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博览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文学(5)

小序告诉我们。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地点在庐江府,男女主角3人,焦仲卿、刘兰芝、焦母。人物关系,焦母独生子焦仲卿新娶妻子刘兰芝,婆媳之间、母子之间产生矛盾。实质是封建家长封建礼教与争取婚姻自由的年轻人之间的矛盾。焦母不容许媳妇“举动自专由”,把媳妇当牛马一样驱使,三天织五匹布还嫌慢,故意找茬不要刘兰芝做她的儿媳妇。结局是,焦母棒打鸳鸯散,刘兰芝被逼投水而死、焦仲卿上吊身亡。

中国社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制定了一整套封建礼教、封建法规,确立了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的绝对统治地位。到汉末建安时期,由于社会巨大动荡,封建礼教发生了动摇,曹操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说:“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孔融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宥物瓶中,出则离矣!”在民间,反抗封建礼教的冲突更是激烈。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以死抗争封建家长制,具有典型意义和反封建意义。

《孔雀东南飞》不但以篇幅长著名(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它是“长诗之圣”),而且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兰芝。聪明美丽、勤劳能干、大方坦诚,当她受到焦母无理刁难迫害时,当机立断,“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被遣”是最没面子的伤心事,刘兰芝面对怒不可遏的婆母,从容镇定,不掉一滴眼泪,毅然辞别。回到娘家以后,兄长逼她改嫁,母亲又不肯做主。娘家也呆不下去了,她心怀死念,表面答应嫁人,摆脱家人提防,与焦仲卿相会,密定死计,在出嫁的黄昏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刘兰芝以死反抗封建家长的迫害,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足以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

焦仲卿身为府吏,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与刘兰芝比显得软弱一些。但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始终站在妻子一边,不为母亲的威逼利诱所动摇,在亲情与爱情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忠于爱情。他顾不上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教条了,在得知爱妻死讯以后,他虽然徘徊犹豫,最终还是抛弃了破坏婚姻的封建母亲,“自挂东南枝”,“令母在后单”。焦仲卿以死捍卫爱情,沉重地打击了以焦母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焦仲卿也是人们所喜爱的文学形象。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诗的最高成就。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其诗“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东汉末年,许多五言诗的作者名字已经失传,晋代以来,这些年代久远、作者无从考知的五言诗称为“古诗”。其中有十九首被收入萧统编的《文选》,《古诗十九首》由此得名。

《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它的写作时代应在东汉后期社会动乱的数十年之间。其作者大多是属于中小地主阶层的知识分子。在那个“选士而论族姓”的年代,求仕之路十分艰难。知识分子为了谋求出路,游学仕宦,漂泊他乡,备尝艰苦,功名不遂之际,怀着一腔的郁闷,愤怒地抒发真情实感。或歌唱失意不遇,感伤世态炎凉;或歌唱悲悯时光流逝,生命短促;或歌唱羁旅愁怀,闺门离情别绪。在韵味上具有文人诗的共同特色,在风格上大体一致,表现出《古诗十九首》的不同作者具有相似的人生际遇和相近的思想情怀。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大致有3类:

一类是思妇之辞。在十九首中占大部分。有《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9首。二类是伤时失意之辞。有《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明月皎夜光》、《涉江采芙蓉》、《庭中有奇树》7首。三类是热中仕宦之辞。有《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3首。

《古诗十九首》情致深婉,表达思想感情复杂含蓄。诗的作者对人生易逝、节序更替如流不仅伤感而且焦虑。《今日良宴会》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回车驾言迈》说:“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青青陵上柏》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生年不满百》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借闺人怨别、游子思乡、游宦不成、追求行乐来抒发情怀。这些人就是诗中的所谓“游子”、“荡子”。他们背井离乡,抛妻舍子,对思妇而言,自然产生“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独难守”的叹息。对游子而言,发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是人之常情。游宦破坏了正常生活,也影响了人的友情。他们虽然都有较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又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学素养,但是,奔波四方,得不到帮助,不得“策高足”、“据要津”时,失意者便对得意人表示怨愤了:“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文人怀才不遇,“但伤知音稀”之后,眼见前途无望,于是就“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甚至“秉烛夜游”,消极落拓了。这是末世的人生表现。

《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往往用自然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抒情中有叙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突出。加之比兴手法的运用,精炼的语言。其诗含义丰富,余韵无穷。

