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带着目的开口,把话说到对方心里
第一节 说到心坎儿上,双方都舒心
你是否渴望扩大交际圈,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那么你是想就这样冒冒失失地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努力地张开嘴巴,却发现舌头打结;费力挤出来的话,却发现周围的人并不感兴趣;你分明在说话,却没有人听得进去?还是想带着自信的微笑周旋在众人之间,口吐莲花,左右逢源?如果你真心地选择后者,想达成所愿,你就要从现在开始做起,充分地准备,带着目的开口,把话说到对方心里。
学会对着对方心坎说话,让美好动听的语言走进对方的心田。这样,不仅能让你“言”到成功,而且也会使你的生活因此而美好灿烂。
说对话的人受赏识
有人可能会认为,嘴上功夫是雕虫小技,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殊不知,说话说得好,就有可能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没吵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给他的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受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把他排在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的心中,还是想把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项羽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的下怀,刘邦听了自然非常高兴,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也因此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能言善道的本领,得到了享尽一生的荣华富贵。
凡是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容易,但要是把话说好,说到对方的心坎上,就有点困难了。有人说:说好话很难,难就难在说话太容易了。乍一看此话有点矛盾,但是却是有一定的道理。可不是嘛,恭维的话张嘴就来,骂人的话可以脱口而出,吹牛也用不着上税,实在自己一个人寂寞还可以自言自语。但在这人声鼎沸的世界里,让人专心聆听你的声音就不太容易了,再让人为你的话而鼓掌喝彩,更是难上加难。
而我们每天又离不开说话,在家要和家里人说,和街坊邻居说,上班要和同事说,向老板汇报工作要说,和客户沟通要说。特别是在职场和社会交际中,要想说一口漂亮的话,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真得要好好地下一番功夫。
说对话的人受欢迎
把话说到对方心坎上,是一种高超的语言技巧。与人交谈时要“投其所好”、“避人所忌”。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言”逢知己千句少。要想打开交际的大门,首先就要学会对着对方心坎说话,让美好动听的语言走进对方的心田。这样,不仅能让你“言”到成功,而且也会使你的生活因此而美好灿烂。
在日常生活中,一到周末,我们常看到许多男孩女孩伫立街头,他们中间有不少人是等待爱人约会的。这时有两个擦鞋童,正高声叫喊着以招徕顾客。
其中一个说:“请坐,我为您擦擦皮鞋吧,保证又光又亮。”
另一个却说:“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
结果,前一个擦鞋童摊前的顾客寥寥无几,而后一个擦鞋童的喊声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个男孩女孩都纷纷要他擦鞋。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们听到第一个擦鞋童的话,尽管他的话礼貌、热情,并且附带着质量上的保证,但这与此刻男孩女孩们的心理差距甚远。因为,在黄昏时刻破费钱财去“买”个“又光又亮”,显然没有多少必要。人们从这儿听出的印象是“为擦鞋而擦鞋”的意思。而第二个擦鞋童的话就与此刻男孩女孩们的心理非常吻合。“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这充满温情的时刻,谁不愿意以清清爽爽、大大方方的形象出现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所以,“约会前,请先擦一下皮鞋吧”,真是说到了男孩女孩的心坎上。这位聪明的擦鞋童,正是传送着“为约会而擦鞋”的温情爱意。一句“为约会而擦鞋”的理念一下子抓住了顾客的心,因而大获成功。
第二节 及时肯定的评价让人欣喜
无论我们交往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可以找到他某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句及时肯定的评价,能给人以力量,并带来惊喜的效果。
付出的劳动需要得到肯定
法国总统戴高乐在1960年访问美国时,在一次尼克松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尼克松夫人费了很大的心思布置了一个鲜花展台,在一张马蹄形的桌子中央,用鲜艳夺目的热带鲜花衬托了一个精致的喷泉。
戴高乐将军一眼就看出这是主人为欢迎他而精心制作的,不禁赞不绝口:“女主人真是用心,这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尼克松夫人听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戴高乐将军对尼克松夫人的称赞,就是对夫人劳动成果的一种肯定,说出这番话,不但能让他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会赢得尼克松一家的尊敬。
“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这种发自内心的珍惜和理解将是社会前进的润滑剂和加速器,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当我们都懂得肯定和珍惜别人的劳动时,别人也会备觉欣慰,付出再多都会很高兴。这样也能激发出对方更多的热情,让局面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即便再苦再累,对方都会觉得值得。
相反,那些不懂得珍惜甚至吝于肯定别人的劳动的人,会让人心寒,久而久之,就会让人觉得此人不值得交往,他会失去来自周围人的尊重。
曾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商人特别喜欢吃烤鸭,就高薪聘请了一位有名的烤鸭师傅。有一天,商人奇怪地发现烤鸭师傅每次端出来的烤鸭只有一条腿,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可商人也不好意思问。
这天中午,商人发现这只烤鸭还是只有一条腿,他终于忍不住了,就问烤鸭师傅:“这烤鸭怎么就一只腿啊?”
烤鸭师傅回答说:“老板,这烤鸭本来就是一只腿啊!”
商人生气地说:“胡说,你当我是傻子那么好骗啊,你蒙谁呀?”
烤鸭师傅说:“老板,不信我可以带你去看啊!”于是商人就跟着烤鸭师傅去了。当时正值中午,天气很热,鸭子都在树下,缩着一条腿而以单条腿站立着休息。
“老板,你看这鸭子不是只有一条腿吗?”
商人实在很生气,就用力拍了拍手,鸭子受惊了,跑了起来。
商人反问道:“你看,鸭子不是有两条腿吗?”
