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能力 七分人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人脉是提升竞争力的保证

曾有人对2000多位雇主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请阅读一下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或什么行业的雇主,70%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与别人相处不好而被解雇的。”

要想事业成功,你就一定要营造一个适于成功的人脉网络,一个没有良好的人脉资源的人,即使再有知识,再有技能,也得不到施展的空间。

人脉广就有“资源”

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座让人终生受用的富矿,编织关系网,就像开发矿藏,开发得越多,你就越富有;又如播种,你撒下的种子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因此会办事的人,不仅重视和某个人建立关系,更重视和多数人搞好关系。只有搞好了人际关系,并善于利用人际关系,事情才能办成。

心理学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做了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一个人若是懂得人脉关系网的重要性,那么他与人交往更融洽,越能适应社会,他的工作业绩也就越大。

杰克·伦敦的童年贫穷而不幸。14岁那年,他借钱买了一条小船,开始偷捕牡蛎。可是,不久之后,他就被水上巡逻队抓住,被罚去做劳工。杰克·伦敦瞅空子逃了出来,从此便走上了流浪水手的道路。

两年以后,杰克·伦敦随着姐夫一起来到阿拉斯加,加入了淘金者的队伍。在淘金者中,他结识了不少朋友。他这些朋友中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而大多是美国的劳苦人民,虽然他们的生活贫穷困苦,但是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杰克·伦敦的朋友中有一位叫坎里南的中年人,他来自芝加哥,他的辛酸历史可以写成一部厚厚的书。杰克·伦敦听他的故事时经常潸然泪下,而这更加坚定了杰克·伦敦心中的一个目标:写作,写淘金者的生活。在坎里南的帮助下,23岁的杰克·伦敦利用休息的时间,写出了处女作《猎人》,接着写了小说集《狼子》。这些作品都是以淘金工人的辛酸生活为内容,因此,赢得了广大中下层人士的喜爱。杰克·伦敦渐渐走上成功的道路,他的著作在全国畅销,也给他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刚开始的时候,杰克·伦敦并没有忘记与他同甘共苦的淘金工人们,正是他们的生活给了他创作的灵感与素材。他经常去看望他的穷朋友们,一起聊天,一起喝酒,一起回忆以往的岁月。

但是后来伦敦的钱越来越多,他对于钱也越来越看重,他甚至声明他只是为了钱写作。他开始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大肆地挥霍。与此同时,他渐渐忘记了他的那些穷朋友们。

离开了朋友,他就离开了写作的源泉,杰克·伦敦的情绪沉闷,思维枯竭,再也写不出一部像样的著作了。1916年11月22日,处于精神和金钱危机中的杰克·伦敦在自己的公寓里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杰克·伦敦可谓“成也人脉,败也人脉”,他的故事发人深思。良好的人脉关系网是提升你的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脉的“水”决定了你成功的“舟”能走多远。

晚清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在总结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要成大事,先要会做人;而会做人,要善于在交往中积累人缘。若能做到圆通有术,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上不得罪于达官贵人,下不失信于平民百姓,中不招妒于同行朋友,行得方圆之道,人缘大树枝繁叶茂,那成大事一定不在话下了。”

胡雪岩所说的“人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脉”。人的血脉健康通畅,则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人生成功之路上也有一条“血脉”,那就是“人脉”。有了健康通畅的人脉,人生路上的你必定精神焕发、活力四射;反之,则举步维艰、处处掣肘。

好运归功于人脉

有一个关于维克多连锁店的故事。

维克多是从父亲的手中接过这家食品店的,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在镇上出名了。维克多希望自己能够将其发展得更好。

一天晚上,维克多在店里收拾货物清点账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打算早早地关上店门,以便为外出做准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年轻人,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小伙子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年轻人略带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口音。“是的。”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他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喏,就是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模模糊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了眼前站着的人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了店内,好好地让他饱餐了一顿,并且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开了许多家分店,他于是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从头发展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

正在这时,他突然收到从墨西哥寄来的一封信,原来写信人正是多年前他曾经帮助过的那个流浪青年。此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维克多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他的连锁店,而且经营发展得非常迅速。

很多人把维克多的发迹简单地归功于“运气”好,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我却更愿意将维克多连锁店的发展归功于“人脉”。

人生的路上,有些运气是时势造就的,但这需要你具有过人的眼光;有些运气则是他人给的,这只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助人为乐、广结善缘!

“关系圈”是力量来源

一个黑白混血儿,一个在没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一个从名牌院校毕业却投入贫困社区工作的人,一个在大多数人怀疑的目光中走向既定目标的人——贝拉克·奥巴马,已经在美国创造了一个奇迹。接下来还会创造多少奇迹?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知道他的这个奇迹得益于其建立的“关系圈”。

奥巴马没有显赫的政治背景,他所依靠的力量大都来自多年来培养的“关系”,比如他竞选阵营的顶级顾问戴维·阿克塞尔罗德,就是他近20年的好友。1992年,奥巴马参与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竞选,与志愿者贝迪鲁·萨尔茨曼共事。萨尔茨曼对奥巴马印象深刻,安排让奥巴马和戴维·阿克塞尔罗德会面,奥巴马和阿氏一见如故,阿氏被奥巴马视为知己,成为其“关系圈”中重要的人物。

