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
展开
完结作品(7)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17卷·第1辑)
本辑专题为“诉讼法学研究方法的转型”。2012年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纷纷大修,诉讼法学的发展面临这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机,但目前诉讼法学的研究方法来说,却比较单一,往往是以西方理论或制度为大前提,以中国问题为小前提,进而提出“法对策”。本辑所选文章,或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其他研究者先前收集的原始调查数据进行再分析和再研究,或对当前证据法教义学、证据法比较法研究和证据法的跨
法律法规26.2万字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18卷·第1辑)
本辑共包括14篇文章,主题是“司法案例中的法理”,共3篇文章,分别以第71号指导案例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宅基地纠纷为研究对象,结合现有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的情况,探讨了不同司法案例中的法理逻辑。其余文章包括《“财富的美德”:亚当·斯密所有权理论探析》《类型化视野下的医疗机构告知义务》《社会法范畴的界定:从历史研究和词义分析的视角》《法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拓展:从“
法律法规29.6万字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16卷·第2辑)
本辑共十一篇文章,内容涵盖刑法、宪法、民法、政治学、案例分析等诸多方面。本辑专题为风险升高与结果归属,收录了三篇文章,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法学院的蔡桂生、徐然和东南大学法学院的王俊。本辑其他文章质量也很高。其中,《敲诈和有偿不闻违法性的法经济学分析》一文以21世纪网站媒体敲诈案为关注点,提出了因允许媒体有偿不闻的观点,内容新颖见解独到。《从钉墙、惩罚机器、到国家惩罚系统》一文则从旨在自保的钉墙模型入
法律法规33.1万字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17卷·第2辑)
在我国当下法学知识格局中,社科法学不同于注重文本分析的规范性立场,倡导综合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传统,从经验维度认识复杂的社会法律现象。自法学方法论角度观之,社科法学具有如下特征:强调“实用主义态度对待法条”、“从案件后果评判法律问题”、“注重法律问题的因果关系”、“倡导以小见大的个案研究”、“强调理论与经验的语境特征”;这些特征完全迥异于部门法中的“教义学”传统,即注重逻辑
法律法规33.7万字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21卷·第2辑)
本期共15篇文章。本期有一篇特稿,为《法学怎样跟上时代的脚步》。评论栏目的主题为“法教义学的四种想象”,包括《隔岸观法:如何看待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发展前景》《参照适用法律技术是照亮大民法典的阿拉丁神灯》《部门宪法的回归之道:以中国劳动宪法为例》《民法规范的属性与刑民交叉的判断逻辑》。名家论道栏目,包括《数字法治的三维面向》。论文部分包括《刑事诉讼法发展的新动向:比较法上的考察》《从万民法到万国法
学术28.4万字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21卷·第1辑)
本期共12篇文章。本辑主题是“程序法理论前沿”,具体包括《从马赛克理论到完美监控理论:大数据侦查法律规制的理论演进》《行政诉讼目的视角下行政公益诉讼之立法模式》《规范解释论下“诉讼请求”概念的再认识》三篇文章。论文栏目包括《论信义义务的法律性质》《论信用体系的规范构造》《绘制法律图像学》《占有的规范性结构与占有保护的相对性难题》四篇。评论栏目包括《论近代中国核心问题与中国宪法序言“三重逻辑”》《法
学术29.7万字
会员
北大法律评论(第18卷·第2辑)
本辑设有“专题”“论文”及“评论”等3个栏目,共收录16篇文章。在“专题”栏目中,本辑围绕肖尔教授?法律的强制力?讨论强制力在我们理解法律的规范性、法律的性质、法理论的性质等议题时发挥的作用。该专题收录的7篇文章,从不同的研究范式与理论背景出发,或补充、或质疑、或重构了肖尔教授这部富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著作提出的观点与命题。在“论文”栏目中本辑收录了7篇文章.其中布莱恩·Z.塔玛纳哈教授?法律的必然和
法律法规36.2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