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危害(3)
图1.5 马来西亚北部洪水中一块陆地的航拍图。这块洪水中仅存的陆地上有一些车辆和牲畜(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IPCC第四次报告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区域之一。在某些生态资源丰富的地点,包括大堡礁和昆士兰湿热带地区,将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损失;预计到2030年,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地区、新西兰北部地区和某些东部地区,水安全问题也会加剧;由于干旱和火灾增多,在澳大利亚南部和东部大部分地区及新西兰东部部分地区,农业和林业产量会下降;到2050年,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某些地区,由于海平面上升和风暴及海岸带洪水严重程度和频率的增大,该地区正在进行的海岸带发展和人口增长会面临增大的风险。
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澳大利亚遭受更多的干旱、火灾、洪水及风暴等灾难,到2030年,其著名的大礁堡将不复存在。在21世纪末之前,澳大利亚气温将上升6.7℃,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森林火灾,酷暑也将导致更多的人死亡。在悉尼一些滨海郊区,海平面上升将使海岸线退后110米,悉尼市的一些高级房产将被淹没。澳大利亚东岸的热带飓风将越来越频繁,到2030年,大礁堡80%的珊瑚礁都将被白化。海洋学家查利·沃隆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澳大利亚“大堡礁”这一世界遗产荡然无存,如图1.6所示。
图1.6地球气候变暖将在短短20年时间内让大堡礁这一世界遗产荡然无存(
欧洲
气候变化将会扩大欧洲在自然资源与资产上的地区差异。IPCC第四次报告预计,内陆山洪的风险将增大,更加频繁的海岸带洪水和海水侵蚀会加重(由于风暴和海平面上升);山区将面临冰川退缩,积雪和冬季旅游减少,大范围的物种丧失;在欧洲南部,气候变化将会使那些已经对气候变化脆弱地区的条件更加恶劣(高温和干旱),使可用水量减少、水力发电潜力降低、夏季旅游减少,以及农作物生产力普遍下降;由于热浪及野火的发生频率增加,以及气候变化也会加大健康方面的风险。
由德国波茨坦气象研究所(PIK)、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FZK)、荷兰环境署等机构完成的一份研究报告称, 2002年的大水和2003年的欧洲酷暑很可能是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今后,各种自然灾害——狂风、大水、干旱、酷暑及其他自然灾害性天气造成的损失将日益增高。当北欧阴雨连绵之际,南欧将面临干旱。到2080年,欧洲的寒冬将消失,伴随高温酷暑和低气压气候,导致海平面升高。据统计,20世纪欧洲海平面平均每年升高0.8毫米至3.0毫米,21世纪将以2~4倍的速度升高。到2050年,阿尔卑斯山大部分冰川将被融化。近100年来,北欧的空气湿度增加了10%~40%,相反南欧的空气湿度下降了20%。自1960年起欧洲雪地覆盖面积减少了10%。自1970年起欧洲雪地覆盖时间每10年缩短8.8天。自1962年起,植物生长期平均延长10~14天,某些植物绝种。另外,动物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动物开始从南部向北部迁徙,其中包括可能传染脑炎的扁虱。此外,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北海和北大西洋藻类和浮游生物增加,浮游生物层向北推进了1000公里。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欧洲自然灾害比上个世纪增加了1倍。
拉丁美洲
气候变化给拉丁美洲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在亚马逊东部地区,温度升高及相应的土壤水分降低会使热带雨林逐渐被热带稀树草原取代。半干旱植被将趋向于被干旱地区植被取代;在拉丁美洲的许多热带地区,由于物种灭绝而面临生物多样性损失加重的风险;预估某些重要农作物生产力会下降,畜牧业生产力降低,对粮食安全带来不利的后果。预估温带地区的大豆产量会增加。总体而言,预估面临饥饿风险的人口会有所增加;预估降水形态的变化和冰川的消融会显著影响人类消费、农业和能源生产的可供水量16。
世界银行最新通告表明,20世纪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1℃,1980年以来融化的冰雪和紊乱的降雨使海平面平均上升3毫米每年。这些将严重影响加勒比海地区和南美洲国家。如果近期不能实施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将会使整个拉美地区面临更加贫瘠的局面,而饮用水的匮乏将是最糟糕的。
拉丁美洲国家巴巴多斯位于东加勒比海,强飓风、珊瑚白化、岸滩侵蚀、水资源紧张……温度上升给这个岛国带来了太多的困扰,如图1.7所示。
图1.7 拉丁美洲国家巴巴多斯(
北美洲
IPCC第四次报告指出,在北美洲,气候变化将导致西部山区变暖,这会造成积雪减少,冬季洪水增加和夏季径流减少,会加剧过度分配的水资源竞争;本世纪最初几十年,预计小幅度气候变化会使雨养农业的累计产量增长5%~20%,但区域间存在巨大差异。对于农作物来说,主要挑战是接近其温度适宜范围的变暖上限,或取决于对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当今遭受热浪的城市在本世纪期间会受到更多、更强、更长时间热浪的袭击,可能对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海岸带社区和居住环境将日益受到与发展和污染相互作用的气候变化影响的压力。
尽管非洲和亚洲的贫穷国家受到全球变暖的冲击很大,但是富裕的北美也不能避免受到全球变暖的严重危害。由于全球变暖,北美地区出现恶劣天气的次数逐年增多,一些城市将出现水源危机。到本世纪末,纽约将可能每三四年遭受一次原先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海平面上升将影响波士顿的交通网;洛杉矶每年受到热浪袭击的平均天数将可能由目前的12天增加到44天,甚至100天。全球变暖还将增加森林的病虫害,北美地区的木材产业每年可能因此损失10亿~20亿美元。
美国科学家对北美大湖区春季平均气温和冰融时间研究后发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世界上最集中的淡水水域的春季冰融时间逐渐提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科学家,利用1975~2004年的资料对美国明尼苏达州、威斯康星州、密歇根州、纽约州等地的?61个湖泊进行了研究。在这一时期,全球气温平均上升了0.4℃。科学家指出,目前北美大湖区春融期提前的趋势是无法扭转的,而且将会影响整个湖区的生态和环境。
极地地区