烤鸭师傅回答说:“老板,你要是能够早点儿拍拍手,我想那鸭子早就变成了两条腿了。”
对别人付出的劳动适时地给予肯定,这样才能让别人更好地为你服务。
落难的人更需要得到肯定
当时还是业余作家的青年小徐,写了一个叫做《马背摇篮》的剧本。虽然完成了第八稿,最后还是被制片厂给否决掉了。在小徐很沮丧打算放弃写作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说谢晋导演看过他的剧本,并且谢导还说:“虽然还不够成熟,却有火花,有闪光的东西,我读它的时候还掉了几次泪。”
小徐听完以后,一下子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信心,最终他拿着写好的剧本找到谢晋导演,促成剧本获得通过,并且拍出了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叫做《马背上的摇篮》。
谢晋导演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肯定的话,就让小徐放弃了停止写作的打算,重新出发,从而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意志帝国惨败,德皇威廉二世顿时成为全世界都讨厌的人,连自己的国民也与他为敌,正当他准备亡命荷兰时,突然意外地收到一位少年的来信,信中充满了一片稚子之情和赞美辞:“不论别人怎么想,我永远爱您!”
威廉二世看了这封信,异常感动,立刻回信给少年,希望能和他见面。少年的母亲带着他去会见了威廉二世,最后还意外地促成了皇帝和少年母亲之间的一段美好姻缘。
无论我们交往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可以找到他值得肯定的地方。一句及时肯定的评价,能给人以力量,并带来惊喜的效果。
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深处最大的欲望,莫过于受到外界的认可与赞扬。”
据一些权威人士表示,有人甚至会借着发疯来从他们的梦幻世界中寻求这种满足。一家规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医生曾经说过:“有不少人选择发疯,是为了寻求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受重视的感觉。”
特别是对于那些处境尴尬,地位一落千丈的人,他们很难听到一声肯定的评价,一旦被人真诚地加以肯定,他们便有可能振作精神,大展宏图。因此,这也算另一种形式上的“雪中送炭”,至少在精神上温暖了人心。此外,肯定的话语并不一定总用一些固定的词语,见人便说“好”,有时,投以赞许的目光、做一个夸奖的手势、送一个友好的微笑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样做的人,往往就是那些与人为善、处处好人缘的人。如果你也能够做到,请不要吝惜,及时给予对方肯定的评价。
第三节 用热情打动对方
在说话的时候,做到情感与言语相结合,言中蕴情、言中含情、言中哺情,情与言相伴随,言与情相合,那么自然会惊心而动魄。
每个字都能打动人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话时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感情信息。这种感情信息,内涵要十分丰富,更要打动人的情感。
美国成功学家卡耐基就劝诫所有的演讲者:不要抑制自己真诚的情感。要让听众看到,演讲人对谈论自己的题目多么热忱,多么富有情感。在说话和演讲上,如果我们能够调动自身的激情,以情感人,那么,听者的注意力便在我们的掌控之下,我们就掌握了开启听众心灵之门的钥匙。
每个人都有热情,只是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都不愿将自己的感情当众流露,不会轻易地表现出来,因此,人们总是喜欢通过交流或者参与某种活动,在一个大家都非常投入、十分忘我的氛围中,以满足这种感情流露的需要。
其实,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当众说话时,都会依自己倾注谈话的热心程度而表现出热情与兴趣。这时,我们的真情实感常会从内心里流露出来,这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也是一种易感染他人的流露。
正当希腊面临马其顿王国的入侵,而有遭受亡国和失去自由的危机时,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摩斯梯尼曾经作过一次著名的演说,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充满着发自内心的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热情洋溢地说:“即使所有民族同意忍受奴役,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也应当为自由而战斗。”从这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词句中,人们看到了一颗真挚的拳拳之心,因而他的演讲激励了无数的希腊人从聆听演说的广场直接奔赴战场,连向家人作一声道别也认为耗费了时光。
他的敌人,马其顿的国王腓力见到这篇演说词,也不由感慨地说:“如果我自己听过德摩斯梯尼的演说,连我也要投票赞成他当我的反对者领袖。”
能让对手击节赞叹,这其中蕴含了多么真挚、奔涌的情感,这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心底的火山喷发,产生了惊天动地的力量。
白居易说过:“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意思是:成功决定于极快的速度,极快的速度取决于推心置腹。这里的推心置腹就是指打动人心,推心置腹就要用情,真情流露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
明代学者焦竑在《雅娱阁集序》中写道:“诗非他,人之性灵所寄也。苟有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这个道理也可以用在说话的时候,做到情感与言语相接合,言中蕴情、言中含情、言中哺情,情与言相伴随,言与情相合,那么自然会惊心而动魄。
热情也要有限度
苏联已故领导人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演说,感情充沛,内容丰富,本应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他在激动之中忘乎所以,竟脱下一只鞋拿在手里,在讲台上使劲代替手掌拍打,一时全场哗然。无独有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滑稽演员卓别林曾被邀去华盛顿作抗击法西斯公债募购演说,听众人山人海,卓别林也情绪激昂。由于他过于兴奋,竟从临时搭起的讲台上滑了下来。这还不说,他又一手抓住身边的一位女明星,两人一起栽倒在一位身材高大、年轻英俊的海军军官——后来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的罗斯福身上,观众为之哗然,庄严肃穆的募购险些成为一场闹剧。
有一些人非常感性,容易冲动,在经历大喜大悲的事件或者遇到对自己说很重要的情况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举止。这时,我们如果不对热情加以自我控制,任凭情感泛滥,反而会弄巧成拙,让人厌恶,正所谓“过犹不及”。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事,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你越积极主动,越热情,得到的结果往往是背道而驰。不要认为只要热情待人就一定能获得别人的好感,很多时候,别人之所以远离你,恰恰是因为你太热情了,从而让人产生怀疑和误解的缘故。想想看,如果有人不分对象、不分场合地对你热情流露,或者不明目的、没有原因,却异常热情,你会不会感到毛骨悚然或者觉得对方很虚伪?这是人类的一种普遍心理,一旦别人对我们表现得过分热情,超过了一定程度,我们心里都会打上一个问号:“他到底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呢?”不仅对熟悉的人是如此,和陌生人的交往也是一样的。
