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疗愈缺失的自信,超越自卑做最好的自己(2)
尽管后来身居高职,但直到临终,他的举止仍是老样子,不穿外衣就去开门,不戴手套就去歌剧院,总是讲不得体的笑话。无论在什么地方——在法院、讲坛、国会、农庄,甚至于他自己家里——他处处都显得格格不入。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阻碍他成功的理由。因为他相信自己。这个人就是美国总统——林肯。
林肯用拼命自修的方法来克服早期的障碍。他非常孤陋寡闻,为了弥补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他经常在烛光、灯光和火光前读书,读得眼球在眼眶里越陷越深。眼看知识无涯而自己所知有限,他总是感觉沮丧。他填写国会议员履历,在教育一项下填的竟然是:“有缺点。”
但是,林肯的一生不是沉浸在自卑中,而是对一切他所缺乏方面进行全面补偿。他不求名利地位,不求婚姻美满,集中全力以求达到自己心中更高的目标,他渴望把他的独特思想与崇高人格里的一切优点奉献出来,从而造福人类。
一个人的成就决不会超出他自信所能达到的高度。
据说拿破仑亲率军队作战时,同是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便会增强一倍。原来,军队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士兵们对统帅的敬仰和信心。如果拿破仑在率领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的时候,只是坐着说:“这件事太困难了。”毫无疑问,拿破仑的军队永远不会越过那座高山。拿破仑的自信和坚强,使他统帅的每个士兵增加了战斗力。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坚定不移的自信力,都是达到成功所必需的和最重要的因素。
有一次,一个士兵快马加鞭给拿破仑送信,由于马跑得太快,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猛跌了一跤,那马就此一命呜呼。拿破仑接到了信后,立刻写封回信,交给那个士兵,吩咐士兵骑自己的马,从速把回信送去。
那个士兵看到那匹强壮的骏马,身上装饰无比华丽,便对拿破仑说:“华美强壮的骏马不配给我这样下等的士兵享用。”拿破仑回答道:“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法兰西士兵所不配享有的。”
生活中到处都有像这个法国士兵一样的人。他们以为自己的地位太低微,别人所拥有的种种幸福,自己不会拥有,也不配享有。而正是出于这种心理,他们往往不求上进、自甘平庸,渐渐地也就真的不配享有他们不曾拥有的东西。
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他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不如别人。比如:我个子矮、我长得黑、我眼睛小、我不苗条、我家里条件不好、我学历不够等等。一个人如果陷入了自卑的泥潭,在人际交往中除了封闭自己以外,还有可能会低三下四。
要战胜自卑,首先要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根治自卑的灵丹妙药。信心起作用的过程其实很简单: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态度,产生了能力、技巧这些必备条件,每当你相信“我能做到”时,自然就会想出“如何去做”的方法。
自信,让你做最好的自己
自信是从事大事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自信是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人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又光荣的事业。如果我们充满自信,就不能等待别人来发现,来了解,应该积极地表现自我。
只有那些对自己具有充满信心的人才敢于对各种人生险境进行挑战,在我们心中燃烧自信火花的秘诀在于“仔细观察你的潜能所在,然后慢慢地在那个领域里求索”。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再三的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边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他的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了,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从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独特光辉。
遗传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以前既没有像我们一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有。因此,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本色,这是激发潜能的重要通道,也是最大化自信的源泉,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人要改变自己,就需要时时处处充满自信。既要在自己内心里相信自己,也要在公众面前表现出这种自信心。
对任何想成功的人来说,自信心肯定是装备清单上最重要的东西。每个人都无权去轻视自己,自信是天赋的使命。当我们陷入自卑和悲观之中时,一定要鼓励自己坚信自我的价值,活出自己最佳的状态。
完成对自卑的超越
几千年来,哲学家一直都忠告我们,要认识自我。但是,大部分人都把这解释为仅仅认识自我消极的一面,大部分的自我评价都包括太多的缺点、错误与无能。认识自己的缺点是很好的,可惜却很难谋求改进。但如果仅认识自己的消极面,那么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源在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自卑,至少有95%的人,其生活多多少少会受到自卑的影响。很多不能获得成功和幸福的人,也主要是因为有严重的自卑感。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并不一定就是他本身具有某种缺陷或短处,而主要是他不能悦纳自己,常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不被别人喜欢或被别人看不起的位置,并由此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自卑感的产生不是来自事实和经验,而是来自我们对事实和经验的评价。例如,你是个唱歌不行的人或跳舞不行的人,但是,这并不是说你是个不行的人,这全部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自己。
