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许多人都不会思考。这并非危言耸听,事实如此。
很多人可能会说,我每天——甚至随时随地不都在思考吗?我琢磨周末晚上去哪里打发时间,琢磨女友生日到底送个什么礼物给她,犹豫明年要不要买房……这些事儿不仅需要思考,而且还相当费脑筋哩!因此这些事情可不就是思考咯!
当然,宽泛地说,这些东西也可以勉强和思考靠上边,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思考。真正意义上的思考有三个关键特征,其一,是思考的积极性;其二,是思考的独立性;其三,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关于这三点,我在思考力的第六章单独做了介绍,这里不一一展开了。总之,可以说,这三个条件是思考的“内核”。思考一旦离开了这个“内核”,便很难说得上是有效的思考,因此,也就不是真正的思考。
遗憾的是,许多人,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并不能做到这种独立的、积极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思考。所以,也就难怪,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总是少数了。而多数人则处在这样一种不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头脑的状态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令人痛惜!
其实,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之所以脑袋似乎异常管用,无非是掌握了上面所说的思考的“内核”而已,并且通过长期的锻炼使其更趋加强,而并非是天生聪颖的缘故。当然,先天的禀赋也有其影响,但并非关键。这个道理,许多人都讲过,这里不赘言。不妨做一个类比,我们知道,人身上的腿、胳膊等器官,能够通过体育锻炼使其变得结实、发达。同样道理,作为人体一个器官的大脑,显然也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变得发达的。而且,脑科学早就证明,目前,人类中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只用到了脑细胞的百分之四都不到。可见,通过有效的思考来锻炼脑子,使其变得发达,每个人都有无限的空间。事实上,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人,除了知识丰富之外,往往思考分析能力也更强一些,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思考的“内核”之外,思考还涉及到一些更具体的东西,比如思考与知识的关系、思考与直觉的关系以及思考的一些技巧等。在本书中,我一一进行了阐述。正是从思考的“内核”到周边相关要素,我将思考力的机制进行了一个简要的勾勒。
另外,在这里我还需要从脑科学的角度做一点解释。现代脑科学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并且两者有着明确的分工,左脑侧重于抽象、逻辑思维,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判断、推理等功能;而右脑则注重形象、直感思维,具有想象、创意、灵感、把握空间和超高速反应等功能。总结一下,可以看出,人的左脑最核心的便体现为一种思考分析能力。而人的右脑,最核心的则体现为一种想象创造能力。因此,我才有意将思考分析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分别作为左脑和右脑的核心来进行解析,并分作上下两册。而就本册书而言,可以看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思考分析,实际上代表了整个左脑的运行机制。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思考与分析,两者看似接近,却又有着很不同的运作机制。思考表现得更为宏观,对象更抽象,更依赖于态度和思维方式;而分析则更具针对性,对象更具体,其过程更依赖于分析工具或方法。鉴于此,我将两者分为两部分,分别论述,以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更方便地掌握。
需要提醒的是,就方法而言,了解并无多大益处,其关键在于能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只有如此,我们的旧的思考力才会真正得到翻新,大脑中沉睡的部分才会真正醒来。而如果你一直懵懵懂懂,便永远是个不会思考的大多数。总之,能否将自己的头脑变得卓越,全在自己了。
李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