由于场合、年龄、性别、辈分及交往的程度深浅等方面的不同,热情也应该有档次、分寸上的区别。如在公开场合中,即使熟人、恋人相见,也不要旁若无人地高声纵情说笑,过度的亲昵举动则更不合适了。
将心比心,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如果你想受到别人的欢迎,积极主动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热情。热情而不过分,用希望别人对待自己的程度来交流情感,才更容易让人接纳你。
第四节 做足准备自然水到渠成
只有对即将见面的人有了充分的了解,然后再按照其性格特征投其所好,才能让成功的口才在这次谈话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有准备才会万无一失
1988年10月,著名作家叶永烈采访文化大革命中的风云人物陈伯达。曾显赫一时的陈伯达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公安部提审我,我作为犯人,不能不答复提问。对于采访,我可以不接待,不答复。”对于这位对自己不抱欢迎态度的采访对象,叶永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如何开场才能使他知道我毫无恶意?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使他跟我愉快地合作?一进门,叶永烈就告诉陈伯达:1958年,陈伯达到北京大学作报告,他作为北大学生听过这个报告:“当时你带来一个翻译,把你的闽南话译成普通话。我平生还是头一回遇上中国人向中国人作报告,要带翻译!”多么有趣的往事,多么风趣的语言!陈伯达一听,哈哈大笑,感到面前的这位不速之客可以亲近,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先尴尬的采访终于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叶永烈45万字的《陈伯达传》也就增添了不少资料。
天涯何处无朋友?交谈何必曾相识!要用三言两语便惹人喜爱、一见如故,关键是功夫要花在见面交谈之前。上述例子之所以成功,除了有高超的语言技巧,无一不是在未见初交者其人之前早已了解他的大概情况。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跟任何一位来访者交谈,不管是儿童还是教授,不管是经理还是政客,他都能用三言两语赢得对方的好感。秘诀就是:罗斯福在接见来访者的前一晚,必花一定时间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特别是来访者最感兴趣的题目。这样,一交谈就能有的放矢,深中肯綮。不然,纵使有三寸不烂之舌,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总会找出突破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有的人喜欢篮球,有的人喜欢军事,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对演艺圈的八卦新闻感兴趣,有的人对书法绘画感兴趣,有的人对烹调食物感兴趣,有的人对神秘现象着迷,等等。总之,每个人都有一项或是多项的兴趣,聪明的人在说服别人之前,懂得充分准备,迎合别人的兴趣。
王小姐是一家房地产公司总裁的公关助理,奉命聘请一位特别著名的园林设计师为本公司的一个大型园林项目做设计顾问。但这位设计师已退休在家多年,且此人性情清高孤傲,一般人很难请得动他。
为了博得老设计师的欢心,王小姐事先做了一番调查,她了解到老设计师平时喜欢作画,便花了几天时间读了几本中国美术方面的书籍。她来到老设计师家中,刚开始,老设计师对她态度很冷淡,王小姐就装作不经意地发现老设计师的画案上放着一幅刚画完的国画,便边欣赏边赞叹道:“老先生的这幅丹青,景象新奇,意境宏深,真是好画啊!”一番话使老先生升腾起愉悦感和自豪感。
接着,王小姐又说:“老先生,您是学清代山水名家石涛的风格吧?”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老设计师的谈话兴趣。果然,他的态度转变了,话也多了起来。接着,王小姐对所谈话题着意挖掘,环环相扣,使两人的感情越来越近。终于,王小姐说服了老设计师,出任其公司的设计顾问。
做好语言储备
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够胸有成竹,信心十足,才可能有一种感染人的气势。因此,平时就要做好语言储备。旁人是根据四件事情评估我们,并将我们分类:我们说些什么,我们怎么说,我们做什么,我们看起来什么样子。而语言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二,我们的谈吐,随时都被别人当成判断我们的根据。我们说的话,显示我们的修养程度;我们究竟是何出身,它们是教育和文化的证明。
假如一个人为了社交特地擦亮了皮鞋,穿上一尘不染的漂亮衣服,企图维持自己的自尊并争取旁人对他的尊敬,但他却没有企图擦亮他的词汇,说出毫无瑕疵的句子,那等于不断而且准确地向这个世界宣示,他不是一个真正有文化修养的人。
艾略特博士在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三分之一世纪之后宣称:“我认为,在一位淑女与绅士的教育中,只有一项必修的心理技能,那就是正确而优雅地使用他(她)的本国语言。”这是一句意义深远的声明,值得我们大家深思。
总而言之,在社交活动中,要想拥有优雅的谈吐,必须做好语言储备,对自己所要说的内容了然于胸。有了这样的资本,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有说服力的语言,那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就会永远占据主动,成为一个社交高手。
第五节 如何摸透对方的心思
我们需要细心领悟与揣摩“弦外之音”,体会不出“弦外之音”的人会被视为智力低下的愚蠢之人。中国人语言的精深,全在“弦外之音”上。
察言观色才能脱颖而出
要想摸透对方的心思,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是察言观色,就是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揣摩别人的心思。中国人的普遍特点是含蓄,特别是在讲话的时候,要表达什么意图不会直接说出,而是迂回委婉地讲出。听话人需要细心领悟与揣摩“弦外之音”。中国人语言的精深,全在“弦外之音”上。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如果对方是在炫耀他那光荣的过去,这时候你就要留心了,因为此时他心里正在期待着你的夸奖,所以,只要是认为值得或应该夸奖的,你不妨就夸奖他一下。当对方在显示他的博学或机智的时候也是一样,你也应该夸奖他,这样你一定能获得他的好感。
清朝的巨贪和珅,就是深谙此道的高手。和珅9岁就无父无母,但他考入了京城最好的学校咸安宫官学读书,在这所“贵族学校”受尽欺辱,但那时他十分努力,刻苦学习汉人著作。另外他还学会了敏锐的洞察力和谄媚讨好的手段,一有机会就细心观察老师们的举止言行,努力发掘他们内心的秘密,这些老师表面道貌岸然,才高八斗,可骨子里却是一样委琐、狭隘,他们之间互相瞧不起,对下幸灾乐祸,对上曲意逢迎,溜须拍马。他学习察言观色、谄媚拍马的功夫,希望改变所处的地位。
和珅的发迹很有些戏剧性:一天,乾隆皇帝外出狩猎,仓促间命令下面准备黄龙伞盖却没能办到,乾隆顿时火冒三丈,喝问道:“这是何人所为?”皇帝发怒,非同小可,众位官员不知所措,而和珅却应声答道:“是典守者不能辞其责!”他声音洪亮,口齿清晰,语言干脆。
乾隆皇帝不禁一怔,循声望去,只见说话人仪态俊雅,气宇不凡,乾隆不禁更为惊异,问其出身,虽然学识不高,但毕竟乃读书人出身,这在侍卫中也属凤毛麟角了。乾隆皇帝一向重视文化,尤重四书五经,对一些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生员,当然更加另眼相看。所以一路上便向和珅问起四书五经的内容来。
这和珅原本就不是泛泛之辈,对四书五经也是精读熟记,对答如流。至此,和珅进一步引起了乾隆帝的好感,从此和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和珅在乾隆面前巧妙运用了几句话,便官运亨通,不可一世,充分发挥他懂察言观色、善于沟通的能力。事实上,和珅很会揣摩乾隆皇帝的心思。乾隆帝喜欢书画,和珅就下功夫练习书画,并取得了极高的造诣。乾隆帝喜欢别人奉承,和珅就每天在乾隆面前说好话。和珅后来就凭着一套察言观色的本事和精明老练的言谈,才赢得乾隆皇帝的信任,最终飞黄腾达,权倾朝野的。
