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滋养
意大利
女儿下个学期的课程在罗马,所以决定和妈妈一起送她去,顺便看看威尼斯、米兰以及向往已久的托斯卡纳葡萄园。
准备启程去意大利的时间里,妹妹和妈妈开玩笑说,妈妈开始挺进欧洲了。妈妈则回应说,欧洲应该也和家里一样,只是馒头变成了面包,我们听完都笑了。这段对话,让我回想起十几年前的妈妈。
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有了带父母和宁老师看世界的想法,萌生这样的想法或许是简单的感恩之心。
因为父亲是一位地质工作者,长年在野外工作不能回家,我没有多少与父亲共同生活的记忆。在我年幼的生活中,对我影响至深的是妈妈和中学班主任宁齐堃老师,我很感激能够有妈妈和宁老师陪着我长大,让我拥有了热爱生活并保有平常心的习惯。其实,孩子的喜怒哀乐都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之上,如果父母认可、赞美孩子,孩子就会建立起正向的情绪;如果父母不认可、埋怨或者轻视孩子,孩子就会建立起负向的情绪。日本月读寺主持小池龙之介曾说: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孩子人生最初的“因”,对孩子影响深远。
中学的时候,我特别喜欢考试,因为每次考试之前,宁老师总是对我说“你一定会考得很好,我对你最有信心”。因此总是期待考试,只要有考试,宁老师就会让我觉得自己有信心可以如愿获得最好成绩。带着足够的信心参加考试,也的确让我在考试中感受快乐。期待考试的中学生活,想想都觉得是一段极其美好的时光,这也让我至今为止都在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小时候,在地质队的家属基地生活,家里部分生活所需物品是要自己生产的。我的家中全是女孩,虽为女孩,也要如邻家的男孩子一样,准备一冬要用的干草、木板、煤块,也要去种地、养猪、养鹅、养鸡。每每到周日或者暑假,我和三姐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到草甸子上去打野草,捆成两大捆挑回家。每年干这个活的时候,妈妈会烙一张饼,配上一根黄瓜和酱,让我们带上做中午饭。妈妈很少话语,但是帮我们装上这些饭菜时,我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妈妈的肯定和欢喜。在那个年代,这样搭配的一餐是极高规格的标准。所以我和三姐每次都挑着高高的干草开心地回家。我们家门前的草垛几乎是整栋家属房前最大的一垛,不输于任何一家有男孩子的家庭,我也知道,妈妈站在自家草垛前的骄傲都在那张香香的烙饼中,以至于多年之后的我还是最喜欢吃家常烙饼。
妈妈不是一个有很多话语的人,大部分的时候她都是一个人忙前忙后,因为爸爸常年不在家,而我们家里没有男孩子,妈妈几乎是一个人承担着全部的角色,好在她天性柔弱中带着坚强,并不太在意辛苦,更在意如何让孩子们吃饱,穿得干净和整齐。妈妈一向都是柔弱的,身材如此,性格也如此,一个弱弱的女子,在东北冰天雪地之中,独立撑起一个家,想尽办法用好爸爸微薄的收入,再加上她自己做零工赚到的钱,让五个孩子能够安心读书,顺利长大。妈妈的乐于奉献,妈妈的拘谨谨慎,妈妈承受压力的乐观心态,这一切都默默地影响了我们。
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就源自于这生命最初始的体验,我们人生丰富的程度就源自于这生命最初始的感受。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良好,有美好的童年时光,自己的心就会找到依靠,就会有所呼应,就能够正向地理解世事和遭遇,我很庆幸自己和妈妈、宁老师之间有着这样美好的关系,也让我拥有了生命最初始体验的完美。
因父母我们有了最初始的生命体验;同样的道理,换个角度去想,我们父母是否也该得到最终的生命体验呢?我想应该是的。让父母感受到他们生命最终的体验,以及他们生命丰富程度的体验,就应该源于我们成人之后与父母的关系。了解到这一点,自己在大学毕业工作后,就把带着父母和宁老师去旅游看世界作为了自己的生活目标之一。把工资做一个分配,积累着去看世界的资本。可惜的是,宁老师很早去世,爸爸也先于妈妈离开我们,当我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时候,只有牵着妈妈的手了。很难过自己早期力量的不足够,也就更加珍惜与妈妈看世界的每个时刻。
