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司马光不凡的一生(1)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期。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耗时十九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6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司马光是中国古代史苑上空升起的一颗罕见的巨星。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流誉天下,历来被称为帝王教科书,为官从政者的案头宝典。
(一)家世·童年·仕途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在光山县衙官舍,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因光山隶属光州,婴儿的父母为其起名为光,这个婴儿就是后来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卒于宋哲宗元年(1086年),享年68岁。原籍属河内,即现在的河南沁阳。他的远祖可追溯到西晋皇族安平献王司马孚。到北魏时传至司马阳,曾做征东大将军,死后安葬在夏县涑水乡高堠里(今水头乡小晁村)。隋唐五代以后,家族政治地位日渐下降。司马光的四世祖司马林、曾祖父司马政、伯祖父司马炳都以布衣而终。北宋初年,家世又有所转机,他的祖父司马炫考中进士,官至耀州富平县令。虽然官职不大,但政绩显著,而且以气节著称于乡里。
司马家族几代聚居,和睦相处,祖辈诗礼传家,家风严正。司马光的叔父司马沂和司马浩为掌管这个大家庭而宁愿牺牲前程。司马沂自勉自励,辛苦经营,司马浩慷慨仗义,抚恤孤寡。司马光的先辈,多好学上进,从祖父司马炫到司马光这一辈,有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更是一个有抱负、有见地的人。他少年时胸怀大志,专心读书,力求进取,而且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文风质朴。在待人处事、理政、治家以及个人生活等方面也都贯彻了这种精神。司马池考中进士,为官清廉,政绩突出,办事明快干练,而且为人正直,不谋私利。从郫县县尉,到光山县令、群牧判官,都因他贤名远扬而被人举荐。司马池为人端正,不畏权势。宋仁宗时,朝廷提升他为谏官,这在当时是一个很荣耀的职位,但司马池不为所动,恳切辞让不就。宋仁宗感动地说:“人皆嗜进,而池独嗜退,亦难能也。”司马光的父亲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院),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官居四品,为人清廉仁厚,号称一代名臣。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点,司马光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这对他后来的为官、为人,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司马光一生诚诚实实做人,清清廉廉为官,勤勤恳恳读书、著书。在司马光6岁的时候,司马光的父亲带回家一筐青核桃,司马光闹着让姐姐给他脱皮挖仁儿吃。可是,那青皮死死贴在硬壳上,姐姐左弄右弄,青皮就是脱不掉。姐姐无法可想,干其他事去了。一个婢女走过来,司马光便请婢女帮忙,婢女把青核桃在热水中浸泡,再用小刀一刮,坚硬的外壳就去掉了。姐姐回来后看见了剥好的青核桃,惊问这层坚硬的外壳是如何剥掉的。司马光随口回答说:“吾自去。”一语未了,屋里即传来大声呵斥:“小子安得谩语。”意思是:你怎么能撒谎呢?
原来,婢女给青核桃脱皮的过程,已被早朝归来坐在书房里准备读书的父亲看在眼里。父亲司马池对司马光谆谆教诲道:“诚,为人之本也,人当取信于人。”司马光满脸绯红,低下了头,羞愧难当。
这件事给司马光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诚”字对司马光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恪守诚、正,令人敬服。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孩子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砰”一声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了一幅《小儿击瓮图》,广泛流传。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宝贵之处还在于他的“逆向”的思维方式。因为面对当时的场景,一般人都会从“如何使人离开水”这个方向考虑,理所当然地认为,从水里救人,自然要设法使人离开水。但当时的情况让这样的想法已经行不通了,因为这群个头矮小的孩子,无论如何不可能把落水的伙伴从又高又深的大水缸中拉出来,司马光瞬间掉转了思维方向,想到了“如何使水离开人”,机智可见一斑。
司马光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严格的教育,勤奋好学。在学校,听先生讲论《春秋左氏传》,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深奥哲理,但每次放学回家,都能对家人复述文章大意。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真正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7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两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曾以一圆木做了一个枕头,名曰“警枕”。小孩子睡着了,不容易醒过来,他便枕圆木而眠,枕头一滚便醒了,就赶紧起来读书。别人问他缘由,他回答说:“我天资差,所以得抓紧时间多读几遍书,才能记住。”其勤奋与谦虚可见一斑。由于司马光勤学不倦,持之以恒,自经史百家至天文、律历、音乐、术数,无所不通。同时,才华横溢的司马光擅长著述,写得一手好文章。苏轼称其“文词醇深,有西汉风”。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三月,年仅20岁的司马光金榜题名,中进士甲科,被授予奉礼郎,从此,司马光步入仕途。
