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精通成功口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分寸有度,把话说得滴水不漏

第一节 什么都说不如不说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谨防祸从口出。比如,一时口没遮拦,讲了不该讲的话,使得对方没面子,从此怀恨在心;比如话说得太满,被人抓住了把柄,害得自己一时下不来台;再比如,话没有说清楚让对方产生了误解,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可见,讲错话常常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何掌握分寸,把话说得滴水不漏,就成了语言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大嘴巴”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会受欢迎,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大嘴巴”会严守秘密,而每个人都不想多生是非。

口无遮拦危害无穷

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一条高速公路通车,第一位通过的司机将获1000元奖励。凌晨,警察拦下第一辆经过的汽车。

警察表达了祝贺,并将奖金交给开车的丈夫,随口问道:“你将如何使用这笔奖金?”

丈夫:“哦,我将马上去考一个驾照。”

旁边的妻子忙说:“警察先生,别听他的,我丈夫喝醉了总是胡言乱语。”

坐在后排、耳聋的老母亲忍不住抱怨:“瞧,我早说过偷车要被逮住的。”

笑话里的丈夫和妻子、母亲就因为口无遮拦暴露了没驾照、酒后开车、偷车等种种罪行。虽然这是一个反面教材,但是从中我们也能总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分,不要口无遮拦。

古人一贯提倡出言谨慎,君子从来不会口不择言。那些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人,是没有交际意识、没有修养的表现,在交际中不会受到他人尊重。只有三思而慎言的人,说话才有真水平。所以,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适当,管好你的嘴巴,以免祸从口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大嘴巴的人,遇到事情该说的、不该说的他都要说出来,所以,不管他到哪儿,总是被人赶走。这样,他变得一贫如洗,无处栖身。

后来,他来到一座修道院,指望着能被收容进去。修道院长见过他问明了原因以后,觉得他也挺可怜的。于是,把他留在修道院里安顿下来。修道院里有几头牲口已经不中用了,修道院长想把它们卖掉,于是,他就叫这个人把两头驴和一头骡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当有买主来询问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在买主面前一通说:“尾巴断了的这头驴很懒,喜欢躺在稀泥里。有一次,长工们想把它从泥里拽起来,一用劲,拽断了尾巴;这头秃驴特别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们就抽它,因为抽得太多,毛都秃了;这头骡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干得了活儿,修道院长就不会把它们卖掉啦!”可想而知,这几头牲口一头也没卖出去。这个人再一次被人赶走了。

“大嘴巴”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会受欢迎,因为没有人相信一个“大嘴巴”会严守秘密,而每个人都不想多生是非。

话多容易出纰漏

在现代这个商业社会,更是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以下这则故事可以引以为鉴。

保罗是美国鼎鼎有名的大亨,资产超过10亿美元。某年,他与商业伙伴约翰从纽约飞到中国某大城市,准备在那里投资建厂,因此,他需要寻找合作伙伴。经过多方努力,三天后,保罗终于坐到了谈判桌前,和他谈判的是我国某一大型企业的领导。这位领导之所以能坐到谈判桌前,就是因为他的精明能干和通晓市场行情的本领令保罗颇为欣赏。特别是当保罗听了这位领导对合资企业的宏伟设想后,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合资企业的光辉前景。可是正准备签约的时候,忽听这位领导又颇为自豪地侃侃而谈道:“我们企业拥有2000多名职工,去年共创利税700多万元,实力是绝对的雄厚……”

听到这儿,保罗立刻停顿了一下,他暗暗地掐指一算:700万元人民币折成美元是100万左右,一个2000多人的企业一年才赚这么点儿钱;而且,这位领导居然还表现得十分自豪和满意,看来合作以后这个企业肯定会令保罗非常失望,因为离自己预定的利润目标差距实在太大了。还好合同还没有签,于是,保罗决定立即终止合作谈判。

这次合作谈判的失败就在于国内企业的领导多说了一句话,他本来的意思是想坚定保罗签约的决心,对以后的合作放心,没想到事与愿违,多说出的话自暴其短,让大客户白白溜走。

嘴边没有把门的,有很多害处,相信有许多人都在这方面吃过亏,所以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都要在脑子里面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数。如果什么话都说,还不如闭紧嘴巴,什么都不说。

直言也应有分寸

有一则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一位长得略胖的妇人一进服装店,售货小姐就对她说:“大娘,你太肥了,我们这里可没有你能穿的衣服。”

这位太太正想反驳,小姐又加了一句:“你不用自卑,你这么老了胖一点也没关系。”

这位妇人气得七窍冒烟,找到店里的老板娘告状:“你们店里的人怎么回事?怎么我才进店,就被她说成又胖又老。”

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说:“实在对不起了!我们这店员是刚从乡下来的,特别不会说话,但是人不会撒谎,她说的都是真话。”这些话无疑对妇人是二度伤害,她当场晕了过去。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性格是心直口快,没有城府,从不拐弯抹角。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很受欢迎,因为人们觉得他率直,交往起来很轻松,可是大多时候这样的人却很让人头疼,因为他总是无意中伤害别人,常常把人弄得下不来台却毫无察觉。说话直来直往的人可能要辩解说自己只是习惯说真话,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这样讲话确实让人恼火,这样的人也让大家纷纷避之不及。

第二节 犯忌的话不要讲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要谨慎。说话的时候,一定留心不要说到对方忌讳的事情上了,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小家贫如洗,他少年放过牛,讨过饭,做过和尚,结交了一帮穷朋友。做了皇帝后,他很怀念过去的穷朋友,总想找机会与他们叙叙旧。

有一天,他的一位儿时伙伴听说了,赶紧从乡下赶来,一直跑到皇宫门外,要求求见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很高兴,吩咐传进来。那人生怕朱元璋忘了自己,一见面便指手画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几个小伙伴实在饿得发慌,就躲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都洒在泥地里,你只顾顺手从地上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卡住喉咙。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子一口吞下,才把草叶子顺进肚子里去……”

