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宝宝1个月
宝宝出生1周后爸爸妈妈就要注意对他的运动锻炼了,不要忽视宝宝的任何一个运动,也不要以为宝宝什么都听不懂。
在宝宝刚出生还没有多少活动能力,新生儿运动、表达、思维、自理等能力都需要爸爸妈妈帮助锻炼。所以,锻炼宝宝的运动能力,爸爸妈妈一定要抓住宝宝的“敏感时期”。
1个月
早教专家说
把握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期
宝宝刚出生时,脑的重量仅有350~400克,大约是成人脑重的25%。此时,在外形上已具备了成人脑的形状和成人脑的基本结构,但功能与成人相差很大,亟待发展。因此,婴儿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大脑处于迅速发育期,脑神经细胞数目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大脑后部控制视觉和其他感官信息的区域处于“疯狂发育期”。大脑的发育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营养与疾病等,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并且准备充足的营养、良好的教育,促使婴儿大脑健康快速育。因此,科学家提倡从0岁开始就给孩子各种良性刺激,帮助大脑尽快尽好地建立智力系统。
早教可以这样教
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
想要挖掘宝宝的潜能,就要首先了解大脑的发育过程,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决定了一切。想要培育一个聪明的宝宝,首先要为他打造一个发达的大脑,宝宝大脑发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从怀孕到宝宝出生的这一个阶段称为大脑长数量的阶段。在此期间大脑细胞的数量就已经发育好了,有100亿~180亿个脑细胞,已接近成人。而在母亲尚未发现怀孕时,胚胎的大脑已悄悄发育了,到孕期第5周,细胞大量分裂,形成大脑半球且迅速增大、生长。到第33周时,大脑的神经中枢基本形成,并和周身相连。
宝宝出生以后,大脑质量迅速增长,同时神经细胞连接的“突触”开始形成,宝宝3个月的时候突触数量达到高峰,灰质脂肪沉积也随之完成,6个月时DNA含量停止增加,到12个月,少突神经胶质细胞达到成人的70%,3岁的时候小脑发育基本成熟,3~4岁神经髓鞘化基本完成。
宝宝接受到的刺激直接影响大脑突触的形成,反复的刺激更会加强了突触的形成,并使突触变得持久;反之,这些刚形成的神经细胞会因为没有刺激而逐渐消失。大脑神经细胞的数量的增多或减少有25%关系到外界环境的刺激;你给宝宝尽量多的刺激经验意味着更多的突触可以建起从而在未来提高学习能力;栩栩如生的视觉形象刺激能够产生有利的发展,包括提高好奇心和专注力。
刺激大脑有助智力提升,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是大脑发育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这种大脑快速成长的阶段在人一生中只有一次,虽然短暂但却是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绝好的机会。刺激宝宝大脑的方法很多,例如语言、表情、抚摸、音乐等等。
父母要与新生儿多交流
