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
中暑是常发生在夏季或高温作业下的一种急性病。临床以高热、烦渴、汗出、昏迷、肢厥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中暑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天气炎热,或外界气温增高,在此环境下,人体易感受暑热之邪,随体质的不同,或暑入阳明,或内犯心包,甚至导致阴阳离决,危及生命。
西医学认为,在暑热环境中,人体因大量出汗造成脱水,引起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严重时发生休克、脑积水、心衰、肾衰、肺水肿等危重症候。
临床表现及对症治疗
暑入阳明症见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舌红少津,脉洪大。暑犯心包症见猝然晕倒,不省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或口开,脉洪大或滑数。阴阳离绝症见头晕心慌,四肢无力,汗出肢冷,昏仆,脉细数而微。
定穴
轻症:脊柱两侧,加肘窝、委中;重症:脊柱两侧、足三里、内关、三阴交、中冲、十宣。腹痛配神阙,神昏配水沟、关冲。
取穴
下肢的足三里、三阴交、委中;上肢的内关、十宣、关冲、中冲。腹部的神阙;面部的水沟。
足三里在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三阴交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十宣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关冲在环指尺侧,距指甲角0.1寸;神阙在脐中央处;水沟在面部,当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中冲在中指尖端中央。
简易取穴方法
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2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示指指尖处即是;三阴交在内踝高点上4横指,胫骨内侧面的后缘;腘窝正中间即是委中穴;十宣在手十指尖端,左右共10穴;内关,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3指宽的中央处即是;中冲在中指尖正中;神阙位于脐中央处;关冲,沿环指指甲底部与侧缘引线的交点处即是;水沟,面部人中沟上1/3处即是。
拔罐方法
1.针罐法
(1)患者取俯卧位。
(2)轻症取脊椎两侧、肘窝、委中,以梅花针叩刺后加罐,因放血量多,注意灵活掌握拔罐时间。
(3)重症重点叩打脊柱两侧、后颈、骶部及足三里、三阴交,以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中度、重度叩刺后加罐,每日2次。
2.针罐法
(1)患者取俯卧位。
(2)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取命门、委中、大椎。
(3)在上述穴位拔罐,将罐拔住后,在治疗部位上留置约2分钟,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充血或瘀血现象。
(4)配合三棱针点刺曲泽、委中、十宣,梅花针重叩脊柱两侧。
3.针罐法
(1)患者取俯卧位。
(2)取大椎、委中、内关,采用单纯拔罐法(即将罐拔住后,在治疗部位上留置一定时间,直至皮肤出现潮红、充血或瘀血现象)或刺络拔罐法(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在局部叩打后,再行拔罐),留罐5分钟。
(3)脊椎两侧用梅花针重叩刺3~5遍。
(4)用走罐法(指罐具吸定以后,在脊柱两侧反复推拉、移动罐具,以扩大施治面积)。
(5)取中冲、关冲、十宣,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不拔罐。
4.针罐法
(1)患者取俯卧位。
(2)取曲池、委中、曲泽、十宣。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5分钟。
(3)取水沟、关冲、十宣,针刺出血,不拔罐。放血多少,应视病人体质、病情轻重而灵活掌握,但每次出血量以不超过50毫升为宜。临床验证,多1次即愈。
5.针罐加走罐法
(1)患者取俯卧位。
(2)取大椎、内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梅花针在局部叩打后,再行拔罐,留罐5分钟。
(3)脊椎两侧先用梅花针重叩刺3~4遍,然后用走罐法,至皮肤紫红色为度。
(4)十宣在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少许。如1次不愈,隔1小时再治1次,必效。
治疗原则
解暑泻热,开窍醒神。
注意事项
1.给患者降温。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清凉的地方。
2.中暑病人应给予物理降温,用凉湿毛巾敷头部、腋下、大腿腹股沟等处。
3.罐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4.在拔罐过程中,动作要稳、快、轻、准,掌握好火候,罐具适中,使罐拔得牢而不过紧。当罐数目较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挤压而脱落。
5.走罐时,掌握手法的轻重,宜由上而下走罐,并经常蘸植物油或水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6.放血拔罐时,必须了解病人出、凝血时间等有关情况,有出血倾向者不可使用。
7.用针罐时,不可让罐底顶撞压刺入体内的毫针,以免将针压入深部组织发生危险,特别是胸背部深处有重要脏器的部位更须小心。
病例1
王某,女,35岁,2010年7月3日初诊,主诉:于2小时前买菜回家后,自觉头痛头晕,恶热心烦。自服藿香正气水,症状稍有缓解,继而来诊。现头痛头晕,恶热心烦,面红气粗,口燥渴饮,汗多,舌红少津,脉洪大。查:体温37.7℃。辨证为暑入阳明证。治疗:采用针罐法。取穴:脊柱两侧,加肘窝、腘窝。操作:患者取俯卧位,以梅花针叩刺后加罐,留罐10分钟。治疗1次后全部症状消失。
病例2
池某,男,42岁,2010年8月1日初诊,主诉:于20分钟前参加赛跑后,猝然晕倒,不省人事,速来就诊。现高热、烦渴、汗出、昏迷、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脉洪大。查:体温38.7℃。辨证为暑犯心包证。治疗:采用针罐法。取穴:脊柱两侧,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俯卧位,重点叩打脊柱两侧后颈、骶部及穴位,以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中度叩刺后加罐,留罐10分钟。治疗1次后全部症状消失。
还可以这样做
1.家用食疗方
冬瓜莲叶粥:冬瓜10克,莲叶1张,粳米60克,加水同煮粥吃。每日1剂,连服4~5日,用于预防中暑。
2.家用小偏方
藿香、大腹皮、紫苏、甘草、桔梗、陈皮、茯苓、厚朴、白术、半夏、神曲、白芷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此方和中理气。
医嘱
1.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2.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3.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4.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5.尽量在室内活动。
6.外出时,应涂擦防晒值SPF15及以上的UVA/UVB防晒剂,戴上宽檐帽和墨镜,或使用遮阳伞。
7.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8.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如必须进行户外锻炼,则应每小时饮用2~4杯非酒精性冷饮料。运动型饮料可以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