开始实施带妈妈去旅游的计划时,发现这对妈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妈妈是一个极度晕车的人;第二,妈妈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如果让她了解到旅游要花费很多钱,她会心疼;第三,妈妈很怕吃不同的东西,在她的饮食习惯里,很多东西都很难下咽,毕竟她的胃已经习惯了馒头和煮得烂烂的菜肴。我需要先帮助妈妈克服这三点障碍,之后她才能够享受到看世界的乐趣。
先从解决晕车开始。妈妈听说要坐车走很远的路,身体已经开始反应,呕吐就直接显示出来。为了让妈妈能够适应乘坐长途汽车,开始带着妈妈先从近处郊游开始,我们会在周日去附近郊外吃东西、游玩,会带妈妈到市区中心去逛街,这样出出入入地坐汽车,引妈妈转移注意力,两年后,妈妈竟然不再晕车了。为了让妈妈习惯用钱,开始把日常家里用钱的决定权交给妈妈,每个月把家用钱一次性交给妈妈,包括保姆的工资、女儿学费、零用钱以及家里的菜钱、物业费、水电费、零花钱等,这些钱加在一起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妈妈起初小心翼翼,总是担心花错了钱、算错了数。后来我和她说不需要在意这些时,她也放松了起来,对钱的敏感降到了一个完全平和的状态。妈妈开始发现花钱的好处,就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并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两点解决了,真是太好了,长途旅行基本上可以开始。
吃东西还是个问题。我就开始带各种吃的东西回家,也带妈妈去尝试不同的菜系。会买各种各样的面包回来给妈妈吃,出差到各地都会带吃的东西回来,结果发现我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妈妈从女儿那里学会了吃寿司之后,不再排斥吃任何新的东西,她很愿意尝试各种面包,也愿意尝试那些没有煮熟的东西,包括吃蔬菜沙拉。到了后来,我发现,在妈妈那里,面包就是馒头,而且她特别喜欢意大利面包,我知道走出家门去旅游,在妈妈那里已经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情。现在的妈妈已经有了足够看世界的能力了,我们陆续实施“看世界”的计划,意大利之行便是其中一项。这次旅行我外包给付育以及慧通商旅来设计和规划实施,自己仅仅是准备好启程就可以了。
赴意大利第一站是米兰,在米兰逗留的时间很短,只选择参观坐落在米兰市正中央的多摩大教堂及周边景点。多摩这座歌特式大教堂是1386年由当时统治米兰的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兴建,而后经过意大利、法国、日耳曼各地建筑大师参与,才逐渐完成这一拥有135座尖塔的庞大宗教建筑。多摩大教堂在宗教界的地位极其重要,著名的《米兰赦令》就在这里颁布,使得基督教合法化,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在这里,达·芬奇、布拉曼特曾为它画过无数设计草稿,只为使大教堂更加壮丽。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达·芬奇为这座建筑发明了电梯。妈妈第一次看到如此雄伟的教堂,连连说神奇,以前妈妈去的多是寺庙、祠堂,很少看教堂,而今站在广场上看教堂的外部,走进里面看教堂的内部,妈妈都充满了好奇和惊叹。
走进教堂里面,穹顶透着七彩的光散落在教堂内,柔和而安详。伫立在达·芬奇创造的电梯前,除了惊叹之外,深感意大利时代艺术家转化现实的能力,正因为把构图转化成实物的创造,也才有了整个时代绝美的记忆。从多摩大教堂出来,就是多摩广场,而广场正面左侧是伊曼纽尔二世拱廊,又称十字街,建于1878年,是个有玻璃顶棚的十字形拱廊。巨大的拱形建筑和玻璃熠熠生辉、富丽堂皇,其天花板附近的绘画,人行道上马赛克的图案均很精致。现在这里已是繁华的街市,现代商业品牌与古老建筑组合在一起,散发着艺术与时尚韵律,刚好看到一队推着自行车的老人走来,五彩多姿的骑行服加上饱经风霜的面容,让古老和现代又一次衔接在一起,使得走在街市中的我们,都有了一点点独特的味道。穿过这条通道来到斯卡拉广场(Piazza della SealaL),这里有达·芬奇的像,在和煦的阳光下,仰望着他,心生无限的敬仰。