很多第一次当妈妈的女性感觉整日对着新生儿咿咿呀呀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很好笑,但实际上这样的语言交流对婴儿非常有好处,婴儿很需要与母亲进行类似的沟通来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育,以及与母亲建立更密切的关系。
日本研究人员表示:“当出生不到一个月的婴儿听到针对他们的呀呀声时,他们大脑前部区域里的供氧量增大,神经细胞也更有活力。”新生儿听到母亲咿咿呀呀声时其大脑前部区域的神经系统变得更加活跃,能够促进婴儿的语言能力的发育,同时,这也是他新生儿能够识别亲人的一种途径。
父母用饱含情感的声音与婴儿交流可以让婴儿的大脑变得更活跃,哪怕婴儿在睡觉时母亲也可以对他们呀呀说话,因为这时婴儿的大脑仍然可以对呀呀声作出反应。
父母应该知道,与新生儿讲话时,新生儿的确是在倾听,他们虽然只能听到父母的声音,而不知道父母到底在讲些什么,但通过父母的语调可感知到父母的爱意。母亲可在宝宝睡觉时给他朗读故事,一遍又一遍,不断重复。
父母也可以通过抚摸与宝宝交流,刚出生的宝宝触觉能力开始发育,通过抚摸宝宝,促使他对父母产生信任感。
宝宝喜欢倾听世界
宝宝出生后大脑发育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在大脑皮层进行的。根据成熟的顺序,可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主要区域:枕叶、顶叶、颞叶、额叶,这四个区域分别掌管视觉、触觉、听觉和语言能力,以及运动和思维能力。宝宝的大脑发育成长正依赖于这几种感官的刺激。
新生儿能够区分声音的频率和高低,能够分辨不同声音,甚至还能够感觉声音和音乐的节奏,因此来自外界环境的声音对新生儿的听觉系统发育很有好处,而且适当的听觉刺激会促进新生儿在情感上与人的沟通及语言方面的发展,并培养新生儿乐于积极地接受外界事物的态度。由于新生宝宝的感官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父母就是宝宝与复杂的外界环境之间的重要桥梁,父母要借助各种材料帮助宝宝听到大千世界的声音,搭建“智慧大厦”的基础。
父母可以给宝宝提供一些舒适和音乐刺激宝宝的听觉,如妈妈在哄宝宝吃奶时,或者宝宝躺在床上睁大眼睛看世界时,或者怀抱宝宝哄他高兴时,都可播放一段旋律优美、舒缓的乐曲,可以选胎教时播放的音乐。
妈妈还可以在宝宝睡醒之后,用温柔缓慢的音调对宝宝说一些悄悄话,每天2~3次,每次2~3分钟,给宝宝提供听觉刺激,并促进亲子交流。
摇铃铛也是一种很好听觉刺激,在宝宝头部上方挂一个铃铛,在他头部两侧摇铃铛,节奏要快慢适中,音量也要大小适宜,观察他对铃声的反应,这样的方法可以检验听力,发展听觉。
总之,父母从宝宝出生之后,要通过各种方法,经常反复地给宝宝提供听觉刺激,同时也要观察宝宝听到声音之后的各种反应,如果宝宝呈现出安静的状态,可持续进行,并且依着宝宝的动作去调节某些音调和节奏;如果宝宝表现出焦躁、不耐烦或哭泣时则应该立即停止。
宝宝有天生的模仿能力
研究表明,宝宝的模仿从呱呱坠地那刻就开始了,在出生后最初的4个小时里,宝宝就已具有模仿能力了,主要是模仿伸舌、张嘴,或者是在嘴里动动舌头等动作。
新生儿在安静觉醒状态,不但会注视母亲的脸,还会模仿其脸部表情。因此,当和宝宝对视时,可慢慢地伸出舌头,每20秒钟1次,重复6~8次。宝宝如果仍然在注视,常会学着大人的样,将舌伸到口边或口外。有的宝宝甚至还会模仿其他脸部动作和表情,如哭、微笑等。
法国儿科医生阿米尔梯桑和格里纳用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一些新生儿能够伸手拿东西。他们认为,在新生儿安静觉醒状态,当你集中注意,平静地与新生儿面对面看,并轻轻地摩擦他们的颈部3~4分钟,使颈部放松后,新生儿可无约束地去拿东西。正常新生儿在出生时明显有够东西的内在能力,但由于颈肌紧张,妨碍了新生儿的伸手运动。