奥巴马的另外一位政坛密友则是已被他任命为白宫办公厅主任、曾为伊利诺伊州众议员的拉默·伊曼纽尔。比奥巴马大两岁的伊曼纽尔曾是前总统克林顿的助手,2002年当选众议员,选举前是众议院民主党党团会议主席,是众议院第四号人物。

2002年,奥巴马决定竞选参议员。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民主党政治新星,是因为获得了总统候选人克里的赏识,受邀在2004年民主党大会上做主题演讲。正是在演讲中,奥巴马有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并走上了全国政坛。

在长达22个月的竞选过程中,奥巴马对自己的定位把握得很小心,既要作为一个美国政坛的新面孔和局外人参与竞选,又要为符合总统一职要求而展现出他的才识和勇气。令美国民众最受鼓舞的是,奥巴马并非只让他们相信他带来了这种变革,而是相信他们自己能实现这种变革。

随着这种信任的逐渐加深,加入其“圈子”的政治和经济界人物越来越多,包括为其寻找副总统竞选搭档的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千金卡罗琳·肯尼迪和掌管美国最大对冲基金之一的Citadel投资集团的亿万富翁肯·格里芬。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多年以来,奥巴马是怎样一步步打造自己的“关系圈”的。

奥巴马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学位后,前往芝加哥,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里接受了一份收入非常低的社区工作——在南部贫民区发动人们参政,发出他们的声音。

据当时的同事说,奥巴马看上去年轻稚嫩,但作风踏实,相当有组织能力,就算他与有些人相处不来,他也能与他们共事,共同完成一项工作。他总是说,“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所以不要在工作中掺杂感情色彩。

在芝加哥,奥巴马认识到结盟的力量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但遇到不喜欢的事情,他也会变得强硬和咄咄逼人,但也会给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此外,在三年社区活动中,他也变得更加实用主义。他感到,这种努力尽管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但不能改变美国社会。因此,奥巴马决定从政,前往美国政治家摇篮的哈佛大学攻读法学硕士。

在哈佛法学院,奥巴马逐渐成为风云人物,并担任知名专业学术月刊《哈佛法学评论》的首位黑人主编。哈佛大学的现代高等教育给他带来的一个巨大益处是,他建立了一个以后能够派上大用场的人际关系圈。在长达一年多的竞选活动中,奥巴马除了充分利用他的得力的竞选班子之外,他还始终依靠了一群哈佛大学的同学和校友在幕后为他献计献策。这些人有很多,比较固定的近30人。可见,奥巴马不是一个唯我独尊、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注重从众人中,特别是从精英中吸取养分,来为自己的政治活动服务的人。

从哈佛毕业后,他返回芝加哥。奥巴马目标明确,要谋求政治前途。他先从事社区基层工作,动员当地百姓注册选民,成功地动员了数以万计的人。他的同事说,那时奥巴马非常直率,从不拐弯抹角,有什么话都放在桌面上讲。与此同时,奥巴马加入了一家拥有政治关系网的小型律师事务所,负责民权案件。此外,他还兼任芝加哥大学宪法学教授。

当时,奥巴马一家住在芝加哥大学附近一处种族混居的社区,周边生活着不少持有激进派政治观点的知识分子。在此期间,他也结识了不少民主党内有影响力的人和政治捐款者。在他们眼中,奥巴马具有全面的政治才能,喜欢与人交往,倾听他们的心声,并且有卓越的能力建立同盟关系。

在芝加哥大学12年的教书生涯中,在法学院开了三门课的奥巴马,还有时间参加了五次政治选举,包括三次伊利诺伊州议员和两次国会议员竞选。据《纽约时报》报道,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们经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但奥巴马却极少参加。芝大法学院的哈钦森教授说:“我认为他跟谁关系都不好,除了同为宪法学教授的卡斯·松斯坦。”松斯坦后来成为奥巴马竞选班子的顾问。

从奥巴马的经历来看,他一直都在培养自己的“关系圈”,积蓄力量。可能也正是因为他非常清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所以他才不惜大费周章,得以带着手机进入白宫。

根据美国有关法律规定,当上总统后,总统与外界的任何通讯来往都必须纳入国家档案局记录的范围。言下之意是,总统在通讯方面没有自己的私生活。这给奥巴马出了一道难题。在过去长达一年多的竞选活动中,他与外界、外围参谋,甚至他的基层支持者们保持着一种最直接的通讯方式,那就是用他的黑莓手机发送短信。根据美国的法律,当上总统后,他就不得再使用黑莓手机。可是奥巴马说什么也不同意,他通过了一系列法律和行政的手段,使得他可以在白宫继续使用他的黑莓手机与外界交往,他的理由是不要自己长期在总统的宝座上,使他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被人蒙在鼓里都不知道。

奥巴马当然不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取胜的,除去他的竞选团队,背后还有着成千上万的人帮他,这个有价值的人际网络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和帮助,帮助他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那么你呢,利用和发展好你的人际关系网络了吗?

知识会过时,人脉不会过时

很多人,尤其是当代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在大学或者是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学到的东西可以让其受益一生,或者是在学好一门技术后,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多元化,因此,我们所学的“旧知识”在面对新问题的时候不一定会有效。如果我们的旧知识不能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所学的东西就已经过时了。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只有不断地刷新我们的知识库,不断地去学习新东西,我们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淘汰。

学习不是成功的唯一保障。局限在自己已有的知识里,封闭在只有自己的世界里,其实是画地为牢。上网,旅行,结识陌生的新朋友……经营自己的人脉关系可以使自己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