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孟杰盲人学校的孩子们(3)
张名华有残余视力,自己还能凑合着上网。以前,两个盲孩子就待在家里,什么地方也去不了,什么事都做不成。在网上张名华查到了穆孟杰的盲人特教学校,了解到这所学校口碑特别好,而且学生的学习、食宿费用全免。看到这些信息,他非常高兴却担心人家学校不收他的孩子。怀着忐忑的心情,他直接给穆校长打电话咨询。没想到,穆校长的答复非常简单:只要有残疾证就收。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儿饼的大好事!
2013年2月27日,刚过完春节,张名华就把十三岁的小女儿张文君送到学校来了。
刚开始的时候,他心里还老大不踏实。毕竟,这是女儿第一次离家远行,第一次不在自己的保护视野里。何况,她还只是一个小女孩儿呢!一周后,张名华打了个车,专程从临西跑到平乡来看望女儿。看到女儿变瘦了,很是心疼。问问女儿在学校的生活状况。女儿的回答是非常喜欢,在这里,自己就像小鱼儿游进了广阔的湖水里。
在学校里,张名华亲眼看到师生吃的是一样的饭菜。学校给孩子们的伙食虽然说不上有多好,但饭永远管饱。更何况,在盲校,学生们的唯一任务就是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又不用卖力气。学校能做到这一切,确实已是尽了最大努力了,很是不易。张名华开始理解这所学校,并且由衷地感激穆校长。
详细了解了女儿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看到女儿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张名华的心放下了。
以后,他基本上不再来看望女儿了。这是一所好学校,女儿在这里过得很愉快,自己没有什么不放心的。再说了,打一趟车来这里,也得花百八十元的。自己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哩。
女儿还没有自己的手机。每星期,张名华都要给学校的教导主任打电话,请他代叫文君来接电话。在电话里,他总要详尽了解女儿在学校里的一切情况,询问她需要什么,过得习惯不习惯,身体怎么样,生没生病。知道女儿一切安好,学习不断取得新进步,做父亲的他心里甜丝丝的:孩子正在朝自立的道路迈进,这不正是他的梦想吗?
张名华有时也给穆校长打电话,一面是感谢他对女儿的照顾和教育,一面也想通过校长直接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在穆校长的心里,装着全校八十七名学生的信息。学生们的进步、变化和各种情况,他的脑子里都了如明镜。
文君这孩子确实让人省心。她从小就能理解父亲的难处,早早地就学会了生活自理,能够自己盛饭、洗漱,还能自己做饭,自己穿衣服。到了孟杰盲人学校,她非常争气,又特别好学。刚开始学盲文,用手摸书。孟老师、汪老师和张文飞老师相继教她,慢慢地,她摸索着练习用针扎点位,扎出一个个神奇的盲文字母。文君非常聪颖,她上的是一年级,待了才三个月就考到了全班第三名。她还跟着老师学习吹葫芦丝,没多久就学会了吹《生日歌》。学校的生活充满了挑战,更充满了无穷无尽的趣味。文君觉得,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属于自己的这所学校,爱上了这些声音动听的好老师!
放暑假了,父亲打电话给文君:“一放假我就来接你回家?”
文君回答:“俺不回家,老师要带俺上北京哩!”
“上北京干啥?”
“老师说是去参加一个夏令营呢。”
“要咱们自己掏钱吗?”
“不用,有人帮着报销呢。”
“嗬!还有这样的好事呢!”