父母要经常抱起宝宝,和他眼对眼地互相注视,做出各种夸张滑稽的表情,并跟宝宝谈话,如“宝宝看看妈妈,宝宝认识妈妈吗?”“哎呀,宝宝笑了,嘻嘻”,这时宝宝可能也会凝视着父母,似带微笑,有时会学着父母张开小嘴,此时父母要给予积极热烈的回应,做出更多的表情,更多地与宝宝交谈,以促进宝宝的“互动”和模仿。
多给你的宝宝创造一些模仿机会,提高他的模仿能力,发掘宝宝的潜在智能。
大动作能力
盘盘小腿
给宝宝穿上暖和宽松的衣服,将宝宝平放在床上躺着,屋子里面要暖和。
妈妈轻轻握住宝宝同侧的脚踝和大腿,盘向另一只腿,让宝宝的身体和屁股跟着盘过去,然后再将宝宝放回平躺姿势,换成另一只腿,做盘转运动,如此反复几次。如果方便的话爸爸也可以帮忙,用手轻轻护着宝宝的腰背,帮助宝宝盘转。父母的动作一定要轻柔,以免扭伤宝宝的腰腿。刚开始做时应该将时间控制在2分钟内,随着宝宝的生长可适量增加。
经常给宝宝翻身可锻炼其腿部的肌肉,提高腿部大动作能力。
摇摇小手
让宝宝依着枕头或被子躺下或半躺着,或者也可以将宝宝抱在妈妈怀里,让他正对着妈妈,然后举起宝宝的小手在宝宝眼前晃动,引起他的注意。
妈妈可提前准备几首简单的儿歌,或者自己随便编几句成调的句子,如“小手真乖,小手摇一摇,小手快跑”“小手飞呀飞,小手摇呀摇,小手跳呀跳”等,然后一边哼着儿歌,一边举起宝宝的一只小手轻轻晃动,让宝宝的小手跟着儿歌的节奏摇动。在念“小手快跑”时可以加快速度将宝宝的小手放在宝宝的体侧;在念“小手飞呀飞”时可拉着宝宝的小手做小鸟飞翔装;当念“小手跳呀跳”时可拉着宝宝的小手上下“跳动”等等。但拉着小手做各种动作时一定要轻柔,以免扭伤宝宝的小胳膊。
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感受到肢体运动的节拍和速度,锻炼宝宝胳膊力度,从而锻炼胳膊大动作的能力。
精细动作能力
小手抓拨浪鼓
准备好一个小拨浪鼓,当宝宝睡醒或者吃完奶,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在宝宝眼前轻轻摇晃拨浪鼓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宝宝看到拨浪鼓。
将拨浪鼓的小手柄放在宝宝的手心,让宝宝抓住手柄,如果宝宝没有意识去抓,妈妈可以轻轻拉着宝宝的手指头握住手柄,有意识地让宝宝的手指头触摸拨浪鼓的手柄,并刺激他抓握,然后妈妈握住宝宝的小手帮着宝宝摇晃拨浪鼓,让拨浪鼓发出“咚咚”的响声,刺激宝宝摇晃的欲望。
如果宝宝意识到拨浪鼓的声音和自己手部运动的联系时可能会表现的略有兴奋,并下意识地去抓握,但如果宝宝没有反应也很正常,父母要坚持锻炼不能因为宝宝没有反应而放弃,因为宝宝某些时候有感觉但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手指抓握能力,从而提高宝宝的精细动作能力。手的活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发育,因此宝宝要充分地用小手去抓、挖、握、拍等,父母需要给宝宝多提供机会。
抓握各种东西
准备橡皮块、布条、海绵条、干净的芹菜茎之类的容易抓握的东西。在宝宝精神状态好的时候,妈妈拿一根布条塞在宝宝的手心,宝宝会无意识地抓住,如果宝宝没有反应,可在宝宝手心挠挠,刺激宝宝抓握,然后慢慢地试着从宝宝紧握的小手中往出抽布条,观察宝宝的小手反应,如果宝宝握得比较紧的话可以将宝宝的身体慢慢提起,有时候能提到半坐位,甚至能将整个上身提着做起来。