堂堂九五之尊,被当着百官的面暴出以前的窘事,朱元璋怎么会不生气?他没等那人说完,就喝令左右:“哪来的疯子在这胡说八道,给我轰出去!”这位皇帝的穷朋友没有掌握说话的方式,不懂得人情世故,触动了朱元璋的忌讳,结果落得个被轰出去的结果。

而另一跟人听说了此事,也来见朱元璋,他进来后就下拜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同样一段往事,此人却说得动听、含蓄,让朱元璋心里很高兴,他不由得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乐共享、有难同当的情景,心情很激动,而且从这人的说话也可以看出是个识时务的家伙,所以,立即下令封他为御林军总管。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的说法,传说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是逆向生长的,万一不小心被触摸到这些逆鳞,再温驯的蛟龙也必定变得暴怒。

其实,人的身上也都有“逆鳞”存在,即使性格再好的人也不例外。只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来去自如,左右逢源。

避开犯忌的字眼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很讲忌讳的国家,比如,名字不能同当政的皇帝相同或相近,凡是遇到忌讳的词儿,要想办法把它变一变,用别的词儿来代替,这就叫避讳。虽然现在需要避讳的内容少了很多,但是还是有一些习俗需要注重的,例如,大年初一不能说病、死、破、败等不吉利的字眼,喜庆的场合不能说丧气话,也不能在别人悲痛的时候说喜庆的话,否则会使当事人心里别扭,甚至恼怒。

某山区有个老太太去世了,亲属们一起商量操办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要土葬,但是现在土葬已经不合时宜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看法。老太太的大孙子说:“这样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儿,我看烧掉最好,省钱省事!”这番话大家听得十分恼火,恨不得上去打他一巴掌。本来老人去世就是一件悲痛的事,他还要上来就什么“死了”、“埋掉”、“烧掉”、“尸体”之类让人难以接受的字眼,最后还说了句“省钱省事”,显得自私无情不懂世故。

这时候,二孙子上来说道:“奶奶走了我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子里得赶紧料理才行。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现在已经不行了,我看还是赶紧火化好。我是晚辈,只是提个建议请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长辈们拿比较好!”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在情在理,而且刻意避开了一些犯忌的字眼,大家听得自然舒舒服服,长辈们也愿意听从他的建议,把老太太火化了事。

避开禁忌的话题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话要谨慎。说话的时候,一定留心不要说到对方忌讳的事情上了,否则,后悔也来不及了。因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了,即使事后解释,也无法完全消除对方心灵上造成的创伤,难以完全挽回影响。如果因为说话不顾忌讳而多招冤家对头,那更是不值得了。因此,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留神,不要触到对方的忌讳。

每个人都有不愿让别人知道的秘密,每个人也都有不愿别人提起的忌讳,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与人们愉快地交谈,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给其他人造成不快,导致大家不欢而散。

谈话中有一些普遍的禁忌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去和谐的气氛,产生不良效果。

(1)健康状况。除非是熟识的亲友,不必多谈对方的健康问题,很可能勾起对方的愁绪。

(2)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党派等易引起双方对立的话题。

(3)个人隐私。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另外,对钱等涉及个人收入的一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4)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对方提起他所遇到的不幸,例如他的亲人生病或是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5)一些不同品味的故事。一些低级趣味的笑话,在房间内熟人之间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第三节 得饶人处且饶人

你把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死战到底。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这并不是我们与人交谈的目的。

留有余地皆大欢喜

有句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应该控制攻击的力度,不要一棍子将人打死,一句话把人噎死。在有理的时候不能咄咄逼人,抓着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进攻时应为对方留一点余地,掌握说话的分寸。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高兴,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就像下棋一样,赢一个子是赢,赢一百个子也是赢,只要能赢就好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颜面扫地?因为大多数人都爱面子,给对方留有余地,实质上是为了缓和彼此间的冲突留下回旋的空间,也为自己留一步台阶。否则,你把他逼进了死胡同,他别无选择,只能与你死战到底。结果,双方剑拔弩张,到头来两败俱伤。这并不是我们与人交谈的目的。

《孙子兵法》中也说过,对敌时要留一条退路给敌人,若是把敌人团团围住而不留一条活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决一死战,全力反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能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似乎觉得越狠越好,实际并非如此。

从前有一个大官,很喜欢下棋,自负是国手,他门下养了很多食客,其中有一位也很擅长下棋。有一天两人开始较量,食客一出手便咄咄逼人,气势强盛。比赛到后来,竟逼得大官无处下子,急得满头大汗。食客见此情景,十分得意,心想这下可以大展拳脚,显示我的本领高超了。他故意留一个破绽,在大官以为有了转机可以转败为胜的时候,食客突然发难,胜负一下子就清楚了。可恨的是食客的嘴里还念念有词:“你还想不死吗?”

