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学常识(2)
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是七言绝句的重要开拓者,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七言绝句善于捕捉典型情景、概括和想象。他的诗主要有两类:一是边塞诗,二是宫怨诗,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长信秋词》《西宫春怨》《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生动,清新优美。其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更是千古佳作。
王维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和画家,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的诗歌多描写山川美景,抒发融入自然的喜悦之情,意境清新自然,现存400多首,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
王维在诗作上不但很有造诣,在绘画方面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特别是他在山水画方面,颇有贡献,被称为“南宗画之祖”。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一生基本在漫游中度过,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主要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生活的写照。
他的诗歌风格豪迈、飘逸洒脱,意境奇丽,语言明快,气势雄浑,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艺术高峰,现存900余首,代表作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关山月》《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活在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描写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人民疾苦的现状,一生写诗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和《杜工部集》。杜甫不但诗艺精湛,而且为人品格高尚,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河南新野)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其诗歌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但贫贱忧愤的情绪也较浓,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以边塞诗最为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他是盛唐时代边塞诗数量写的最多的也是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著有《岑嘉州诗集》,与高适并称“高岑”。
孟郊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诗人。他的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现存诗500多首,代表作有《烈女操》《游子吟》等。特别是《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诗句体现着母爱的细腻和伟大,千百年来被人传颂。有《孟东野诗集》传世。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学习古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也主张学习散文语言,也是一代散文家,被后人评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的创作理论,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主要代表作有《师说》《原道》《进学解》等。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诗豪”之称。曾任监察御史,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以乐观的精神积极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其诗现存800余首,题材广泛、含蓄婉转、朴素优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词作仅存40余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刘梦得文集》,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信仰佛教,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指导思想。他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感伤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白氏长庆集》71卷。他的诗在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的影响。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因曾任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北朝时,与柳、薛、裴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
他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生留下诗文作品达600余篇,骈文近百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代表作有《天说》《三戒》《黔之驴》《河间传》《小石成山记》等,有《柳河东集》传世。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次韵相酬”诗歌形式的创始者,与白居并称“元白”。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扣人心扉;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代表作有《菊花》《离思五首》、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等,有《元氏长庆集》100卷传世。
贾岛
贾岛(779—843),字阆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唐代著名诗人,是“五律”的领袖,他的诗对晚唐流派的形成影响很大,而“推敲”的典故,也是出自于他。著有《长江集》10卷。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宜阳),中唐时期重要的作家,人称“诗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其诗作创作认真,想象丰富,构思精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部分诗作过分雕琢求奇,语意晦涩、堆砌词藻,艺术形象欠完整。其存世之作200余首,代表作有《梦天》《致酒行》《天上谣》《苏小小墓》《老夫采玉歌》《听颖师弹琴歌》等。
杜牧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一生著作颇丰,文章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以七言绝句著称,有《樊川文集》传世。他也擅长文赋,代表作《阿房宫赋》是古代赋体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为后世传诵。杜牧不但在诗、赋、古文方面皆可称为名家,在书法方面也被人称颂,真迹多保存在故宫博物院。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词人、小说作家、学者。他文思敏捷,精通音律。他的诗辞藻华丽,有声调色彩之美,备受时人推崇,《商山早行》诗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不朽的名句,千古流传。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他的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他诗词兼工,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代表词作有《梦江南》《菩萨蛮》《更漏子》《酒泉子》《杨柳枝》《南歌子》《河渎神》《诉衷情》等。其词结有《金荃集》。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或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的无题诗是独具一格的创造,以相思爱情为题材。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约有600首。代表作有《韩碑》《随师东》《安定城楼》《乐游原》《燕台诗》《夜雨寄北》等,有《李义山诗集》传世。他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诗作的文学价值很高。
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第三代国君,在位时间(961—975),史称后主,42岁被宋太宗毒死。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徐州(今属江苏)人,五代时著名词人,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其艺术才华非凡,尤其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可分作两类:一类主要是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间的爱情,如《浣溪纱》,风格近似花间派;二类是对往事的追忆,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词作大都哀婉凄绝,主要表达了对“故国”、“往事”的无限留恋,如《虞美人》。他的词作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意境,从而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代表作有《望江南》《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
柳永
柳永(约987—约1053),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并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蝶恋花》《八声甘州》《黄莺儿》等。著有《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他的诗词散文,多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的作品《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文章主张“明道、致用”,是北宋诗文革运动的领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继承了韩愈的“文从字顺”的精神,大力提倡简而有法和流畅自然的文风,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记》《秋声赋》《蝶恋花》等,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所以他的文章思想注重“言当世之要,施之于今”,提出政治革新,以激发天下人进取心,振兴王朝。他擅长写散文,尤其擅长政论,有理有据,议论明畅,笔势雄健,主要作品有《权书》《衡论》《几策》等,有《嘉祐集》传世。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是“北宋五子”之一。晚年定居在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的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他是我国哲学史上唯心主义的创始人,理学的开山祖,他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他的作品《爱莲说》,通过赞美莲花坚贞的气节和鄙弃追逐名利的世态,来表现他洁身自好的态度。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曾巩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并主张先提升道德而后才做文章。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一生著述丰富,有《元丰类稿》50卷、《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卫道录》《宋朝政要策》《诗经教考》《隆平集》等。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应偏重于通过伦理纲常,把人们的思想规整在原有制度之内,即使要改革,也要稳妥,所以他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于是在洛阳居住了15年,不问政事。在这段岁月中,他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该书共记载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历经19年编辑完成。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临川人(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官至宰相,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他在散文、诗歌、词等方面造诣颇深,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在任宰相期间,大力推行改革,实施变法。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外交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该书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诗词现存4000多首,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以《念奴娇》《水调歌头》更为著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苏辙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朝散文家,苏轼之弟,人称“小苏”,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代表作是《栾城集》。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主要作品有《豫章黄先生文集》。他的书法成就也很高,主要表现于其行书和草书中,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等。
他是有名的孝子,虽身居高位,但侍奉母亲时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庭坚涤器”的故事广为流传。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5),山东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与辛弃疾并称为“济南二安”。她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