如果宝宝握得不够紧的话就继续刺激宝宝继续抓握。妈妈在提起宝宝时一只手要护在宝宝的背后,以免宝宝手松开而跌倒,提起的时间不宜过长。抓握能力是宝宝天生的,且与智商无关,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宝宝小手的精细动作能力。
有些妈妈担心新生儿的指甲抓破皮肤,就经常给孩子带手套或者包裹起来,这样很不利于手与外界的接触,影响了动作能力的发育。因此千万别给孩子戴手套,可以在宝宝熟睡时细心的给他修剪指甲,那样就不必担心抓破皮肤了。
看看自家的小窝
在光线明亮但不刺眼的时候,应给宝宝穿暖些,父母用两只手分别托住宝宝的背部和臀部,把宝宝竖抱起来,带着宝宝在室内看看周围,如果这时,还有其他人在身边,可以在宝宝眼前用手指指点点引起宝宝对周围这种东西的注意和兴趣,刺激宝宝抬头张望。如果只有父母两个人可用声音或面部表情逗宝宝抬头看父母的脸。
这个游戏主要是帮助宝宝练习抬头的动作,锻炼宝宝颈部支撑力。但是由于此时宝宝的骨骼发育还比较差,不能长时间的把他竖抱着,因此这项活动持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1分钟左右即可。
要提醒父母的是每次锻炼后要用手轻轻抚摸宝宝背部,帮他放松背部肌肉,让宝宝感觉舒适和父母的爱抚。
语言能力
妈妈的悄悄话
对宝宝说悄悄话可随时进行,根据具体环境和场合选择具体的内容,当然内容要很简单,对于大人来说不含信息含量较少的话语,对于宝宝来说很陌生,很有吸引力,父母不妨用柔和亲切的声音、富于变化的语调经常与宝宝讲悄悄话。
宝宝熟睡后,妈妈用柔和的语调对宝宝说“宝宝睡觉梦见妈妈了吗?”“宝宝,我是妈妈,妈妈喜欢宝宝”等。宝宝哭时边哄他边说:“宝宝乖,不要哭了,妈妈给宝宝喂奶哦”,并观察孩子的反应;喂奶时轻轻呼唤宝宝的小名,并跟宝宝说:“宝宝饿了,妈妈给你喂奶了,宝宝真乖”等,可以反复说。听音乐时,也告诉宝宝这首曲子的名字,是用什么演奏的,问宝宝好不好听等。妈妈要说些简单适合宝宝状况的话,以培养宝宝结合声音和事实的能力,如在宝宝安静地躺着时,妈妈跟宝宝说:“宝宝睡得真乖。”最好在话语里面出现“睡觉”的字眼。最好用普通话反复,这样可以让新生儿储存标准、丰富的语音信息,有利于婴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宝宝“a-a-a”
在宝宝精神饱满时逗他开心,提起宝宝的兴致。让宝宝舒服地躺在小床上或者仰卧在妈妈怀里,妈妈做各种表情或动作,或发出各种有趣的声音,如鸟叫、动物叫等,吸引宝宝注视妈妈的脸庞。
当宝宝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脸上时,妈妈不断地学着婴儿的声音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引发宝宝发出类似于“a-a”的声音,这时母亲可模仿并拉长宝宝的声音,发出“a-a-a”及“a-a-a-a”的声音,不断拉长宝宝的发音,诱发宝宝继续发出类似的声音。但是妈妈发出的声音不能过长,也不能复杂,最好是简单的元音字母,如“i-i-i”“ya-ya-ya”等。
妈妈哪里去了
将宝宝放在床上,让他舒服地仰卧着,妈妈在前面用表情和动作逗他,引起宝宝的注意,然后将脸庞靠近宝宝的小脸,让宝宝清楚地看到妈妈的脸后,妈妈转身躲到小宝宝的左侧,问宝宝:“妈妈在哪里呢?”过几秒钟出现在宝宝眼前,表情夸张地告诉宝宝:“妈妈在这里!”如此左右躲藏,反反复复,并观察宝宝的反应。
宝宝对妈妈的脸庞和声音有特殊的感情,妈妈的脸和声音能引发宝宝极大的兴趣和欢乐。当宝宝被逗乐了时会发出“yi-ya-a-o”的声音。这种方法有利于宝宝储存语言信息,促进宝宝的言语能力发展。