大官一开始就遭此打击,心中本来就很不高兴,听到食客的最后一句话更是怒火高涨,但碍于身份,也没有发火,只是站起身离开了。虽然这位大官素来很有修养,胸襟宽大,但也受不了这种刺激,因此对食客就有了成见。而食客却不知道原因,只是纳闷为什么大官不再与他下棋,反而疏远了自己。食客只好郁郁不得志,到死的时候还是默默无闻。也许他到死也不明白,自己得理不饶人、爱出风头的行为伤害了大官的自尊心,以至于让自己的前途毁在了自己的好胜心上,可以说是小过失铸成了终身的大错。

如果你不懂得给对方留些余地,对方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宽容,匆匆地随便找个台阶下,但内心的煎熬却不像表面的那样,这种屈辱有机会他一定会讨回来。你让人一步,别人心存感激,也会让你一步,一条小路对你来说也是坦坦通道。你事事不肯让人,一味得理不饶人,这样不但于事无补,也伤了感情。别人心怀怨恨,就会设法阻碍你,损伤你,即使是一条大路,对你来说也充满了险阻。

争强好胜两败俱伤

在一条河水湍急的独木桥上,两只山羊在中间相遇,桥很窄,只能容一只羊通过。可是,两只羊谁也不愿意退回岸上,最后用角顶撞起来,双方谁也不甘示弱,拼命相抵,最终双双跌落桥下,被河水吞没。

对于争斗,我们永远无法满足,胜利之后还想再胜,失败之后想着翻身。在狭窄的路口,不妨退让一步,让别人先行,表面看来是自己吃亏,实际上如果彼此都不相让,势必会两败俱伤。说话也是相同的道理,有些人不仅在正式的场合喜欢和别人争个面红耳赤,就是在闲聊时,也喜欢和别人争辩,非要把别人说服、驳倒。这种人个性好强,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希望通过争论的胜利来说明自己的水平,维护自己的尊严。实际上,那些争强好胜,凡是不懂退让的人,虽然表面上是赢了,实际上是输了,因为他的赢是用损害人际关系换来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办法可以从争论中获得好处,那就是避免它。”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一天晚上,卡尔在伦敦学到了个极有价值的教训。有一天晚上,卡尔参加朋友为推崇他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卡尔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并引用了出自《圣经》的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卡尔纠正他说此话出自莎士比亚。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卡尔的老朋友弗兰克·格蒙坐在他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二人都同意向他请教。格蒙听了,在桌下踢了卡尔一下,然后说:“卡尔,这位先生没说错,《圣经》里有这句话。”

那晚回家路上,卡尔对格蒙说:“弗兰克,你明明知道他是错的。”“是的,当然。”他回答,“可是亲爱的卡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呢?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给他留点面子?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说话的时候要有尺度,要避免和别人发生争执和冲突。”

第四节 话不能说死,给自己留条后路

说话绝对的人看起来盛气凌人,很高傲,会让人有意识地躲避他。所以,绝对的话要少说,否则会降低你的威望,有损你的形象,使你的人际交往陷入僵局。

说绝对的话容易失去信任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说话很绝对,只要是他说的话,就是绝对正确,一点儿也不需要质疑,说话绝对的人看起来盛气凌人,很高傲,会让人有意识地躲避他。所以,绝对的话要少说,否则会降低你的威望,有损你的形象,使你的人际交往陷入僵局。

现在的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自己,如果自己没有来得及思索,而就在他人面前那么有把握地讲,就会感到自己落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反感情绪。他们会在心里说:“我不相信这么绝对的事情,我讨厌这样的人。”所以如果我们连自己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个人看法,就更不要用那些表示绝对的字眼。

商店里推出了一个新的产品:螺旋状的袜子,有两个推销员负责推销工作。为了表明这种袜子的透气性,第一位推销员随手拿起一只袜子,让一位顾客拿住袜子一端,使劲儿拉,袜子的韧性的确很好。然后他又随手拿起一根长长的针,在拉得绷直的袜子上来回划动,袜子也没有损伤。紧接着他又拿起打火机,在袜子下面轻快晃动,火苗穿过袜子,而袜子也未受到损伤。他满怀信心地对顾客说:“看看,我们的袜子太完美了!”可大家亲自试的时候,就能划出洞,也能把袜子烧坏。原来如果顺着皱纹理划不易划破,并不是划不破。最后大家明白了怎么回事,消费情绪一下子受到影响。

第二位推销员也是一边演示一边说,但是他的一番话说得很有余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科学性,袜子怎么会烧不着呢?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它也并不是穿不破,就是钢也会磨损的。”这番介绍没有给天性爱挑刺的顾客留下可乘之机。接下来,他一边给大家传看袜子,一边讲解促销的优惠价格,销售业绩明显好于前一位推销员。

对于说不能太绝对这一点,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有一段很实用的道理:“我在约束我自己的言行的时候,在使我日趋合乎情理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张言行约束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十二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说这种骄傲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我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这难得的忠告,我立刻意识并想到这样会足以影响我的发展前途。随后我在表上特别注意到列出‘虚心’一项,专门注意。我所说的话,一定竭力避免一切直接伤害别人情感的,甚至我自己禁止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如‘当然’、‘一定’等,而用‘也许’、‘我想’来代替。说话和事业的关系,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你如果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取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别人的支持、别人的赞赏。”

说话有余地避免留口实

说话时,如果说得太满而最后办不到,就会给别人留下口实。因此,在谈话时,要记住话不要说得太满,给自己留出回旋的余地。

王某是某企业的副总,在一次聚会上,他听到朋友李某说自己的表弟毕业快一年了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拍着胸脯说:我们公司的公关部正缺人,让你表弟来我们公司吧!李某一听非常感激,王某很得意,又接着说:“这事包在我身上了,叫你表弟放心吧!”李某一见王某这么有把握,马上打电话叫表弟来见面。等王某见到李某的表弟时,又为难起来:“何必这么着急呢?我回去跟人事部商量一下再说吧,毕竟招聘是人事部说了算。”李某听完瞪了王某一眼,拉着表弟就走了。

王某一开始就不应该把话说得太满,而且大包大揽,拍着胸脯表态,给了朋友很大的希望,最后又狠狠打击一下,自然会引来招来朋友的反感,对自己自然没有任何益处。

在谈判场合,我们更不能把话说得绝对,要留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1949年,国共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了一些国民党政府代表,当刘裴和毛泽东谈起共同关心的问题时,表现出对于和谈的前景尚有怀疑,就试探着问毛泽东:

“您会打麻将吗?”