司马光一生,基本上在中央任职,很少出守地方。在初任奉礼郎时,考虑到父亲司马池正在杭州就职,为了省亲之便,他请求改为苏州签书判官。然而,没有多久,双亲便相继去世。服丧期满后,司马光曾出任签书武成军判官,不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
皇 元年(1049年),由于枢密副使庞籍的力荐,司马光出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皇 三年(1051年)又迁殿中丞,任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曾以论夏竦谥号而获得“不虚美、不隐恶”的美名。嘉 三年(1058年),司马光又改祠部员外郎,直秘阁,判吏部南曹(由朝官充任,掌考核选人)。不久,迁开封府推官。法,匡扶北宋王朝。早在庆历新政期间,司马光曾提出改衙前役为募役,认为“凡农民租税之外,宜无所预。衙前当募人为之,以优重相补”。司马光提出的募役法实际上是后来王安石变法中免役法的基础。但是,司马光老成持重,处事谨慎小心,他认为王安石急于事功,推行的新法严重脱离实际,因而坚决反对。尤其在新法施行中,因吏掾为奸,偏离正轨,失掉了惠国利民的本意,反而收到“刻剥贫民,疲扰农民”的负面效果。司马光主张立即停止施行新法。司马光因与王安石政见的分歧,于熙宁三年(1070年)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第二年四月,任西京留守御史台,自此退居洛阳十五年,专心著述。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帝位,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召为门下侍郎。司马光针对当时臣民有事无所诉,明主忧勤无所知的情况,主张广开言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避着司马光私下设定六条戒律来阻止言事者。司马光知晓后,立即上书哲宗,无情地揭露了那些歪曲、纂改诏旨的阴谋,六条戒律也不得不取消。
元 元年(1086年)春,司马光被任命为上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即宰相),同年九月,因病去世,享年68岁。
除本名外,司马光还有其他一些称谓。例如,因为他是夏县涑水人,后人遂称其为“涑水先生”。此外,司马光还有“司马温公”“司马文正”等称号。其中,“温公”是他的封爵,“文正”则是他的谥号。
(二)清廉·直谏·远谋
司马光一生追求朴素自然,在物质方面,他“淡然无所好”。在洛阳居住期间,仅有田三顷,妻子病故后,任官近四十年的司马光,连安葬妻子的钱都没有。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体面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司马光把自己的一块田地典当出去,才料理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
司马光为官清廉,他曾给子孙留下丧事不可奢华的遗嘱。1086年10月11日,官至宰相的司马光在中风的病痛折磨中去世,他的子孙按其生前嘱托,殓入早备好的薄棺,遗体以一块旧布覆盖,随葬的只有一篇专门颂扬节俭的文章《布衾铭》。前来吊唁的太皇太后、皇帝和大臣看到司马光家中除了满屋书籍外,家徒四壁,床上铺的只有一张旧竹席,慨叹不已。
司马光正直无私,两袖清风,除俸禄外,不谋取外财。还经常用俸禄周济他人。庞籍死后,留下孤儿寡母,司马光将他们接到家中,像对待自己的母亲和兄弟一样奉养。司马光十分憎恨贪官污吏,他认为皇帝的赏赐也是非分之物,不应当接受。嘉 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臣下百余万,金银珠宝,丝绸绢帛,光彩夺目。见钱眼开的庸俗之辈,全都乐不可支。司马光丝毫不为所动,先是上疏“国家近来多事之秋,民穷国困,中外窘迫”,力辞不受;当推却不成时,就用所得珠宝充当谏院公使钱(办公经费),而金银则周济一些穷困的亲戚朋友。
司马光个人生活也十分俭朴。年老体弱时,他的朋友刘贤良打算用五十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当即写信谢绝,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司马光在洛阳写《资治通鉴》时,身居陋巷一处仅能避风雨的茅檐草舍。一个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三九寒天,一位东京来客慕名前来拜见司马光,因室内没有炭火,客人冻得瑟瑟发抖,司马光感到很抱歉,只好熬碗姜汤给客人驱寒。
司马光不仅自守清俭,而且时时教育子孙应节俭朴素。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 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便认真地传授给他爱护书籍的经验和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他教诫儿子说:“做生意的人要多积蓄一些本钱,而读书人就应该好好爱护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