离开米兰前往梦中的威尼斯,终于看到记忆中的场景:水道即是街道,小船即是出租车。或许是中国游人多的缘故,船夫都可以讲两句中文,最常见的是“小费一点点”,妈妈听到了觉得很好玩。我们预订的酒店就在威尼斯水城里,安顿好,家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威尼斯水城的游览了。走出酒店大堂,沿着水道的蜿蜒街道,小桥纵横,街市盘错在水道两旁,的确是个独特的城市。下午乘船游览河道纵横的水都风貌,让妈妈戴上大大的遮阳帽,坐在船头,船夫唱着抒情的歌,虽然听不懂内容,歌声伴着船桨摇出的水波,自有一份悠扬。午后时分,我们去圣马可广场,广场入口有两个高高的柱子,一个上面是威尼斯的代表“飞狮”,另一个则是威尼斯最早的守护神圣狄奥多(SanTeodoro),这是威尼斯城的迎宾入口。走到广场里,我们先去看建于11世纪的圣马可大教堂,这是一座拜占庭式的教堂,时光雕刻的痕迹让教堂显得更加庄严。然后去看建于15世纪的大钟塔及时钟楼,它们直刺天空的感觉,仿佛让时间和空间有了对话的可能。广场里有各式各样的精品店,包括金饰、玻璃、寝具、服饰等,店面不大,橱窗设计都是一流,绝美艺术视觉享受,还有许多风格优雅的咖啡厅、酒吧和餐馆,令人流连忘返。
广场中心有很多鸽子,与鸽子游戏的孩子快乐无比。四周排开了桌子和椅子,有各种各样的咖啡和下午茶供游人选择,我们在闻名的夸德里咖啡馆(CaffeQuadri)坐下喝下午茶,据导游说,这是一间极负盛名的咖啡厅,其服务令很多人慕名而来。让妈妈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坐下来,穿着燕尾服的侍者端着精致的茶具来到桌前,优雅地为我们斟茶。看着这一切,想起来介绍英国人生活的一句经典“下午四点,因茶而停”。因为这句话,立顿红茶成为世界销量第一的茶。我也很奇怪,每次看到茶,总是会想到中国茶,自己也曾花费大的心思,想把中国茶做出来,想让中国茶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美好生活的载体,更期望中国茶有机会成为世界第一的品牌。但是很可惜,这个愿望至今尚未达成。望着端着茶的骄傲侍者,望着圣马可广场明媚的阳光,望着高耸入云的钟楼以及一碧如洗的蓝天,我多少知道个中原因,因为我还没有找到愿意为中国茶真正骄傲的侍者、真正适合的场所,以及真正纯净的心。
夕阳缓慢地铺设在河道上,我们走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码头附近吃晚餐,妈妈吃着她喜欢的意大利面包,孩子们喝着喜欢的汽水,我则看着远近层叠的屋顶和络绎不绝的游船,感受日落余晖带来的喜悦。
离开威尼斯后前往佛罗伦萨,这里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凄美的爱情故事,有独特意大利情感渲染的味道,也是徐志摩诗歌中的“翡冷翠”。我们到领主广场(Piazza della Signoria)去感受文化与艺术的盛宴,领主广场是佛罗伦萨的中心广场,呈“L”形,市政厅旧宫及其锯齿形塔楼是广场上的主要建筑,至今仍是该市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广场上罗列着众多的雕塑杰作,例如大卫像的复制品、科西莫一世青铜骑马像、海神喷泉、海格力斯和凯克斯等,如同一座壮丽的露天博物馆。走进乌菲兹美术馆(Galleria degli Uffizi),更是目不暇接,佛罗伦萨文艺复兴艺术品的收藏无与伦比。我们来到以彩色大理石建成的世界第三大教堂之圣母百花大教堂,走入圣母百花大教堂,为教堂里的质朴感动,空旷的空间、简单的制材、宁静的时光,这样的设计与其他富丽堂皇的教堂区分开了,给人很奇特的安静。走出教堂,刚好是一条各种纪念品的小街,在为游人画像的街头艺术家摊档前停下来,观赏着艺人笔下的百花大教堂,又有了另外一种认识,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教堂。我们拜访但丁的故居,隐藏在街市中的质朴建筑,却孕育着《神曲》。我们来到佛罗伦萨著名的米开朗基罗广场(Piazzale Michelangelo),既看到著名的雕像,又领略到整个城市之美。傍晚余晖时俯瞰这个婉约的城市,错落的红色建筑群中,一条蜿蜒的河流淌而下,一座廊桥连接着城市的两端,也连接了美好与想象,女儿挽着姥姥的手,以这个城市经典的画面作为背景,美好的瞬间就留存在长久的记忆中。