“晓得些,晓得些。”毛泽东回答道。

“您爱打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

“平和,只要平和就好了。”毛泽东听出了刘裴话中有话,笑着回答道。

在这里,我们听到了毛泽东使用一连串模糊语言,既显得彬彬有礼、十分中肯,又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这些话正所谓,进可攻,退可守,一旦发现形势不对,又可及时撤回,让自己始终都能处于主动地位。

我们在谈话时时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给自己留余地,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使自己可进可退,将来如果出现话不逢时,可以从容自如地收场。虽说未必就是战无不胜,但也不会出现一败涂地的现象。

第五节 怎样说话避免误会

交谈时要周密安排对话,前后关联,不要一时兴起,忘了斟酌语句是否含有歧义,造成误会收场。

把话说全很重要

从前,有个国王让使臣给邻国的国王捎去一个口信:“给我送一头黑尾巴的兰猪来,要不然……”话没说完就让使臣走了。邻国国王听完口信,就说道:“我没有这样的猪,如果我有的话……”同样没有说出下面的话就让打发使臣回去了。那国王听后顿时大发雷霆,立即宣布对邻国开战。战争持续了数个月,最后两国国王终于同意坐下来谈判。

在谈判桌上,邻国国王先问道:“您说:‘给我送一头黑尾巴的兰猪,要不然……’这是什么意思?”

那国王回答说:“很清楚,我是说一头黑尾巴的兰猪,要不然其他颜色也可以。现在该我问你了,你说我没有,如果我有的话……这是什么意思?”

“我的意思很简单,我是说要是我有的话,我当然会送去的。”

“哎呀,瞧,我们说话多么糊涂呀!”两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道。

于是双方讲和了。后来,这个故事被写进了两国的史书里,作为对后人的告诫的话:话一定要说得明白完整,避免用歧义语气的词。

显然,两国的国王都是急性子,或者都是懒人,明明可以好好说清楚的话,偏偏留半句让别人去猜,造成误会也是咎由自取。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话说得全不全,意思是否明确,这样才能确保对方顺应我们原本的意图行事,取得预期的谈话效果。

有歧义的话容易得罪人

说出的话是否合适,能否取得意想中的最佳效果,有一部分取决于说话人用语的精确度。如果说话人在运用语言时没有注意上下文的配合照应,那么,听话人就无法辨别说话人究竟表达了哪种思想,容易引起理解上的歧义。因此,交谈时要周密安排对话,前后关联,不要一时兴起,忘了斟酌语句是否含有歧义,造成误会收场。

几位“送温暖”慰问团的干部来看望一位退休老工人。一开始,谈话的气氛非常好。健壮的老人满面笑容。慰问团的干部也是对老人尊敬有加,家常唠得很顺利:“您老的身子骨真是硬朗,今年高寿啦?”“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这里就数您老最长寿吧?”“哪里,张老三活到八十四啦!”“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呀。”“不过,张老三去年归天了。”“那这回可轮到您老了。”谈兴正浓的老人听了这句话,脸色陡变,全场气氛一下子降到冰点。毛病就出在了“那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里,轮到老人什么呢?是轮到当“长寿冠军”,还是轮到“归天”呢?意思不清,可能说话的人意思指向前者,但是,最容易让人理解为后者。老人听了这样的话,能高兴得起来吗?没有当场打人就不错了。事后,那位干部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话让老人产生了误解,赶忙解释。可是,这样的局面反而越描越黑,老人的脸一直拉得很长。

在公共汽车上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在北京,乘坐公共汽车时,行李超过规定标准应额外买票已是众所周知,但外地人却未必了解这一规定。一位肩扛大包的外地人上车后,因购买行李票同乘务员争执起来。他似乎也挺有道理,责问乘务员道:“我坐火车走了几千里都没因行李多交费,单就你这公共汽车就该多交费?什么道理!”一句话一下子把乘务员已到了嘴边的话给噎了回去,不知如何反驳。过了半天,她似乎自言自语道:“就这帮没素质的外地人把北京给搞乱了。”谁知,这趟从北京站开出的公共汽车上,乘客中三分之二是外地人。她这一句话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乘客们纷纷质问乘务员:“我们这些外地人难道都没买票?难道都不讲道理?”这位老乡初来北京,是他不了解北京的规矩还是他故意蛮横无理?这位乘务员依照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本没有什么过错,开始时她完全受大家支持,但她因反击时语言的准确度没有把握好,才使自己一步跨入了困境当中。这是我们在进行谈话时应吸取的教训,话语出口之前应该先掂量一下会不会造成误解。否则,话语出口如覆水难收,后悔也来不及了。

说话不留神容易引起误会

有一天,几个同事在办公室聊天,其中一位姓王的小姐提起她昨天新配了一副眼镜,于是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她戴眼镜好不好看。大家不愿扫她的兴,于是都说不错。这时同事小张因此事联想到一个笑话,便立刻说了出来:有一个老小姐走进皮鞋店,试穿了好几双鞋子,当鞋店老板蹲下来替她量脚的尺寸时,这位小姐是近视眼,看到老板光秃的头,以为是自己的膝盖露出来了,连忙用裙子将它盖住,立刻她听到了一声闷叫:“混蛋”,店老板叫道,“保险丝又断了”。

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谁知以后竟从未见到王小姐戴过眼镜,而且再也不和小张说话。其中原因可想而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在小张想来,他只是联想到一则关于近视眼的笑话而已,可是在王小姐看来,是这样:这人不但笑我戴眼镜,还影射我是老小姐。

所以说话之前先想一想会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像小张这样说出的话严重地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引起王小姐的反感,还不如不说,如果他提前想到了这一点,也不会选择把这个笑话说出来。

