伦春族男女的主要配饰物,别于腰间,内装烟、火镰等物。烟荷包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形状各异,有长方形、葫芦形等。鄂伦春族的烟荷包非常精致,有绣花和不绣花之分。绣花的烟荷包是用面料、呢子料制作,上面绣有美丽的云字卷等图案,色彩艳丽,非常漂亮。烟荷包的底部往往缀以装饰性的皮穗或绒穗,佩在腰间,既实用又耐看。由于鄂伦春族人喜欢吸烟,因此均随身携带烟荷包。出于美观的要求,烟荷包做工越来越精细,以至于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品。兽皮烟荷包有用犴腿皮,狍腿皮和水獭皮制成,多是毛朝外,烟荷包的实用价值转向装饰价值,发展到精美的绣饰品时,显示了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

烟荷包

(二)皮包

绣花背包

皮包:即“卡皮”,是装一些大件东西,是用狍、犴、鹿腿皮拼接而成的。一件卡皮需用狍腿皮20个或犴、鹿腿皮10个。这种皮包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最有特色的是“卡皮”上皮毛图案,它是鄂伦春族妇女利用动物皮毛的自然色泽,经巧妙搭配对制而成。如用黑色的熊皮和白色马皮、兔皮;黄色的鹿皮和狍皮,棕色的犴皮,棕灰色的野猪皮等,图案错落有致,色彩协调明快,中间部位有的还用彩线绣成象征意义的图案。整个“卡皮”朴拙中显华贵,粗犷中有精巧,蕴涵着鄂伦春族妇女热爱生活以及勤劳智慧的审美心理。

皮毛背包:鄂伦春语“卡皮参”,是鄂伦春族人的主要配饰之一,背在身上,里面可装些零杂物,男女通用。大“卡皮参”专门用来装妇女的贵重衣服。

皮背包“阿拉恩开依”多为姑娘结婚的嫁妆,一般用狍腿皮拼制而成,因狍腿皮皮薄毛短,也可以用带毛的小猪皮、獾子皮制作,还可以用黑、褐等几种不同颜色的皮子拼接而成。背包均呈方块形,制作起来较复杂,拼得时候不仅要严丝合缝,而且要注意美观,纹理顺畅,使自然形成的几何图案美观和谐,让每一件背包都成为一件漂亮的工艺品。包上美观的图案或花纹是刺绣或用皮板剪出各种图案绣上的。

皮毛背包

绣花背包:是绣花工艺品,彩布加彩绣,运用不同色调面料相间拼接,形成有一定规律的色彩绚丽的特色背包。

香包:是女子的配饰,是用兽皮或布制成的,呈苹果形或蝙蝠形,上面用一条带子敛口,内装香料,闻之非常香。

(三)烟口袋

烟包:鄂伦春族人喜欢吸烟,烟口袋或烟包是鄂伦春族人必用的烟具,即使妇女也不例外。鄂伦春族人所悬烟具除了烟荷包、烟口袋外,还有烟袋、火镰等物,均系挂在烟荷包或烟口袋的旁边,别在腰带上。烟口袋是用鹿爪皮制作的,能装三四斤黄烟,用此装烟,既能防潮又便于携带,是理想的装烟用具。

四、生活用品

(一)狍皮被褥

鄂伦春族的被褥均是用兽皮制作的,制作被褥的皮张多选用狍皮、鹿皮、犴皮、狼皮、熊皮等,缝制被褥用鹿、犴筋或马尾线。

狍皮被

狍皮被,即“乌拉”,是鄂伦春族猎人冬季出猎必备的寝具。狍皮被是用冬季的狍皮制成的,其毛多且密。狍皮被分两种,一种是用9~10张狍皮制成的,也叫双人被,如一般棉被;另一种是直接缝制成筒状,如睡袋,这种是单人被,供野宿用,是猎人出外打猎必不可少的装备。它形似口袋,毛朝里,睡时人钻进去,仅露出一个脑袋,史书上称之为“囊”。史料载“呼伦贝尔,布特哈,兴安各城,每以狍皮置为囊,野外露宿,全身入囊,不畏风雪”《黑龙江述略》卷六。狍皮被既保暖,携带又自如。猎人出猎时,将皮被扎成小小的长方形被卷放在马背上,晚间宿营时,随便席地铺放钻入皮被里即可入睡,即便是三九严冬,也依然会使人睡的暖暖和和,难怪直到目前为止鄂伦春族猎手们仍然那么酷爱狍皮被。