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在台湾兴兵起义,镇压的清军屡屡受挫,乾隆大为恼火,要御驾亲征。和珅当然知道乾隆不过是一时气恼的缘故,并不是真正要亲征,而且万一有个闪失谁也担不起,于是就得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阻止乾隆亲征。和珅说:“台湾战势不利有其深刻的原因,皇上对老百姓多好啊,轻徭薄赋,人头税都不征了,只征一点的地税,哪有您这么好的皇上?台湾人民不知道您的仁慈,不知道您的恩德,是什么原因呢?这是领导者的责任,您派去管理台湾的人没有把您的恩德带到台湾,问题就在这里。所以依奴才愚见,应做两手准备:一是继续用兵;二是换台湾的官员,把您的仁德带给台湾人。”乾隆听了龙颜大悦,立刻派人这么做了。和珅知道乾隆的脾气,知道他的话外音,当然就能够对症下药。这几句话一是阻止了乾隆亲征的打算,二是夸了乾隆的功德,三指出了破敌的方略,乾隆当然愿意偏宠这样的人。
捕捉有效信息自然手到擒来
要摸透对方的心思,在交往的同时,一定要仔细地观察你的谈话对象。你要有非常敏锐的触觉,从对方言行举止中,准确捕捉需要的信息。
齐王的王后去世时,后宫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哪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齐王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齐王的欢心,并且对他备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齐王的心思,以得到有效的信息。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田婴把这10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时,发现齐王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虽然处于乱世,上有君王,但是对于洞察君王心思,田婴却非常老道,这正是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争夺王位的旋涡,反而能够经历三朝,任宰相职位达十余年之久的重要原因。最后田婴告老还乡,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第六节 怎样才能说出对方想说的话
对说话的对象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说出对方想说的话,才能开始进行对话和交流,也只有这样,交流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做足功课才能胸有成竹
说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说就说,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甚至有的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根本就不经过大脑的思考,这样,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因此,说话之前还是要有所准备,根据说话的对象及他的阅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他的爱好、生活习性等,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说出对方想说的话,才能开始进行对话和交流,也只有这样,交流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历史上的很多名人之所以是名人,就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说话前准备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说话之前要是没有准备,就像面临一场考试而没有准备一样,将会变得很被动,结果也将是对自己很不利。在与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有人夸张地把这种社交场形容为“战场”,要想成功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就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清朝的大臣盛宣怀就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盛宣怀是晚清的一位大臣,他刚上任在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一直在准备着和这个上级的对话。有一次,机会终于来了。在李莲英的保荐下,他的陌生的上级醇亲王终于决定接见这个下级,并且还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专门设宴接见他,顺便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虽然以前从来没有见过醇亲王,但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却过从甚密,平常盛宣怀就从他那里了解到关于醇亲王的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个就是醇亲王跟恭亲王不同,当时正是西洋学在中国开始盛行的时候,恭亲王认为中国必须要跟西洋学习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醇亲王则不同,他不认为中国人就比洋人差,因此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上,醇亲王就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第二个就是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也颇具文采,经常在很多场合炫耀他的文采。盛宣怀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就迅速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和那里抄了一些醇亲王的诗稿,念熟了其中比较好的几首,以备“不时之需”。
这些还不够,为了能让醇亲王第一次接见就在他心目中留下自己的好印象,盛宣怀还做了很多准备。比如说盛宣怀还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亲王的心思,俗话说“文如其人”,这在和醇亲王的对话中将会有着很大的用处,以防自己说了对方不爱听的话,那前面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在准备好这些之后,盛宣怀就胸有成竹地前来谒见他那未见过面的上级醇亲王。
一切都很顺利,盛宣怀对醇亲王的话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并且句句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亲王假装问盛宣怀:“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盛宣怀对此早有准备,他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醇亲王听他竟然还能引用岳武穆的话,立刻就来了兴趣,同时对他这个下级也不免另眼相看,便问到:“你也读过兵书?”盛宣怀并没有因为上级的这种问话而变得骄纵起来,他还是那种谦虚的态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守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也就真的不堪设想了。”盛宣怀在自谦的时候也不忘夸奖上级一番,这种时机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盛宣怀真是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本行”,这也看出他在和醇亲王对话之前确实花了一点功夫的,也是着实做了一番的准备。