有位王小姐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生的工作,没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被解雇了,就是因为她不小心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那天,王小姐刚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着酒水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点的也是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王小姐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凭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炒了她的鱿鱼,因为这样说话会被客人误解,认为有的杯子是不干净的,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以说话之前要仔细地思考,怎样说出不让人误解的话。

第六节 含蓄的讽刺更有力度

如果运用含蓄讽刺的方式,让对方自己领悟存在的问题,这样心理“阻抗”要小得多,人际摩擦亦小得多。

含蓄的讽刺更有力度

有的时候,难免会有不得不斥责对方过分的举动的时候,可是也会遇到对方毫不理会、依然我行我素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就让人有点为难了,再更加严厉地指责,恐怕稍有不当就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让彼此下不来台。所以,应该设法让他们愿意,自动自发改正。这就需要培养自己讽刺的技巧。

曾任法国总统、世界闻名的戴高乐将军也是一位讽刺高手。当时在戴高乐的内阁中,有一名迟到成癖的阁员。有一天,开内阁会议,这名阁员又迟到了。虽然该阁员有理由要说,但戴高乐却斩钉截铁地阻止了他,平静地说:“不用说了,反正你迟不迟到,跟内阁会议无关。”据说从此以后该阁员再也不敢迟到了。

可能再也没有话比这句更有讽刺力度了吧,它一下子让那位经常喜欢迟到的阁员警醒,这句话包含着很多层意思,可以理解为他对内阁会议不重视,对戴高乐自己不尊重;他对内阁会议没有什么实质的贡献,才能有限;戴高乐对他不器重,觉得有他没他都一样;以后他有可能被请出内阁会议……把这样一句话应用到他身上,他迟到的现象,当然会马上改正。

当然含蓄的讽刺跟讲笑话是不同的。一般的笑话,或许会博人一笑,可是除了引人发笑之外,在说服、辩解上丝毫不会有效果。而含蓄的讽刺,在事后会让听者有如梦初醒的顿悟,警醒的作用不言而喻。

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指责别人总是一件很难的事,而现在的人对此好像感到特别棘手。现在的人很少有斥骂或指责别人的事,这就是一种证明。现在,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那种直白、刺耳的怒骂声已经是少之又少了。人们正朝着更文明、更有效的方式转变。含蓄的讽刺之所以被人们热衷,相信也是因为这个优势。

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不满

在一家餐馆里,一位顾客正把饭中的沙子一粒一粒地拣出来摆放在桌子上。服务员见了不好意思地说:“净是沙子吧?”顾客笑笑,摇摇头说:“不,还有米饭。”这位顾客没有直接批评饭的质量,而是通过一粒粒拣出沙子摆在桌上来吸引别人注意。当服务员说“净是沙子”的时候,他再含蓄地说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还有米饭”,通过否定的形式来肯定米饭中有沙子,就显得非常含蓄,这样既表达了自己对米饭中沙子过多的不满,又不至于引起对方的反感。

当着众人之面赤裸裸地批评人家的不是,或者直白、单调地批评,揭人短处,不仅会引起别人的仇视,攻击力度也不强。而且只会一味地怒吼大骂,也太没有情趣了。如果对方的恶行恶状,实在令人不吐不快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含蓄地讽刺。

有一位顾客来到某酒店喝酒,店主以半杯酒当满杯卖给他。他喝完第二杯后,转身问老板:“你一星期能卖多少桶啤酒?”

“35桶。”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

“那么”,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星期卖掉70桶啤酒的方法。”

老板很惊讶,忙问:“什么方法?”

“这很简单,只要你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了。”聪明的顾客开始的时候不露声色,利用店主唯利是图的心理,巧妙地设下一个圈套,让老板不知不觉地钻进去,然后出其不意地揭露了店主的半杯酒充一杯酒的恶劣行径,表达自己对这种做法的不满。这种方式比起一般的斥责要有力得多,也深刻得多。

事实上,很多的辩论都是以含蓄致胜的。否则,出口的辩词就会显得平淡无奇,达不到效果。人们还多用含蓄的方式来揭露弊端、讽刺卑俗与愚蠢,不但不会锋芒毕露,相反还会委婉地指出人们的缺点,让人们在话语中领悟到自己的过错,因为羞愧而悔改。

对特殊人物要含蓄讽谏

当你发现领导或长辈确实犯了错误,又不便直接指出时,借助含蓄语言可以起到讽谏、劝导的作用。

齐景公滥用酷刑,百姓怨声载道。晏子一直想借机劝谏。一天,齐景公对晏子说:“先生的房子离集市太近,狭小潮湿,喧闹又多尘土,我想给你换一处好房。”晏子推辞说:“离集市近,也有好处,买什么东西出门就到,再说怎么敢烦劳众乡里帮我盖房搬家呢。”景公笑了笑,说:“你住得离集市近,那你了解市价行情吗?”晏子点点头。景公说:“那你说现在市场上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贱?”于是晏子趁机说:“踊贵履贱。”因为当时齐景公对百姓采用的惩戒方法就是砍掉双腿,所以国内断腿的人比较多,这样市场上卖假腿的就很多。市场上假腿需求量增大而不断涨价,而鞋却十分便宜。齐景公从中意识到自己滥用刑罚的过错,从此免了砍腿等多种酷刑。

为防止产生对方反感,造成情感疏远,也为了让对方接受劝谏,对一些特殊人物可采用含蓄讽谏的技巧。

谁都希望自己能够劝服别人。但是,用大声吼叫或急促说话的方式来降服对方,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当人在说服别人或对人提出异议时,往往会很冲动地把情感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这样的情感投射到对方身上,就很容易造成逆反心理,反而坏了事。如果运用含蓄的方式,让对方自己领悟,改正起来就容易得多。

第七节 开玩笑不要过了头

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但是,开玩笑的时候也要有个轻重,分寸适度,才不会适得其反。