让宝宝躺在床上或仰卧在妈妈的怀里,看着妈妈唱歌,妈妈唱歌时语言要温和亲切,面部表情要丰富,这样可以刺激宝宝的兴趣,带动宝宝模仿妈妈发音。
虽然宝宝听不懂语言的内容,但妈妈不要有疑虑,宝宝虽然还听不懂你唱的是什么歌儿,但他能感受到你温柔的声音,经常给宝宝唱歌,可以锻炼宝宝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提高音乐感。
小红花
妈妈准备一些儿歌,可以是妊娠期给宝宝唱过的歌曲,也可以是新歌,只要节奏明快,唱着朗朗上口即可,如《小红花》:
“花园里,篱笆下,我种下一株小红花。春天的太阳当头照,春天的小雨沙沙下。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小红花张嘴笑哈哈。”
父母模仿宝宝发音
父母要随时注意观察和倾听宝宝,在宝宝发出不同声音时及时模仿宝宝,与宝宝互动。
宝宝在高兴时,嘴里会发出“啊,呜”等声音,这时妈妈也要跟着发出同样的声音,引导宝宝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在宝宝啼哭时妈妈可学着宝宝发出同样的“啼哭”声,引导宝宝应和。也可用录音机录下宝宝的发音,给宝宝播放他自己的声音。
宝宝还不会控制自己的声音,他随意张嘴,随意发音,因此每次发出的声音不会完全相同。宝宝有意识地发要音需要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才能达到。
数学能力
宝宝做体操
让宝宝平卧,先给他摇摇胳膊和小腿,活动四肢热热身。体操开始时,妈妈握住宝宝双手腕直臂上举至胸上方,然后弯曲肘部靠近身体双手抱于胸前,然后双手向两侧打开,再回到胸前,同时口里念着:“1234、2234”等口令,可重复多次;上肢重复几遍后可握住宝宝小腿近膝盖部,然后向上做伸直抬腿运动,再还原,重复举起放下,口里念叨:“1234、2234”等口令,反复几次。还可以根据宝宝的反应给宝宝做些肩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的环绕动作,但动作一定要轻柔,环绕幅度要小。
这样一边做体操一边念口令,让宝宝与数字接触,促进宝宝对数字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培养宝宝对数字的兴趣和敏感性。
知觉能力
小手回来了
准备一块跟A4纸差不多大的布片或手帕,颜色要浅一点。妈妈摸摸宝宝的小手,引导宝宝举着小手玩,然后突然将布块挡在宝宝的眼睛和小手之间,好奇地问宝宝:“宝宝的小手不见了,去哪里了呢?”当宝宝出现差异的表情时妈妈再将布块拿开,让宝宝看到自己的小手,告诉宝宝:“宝宝看,小手在这里呢!”并反复游戏。
快满月的宝宝已经会玩自己的小手了,因此妈妈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宝宝创造机会。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宝宝发现自己与空间的位置关系,开发宝宝的空间智能,提高宝宝的空间知觉能力。
移动的套环
准备6只直径5~7厘米的套环(红、橙、黄、绿、蓝、紫)、50~60厘米的轴(轴的粗细正好能将环套进为佳)。在宝宝睡醒或吃奶后进行游戏,因为这时候宝宝的精神状态最好。
让宝宝仰卧在床上,妈妈先晃动套环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然后在距宝宝面部中央50~60厘米处缓缓移动一种颜色的套环(左右移动幅度为5~7厘米,移动频率为1~2次/秒),让宝宝的目光跟着套环移动的速度。每天可进行1~2次,不可超过2次,每次1~2分钟。将套环套在轴上是为了避免宝宝只注意妈妈的脸而不看玩具,如能克服这一点,用其他材料代替套环也可以。