醇亲王是盛宣怀的上级,无疑他的接见直接会关系到盛宣怀的前途与命运,因此,盛宣怀能花不少的工夫来打探醇亲王的情况,甚至在见面之前就对他的喜好、性格了解得一清二楚,这无疑为自己增添了不少信心。拜谒之时,盛宣怀句句话说在醇亲王的心坎儿上,使他觉得这个人很合自己的胃口,于是很快对他委以重任,最终盛宣怀的未雨绸缪帮了自己的忙。
盛宣怀是一个聪明的人,他的聪明不仅表现在他会溜须拍马上面,更重要的是他能知道怎么样拍马既能得到好处,又不至于把马给惊了,要做到这样,就得对这匹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就是准备。
用心对待才能命中目标
(1)了解情况。也就是了解对方的—些生活经历和生活状况,以便在说话交流中能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去。
一般在这些应酬当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各不相同,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愿望和生活观点,交谈能否融洽则在于你话题的选择,对什么样的人就得选择什么样的话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基本生活都有困难的人,如果你在那里大吹特吹打高尔夫球或是环球旅游的乐趣,那他肯定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甚至是厌恶这个话题,转而开始厌恶你这个人;但是相反,如果你告诉他—条快速致富的门路,不用你说下去,他也会提问的,因为这正是他所关心的。也就是说在交流时要关注对方所关注的话题,而不是你所关注的话题。
(2)积累经验。了解完了一个人并不是就完成了准备工作,其实还差得很远。一般人都知道在谈话中,经验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应酬的话题和场面,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应酬经验,否则就会出现冷场或者很尴尬的局面。那么这些经验是怎么有的呢?那就得靠积累。在和对方交谈的时候,你就得刻意地去观察对方是怎样将这些话题连成一串的,不至于出现冷场或者是尴尬的局面,这个时候你就得学习积累,以便在自己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能轻松应对。
(3)区别对待。最后一点就是对不同的人要进行区别对待,所谓不同的人就是不同性格的人,和不同性格的人交流你就得有不同的态度和表现。因此,在和对方交谈之前就应清楚对方的身份和性格特征。比如说对方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那么他们就易于“喜形于色”,你就能很清楚地从他们的脸上判断出他们的心理,根据这些你再进行话题的调整或者是语气的调整,就能和他轻松地交流,侃侃而谈;而如果对方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那就是相反了,因为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沉默寡言”,对于这样的人就必须用另外一种态度了,比如说循循善诱,另外还要注意委言婉语,不能像和性格外向的人一样说大话、开一些不入流的玩笑。
第七节 怎样赞美更得人心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在别人眼里充满赞美的意味,希望自己听到的是赞美的话语,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渴望。由此而及彼,别人也是渴望我们赞美的。
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
戴尔·卡耐基说过一句话:“一个说话得人心的人,别人对他的评价,往往超过他的真实才华。”这句话正说明了得人心的说话方式多么受欢迎。而在人际交往中,能够得人心的话,首当其冲是赞美的话。
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冷语一句六月寒。”如果恰到好处地赞美别人,那一定会使双方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好的开头,也会很快引出好的结果。
还记得你第一次受到赞美是什么时候吗?还记得那时是怎样兴奋的感觉吗?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慢慢长大了,也许我们已经不再会为别人的一句赞美而高兴得难以自制。但是听到被别人赞美的美妙感觉,却是依旧和从前一样美好,能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当中面对任何的事或者物,对自己更有信心。因为,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都希望在别人眼里充满赞美的意味,希望自己听到的是赞美的话语,这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渴望。由此而及彼,别人也是渴望我们赞美的。因此,学会赞美别人时常会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法宝。
赞美当然也并非没有原则,赞美也要有一定的度,大体要和事实相符。假如一个长得很丑的人你硬说他很俊,岂不是寒碜人,一个思想畏缩之人,你说他高尚,岂不是讽刺吗?所以,我们的赞美要得体才行。那么,得体的赞美之话该从何说起呢?
(1)结合实际的赞美。在赞美的时候,人人都有自动把局部夸大为整体的特点,因此赞美的时候只要从某个局部、某件具体的事情入手就可以了,其他的工作对方会自动完成,而且局部、具体的赞美会显得更真诚、更可信。比如某人工作出色,那么表扬的时候也要指向具体的事情,“小王在接待事宜上表现出色”,而不是泛泛而谈。
(2)欲扬先抑的赞美。在赞美别人的时候不要只是一味地使用平铺直叙,那样效果不会太明显。如果能够适当地尝试采取从否定到肯定的赞美方法,也许效果会好得多。如一般的评价是“我像佩服别人一样佩服你”,从否定到肯定的评价则是“我很少佩服别人,你是例外”或者“以前我只佩服过两个人,不过现在已经变为三个人了”。
(3)添加真实感受的赞美。在赞美别人的时候,怎样的赞美才不会给人虚假和牵强的感觉呢?那就是要把对对方的情感感受和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带进去,也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最重要的是还要符合当时的场景。还要注意用词要得当,注意观察对方的状态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如果对方恰逢情绪特别低落,或者有其他不顺心的事情时,过分的赞美往往让对方觉得不真实,所以一定要注重对方的感受,一定要适可而止。
(4)凭着感觉赞美。每个人感觉都很灵敏,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身边的人,也能同时感受到对方的感觉。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恰到好处地把它运用在赞美中。如果我们既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又时常会去赞美别人,相信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越来越好。
用间接赞美来达成目的
当事人不在场时的赞美,是间接赞美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有时比当面赞美所起的作用更大。通常来讲,背后的赞美都能传达到本人,这除了能起到赞美的激励作用,更能让被赞美者感到你对他的赞美是诚挚的,因而更能加强赞美的效果。一旦他间接地知道了你的赞美,肯定会对你心存感激的,在感情上也会和你更近一层,你们的沟通也就会更加有成效。
间接赞美还有一种是用别人的话来赞美对方。《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就把这种间接赞美的话练得炉火纯青。
韦小宝道:“他们说天下老百姓都知道,皇上年纪虽然不大,但是圣明无比,是几千年来少有的好皇帝,他们便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加害皇上……”
听说百姓颂扬自己是几千年少有的好皇帝,康熙不由得大悦,微笑道:“我也没行过什么惠民的仁政,‘圣明无比’云云,是你杜撰出来的吧?”