西方文化有两种基因,称“两希文化”:一种文化为古希腊人创造,由古罗马人集成并发展的古典文化,其核心的精神是“人本”;另一种文化是由古希伯来人创造的基督教文化,经演变强调“神本”。此二者常处于激烈的碰撞之中,建筑风格也随着两者的消长而发生转移。在佛罗伦萨完美的城市图画之中,人本的精神得以完整的体现,不太记得是哪一位前人所言:“拜占庭灭亡时(1453年)所救出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所掘出来的古代雕刻,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希腊的古代,在它光辉的想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繁荣,好像是古代的再现,以后再也不曾达到了。”这段文字描述的就是文艺复兴,而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大教堂是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声春雷,其穹顶饱满而富于张力,标志着文艺复兴的首创精神和豪迈气概。即便是今天,远望着一片红色建筑群中穹隆顶,依然可以感受到其矫健挺拔、突破城市高空的宏伟气势,表达着人的追求与梦想。
夜色渐渐滑上城市的上空,入夜的佛罗伦萨又有着另外一番景致,导游帮助选择一个在街市中心的餐厅吃饭,想不到佛罗伦萨的夜晚竟然这样安静,白天的热气已都散去,人群似乎也都安静了下来。这里的落日很美,阳光洒在红色的屋檐上,净色的石子路上;广场上、街角边有太多瑰宝,人们从容地生活着,每个人、每个景都契合得很好,“人本”之意在佛罗伦萨的夜晚,似乎更展现得淋漓尽致。饭后我牵着妈妈的手,与家人一起漫步在广场上、喷泉旁,有着精美的雕塑相伴,感觉非常柔和。
妈妈没有问我比萨斜塔的故事,她就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孩子们,我猜不出她在想什么,只是看到妈妈坐在比萨斜塔旁,让我很开心,因为这已经超出了我可以想象的范围。
离开佛罗伦萨,来到伽利略的出生地比萨,游览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及以比萨大教堂和受洗堂。进入比萨的大教堂广场(Piazza del Duomo),会惊讶地发现教堂的正面墙分别由绿色、粉色和白色大理石组合而成的图案,看起来既绚丽又和谐。天气好得出奇,明亮亮的太阳、绿绿的草坪、白白的建筑,合在一起是一幅绝美的画。孩子们不怕日晒,在比萨斜塔前摆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寻找着可以用双手托举塔身的最佳视觉效果,希望可以把它摆正过来。妈妈则更有自信,只拿出一根手指,觉得这样就可以解决斜塔的问题了,我极速按下快门,一个自信的妈妈与比萨斜塔被我抓拍到了!大家也被妈妈样子所感染,所以一起排队做了一个俏皮的姿势拍照。看到斜塔,不仅仅是伽利略灵机一动,来到这里的人都会焕发出很多奇特的灵感来。
太阳更猛烈了,赶紧带妈妈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坐在草地旁,观赏着孩子们和斜塔做各种组合。妈妈没有问我比萨斜塔的故事,她就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看孩子们,我猜不出她在想什么,只是看到妈妈坐在比萨斜塔旁,让我很开心,因为这已经超出了我可以想象的范围。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上未知的事物称为“暗物质”和“暗能量”,高达94%,伽利略和很多物理学家穷其一生的努力,就在不断地理解宇宙,但是人与自然宇宙相比,依然是在混沌中。尊重自然法则,接受一切,自然会帮助到人类获得成长。此时与妈妈坐在比萨斜塔旁边,妈妈和我一样,也获得了成长,一种视野和见解的成长。
带着比萨斜塔的灵性驱车前往托斯卡纳,漫步在托斯卡纳地区小镇和葡萄园中则有另外一番惬意。车子离开喧闹的城市,走进一望无尽、起伏而又平整的葡萄园中。驱车行驶在“葡萄林”中,感觉如行驶在绿色的海洋上,无边无际的绿,延伸再延伸;近处观赏葡萄架,如刀割般整齐,串串的葡萄已经缀满藤枝之上。托斯卡纳的葡萄树和我在家乡看到的不一样,矮小而又平整,一排一排如阅兵队伍那样整齐划一。晚餐就在葡萄园当中,除了用“绝美”一词之外,我找不到什么词可以形容这样的晚餐,白色的餐凳、木色的餐桌,跳跃的烛光嵌在高大的玻璃灯罩里,红红的夕阳覆盖着整个天空,葡萄园显出一片墨绿般沉静,悠悠的音乐从远处传来,仲夏之夜的美妙,一点点融化开来。坐在这样的场景中,很容易理解意大利人为什么会那么浪漫,如此情形下所熏陶的人,无法不柔情万种。