这个游戏可以锻炼宝宝的视知觉和空间知觉能力。
小动物叫呀叫
准备几种能发出不同声音的玩具,如小狗、娃娃、鸭子等。在宝宝睡醒的时候拿一个小狗在宝宝眼前晃晃,然后拍打小狗使它发出“汪汪”的叫声,妈妈也可以模仿小狗的叫声,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告诉宝宝:“这个是小狗,宝宝喜欢吗?”并让宝宝对它观察几分钟。
妈妈再拿一个小鸭子在宝宝眼前“呱呱”地叫,告诉宝宝这是鸭子。以此类推,反复在宝宝旁边玩各种玩具,还可以把玩具试着放到宝宝的小手里,或者放在宝宝的胸前,让宝宝自己用小手碰着玩。
各种玩具发出的声音对宝宝很有吸引力,这些差别比较大的声音可以培养宝宝对不同声音的感知能力,锻炼宝宝的听知觉能力。这个小游戏能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综合提高宝宝的知觉能力。
发展视力
在宝宝出生两天后,你就可以用一个红色的小球,在宝宝的眼前距离10~15厘米处晃动。也可以你的手指头,慢慢地把手移到一侧,同时喊宝宝的名字,他会试图让眼睛跟随你的手指。如果做到了,记得告诉他是个聪明的宝宝!然后重复上面的动作,把手移到另外一侧。
当宝宝稍大点儿的时候,也可以用一个活动的物体,放在距离宝宝眼睛20~25厘米处,帮助宝宝锻炼视力,因为尽管他的眼睛还不能聚焦于某一位置,但他已经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如果一个物体是活动的,而且是闪闪发亮的话,宝宝会试图移动视线把它保留在视野之中。
另外可在宝宝小床的上方,挂一些使之感兴趣的能动的物体,如彩色的花环、气球等。每次挂一件,定时更换,最好是红色、绿色或能发出响声的玩具。触动这些玩具,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使他的视力集中到这些玩具上。每次几分钟,每日数次。这个动作可以锻炼宝宝眼部的肌肉,帮助宝宝学习协调双眼,同时,还可以让宝宝活动头部。有助于培养宝宝的运动智能、内省智能等。
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
让宝宝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宝宝出生半个月起,就要开始定时定点排大小便的习惯。把便时,用“嗯”声表示大便,用“嘘”声表示小便:通过使用便盆,听声音加上姿势形成排泄的条件反射,在满月前后宝宝就懂得把大小便了。给宝宝把便既培养了宝宝与家长的合作,又能训练宝宝膀胱容量扩大,锻炼膀胱括约肌应有的功能,还密切了母婴关系,是一种良好习惯和能力的训练。这样可以让宝宝有规律地大小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大人宝宝都有益。
把大小便时应注意:大人挺胸坐正,不可压迫宝宝胸背而妨碍其呼吸。当宝宝打挺表示不愿意让把便时,应马上放下,停止训练,以免使宝宝疲劳。不过,只要你有耐心,宝宝很快会建立起条件反射,而且很早就不尿床了。
思维能力
宝宝和图形
父母准备一些颜色、形状不同的气球、挂铃、玩具娃娃、图片等,也可以从日常生活用品中选一些质地柔软,不宜摔碎的东西,如手帕、彩布条、塑料小杯子、彩色包装袋、照片等。
将准备好的各种东西放在宝宝的小床上,妈妈双手扶着宝宝坐在床上,距离这些东西大概20厘米,摇晃某一件东西让宝宝注意,使宝宝睁开眼睛自主去看这些小东西。每天进行1~2次,每次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宝宝坐久了会累,4~5分钟即可。过段时间可换一些其他颜色和形状的东西。