韦小宝道:“不,不!是他们亲口说的,大家都说鳌拜这大奸臣害良民,老百姓恨他恨到了骨头里。皇上一上来就把他杀了,那是大大的好事。他们恭维你是什么鸟生,又是什么鱼汤,奴才也不大懂,想来总是好话,听着可开心得紧。”
康熙一怔,随即明白,哈哈大笑,道:“原来是尧舜禹汤,你爷爷的,什么鸟生鱼汤!”他想尧舜禹汤的恭维,韦小宝决对不会捏造出,自不会假。哪知道韦小宝这“尧舜禹汤”是从说书先生那里听来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要取得上级对自己的好感,只有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赞语,还有人干脆把别人拍领导的话当作为自己的话说出来。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上级固然想知道自己在个别下属心目中的形象,但他更关注的是自己在大家或公众心目中的声誉。
一个人的赞扬只能代表称赞者本身的看法,这种看法只能是个别的。一般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即一个人说好不算好,两个人说好也不算好,只有大家说好才算好。
高明的称赞要加上公众的语言,以公众的目光来称赞领导,并把自己的赞美融于其中,这样的称赞才能让人更易于接受。
第八节 如何让安慰恰到好处
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人不仅自己需要坚强起来,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亲切的安慰就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
带着同情心说话
人生的道路并不平坦,逆境往往多于顺境。身处逆境,面对不幸,当事人不仅自己需要坚强起来,也迫切需要别人的安慰。亲切的安慰就如雪中送炭,能给不幸者以温暖、光明和力量。如果周围的人遇到了什么挫折和不幸,我们怀着同情心,真诚地给以安慰,就可以让他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这样就能减轻一些他内心的痛苦。
比如邻居的孩子高考没有考好,她心情的懊丧和苦恼是可想而知的。在此时你如果抱着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劝导她说:“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挫折,所以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不过,花落自有花开时,谁能说没考上太学就前途无望了呢!”或者说:“这次高考标准太严,所以没有被录取的比较多,不是成绩差了多少。再说下次还可以再考,就是不上大学也可以自学成才,何必为这苦恼呢?”这样,她的心里可能就会好受很多。挫折和不幸容易使人灰心丧气,看不到光明和幸福的前景。因而,使“苦恼人”看到前程的光明,正是解脱他们苦恼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为琐事而烦恼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不要猛然地触及其痛处,要善于等待,抓住最好的时机。比如说,一个朋友因心烦而哭起来了,你不必立即就过去询问、安慰,劝他不要哭,而应当让他痛痛快快地哭一阵。在他得到适当宣泄后,你再上前去说几句劝勉的话。这时,即使只言片语,其效果也胜于在此之前的千言万语。
不同的安慰送给不同的人
不恰当的安慰,不但起不到效果,还可能会给不幸者带来伤害。因此,安慰仅怀着好心是不够的,掌握好安慰的策略和尺度,注意分寸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将会事与愿违,徒劳无功。最好的安慰,是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语言。
(1)安慰病人。探视者对患病的亲友病痛的安慰,是沁人心脾的。这时候,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有个初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加之一时未得到确诊而心理恐慌,大喊大叫。这时,患者的一个同事闻讯前来探望,并安慰说:“请你冷静一下,医生正准备给你作B超检查。你放心,这个部位不会有大病,我的一个亲戚和你有过相似病症,一查才知道不过是胆囊炎,容易治疗。”一席安慰话,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患者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要过多地谈论病情和治疗情况。如果对方本来就承受重病的压力,你再谈及过多,势必加重病人的思想包袱。你不妨多谈谈病人关心、感兴趣的事,讲些社会上发生的新鲜事,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病者痛苦;如果能多谈些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促使他精神愉快,就更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向病人介绍自己或熟人治愈该病的经验,介绍报刊上登载的与疾病斗争的决心和信心。多讲讲病人家庭和睦、工作单位情况良好的事,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专心养病。如不要问对方今天吃了什么药,精神好不好,必要时还可以说些“恭维话”:“哇!你今天比昨天气色好多啦!”在语言上让对方感到有希望,让对方产生生活下去的勇气。
(2)安慰老人。对老人的安慰要注意对方的年龄特点,谈话主题不要涉及死亡,要特别尊重他们,就好像儿女一样关心体贴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
(3)安慰病人家属。重病患者的家属常常感觉痛苦和无助,如果使用的安慰语言不当,反而会勾起他们心里的悲伤。应该从侧面入手,多谈些家长里短的平常琐事,转移他们对病患的担忧,让他们放宽心。
(4)安慰死者家属。失去亲人的痛苦让家属沉浸在深深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劝慰时,一方面要使用礼节性语言,如“请节哀”、“节哀顺变”等,另一方面又不能鲁莽地阻止对方哭泣。因为哭代表着对死去亲人的不舍,同时又是一种宣泄,在这种情况下,用这种把悲伤宣泄出来,是最合适的途径。在言谈中,最好不要过多地提及死者,这样有利于让对方逐渐忘记眼前的不幸。在这种场合,你千万不要为表示你的遗憾而撩起别人一直压抑的悲伤。
(5)安慰失恋者。从热恋一下子到失恋,会让人很失落,甚至肝肠寸断,悔恨交加,精神恍惚。安慰这样的人时,应该从长远的眼光来劝解,劝对方重新振作起来,鼓起勇气追求新的生活。比如说,一个姑娘交了几个男朋友都因各种原因告吹了。眼看落花流水春去也,她能不苦闷烦恼吗?这时你如果讽刺挖苦她“眼界高”,得来的只能是反感;如果埋怨她“笨蛋”,会增加她的自卑;你如果鼓励她说,看起来“踏破铁鞋无觅处”,说不定会“得来全不费工夫”,她就会从失望中看到成功的希望。这样说对她所起的安慰作用,恐怕要比只是说“吹就吹了,有什么了不起的”要好得多!