曹操与《龟虽寿》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少年便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20岁举孝廉为郎官,步入仕途。初任洛阳北部尉,后曾任顿丘令、济南相等职。为官不畏权贵,雷厉风行,有政治才干和魄力。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势力,此后讨董卓、灭袁绍,削平群雄,于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建都许都。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当时北方的实际统治者,为建立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凭借权位,网罗文士,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他一生军旅倥偬,然而登高必赋,对酒必歌,“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意,缘事而发,自铸新辞,抒情写志,反映现实。

曹操反映汉末动乱现实的诗有《薤露行》,写何进谋诛宦官,董卓趁机作乱京师的史实。《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人写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苍凉凄楚,伤时悯乱之情自然生发。明人钟惺说此诗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而曹操的《短歌行》是其代表作: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蘋。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写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悲歌慷慨,忧郁之中激荡着奋斗的情怀。在《龟虽寿》诗中同样表达了老当益壮的志士胸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诗现存20余首乐府诗,质朴本色,诗如其人,恰“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曹操是文人写作“拟乐府诗”的开创者,又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文章和诗一样富有创造性。他的散文不受当时辞赋的条条框框影响,而是用简洁朴素的文笔把要说的话自由地写出来,个性鲜明。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披露心声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豁达智慧的性格,反映在文风上,就是清峻通脱。充分表现了建安散文的新风貌。

曹植七步成诗

曹植(192—232)字子建,封陈王,死后谥号思。又称陈思王。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钟嵘《诗品》称他是“建安之杰”。

曹植是曹丕之弟,曹操之子。“生乎乱,长乎军”。天资聪颖,胸怀大志,深受曹操宠爱。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最后失宠。公元202年初,曹丕继位魏王、丞相。同年受禅让称魏帝。曹植因与曹丕争为太子,深受曹丕猜忌和迫害,一心要杀死他。曹丕刁难曹植,七步之内为诗,作不成就杀头。不得已,曹植踱步吟诗:“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不到诗成,曹植虽然免死,但是一直怀才不遇,在被打击与迫害中,心情抑郁,落寞寡欢,最后在愤懑与苦恼中死去,时年40岁。

曹植的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他的文学创作也明显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乃父曹操在世,曹植过着受宠的贵公子生活,一心建功立业,在《与杨德祖书》中表示:“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求自试表》要“混同宇内,以致太和”。《薤露篇》表示:“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而《白马篇》是他前一段诗作的代表。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立志报国、视死如归的爱国壮士形象,充满着豪迈的乐观精神。“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后一阶段因社会地位和人生的不如意。文学创作内容一扫斗鸡走马、宴饮游乐的题材。取而代之的是反映受迫害被打压的忧愤之作。作于黄初4年(公元223年)的《赠白马王彪》最为有名。当年,曹魏诸王来洛阳朝会,与曹植关系密切的任城王曹彰暴死。七月各路侯王回归本国,曹植与白马王曹彪同路东归,曹丕派人禁止他们同行。被逼分手之际,“意毒恨之”,“愤而成篇”,遂作诗赠曹彪:“鸱枭鸣衡扼,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面对现实“感物伤我怀,抚心常太息”,之后故作豪言“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最后想到朝不保夕的人生“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无力与命运抗争,只好收泪上路。在痛苦绝望中辞别。

曹植的诗现存80余首,辞赋散文40余篇。而《洛神赋》是他赋作中的名篇。通过梦幻境界,写一个人与神恋爱的悲剧,极具艺术魅力。成为后世画家的创作题材。曹植在建安诗人群里文学艺术成就最高。他吸收了汉乐府诗和汉末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成就,描写事物细腻,词藻华丽,善用比兴手法,讲究对偶、炼字、用典,富有音乐美感。因此,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谢灵运说:“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诸葛亮与《出师表》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琅砑阳郡(今山东省沂水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诸葛亮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名声淹没了他的文名,然而他的《隆中对》、《出师表》一直成为散文的名篇范文为人习诵,其诗《梁甫吟》堪称佳作,又有《诸葛亮集》流传于世,冠之文学家并非浪得其名。

三顾茅庐图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先祖诸葛丰明经学,特立刚直,官汉司隶校尉。父诸葛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守。诸葛硅生3个儿子,长子诸葛谨,次子诸葛亮,三子诸葛均。母亲章氏与父亲相继去世,诸葛亮兄弟3人尚幼,皆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死后,诸葛亮躬耕南阳,好为《梁甫吟》:“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诸葛亮身长八尺,《姓源韵谱》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襄阳记》说:“黄承彦者,高爽开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孔明自比管仲、乐毅,当时没有人赞许他,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人徐庶和诸葛亮友好,认为诸葛亮有将相之才。

当时刘备屯兵新野,徐庶谒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徐庶举荐孔明。于是,刘备屈驾三往才见到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单独交谈: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回答说:“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