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故事(中国儿童课外必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2章 鲍叔牙让贤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保卫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这一地区的安定,二百年以后,一贯反对霸道,而且还有点看不起他的孔子,在这一方面也不得不称赞他,感谢他。孔子说:“没有管仲,现在我们大概都要披着头发,穿着左边敞开衣襟的服装,受着异族的统治,成为野蛮人了。”

然而,管仲的成就,与鲍叔牙知人让贤的风格和齐桓公不记射带钩之仇的气量是分不开的。

管仲,名夷吾,和鲍叔牙年轻时就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因此,鲍叔牙了解管仲,知道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后来,鲍叔牙为齐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为齐公子纠的谋士。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争夺君位的过程中,管仲曾一箭几乎置小白于死地,幸好只是射中带钩使小白才免于难。小白即位,称为桓公,逼鲁杀公子纠,引渡管仲。鲍叔牙辅佐小白取得了君位,国相这个职务当然是非他莫属了。但是,当桓公给他任命的时候,鲍叔牙一再推让而推荐管仲。鲍叔牙说:“我有五点不如管仲:对人民宽厚仁爱,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够维护国家尊严,不丧失国家主权,我不如他;团结人民,并使他们心悦诚服,我不如他;根据礼义原则制定政策,使所有的人都能共同遵守,我不如他;临阵指挥,能使将士勇往直前,我不如他。而这五个方面,正是执政者不可缺少的。”并且还着重指出:如果要建立霸业,非管仲的辅佐不可。

桓公本来是要亲自处置管仲的,但听了鲍叔牙的介绍以后,他不记一箭之仇,任命他为大夫,主持国家政事。管仲出身贫贱,朝中同一级别的贵族豪门的功臣宿将很多,他恐怕不能服众,有所顾虑,他把这一想法告诉桓公,于是,桓公加封他为上卿(百官之首)。过了一段时间,国家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桓公问他是什么原因,管仲说:“手中无钱不好办事,所以不能使国家富起来。”桓公于是把国中贸易方面的税收赏赐给他。过了一段时间,国家情况还是不见明显好转,桓公又问他是什么原因,管仲说:“我不是你的近亲,对公族的一些事情不好处理。”于是,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并且号令全国,不管什么人,都不准直呼管仲之名。管仲有了这些特权,就大胆放手干了。所以孔子说:“管仲即使有才干,如果没有这三权:号令百官之权,掌握财政之权,处置贵族之权,也是不能辅佐桓公建立霸业的。”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他也知道有职有权才能办好事的重要了。

鲍叔牙对管仲一贯的照顾、关心和爱护,管仲心里是清楚的,因而也非常感激。管仲说:“我以前贫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分红利,我总要多分一些,但鲍叔牙不以为我是贪财,他知道我家里很穷,需要钱用。我曾经帮鲍叔牙去办理事务,但每一次都没有把事情办好,鲍叔牙不以为我是愚蠢无能,他知道是没有碰上好机会。我曾经三次做官而三次被撤职,鲍叔牙不以为我是由于没有才干,他知道我是没有遇上显示才能的时机。我曾经三次参加战争而三次逃跑,鲍叔牙不以为我是胆怯怕死,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公子纠争夺君位失败,召忽自杀,我被关押受到使人难堪的待遇,鲍叔牙不以为我是不知羞耻,他知道我是不计较小节而恨没有成就一番大的事业以名扬天下。生我的是父母,最了解我的是鲍叔牙。”管仲的这段话如果以我们今天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当然问题不少,比如说,打仗开小差,能以家中有老母为理由吗?但是,这段话也可以给我们某些启示,那就是一个人不是没有缺点的,对一个人,应该看他的本质和主流。两千多年前的鲍叔牙就知道这个道理,极力推荐管仲,终于为齐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管仲为齐的上卿以后,鲍叔牙心甘情愿地在管仲手下工作,接受管仲领导。所以当时,以及后来历史上称赞管仲才干的少,而称赞鲍叔牙能知人让贤的多,也就把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称为“管鲍”。

管仲掌权以后,积极改革内政,加强国防。他利用齐国滨海占有渔业和盐业的优势,鼓励贸易,促进生产。他还采用轨、里、连、乡的编制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加强对国家常备军士的控制和定期操练,组成一支所向无敌的战斗武装。他注意对贫困者的救济,对有才能的人尽量予以选拔录用。他还把“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纲纪,对人民进行教育。这样,很快就收到货畅其流、生产发展、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的效果。