女儿这么争气,才上半年学就被学校推选出远门去参加全国性的活动。这,让张名华感到特别的自豪。
2013年7月9日,穆丽飞老师带着张文君和学校的另外两位盲童到北京参加“2013触摸北京·盲童夏令营”。
2013年7月12日,“2013触摸北京·盲童夏令营”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开营。来自西藏、甘肃、贵州、福建、河北的十三名盲童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在首都北京参加此次为期五天的夏令营活动。这项活动是由中国盲文出版社、中国盲文图书馆和民谣音乐代表人物周云蓬发起的“金色推土机帮助贫困盲童计划”联合举办的。在开营仪式上,张文君和其他的盲童们“见到”了央视主持人、新闻评论员白岩松,都非常兴奋,争着要同他合影。事情过去了两个多月,提起自己的北京之行,文君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和白岩松的合影。那天,白岩松叔叔很亲切,热情地拉着小伙伴们的手,让他们相互结识做好朋友,这给了这些盲童们很大的鼓励。
在中国盲文图书馆的触摸博物馆内,张文君和其他两名盲童学生在穆丽飞老师的陪伴下触摸太阳系模型。文君非常激动,一遍遍认真去触摸那些光滑的木星、火星、土星等神奇的星球,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奇。接着,她们还去触摸了秦始皇兵马俑模型,了解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在中国盲文图书馆志愿者的陪伴下,她们试着去触摸触觉语音地图,寻找地图上的家乡。文君又用双手触摸了“鸟巢”模型、蒸汽火车模型等。博物馆的展览为她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这是她以前所不了解的。
在剩下的时间里,穆丽飞老师带着文君她们去参观了真正的“鸟巢”——国家体育馆和水立方——国家游泳馆,还来到了天安门广场,感受祖国心脏的跳动。
北京之行虽然短暂,却给文君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家后,她为父亲和哥哥一一描述自己的北京之行。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文君又仔细地向父亲他们介绍了学校教学的情况。她给他们唱自己学会的歌曲,用葫芦丝吹《生日歌》,阅读简单的盲文书。父亲和哥哥都听得出来,她是由衷地爱上了这所学校,她在学校里真的学到了东西。
文君在孟杰盲校的学习和取得的进步激起了张名华一家人极大的兴趣。大家都觉得这个学上得值,很有收获。连张名华自己都动心了:要不,我们一家人都去那里上学?他心里琢磨着:要是那样的话,一家人在一起,相互还有个照应。我到了学校,还可以进修按摩手法,学习针灸,如果能掌握这两项本领,自己将来外出打工,挣钱岂不就更容易了吗或许,还可以回家自己开个按摩店呢!
可是,问题出现了。
文君十三岁,上学穆校长肯定接收。儿子十八岁了,学校还有可能收,而我都快四十岁了,穆校长还会收吗?张名华的心里直打鼓。
他这人脸皮薄,不好意思自己去问穆校长。
文君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给穆校长打电话问问。”
“那合适吗?咱们家已经有你在那里免费食宿就读,我们这一家三口都去,那不给穆校长增加更大负担吗?”张名华心中还是有些忐忑。
“没事的。我们穆校长人好,热心肠。他一定会同意的。”文君一副很有把握的样子。
张名华把手机给了女儿。
文君拨通了穆校长的电话。
“你是谁呀?”手机里传来了亲切的问询声。
“穆校长,我是您的学生文君,张文君哪。”
“文君好!你有什么事吗?”
“有点儿小事呢。穆校长,我想问一下,有的盲人年纪比较大,咱们学校收不?”
“收哇!”停顿了一下,穆校长接着说,“只要他愿意学,咱们学校就愿意教他。”那个人的年纪究竟有多大他连问都没问。
“哦,那太好了!”文君几乎要雀跃了。
“文君,你就转告那个人,等新学期开学了,带着残疾证、身份证到学校来报到好了。”穆校长嘱咐道。
“穆校长,那个人已经三十八岁了,咱们学校也能收他?”
“能收。”
“穆校长,他是我爸爸。我哥哥也是一个盲人,今年十八岁了。我们一家人都去您那里上学行不?”
“行啊!有什么不行的?我们学校的大门永远向那些愿意学能耐的盲人敞开。”
文君转头告诉父亲:穆校长说行呢!
张名华还不相信,抢过了手机:
“穆校长,我是文君的爸爸。您的学校真的能接收我这么大的学生吗?”
“当然。我们学校还收过更大的呢。有位五十多岁的,也曾在我们这里学习,现在已经毕业了。”
听到穆校长肯定的回答,张名华心中的石头落地了。“谢谢!谢谢!那就太感谢穆校长您啦!”他一连声地道谢。
“你不用谢我,要谢就谢你自己。只要你愿意学能耐,我们学校就管教,包教会。学费、食宿费全免。文君刚才已经跟我说了你们家的情况。欢迎你们一家人开学后都来学校学习。”
这真是天大的喜事!没想到自己这么大年纪了,也能到学校里去学本事。而且,一家人从此又能在一起了。自己活到这么大,似乎还没有遇到比这更大的喜事呢。
一句善意的提醒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一个善意的举动可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张名华觉得,自己这一家人的命运从此就要改变了。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一种只帮人不求回报的善人哪!