皮褥子,用狍子、犴、鹿后背脊皮做成的,狍皮需3张;鹿、犴皮需1张半。还有的将狍腿皮子熟好后一张一张地合起来做褥子,需用130条左右的狍腿皮拼接而成,并且要拼对出各种花纹图案,褥子边还镶上耐磨的獾子皮等,做成的皮褥子古朴美观,极有特色。这种褥子由于面幅大,因而都是室内铺用。

狍皮褥子、狍皮被

熊皮褥子,要刮去油脂之后才能铺用,但熊皮褥子只限男性铺,严禁女性铺用。

狍皮被和熊皮褥子隔凉又隔潮,保暖性好,因而即使铺在雪地上睡觉,也不必担心受潮着凉。是游猎民族席地坐卧不可缺少的东西。

(二)袍皮围子

狍皮围子,鄂伦春语称“额伦”,是“斜仁柱”上用的覆盖物。它是用夏季狍皮(红杠子)制成的。一般是由20~30张狍皮缝制的,多呈扇形。如果用犴、鹿皮则需三张。一个“斜仁柱”需缝两大块“额伦”,“额伦”上均绣有或镶有各种花纹图案,还要缝上一些穗子,非常漂亮,可以说整个“额伦”就是件精美的艺术品。一个“斜仁柱”需要“额伦”皮围子两块大的,两块小的。

皮门帘,鄂伦春语称“乌鲁克布吐恩”,是用狍、犴、鹿的背脊皮做成,狍皮需3张,鹿、犴皮需1张半。是“斜仁柱”冬季门上使用的皮帘子。有的皮门帘上也有图案。

皮口袋

皮口袋,鄂伦春语称“孟格力”,是用犴皮、鹿皮或兽腿缝成的,可以装肉干、粮食、餐具等物。出猎或搬迁时两个皮口袋连在一起驮在马背上,很方便,不仅能装载许多东西,而且还抗刮耐用。

小皮口袋,鄂伦春语称“乌塔汗”,用狍皮或鹿、犴头皮做成的,能装肉干、干野菜、粮食等物品。

五、布衣袍

到了近代,随着商品交换的开始,具有各种花色的布匹、绸缎等逐渐输入到鄂伦春族居住地区,鄂伦春族人的服装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布衣服有的是买现成的,有的是买面料自己缝制。夏季,无论男女都喜欢穿布长衫,鄂伦春语称为“参姆杈”。

(一)男装

男式长袍

男式长袍 摄影:葛晓华

男式长袍与狍皮长袍差不多,长衫均镶有云字边,在领围和袖口和开衩等处还要绣上各种花纹。为了方便,男式长裤前后开衩。男子有在长衫外面穿上“乌勒布(马褂)”和“得贺里(坎肩)”的。还有的穿一种“汗达呼”的布小衫。穿长衫时还要扎上一条布腰带,并根据年龄选择不同的颜色,年岁大的扎素色的。青年男女则喜欢扎颜色鲜艳的腰带。也有穿绸缎的,但一般是在过年或串门、外出时才穿。

(二)女装

女式长袍 摄影:赵晓澄

女式长袍和男式长袍基本相同,用彩色棉布和柔软的丝绸制作,样式比较复杂,色彩艳丽,装饰丰富,在衣领、袖口、开衩处镶有美丽的装饰图案,既保留民族服装特色,又运用丰富多彩的现代纺织面料和琳琅满目的装饰花边。

(三)童装

少年儿童服饰与成人的样式相同,是参照成人的样式制作的。

儿童服饰

少女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