管仲在执政期间,由于能把握时机,善于应变,往往因祸得福,转败为胜。就拿召陵会盟这件事来说吧,齐桓公任命管仲为大将,攻蔡、伐楚,本来是毫无道理的。导火线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那就是有一次,齐桓公与夫人蔡姬乘一只小游艇在湖上采莲为乐,蔡姬习水性,与桓公开玩笑,故意把船左右摇晃,水溅到了桓公身上。桓公很少坐船,更不会游泳,吓得脸色苍白,连忙制止蔡姬。蔡姬看到桓公那惊慌的样子觉得很有趣,不但不停止,反而把船摇得更厉害了。上岸以后,桓公发脾气,把蔡姬送回娘家蔡国,但是,并没有表示要断绝关系的意思。蔡穆公看到齐桓公无缘无故把妹妹送回来了,也很生气,一气之下,就把蔡姬嫁给了楚成王。桓公与蔡姬的感情本来比较好,把她送回去,也只是像蔡姬摇船一样故意吓吓她。现在听说蔡穆公把她嫁了,那还能够容忍吗?于是,在公元前656年春天,兴兵攻蔡。蔡是小国,自然望风而逃。蔡穆公投奔楚国,齐乘胜进入楚境,讨伐楚国。楚成王看到齐军来势甚猛,一面亲率大军迎战,一面派大夫屈完去齐军讲和。两军对垒,首先是阵前答话。楚成王说:“你们齐国地临东海,而我们楚国僻处荆蛮,两国相隔很远,不知是什么缘故使你们来到我这个地方?”管仲当然不好说是由于你娶了蔡姬做夫人,但是,他却找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管仲说:“周成王时,就给了我们先君太公征伐诸侯的大权。近三年来,你都没有向周王进贡菁茅,致使周王祭祀时供品不齐备,所以我们来责问你。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中,这次,我们也是来追查责任的。”楚成王说:“没有向周王进贡,这是我的错误,以后改正,所缺的,如数补交。至于昭王南征遇难的事,我不知道,当时那个地区还不是楚的疆域,你到汉水边去问那里的人们吧。”答得真是有礼有节。本来嘛,昭王死去将近三百年了,现在还提这件事不是故意找碴吗?管仲头一回碰到了这样的一个厉害的对手。第一次对阵没有能够打起来,齐国的军队进驻陉山(河南郾城南),楚成王的使者屈完到齐营。管仲见楚已有准备,无隙可乘,如果决战,胜负难卜,现楚已承认错误,目的已达到,所以也就适可而止。齐军退到召陵(河南郾师东)与楚签订盟约。这次出兵虽没有与楚作战,但打击了楚国北进的锋芒,暂时消除了楚对中原诸国的威胁。

公元前663年,山戎族侵扰燕国,燕向齐求援,齐桓公管仲率军北伐山戎,保卫了燕国,还把原来山戎盘踞的一些地区交给燕管辖。燕庄公非常感激,桓公撤军的时候,庄公一送再送,不知不觉进入齐国境内。桓公说:“按规矩,除非是天子,诸侯相送是不出自己国境的,我不能对燕妄自尊大而破坏这个制度。”于是,把庄公所到的地方全部割让给燕国;同时,希望庄公能继承召公的遗志,成为周王室在北方的坚强屏障。中原诸侯听到桓公救燕作出了很大的牺牲,不但没有侵占一寸土地,反而送给燕几十里的地方,从此既畏惧齐的军威,又景仰齐的仁德,都唯齐马首是瞻。桓公这次行动取得这样大的成功,完全是管仲的筹划。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与鲁庄公会盟于柯。会盟之前,齐曾三次打败鲁国,夺取了鲁的大片土地。这次会盟,鲁庄公带了大将曹沫为随从。会盟的仪式在坛上举行。所谓坛,就是事先选择平坦地方筑起地基三尺、阶三等的台子。会盟的时候,每个诸侯只能带一个或几个大臣上去,其他人员都站列在台下。当两国国君正准备歃血时,曹沫突然掏出暗藏的匕首,迅雷不及掩耳地跃上前去逮住桓公,怒目圆睁,两眦尽裂。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坛上坛下都吓呆了,不知所措,更不敢动弹。管仲一惊之后,马上镇定下来,对曹沫说:“你想干什么?”曹沫说:“你们齐国恃强凌弱,夺我土地,今天如果你们把过去侵占的地方退还给我们,我们可以签订盟约,不然,我就与你主公同归于尽。”说罢,扬起匕首,等待回答。管仲忙向桓公示意,桓公对曹沫说:“我答应你的要求。”于是,曹沫放开桓公,丢掉匕首,回到随员的座位上。桓公既脱险境,就后悔了,不但不想把土地退还给鲁国,还想杀曹沫。他如果这样做是很容易的,因为坛下都是齐国的将士,但管仲劝阻了桓公。管仲私下对桓公说:“刚才他逮住你的时候,你答应了他的要求;他放了你,你却背诺言,而且还要杀掉他。你这只是图一时的痛快罢了,但是,以后天下诸侯哪个会相信你说的话呢?这会失掉所有人的支持,千万不能这样干。”桓公接受了管仲的意见,会盟以后,把在战争中所侵占的鲁地全部退还给鲁国。天下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认为桓公诚实可靠,说话算数,大家都来归附他。

以上三个事例,充分说明管仲深深懂得:你要获得所希望得到的东西,一定先要丢掉它,满足对方的愿望。“与”和“取”的关系就是这样,管仲不但重视以力服人,还注意以德服人,所以对于他的成就,孔子也是赞赏的。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