IPCC第四次报告预计,在极地地区主要生物物理影响是冰川和冰盖及海冰厚度和面积的减少,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包括迁徙鸟类、哺乳类动物和高等食肉类动物在内的许多生物产生有害的影响;对于北极的人类社区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冰雪状况变化产生的影响)会交织在一起,包括对基础设施和传统的本土生活方式的不利影响;预估在两极地区,由于气候对物种入侵的屏障降低,特殊的栖息地会更加脆弱。
气象观测发现,过去几十年,北极永久海冰在减少,冰川和冻土在融化;南极上空在春季出现了臭氧洞,其面积最大时达2800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有三个中国那么大。根据国际极地年组织委员会今年2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变暖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南极地区。地球南部海洋的海水温度更高了,冰面融化范围的扩大给南极周边海域底部注入了更多的新鲜海水。
南极冰川开始消融,如图1.8所示。南极浮冰上的企鹅,如图1.9所示。
图1.8 南极洲的冰山。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两极冰川开始消融。(
图1.9 南极洲一浮冰上的企鹅。全球变暖已经威胁到生存在两极的动物(
小岛屿
IPCC第四次报告也表明,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会加剧洪水、风暴潮、侵蚀及其他海岸带灾害,进而危及那些支撑小岛屿社区生计的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设施;海岸带环境退化(如海滩侵蚀和珊瑚白化)会影响当地的资源;到本世纪中叶,预计气候变化会减少许多小岛屿的水资源,如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因而在少雨期不足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在较高温度条件下会增加非本地物种的入侵,特别是在中高纬度的岛屿。
图1.10 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
南太平洋上的美丽岛国图瓦卢很可能成为首个“沉没”的国家,如图1.10所示。据该国气象局推算,50年之后,海平面将上升376毫米,图瓦卢至少将有60%的国土彻底沉入海中。这对图瓦卢意味着灭亡,因为涨潮时图瓦卢将不再有任何一块土地能露出海面上。
图1.11 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
由于气温的上升,坐落于印度洋上的“世外桃源”马尔代夫的消亡时间也屈指可数。今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内阁召开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凸显了全球变暖对这个国家的威胁,如图1.11所示。
三、人类需要应对气候变化
如果人类按目前的速度消耗资源,到2050年,地球人类将用掉相当于2个地球的自然资源。环境正义基金会发表的一份报告警告称,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40年,10%的全球人口,约5亿~6亿人,将面临沦为“气候难民”的危险,他们届时将被迫迁往其他国家。已有2600万人因为气候变暖而开始搬迁,到2050年时,这一数字可能上升至1.5亿人。国际研究机构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公布的一份预测结果显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2050年将发生全球规模的粮食减产及物价高涨,届时营养不良的儿童将比气候不再恶化情况下多2500万人。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一点。据科学家保守估计,到2050年物种将消失15%~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早在20世纪60年代,死海的最高水位在海平面以下395米,如今已下降到海平面以下422米。按照这样的速度估计,这个由约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环抱的内陆湖可能在2050年完全干涸。
中国是最易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研究表明,到2050年,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将消失一半,导致中国23%的人口将生活在缺少融水的环境中。到2050年,青藏高原冬季最低气温约升高3.1~3.4℃,夏季最高气温约升高1.8~3.2℃,严重威胁青藏公路、铁路的安全运营。海平面将继续上升,到2050年约上升12~50厘米,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面上升9~107厘米。海平面上升后,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区可能被淹没,严重影响河口湾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经济。
来自中国农科院农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初步估算,温度升高、农业用水减少和耕地面积下降会使中国2050年的粮食总生产水平较2000年的5亿吨粮食生产水平下降14%~23%。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包括杭州等省市都处于沿海地区,如果任由气候变暖局面延续,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会减缓甚至衰退,不仅既有的发展成果将受到严重威胁,而且还将带来新的居住、就业甚至社会稳定问题。
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50年来中国降水分布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西部和华南地区降水增加,而华北和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高温、干旱、强降水等极端气候事件有频率增加、强度增大的趋势。夏季高温热浪增多,局部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干旱加剧,南方地区强降水增多,西部地区雪灾发生的频率增加。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面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据科学家研究,中国未来的气候变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可能增加;降水分布不均现象更加明显,强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区范围可能扩大;海平面上升趋势进一步加剧。
立刻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