这一晚,我们就住在一个古老的宅院里,一户人家祖先留下来的房产,成了游人可以分享的美居。庭院中有一个不大的游泳池,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大片葡萄园旁的游泳池,便和家人相约一早来游泳,去感受太阳升起时,水中望葡萄园的独特景色。第二天,阳光满足了我的愿望,家人在游泳池中、葡萄园在游泳池外、更远的山衬托着成为背景板,加上庭院四周开满的红色小花,十足的世外桃源。这里没有其他的游人,主人也早早地去做自己的事情,整个庭院只有家人,恍惚在自家庭院里,感觉陌生又熟悉,非常亲切。
美美的早餐之后,我们去一个小镇观光,小镇叫作圣吉米亚诺(San Gimignano),是托斯卡纳大区中部的一个千年小城,具有浓郁中世纪建筑风格,也是托斯卡纳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镇之一,其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古罗马时代。圣吉米亚诺建立于中世纪,是在罗马朝圣者之路佛朗西哥那大道上建立的中途停留点,历史上主要起防卫功能。12世纪时,圣吉米尼亚诺成为一个自由的自治市镇,并且建造了其防御工事塔楼,这些城堡塔楼是权力和安全的重要象征。小镇最显著的特点是有众多高塔,石塔坚固,造型简洁,一般都是细长立方体,上面开圆拱窗,风格属于粗糙厚重的罗曼式建筑。碰巧的是,我们到的这一天小镇刚好有狂欢节,人们穿戴着中世纪的服饰,持着家族的徽章和旗帜,从小镇的中心广场出来,沿着街道一路兴高采烈地走过去,妈妈看着盛装的居民,觉得有个属于自己镇子的节日真好,我也这样认为。传承不仅仅是理念和思想,还需要有承载的仪式,每年一度的纪念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意大利最后一站是罗马。我最欢的电影《罗马假日》的拍摄地,不仅仅因为赫本绝佳的表演还有那个“测试谎言”的传说、“许愿池”的典故,更因为相信纯真与欣赏的情感。我们就沿着《罗马假日》的路线,寻找着每个镜头、每个景致,感受着这个属于我们的罗马假日。
建于公元80年,现仍保存得极完整的圆形古竞技场,昔日猛兽之咆哮声,英勇斗士的急促呼吸声,王侯将相的喝彩声,仿佛依稀可闻。仰望万神殿,这座公元前27年始建罗马早期时代优美的建筑物,因为曾被作为基督教堂,得以特别保护留存至今。走进教堂看到巨大的穹顶,中间一个圆洞,让阳光直泻而下,光线随着时间而移动,产生神圣的光影;这巨大的体量和完美的形式创造了一个极为完整、单纯、统一、和谐而宏大的内部空间,站在这空间下,内心中感受到罗马人崇高而宏伟的审美理想。带着妈妈排队等候把手放在大大的狮子口中,验证一下公主当时异样的心情。来到特莱维喷泉前,拿了银币用左手绕过右肩往池子里扔一枚,也许下愿望期待成真。
坐在西班牙广场边上,用同样的喜悦去度过属于自己罗马的假日:公主在她的罗马假日中感受到纯真美好的情愫,妈妈在她的罗马假日中感受到儿女长大之后回馈给她浓浓的养育之爱,我们在自己的罗马假日中感受付出努力之后带来的喜悦。
罗马行程中最后部分是游览全球天主教徒心属所在的梵蒂冈。担心妈妈走得辛苦,租了一辆轮椅让妈妈坐着参观,一路上,都是孟赞推着妈妈,遇到转弯楼梯道,还需要一起抬着轮椅行走,多谢孟赞全程呵护,让妈妈能够安心地欣赏这一切。走进历时150年才建成的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内,到处弥漫着神圣的氛围,这个由米开朗基罗设计,全世界第一的大教堂带给我的震撼,无法完整地描述和表达。教堂内部装饰华丽,华丽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西方建筑的大穹窿,其外张、饱满、充满力度感,给人以深刻印象,与中国建筑完全不同。中国建筑屋顶处处是凹曲线,给人内敛、谦逊的感受。望着宏大的穹顶,想到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不同,这个差异让我感悟良多。
安静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随着人流走在教堂之中,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和一座圣彼得的青铜塑像。站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隆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