开好玩笑能够与人为善

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曾经说过:“不懂得开玩笑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这样的人即使额高七寸——聪明绝顶,也算不上真正有智慧。”

钢琴家波奇一次在美国密西根州的福林特城演奏时,发现全场有一半座位空着,他当时很失望。但是他最后还是大步走到台前,向听众表示谢意。并对听众说:“朋友们,我看到你们福林特这个城市的人们都很有钱,我看到你们每个人都买了二三个座位的票。”于是这半屋子听众放声大笑,使劲儿鼓掌。波奇这句无伤大雅的玩笑话使他顷刻之间赢得了听众的同情与尊重。

开玩笑的过程,是感情互相交流传递的过程。开好玩笑不仅给对方启迪和愉快的精神享受,同时也是对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

在开玩笑时,要注意别损害别人的自尊心。别人的隐私、忌讳之处,别人的生理缺陷等都不要作为取笑的对象。有一则笑话是:三个斜眼的囚犯站在一个斜眼的法官面前。法官怒视着第一个犯人厉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克兰茨。”第二个囚犯答道。“我不是跟你说。”法官大怒。

“我什么也没有说呀!”第三个犯人大嚷道。

这则笑话虽然也能逗人一笑,但是显得不厚道,别人笑过之后,就会以为说笑者思想格调低下,人品高尚者是不屑与之为伍的。所以最好选择一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笑料。

与人为善,是开玩笑的一个原则。法国作家、伦理家拉罗科说:“嘲笑是一种最诱人的、恰恰也是最危险的智慧品质。巧妙的俏皮话虽然总是拿别人开心,但是被取笑的对象同样有办法对付只爱取笑的人。”

如果借着玩笑对别人恶意攻击,发泄内心厌恶、不满的感情,那么除非对方是傻瓜才不会计较。也许你觉得自己口齿伶俐,处处能占到上风,但是从交际的平等原则考虑,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他人,不值得获得别人的尊重,也就没有人愿意跟你交往。

不分场合的玩笑害处多

开玩笑需要尺度,在我们的周围,能掌握开玩笑的尺度的人却太少了。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有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好不好使,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们将对苏联进行轰炸!”话一出口,在场的人喧哗一片。

作为总统,里根在错误的场合和错误的时间里,开了一个错误的玩笑。这样的玩笑无法让在场的听众清楚地判断真假。为此,作为玩笑里面主角的苏联政府也提出了强烈抗议。

任何玩笑的效果都和当时的环境紧密相连的,在特定的场合,有些玩笑是不能乱开的,如出席重大会议、参加追悼会等庄重严肃的场合,还是不要开玩笑为好。

在公开的场合开一些无聊的玩笑,很可能会让人产生误会,觉得你太轻浮,不识大体,被开玩笑的一方也会觉得很困扰。

小赵和小杨是一对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互相还经常开一些别人看来是“不正经”的玩笑。有一次,两人都应邀参加一位老同学的婚礼,婚礼上自然有好多人。小赵一看见小杨,又想逗乐了,说:“老兄,你怎么不把‘小蜜’带来呢?”

小杨见场上人这么多,怕影响不好,可不想开玩笑,支支吾吾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哪有什么‘小蜜’。”

小赵哈哈笑道:“我跟你是什么关系,你那点事还能瞒得过我?”

“你瞎编什么呀,我对我老婆忠心耿耿,怎么会找‘小蜜’呢?”小杨说完就找个借口溜到一边去了。

可是小赵还是不依不饶,非追着继续纠缠,说得跟真事似的。当时在场有很多人。一来二去,传到小杨妻子的耳朵里,结果,两人打闹了大半年才弄清楚是小赵的玩笑话。

不分轻重的玩笑伤感情

一些玩笑开过了头,很容易招来对方的埋怨甚至报复。一天,在外地出差的周先生接到好友电话称:“你爱人掉进下水道了,被我送进了省医院,你赶快回来。”周先生接到电话后,急急忙忙赶回。回到家中,见爱人正在看电视,才知道自己被骗。“太气人了,玩笑开得太过分了。”周先生告诉妻子,接到好朋友的电话后,根本没有想到他是在骗人。于是他找到朋友老于,老于不但不对自己的行为道歉,反而说:“愚人节开玩笑很正常。”他听后十分生气,于是暗暗决定报复。

又是一年愚人节,老于在办公室接到周先生打来的电话,电话那端语气急促地说:“你快点回家来!你儿子在玩刀子的时候把手指弄断了。”闻听此言,老于急忙跑出办公室,等不及电梯,一口气从十楼跑到了一楼。途中,他的手机又响了,周先生对他说:“老兄,你现在哪里?”“我刚出楼,马上就打车过来。”周先生轻松地说:“你回去上班吧,不用来了。”老于忙问:“不去医院行吗?”周先生笑着回答:“不用了,今天是愚人节,拿你开开心!”老于马上火冒三丈,他从十楼跑到一楼,全身衣服都湿透了,担心儿子的情况真是心急如焚,但事后再想想,谁让自己也这样捉弄过人家呢,真是自食其果,只能自认倒霉了。

熟悉的朋友之间,大家相互之间开开玩笑,是感情深的表现,也会让周围人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增添许多交往的乐趣。但是,把握不好开玩笑的尺度,很容易乐极生悲。因为开玩笑过了头而使朋友不欢而散的事情经常发生,有的甚至因为几句玩笑话而大打出手,老死不相往来。

在开玩笑的时候也要了解玩笑的对象,有的人喜欢和大家开玩笑,平时你怎样取笑他,他都好脾气地接受,不会动气,但是一旦涉及他在乎的人或事,就不一样了,像拿亲人的人身安全开玩笑的做法就很容易招致怒火。还有一些人,一旦被别人取笑,就会立刻还击,如果无力还击,就会恼羞成怒,大家不欢而散。所以,开玩笑的时候也要有个轻重,分寸适度,才不会适得其反。