自卑感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由于我们在智能或知识上不如人,而是由于我们有不如人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会使我们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只会带来低人一等的感觉。
自卑感常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例如,自卑的人容易心情低沉和郁郁寡欢,常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因而缺少朋友;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疲惫、心灰意冷。可见,自卑心理会促使一个人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坡路,它是加速人们衰老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应该摒弃自卑心理,客观地分析自我,认识自我,热爱自我。
这里有几个战胜自卑的方法。
1.全面了解自己
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方面也不要忽略。然后再和其他同龄人进行比较。通过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世界,认识到凡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对自己的失败应持客观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
2.转移注意力
一个人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可能一无是处。不要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缺点和失败上,而应把注意力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最感兴趣也最擅长的事情上去。从中获得的乐趣与成就感将强化你的自信,驱散你自卑的阴影,缓解你的心理压力和紧张。
3.对自己的自卑进行心理分析
这种方法可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进行。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自己的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事情的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心理的原因,让自己明白自卑情结是因为某些早期经历而形成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与自己的现实情况无关,因而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从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结。
4.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看一个人有没有价值,我们常通过他所做的事情来判断,能做成多大的事情,就有多大的价值。因此,你可先选择一件自己较有把握也较有意义的事情去做,做成之后,再去寻找另一个目标。这样,你可以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又在成功的喜悦中不断走向更高的目标。每一次成功都将强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一连串的成功则会使你的自信心趋于巩固。当你切切实实感觉到自己能干成一些事情时,你还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的能力呢?
5.从另一个方面弥补自己的弱点
每一个人都有着多方面的才能,一个人在这方面有缺陷,但可从另一方面谋求发展。一个身材矮小或过于肥胖的人,可能当不成模特和仪仗队员,可是这世界上对身材没有苛刻要求的工作多的是。一个人只要有积极的心态,能扬长避短,就会将自己的某种缺点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因为它会促使人更加专心地关注自己选择的发展方向,往往能促使人获得超出常人的发展,最终成为卓越人士。这方面的著名事例数不胜数,如身材矮小的拿破仑、身短耳聋的贝多芬、下肢瘫痪的罗斯福、少年坎坷艰辛的巨商松下幸之助、霍英东、王永庆、曾宪梓,这些人要么有自身缺陷,要么有家庭缺陷,但他们都成了卓越人士,都从某个方面改变了世界。
6.推翻内向的自我形象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的主宰,要做自己人生的导航员,没有谁比你自己更能决定你的命运。因此,你的个性内向与否,那不是上帝的安排,而是你自己的安排,是你自己的决定。当你认定自己性格内向时,你便赋予了自己内向封闭的自我形象。而一旦这一形象标签进入你的潜意识,它就会反过来约束你的行为。对自己的社交缺乏信心的人,不妨将自己从记事以来所认识的朋友都罗列出来,你会惊讶于自己竟有这么广泛的交际。特别是要多想想你的那些好朋友,既然你能与那么多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深厚的友谊,也就足以证明你并非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了。
上苍赋予我们每个人的东西都是我们的资本,都可以被充分利用以实现自我价值。我们不必埋怨现状,只要你做到珍视自己所拥有的,充分发挥其作用,从现在起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实现其价值,就能够战胜自卑,找到自我。因为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并不是那些外在肤浅的东西,而是内涵、修养、品德。这看似相同的三个词却道出了做人的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