2013年9月初,新学期开学。张名华带着儿子、女儿和一家人的生活用品,来到了孟杰盲人学校。在这里,张名华打算先学一年的按摩和针灸技术。因为,虽然学费和食宿费学校全免了,但是一家三口人平常的生活用品,像牙膏、牙刷、肥皂、手机话费都需要钱;因为习惯了像回民一样的饮食,有些食物不能吃或不愿吃,有时还需要买包榨菜或咸菜什么的。俩孩子还小,特别是闺女,有时不想吃食堂的饭想泡包方便面吃,那也得花钱去小卖部买。一个月拉拉杂杂的开支,三个人也得一二百块钱。
“我的钱只够支撑一年。虽然家里有姐姐也能借给我钱,但也得顾虑着姐夫怎么想呢。”张名华告诉我。
“9月10日来到学校,已经花了二百多块。为了录老师讲的《中医理论》买了一套音响花了一百元。8G的内存卡花了四五十元。儿子有手机,学校鼓励女儿给她发了部手机,花了四块五买了个手机卡。平常买咸菜、方便面也花了点钱。”这就是盲人一家子近一个月全部的开支。而其中最大的一项开支,是为了学好按摩针灸手艺。
张名华以前学过按摩,这次进修中医理论,他感觉自己学习的劲头很足,因为在他心里有一个更大的奔头儿。那就是回家开店,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按摩店。儿子曾经在按摩院学过上手治疗,未学手法。这次来盲校就专学手法。张名华自己也在练习手法,还不时地与同学互相按摩练习,交流心得。他的积蓄不多,他得抓紧时间学会。这样子,他离自己的梦想就更近了一步。
教手法时,不对就改。老师反复讲理论,讲技巧,再让学生们练习。譬如,颈部要按七下,脊柱按十二下,腰按五下,都要严格做到位。
儿子还学盲文。因为他全盲,老师必须抓着他的手,用针一点儿一点儿地去扎,一个字扎六个点。他学得很用心。
张名华说,在盲校里,自己觉得很快乐,每天的任务就是学本事,也不用卖力气。老师们都特别有耐心,学生们素质都很好,按摩什么的都自觉去学,积极去学。“学校给了这么好的条件,如果不好好学,将来后悔的是自己!”
他告诉我,走路时有视力的同学会避让别人,大家喜欢互相帮助。譬如,有残余视力的同学会带全盲的同学出门去买东西。同学们彼此都看不见,都能自觉地避让对方。在宿舍里,备有专门的垃圾桶,大家都不乱扔垃圾,养成了好习惯。因此大家的心情都不错。一个班大的有二十多人,小班也有七八个人。师生打成了一片,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学校整体素质都很好。他闺女文君喜欢故意站那里不出声,等老师撞上了,问:你是谁,为什么撞我?就这么相互逗着玩。师生关系都这么融洽,像一家人一样。
不愿飞走的凤凰
在特教学校里,年轻的李洁显得格外醒目,因为她常常穿着一件粉红色的小碎花外套。青春的脸上,总是绽放着柔和而娇艳的笑容。她个子不高,一米五几的样子,体形偏瘦但却瘦得恰到好处。留着齐耳短发,别着精致的发卡。脸形匀称,皮肤白里透红,迎面扑来的都是蓬勃的青春气息。这是一个爱美的女生。她始终是温和的、坚定的,像一个很有主见的大人。我相信谁见了她都会喜欢她。
李洁已经毕业了,正在留校实习,一年后将转为正式教师。
她1993年出生,是河北省冀州市人。冀州是上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河北省简称“冀”亦由此而来。
上苍给了李洁娇美的容貌,却剥夺了她明眸善睐的能力。她的双眼先天性发育不足,现在只有光感,也就是黑黑乎乎、恍恍惚惚能“看见”光或感觉到光,但看不见任何东西。
李洁又是幸运的。
她的父母都是农民。她上面有一个哥哥,已经工作。
李洁从小视力就很差,大约只有0.1,属于弱视。但是那时候家里人都不懂。等到上学后,走进了校园,李洁开始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都不同。譬如,做游戏别人都能做好自己却做不好,黑板上的字也看不清,在人多的地方走路,一走快就很容易撞上人。她回家问妈妈:
“为什么我不能同别的小朋友一样呢?”
妈妈搂抱着她,轻轻地叮嘱她:“女儿啊,咱眼睛不好,你看东西时要靠近一点儿,做事要慢一点儿。”
以后上学时,老师就把李洁安排坐在第一排。看书写作业的时候,她就用放大镜。就这样,一直坚持上到了六年级。
这时,更大的不幸从天而降。
一天早晨起来,李洁突然感觉眼前的一切都模模糊糊,看不清楚。父母带着她去了石家庄,到了天津,又上了北京,各处寻找好医院好大夫。李洁一口口地服药,然而,视力却依旧一天不如一天,看什么都模糊,甚至连路都看不清了。她不止一次伤心地问妈妈:
“妈妈,我的眼啥时好?我还要参加期末考试呢!”
被痛苦压弯了腰的母亲强忍着内心的苦楚,连声安慰她:“没事的,女儿,过一段时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