第八节 怎样说话不伤和气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有收获一份好的心情。而当人在心情好的时候,一切也都变得好商量。

顺耳的话让双方顺心

一个国王梦到自己的牙齿全掉了,便叫来两个大臣为自己解梦。一个大臣说:“国王啊,这就说明在你死之前你的亲人都会死掉的。”国王听了龙颜大怒,说:“你竟敢诅咒我的亲人,简直是胆大包天!”马上下令把这个大臣处以极刑。另一个大臣说:“尊敬的国王,这个梦预示着一个好兆头,您将是最长寿的。”国王一听龙颜大悦,立刻重赏了这位大臣。

对于同一梦,两个大臣有着相同的解法,都是预言国王的亲人会死在国王前面,只不过第二个大臣比第一个大臣说得顺耳,不但保住了性命,还得到了重赏。国王做了梦,让专业人士来解,自然是希望听到好听的,这是人之常情。既然有些话能够说得让人高兴,也能够让人生气,那为什么不拣让人高兴的方式说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希望能有收获一份好的心情。而当人在心情好的时候,一切也都变得好商量。四千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可以采取曲折隐晦的方式表示本意,让听者心理舒服,使本来也许有些困难的谈话,可以顺利地进行。

冬天,有一家父子在镇上卖便壶,父亲在街南卖,儿子在街北卖。不久,儿子的地摊前来了一个看货的人,这个顾客见有久违的便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就开始挑选,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些!”那儿子一听马上接话:“你不懂,大了好哇!装的尿多。”人们听了,觉得很不顺耳,便扭头离去。在街南的父亲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但他只是笑着轻声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长啊!”好几个顾客听罢,都会心地笑了,开始跟他讨价还价一番,最后都掏出钱买走了便壶。

父子两人在同一条街做同一种生意,结果却大不相同。儿子的话也没有错,就是太粗俗、难以入耳,令顾客感到不自在。一开口就是“你不懂”也会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自然不会买你的东西。而父亲却是个很会说话的人,他先赞同顾客的话,以认同的态度拉近与顾客的距离,然后,又以委婉的话语说“冬天夜长啊”,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说得很到位,意思是说:冬天天冷夜长,夜解次数多,便壶大了正好。这句既含蓄又得体的善意提醒,顾客听了顺耳,买下来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言语暗示让大家都有面子

对有些棘手的问题不便明言,为照顾对方的面子,维护自己的尊严,当众讲话时可含而不露,让听众去自己体会。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下榻在钓鱼台国宾馆。尼克松与基辛格等人员被安排在18号楼,而国务卿罗杰斯等人住在不远的6号楼,基辛格以前两次来访时曾在这幢楼住过。尼克松从住处的安排就觉察出周恩来很熟悉美国国情,知道美国权力设置的“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制度。

晚上,在欢迎尼克松总统一行的酒会上,周恩来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来往中断了20多年……”

在座的人们都知道造成这话里的“原因”就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和干涉,这样一暗示,让美国代表收敛一下,既不伤美国人的面子,又能使谈判顺利进行。听到这一席话,在场的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心照不宣,相视一笑。

有位营业员接待了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大娘,老大娘选好了两块布料,由于营业员忙着又去接待另一位客人,老大娘道声谢后就抬脚走了。这时候,营业员才想起钱还没有给。营业员一看,老大娘就在柜台不远处,便稍微提高了声音,十分亲切地说:“大娘——您看——”老大娘以为自己有东西落在柜台上了,就又走了回来。营业员举着手里的包装袋说:“大娘,对不起!您看,我光顾着忙了,忘了把您的布料包起来了,让您这么拿着,容易招惹灰尘。”说着,接过大娘手里的布料包了起来,边包边说:“大娘,这布料,每块十元,两块一共是二十元。”

老大娘这才想起来:“哎呀,忘了给钱了!”

“没关系,大娘,我妈也跟您一样年纪,她也什么都爱忘!”

这个营业员只用了暗示的方法解决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她先是暗示老大娘落下了东西,把老大娘又叫回了柜台,然后暗示要收的价钱,提醒老大娘她还没有付钱。相反,如果他大声叫喊:“你还没付钱呢!”这样做就有可能让对方很难堪,伤了生意人的和气,以后老大娘再也不会来这里买东西了。

第九节 长话短说胜过喋喋不休

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不拐弯抹角,不旁生枝节,所以能抓住精髓,一语中的。

有重点的讲话吸引人

说话的力量是无穷的,但也要注意说话的分寸。说话一定要简练,太啰嗦了反而说不到点子上。只有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把话说到点子上,你的话才能发挥出比做事更有效的作用。有些人说话起初也许有个主要意图,但一旦打开了话匣子,往往是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有过什么就扯到什么。这就显得节外生枝、杂乱无章了。话不说到点子上,就算你说到唾沫都枯竭了,听话的一方也不会明白你到底要怎样。所以话一定要说到点子上,否则不如就选择不说。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有一次他去听一位牧师传教,开始很有好感,准备捐献身上所有的钱。过了一小时,他听得厌烦,决定留下整钱,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半小时,他决定分文不给。等到牧师说完了,他不仅不给,还从捐款的盘子中拿出两元钱作为浪费他时间的补偿。这是对说话冗长而说不到点子上的人的绝妙讽刺。

说话首先要做到有的放矢,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应当讲究章法,思路严密,把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与主题无关的废话,言之无物的空话,装腔作势的假话,只会引起听众的厌烦。

正如任何一个行动都会有目的一样,人只要说话也总有一定目的。这就决定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每一句话都说到点子上,就是围绕着中心思想展开,体现说话的集中性、连续性和条理性的问题。所以,日常谈话不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要主旨明确、要言不烦,要能以尽可能少的话语表达出足够的意思来。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有个人说起话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说些什么。