第九节 柔和的话语比强硬有效
并非话语强硬、盛气凌人才有分量,柔和的话语,由于对人充满了尊重和体谅,本身就有一种感化力和亲和力。
柔和的话语换来微笑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对象便是说话的声和气,从而生成语气。恰到好处的使用语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的,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从人的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有人说话是高声大气的,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语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激情和粗犷豪放的气质。它虽然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的欢喜和慷慨激昂的。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如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不同的语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语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柔和的话语表现为说话语气亲切,语调柔和,语言含蓄,措辞委婉。这种说法,容易使对方感到亲切、愉悦,所谈之言易于入耳生效,有较强的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以柔克刚的效果。人们在与人谈话的时候常使用柔和的语气,会更加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尤其是在请求、说服、询问、安抚时,更要重视这种语气的运用。
老张是一家瓷器店的营业员,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十分挑剔的女顾客,老张给他拿了好几套瓷器,她挑了半天也没有拿定主意。店里还有很多人光顾,老张就先忙着照应别的顾客去了。这位女顾客因为被冷落了,便把脸一沉,大声指责老张:“你这是什么服务态度?明明是我先来的,为什么扔下我不管去招待别人?”说完把钞票往老张面前一甩,命令道:“快给我选,我还有事!”这话说得非常刺耳,如果遇上脾气差点的,和她一较真,俩人非吵起来不可。然而老张并没有生气,他安排好其他顾客,和颜悦色地对她说:“我们店里生意忙,对您招呼不周,请您原谅。让您等了这么久,确实是我不对,你对我的工作还有什么不满,欢迎多提宝贵意见!”老张几句和气的话一出口,那位女顾客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然后很难为情地说:“我说话不好听,也请你原谅。”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事件就这样化为无形。
老张以“和气”应对“火气”,以柔克刚,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所以,并非话语强硬、盛气凌人才有分量,柔和的话语,由于对人充满了尊重和体谅,本身就有一种感化力和亲和力,从而安抚了顾客的情绪,自然而然消了火气。
柔和的话语解除危机
一位带着花帽子的漂亮女孩子在街头碰上了一个小混混,那个人竟然伸手摘下了女孩的帽子。面对这种无礼的举动,女孩非常生气,就想马上发火,但是她又马上冷静下来,温柔地说:“你是不是觉得我的帽子很漂亮?”“是啊,它和你这个人一样,都很美。”小混混语气轻浮地回答。女孩压住火气,又说:“你一定是想仔细看看,好给你的女朋友买一顶吧,我想你这样正派的人是不会随意戏弄别人的。”
女孩的话语柔和,但其中又藏着深意,话里给小混混搭好了台阶。小混混一愣,不由自主顺着女孩的话,归还了帽子之后,一溜烟跑掉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危机被轻易化解了。
从始至终,女孩都没有说一句强硬的话,而是用了柔言软语,不给对方任何采取强硬手段的机会,巧妙地引导对方自尊、自爱。
柔和的话语,并不是示弱的表现,也不是只有弱者地位的人才会说出的话,这是一种心理战术,让对方更容易接受。相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命令的口吻,最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激起逆反心理。
第十节 体谅的话让人感到温暖
对别人的体谅,也是爱心的一种,对别人真诚地体谅也会得到别人以爱相回报。这样互相传递下去,世界也就离“美好的人间”更近了一步。
用体谅换取对方的合作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体谅,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
在一个盛夏的中午,一群工人在休息,一位监工走上去把大家臭骂一顿,工人们害怕监工,当然立即站起来去工作了。可是当监工一走,他们又停手了。如果那位监工能够体谅工人们的心情,上前和颜悦色地说道:“朋友,现在这些工作很要紧,我们忍耐一下来赶一赶好吗?我们早早赶完了,回去洗一个澡休息,怎么样?”工人们当然会一声不响地忍着暑热去工作。
小张特别喜欢打麻将,一有机会就会约上几个朋友玩,免不了有输有赢。当然啦,赢了就兴高采烈,输了就不舒服。妻子小杨通晓事理,是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她不太赞成小张这样,但她并没有硬来。
一天,小张打了几圈牌回来,输了点钱,有些闷闷不乐。小杨关切地让他休息,劝慰地说:“你不要把打麻将看成赌博嘛,几个老朋友在一起玩,你把它看成一项娱乐活动好不好?娱乐总要消费,打保龄、去歌厅哪有不花钱的?输了钱,你就当雇了几个人陪你玩好了,反正你爱玩这个。”
小张见妻子不埋怨他,还有这样一番见解,不由乐了。
小杨又说:“咱们现在没小孩,没什么家务事,周末你去放松玩一会儿没什么,但要健康娱乐,不要时间过长,七八圈就行了吧。以后工作忙了,家务事多了,你想玩都玩不成了。你其实挺有自制力的,注意点就行了,输赢无所谓,开心就行,你又不是以赌为生的。”
小杨的一番话,说得小张挺高兴。后来他玩麻将的次数越来越少,瘾头渐渐也不那么大了。一旦玩的时候,想起妻子的话,非常放松,战绩也越来越好。而当工作忙起来,家里有小孩之后,他一年也玩不了几回,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的。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会让对方心悦诚服。
关爱别人的人受尊敬
真诚的体谅,会让人感到温暖,当然就会赢得更多的好感。多说一些这类的话,受用无穷。歌词有云:“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对别人关怀和体谅,也是爱心的一种,而对别人真诚地体谅也会得到别人以爱相回报。这样互相传递下去,世界也就离“美好的人间”更近了一步。所以多说一些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的话吧,千万别在这个问题上太小气和太吝惜了。
不拘位卑位尊、贫贱富贵,人人在必要的时候向别人表示关爱的感情,别人也会把同样的善意之球抛掷给你。
在一个寒冷的深夜,纽约的一条不算繁华的道路很少有车辆行驶。这时从街中心的地下管道内,钻出一位衣着笔挺的人来。路旁的一个行人十分狐疑,他上前想看个究竟,一看却怔住了,他认出这个人竟是大名鼎鼎的福拉多!原来,地下管道内有两名接线工在紧张施工,福拉多特意去表示慰问他说:“你们辛苦了,我特地来慰问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事业。”
福拉多被称为“十万人的好友”,他与他的同事、下属、顾客乃至对手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这位富有人情味的企业巨人,事业会一直如日中天。
有一年夏天,天气又闷又热,弗尔帕斯走进拥挤的列车餐车去吃午饭,在服务员递给他菜单的时候,他说:“今天那些在炉子边烧菜的小伙子们一定是够受的了。”服务员听后吃惊地看着他说:“上这儿来的人不是抱怨这里的食物,便是指责这里的服务,要不就是因为车厢内闷热大发牢骚。19年来,你是第一个对我们表示同情的人。”
在自己享受服务的同时,能够体谅别人的辛苦付出,并表示出应有的尊重,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会让人尊敬。
换位思考利己利人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难以用同样的心情去体谅别人。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从而说出话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在场的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边的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体谅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不可能有大进步呢?