安静地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随着人流走在教堂之中,大殿内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殿堂,每个小殿内都装饰着壁画、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痛雕像和一座圣彼得的青铜塑像。站在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穹隆顶下抬头上望,你会感到大堂内的一切都显得如此渺小。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内部,第一眼看上去实在无法领略其宏伟的规模,当一步一步走入其中,才会发觉其宏大与深远,而所触及之处,所领略到的作品更是让人流连与深思。
最令我惊喜的是,终于可以看到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小教堂所绘制的《创世纪》了。在这间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米开朗基罗除了完成全部壁画,还要加上装饰。但是在其时,除了配制颜料的助手外,没有第二个人肯上18米高的脚手架上帮助他。他独自仰卧在高高的脚手架上,未干的颜料不断地滴在他的脸上,很快就积了厚厚一层。无法想象,他是以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当他走下脚手架时,眼睛已经受到严重损伤。事后,他连读信也要把信纸放到头顶上去。画家整整花了4年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这个浩大的工程。
来到西斯廷小教堂的人很多,大家都安静地站在教堂中,仰头屏住呼吸去看“上帝之手”,看神如何唤醒了人,我惊讶于画家所创作的上帝之手,竟然是如此的虚弱、无力。仔细地去理解和感悟,忽然明白,这不正预示着人在自然中的关系和作用吗?我为米开朗基罗对自然理解的深邃而感动,这是受着禁忌的原始想象力,当这种力量迸发出来时,与所谓的“人性”“神圣”组合在一起,让人不禁内心震动。人由“虚弱”而起展开属于自己的历程,人若自己没有内在的力量,则无法获得生命。
生命之实在,在于其内在驱动力,在于对自我的激发而不是借助于外力,哪怕是上帝之手。随着人的自我成长,人之强大有着一种最诱人的魅力,让人产生一种不可战胜的幻想。然而不管自我的力量如何强大,在广垠的自然面前,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弱小,感受到的是茫然和无助。极盛的罗马帝国茫然扩张,依然无法逃离自身的局限,最终还是依宗教信仰而获得了归宿。我们也本该如此认识自己啊!
走出教堂,把轮椅还给客户服务中心,牵着妈妈的手,来到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广场建于1667年,主持设计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笔赋予了广场上排成四行的284根托斯卡拉式柱子永恒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绝伦的圣者塑像400年来一直诉说着当年这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天才的名字:贝尔尼尼——巴洛克艺术之父。从更远处看过去,宏大、对称、端庄一一被展现出来,人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既感受到人性的光芒,也拥有了神性的尊严。
属于我们的罗马假日结束了,女儿会留下来安心学习,我们会回到日常生活的轨道中,妈妈又恢复到帮助我主持家务的角色当中。唯一不同的是,浸染了意大利风情的妈妈,也开始了品尝红酒的兴趣,也学会用橄榄油配面包,偶尔也吃吃蔬菜沙拉。很开心地看着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地丰富化、情趣化,越发觉得生活变得更加有滋有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