2000多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到:“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那杯珍贵的水倒在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向前线冲去,夺取了战斗的胜利。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产生这么大的功效的。抓住要点,长话短说,是赢得听众喜欢的一件法宝,也是一种说话的谋略。只说一句话,不拐弯抹角,不旁生枝节,所以能抓住精髓,一语中的。

当然,长话短说必须针对特定的对象。假如对方跟你并不是很熟悉而你则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势必让人感觉唐突,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喋喋不休让人厌烦

子禽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

墨子回答说:“池塘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地叫着,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喜欢听,但是,雄鸡只是在天亮时叫几声,大家就知道天亮了,多说话有什么好处?而在说得有用处。”

墨子的话形象、生动。的确,在谈话的时候,没有人喜欢说话啰嗦、没完没了的人。可是,对于自己存在的这些缺点,有的人却意识不到。他们喜欢在交谈中垄断“话语权”,不论到哪里,都滔滔不绝地讲话,总以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不给别人讲话的机会,所以十分容易招怨。这种人人际交往意识不强,不懂得尊重他人。怎么可能受欢迎?

德国著名诗人和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就非常讨厌那些冗长单调而又没有多大效果的讲话。

一次,有人请他参加一个作家的聚会,并让他致开幕词。布莱希特公务缠身,不想参加,便委婉地拒绝了。哪知,举办人并不罢休,他们想尽办法,直至布莱希特无可奈何地答应为止。

开会那天,布莱希特准时到会,悄悄地坐在最后一排。主办人看到他,把他请到了主席台就座。

一开始,主办人讲了一通很长却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贺词,向到会者表示欢迎,然后,高声激动地宣布:“现在,有请布莱希特先生为我们这次大会致开幕词!”

布莱希特站了起来,快步走向演讲的桌子前。

到会的记者们赶紧掏出笔和小本子,照相机也接二连三响个不停。

不过,布莱希特只讲了一句话:“我宣布,会议现在开始!”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重要的是说出你要谈论的主题,其余的客套话尽量少说或不说,这样你的听众才不会感到心烦意乱。其实,真正有号召力的讲话,是用不着长篇大论的。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发动了大泽乡起义。但是,在这样名彪青史的壮举中,陈胜只讲了短短几句话:“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中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最有分量,掷地有声,直指人心。不需要再说太多言语,周围人早已热血沸腾。

第十节 说话避免自以为是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满口含玉,字字珠玑,但是,他总是能去领会对方的意图,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而不是自以为是,只顾自己痛快。

说话只顾自己痛快招人厌恶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他为人才思敏捷,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恃才自傲,屡次说话太随意而得罪了曹操。

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打个哑谜。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扩宽它。”于是,手下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谜题,嘴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看着喜欢,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来命名。杨修看到盒子上的字,眼珠一转,竟然等曹操走后,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吃了那一盒糕饼。

事后杨修得了便宜还卖乖说:“盒子上的字拆开就是‘一人一口酥’,我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

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

刚好夏侯惇在这时进入帐内问夜间口令,听到曹操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便把这“鸡肋”当做口今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问其中的原因,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惇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曹操得知这种情况,气愤异常,指责杨修造谣惑众,犯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自以为是,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尤其得罪的是当时最有权势的人,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落了个悲惨的下场。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满口含玉,字字珠玑,但是,他总是能去领会对方的意图,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而不是自以为是,只顾自己痛快。

无视别人的感受让人怨恨

说话,主要是说给别人听的,既然如此,我们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在美国,一个颇有名望的富商在路边散步时,遇到一个衣衫褴褛、形同瘦骨的摆地摊卖旧书的年轻人在寒风中啃着发霉的面包。有着同样苦难经历的富商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便不假思索地将8美元塞到年轻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没走多远,富商忽然觉得这样做会让年轻人以为自己是在施舍,对方可能觉得被羞辱了。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书,希望年轻人不要介意。最后,富商郑重其事地告诉年轻人说:“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

两年之后,富商应邀参加一个商贾云集的慈善募捐会议时,一位西装革履的年轻书商迎了上来,紧握着他的手不无感激地说:“先生,您可能早忘记我了,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你。我一直认为我这一生只有摆摊乞讨的命运,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这才使我树立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创造了今天的业绩……”

富商万万也没有想到,两年前一句普通的话竟能使一个自卑的人树立了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找回了自信心,一个自以为一无是处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终于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成功。

不难想象,这位富商如果当初不是顾虑到年轻人的感受,只是给他很多钱,年轻人也断不会出现人生的剧变。

北宋时期的寇准,是我们所熟悉一位清官、忠臣。他忧国忧民,在处理本职事务时游刃有余,但是对那些与他性格不合、政见不同的同僚,却极尽挖苦讽刺,毫不顾虑对方的感受。《资治通鉴》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丁谓任中书官职时,对寇准非常恭谨。一次会餐,寇准的胡子不小心沾了汤汁,丁谓站起来慢慢替他擦干净。寇准当众讽刺说,你身为国家大臣,就是替领导擦胡须的吗?寇准的话看上去是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过于直接的讽刺挖苦。官场中下级拍上级马屁本是平常事,但是如果上级当众不领情,甚至讽刺挖苦,下级便觉得扫面子。丁谓从此开始对寇准怀恨在心。

丁谓于是全力诋毁寇准,并且和王钦若、曹利用等同样受过寇准谩骂、讽刺、挖苦的大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他,经常在皇帝面前说寇准的坏话。最后连皇帝也觉得寇准不会讲话,渐渐疏远了他。最终寇准一再被流放,直至客死雷州。

寇准的悲剧,就在于说话时只注重自己的痛快,而不顾听话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