当然,体谅不是无原则地附和。如果对方的情绪产生于错误的判断,就不应当随便表示同情,以免助长其错误情绪。比如说评定奖金,小张一直以来劳动态度不好,因而未评上一等奖,他发起了牢骚,你如果在这时表示体谅,那就等于助长了他的错误思想,这时需要的是劝导他正确对待,干好工作,下次争取了。
第十一节 说十句不如准确地说一句
说话主题明确、干净利落的人,懂得在交谈之中的技巧,不会用啰嗦来烦你,更不会无端耗费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他只要用最简短的话,一下子就攻破了你的心房。
说话到位很关键
小科劳德的母亲弗朗索瓦兹·吉洛十分爱好绘画,一入画室便不容有人打扰。一次她正在作画,儿子想让妈妈带他去玩,便敲响了门,可弗朗索瓦兹已全身心投入到绘画上,听到敲门声和儿子的喊声,只是回应了一声,仍旧埋头作画。停了一会,门还没开,儿子又说:“妈妈,我爱你。”可得到的回应也只是:“我也爱你呀,我的宝贝儿。”门还是没开。儿子又说:“我喜欢你的画,妈妈。”
弗朗索瓦兹高兴了,她答道:“谢谢!我的心肝,你真是个小天使。”可仍旧不去开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太美了。”弗朗索瓦兹停下笔,但没有说话,也没有动。儿子又说:“妈妈,你画得比爸爸好。”孩子的爸爸是绘画艺术大师毕加索。
弗朗索瓦兹的画当然不会比毕加索画得更好,但儿子的话却一下子说到了她的心里,她也从儿子那夸大的评价中感到了儿子的迫切心情,所以,最终还是把门打开了。
有一种人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理会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爱时如命,铁面无情。要想打动这样的人的心,首先要不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最重要的是,把话说得准确到位,才能达到目的。小科劳德一直在恳求母亲为他把门打开,为此他说出了好几句甜言蜜语,虽然前面说的话每一句都是发自内心,都包含着真情实感,但是却都没有打动母亲的心,而恰恰最后一句不合事实的话却让母亲打开了门。这也足以说明,话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准确地说一句话,一句直达内心的话。
一句话就抓住实质
1954年,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通知工作人员,给与会者放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彩色越剧片。工作人员为了使外国人能看懂中国的戏剧片,写了15页的说明书呈周恩来审阅。周恩来批评工作人员:“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工作人员不服气地说:“给洋人看这种电影,那才是对牛弹琴呢!”
“那就看你怎么个弹法了!”周恩来说,“你要用十几页的说明书去弹,那是乱弹,我给你换个弹法吧,你只要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您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就行了。’”电影放映后,观众们看得如痴如醉,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
给外国人看越剧,当然会存在严重的沟通问题,即使有十几页的说明书,也无法让他们对《梁祝》有具体的感觉。而一部《罗密欧与茱丽叶》是全世界共通的艺术作品,也非常受人欢迎。用“中国的《罗密欧与茱丽叶》”来形容《梁祝》,既形象又贴切,一下子就抓到了问题的实质,同时也勾起了听到这样形容的外国人的好奇心。
一句话就说中要害
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本想把他收为己用,于是询问刘备的看法。
吕布没什么头脑,只要是对自己有好处就容易被人煽动,曾先后背叛过收留他的人,他的反复无常让人不敢信任。但他的确是一员猛将,在被曹操捉住之前几乎没有人能打得过他。
吕布投降刘备的时候,刘备待之甚厚,把小沛让给他驻扎。但吕布却在刘备攻打袁术时,从小沛袭取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儿。
刘备知道以曹操的智谋肯定可以充分地利用吕布的才能,增加曹军的实力。而借曹操的手杀掉吕布,一可以报夺徐州的仇,二可以减少曹操的实力,三可以表示自己对曹操的友好,对自己来说肯定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怎样劝说曹操才能让他接受自己的建议,而不对自己起疑心呢?他聪明地利用了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和丁原、董卓的教训。
所以虽然吕布在辕门射戟时救了刘备一命,在被斩之前,也曾提醒刘备:“君不记辕门射戟之事乎?”刘备还是只在白门楼上用了一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就坚定了曹操的决心,断送了吕布的性命。
以上的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说十句不如准确地说一句。曾经见过这样的人,说话拐弯抹角、滔滔不绝,却没有主题,每每使人失去耐心,这样的人让别人讨厌之极,没有人愿意与他打第二次交道。而说话主题明确、干净利落的人,则处处受欢迎。因为他懂得在交谈之中的技巧,不会用啰嗦来烦你,更不会无端耗费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他只要用最简短的话,一下子就攻破了你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