在与各种图形颜色的接触中,宝宝会逐渐认识各种图形,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模糊印象,从而促进宝宝的形象思维能力发育。
妈妈的手不见了
在宝宝精神饱满时,让他平躺在床上,妈妈用手在宝宝面前做各种手指动作,还可以配合声音,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再准备一个手套,颜色浅一些为好。
在宝宝注意到妈妈的手时,妈妈可将一只手靠近宝宝的脸,摆出各种形状,然后在宝宝的注视下将手套慢慢戴上,将戴着手套的手在宝宝眼前晃动,并问宝宝:“妈妈的手哪里去了,宝宝找找妈妈的手好吗?”观察宝宝的目光变化,看宝宝是目光停留在手套上,还是移向别处。然后妈妈在宝宝的注视下将手套取下来,露出手,告诉宝宝:“妈妈的手在这里呢”并用手摸摸宝宝。反复游戏几次。妈妈要有耐心,宝宝刚开始可能没有反应,这时不能放弃,要反复地给宝宝演示。
这个游戏的目的是让宝宝学会判断妈妈的手是否还在那里,从而可促进宝宝判断思维能力的发育。
情绪与社交能力
宝宝认识家人
在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来家里时,抱着宝宝靠近他们的脸庞,用语言和动作吸引宝宝注意他们的脸庞,并告诉宝宝这是谁,还可以让亲戚朋友们摸摸宝宝和脸蛋和小身躯,抱抱宝宝,逗宝宝玩。
此外,作为爸爸,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与宝宝相处,与妈妈共同分担照顾宝宝的责任,这样不仅能增进父子感情,还可以让宝宝适应不同的人。爸爸要经常抱起宝宝,给宝宝穿衣服、换尿布、逗宝宝玩等。爸爸的抱法和妈妈不同,宝宝会感觉到爸爸的怀抱更有力,还可以将宝宝举起来逗宝宝开心。
让宝宝接触不同的面孔,接触来自除父母外的其他亲人们的爱抚,有利于培养宝宝大方开朗的性格,对未来的社交能力有所帮助。但宝宝的贴身照顾人最好不要经常变换,以免让宝宝产生不安全的心理。
宝宝笑一个
在宝宝出生后14~21天,大多宝宝就会以笑还笑,个别孩子出现得早些或迟一些。父母调节好心情,保持愉快的状态,并感染宝宝,让宝宝精神饱满。然后抱着宝宝,或者将宝宝放在舒适的地方,用指头轻轻地挠挠宝宝的身体和小脸,并做出各种夸张的表情,或用愉快亲切的声音逗宝宝开心,让宝宝目光变得柔和,露出笑容。
爱笑的孩子招人喜欢,容易获得朋友的支持,将来会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且婴儿适当的笑还有利于健康;但是过分大笑有损婴儿的健康,所以成年人在逗宝宝笑时一定要把握分寸以免会产生伤害。
这个游戏有助于宝宝养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快乐情绪又能同时促进宝宝的情感表达能力。
多和宝宝亲昵
在宝宝吃奶、清醒时,妈妈用手轻抚宝宝的头和脸、五官、小脚小手;在宝宝熟睡时,妈妈可轻抚宝宝的小身躯,捏捏宝宝的小腿小胳膊;在宝宝哭闹时。妈妈可以亲着宝宝的小脸蛋,抚摸宝宝全身和头脸,安慰宝宝;还可以常常地挠挠小脚心和手心,揉揉宝宝的脚趾头和手指头。
对于刚出生的小宝宝,妈妈是他的一切,因此妈妈要尽可能亲自照料宝宝,温柔地无微不至地给宝宝喂奶、换尿布、亲吻搂抱,要让宝宝看到的总是妈妈的笑脸,听到的总是妈妈温柔的声音,让宝宝随时感到妈妈的存在。
爸爸最好和妈妈一同参与。这个游戏可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和对别人的信任感,培养宝宝的积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