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权谋初露:人才与内忧外患
京都的硝烟味尚未散尽,朝堂之上的气氛,却比城外冰冷的尸骸还要凝重。
大捷的喜悦不足半日,便被现实的窘迫冲刷殆尽。
国库空虚,粮草告罄,兵员枯竭。
内阁的老臣们一个个垂首躬腰,眼观鼻,鼻观心,似乎都在等着看这位“神威天降”的皇帝如何收拾这烂摊子。
更有几份地方官吏以战乱为由,公然拖欠赋税的奏折,明晃晃地摆在御案一角,格外刺眼。
“病愈”的赵武义精神矍铄地站在武将之首,一身簇新的朝服,衬得他气色极佳,昨日宣政殿前的狼狈仿佛只是场幻梦。
他向前一步,声音洪亮,满是“为国分忧”的恳切。
“陛下,城防虽暂时稳固,然将士们已三日未曾饱食,伤药更是奇缺。”
”国库之内空空如也,无粮无饷,军心浮动。倘若北蛮再度来犯,臣……怕是无力回天啊!”
他这番话,看似请命,实则逼宫,嗓门大得殿角都嗡嗡作响,就是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逼李澈承认自己的无能,将那好不容易得来的守城之功彻底抹去。
李澈端坐于龙椅之上,面色平静,眼神却锐利。
他缓缓开口,【嘴遁】之力再度悄然发动,这一次,不再是雷霆之怒,而是一种洞穿人心的冷静与森然。
“镇国公此言,朕不敢苟同。”
“朕的将士们为何食不果腹?”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几位主管钱粮的官员,他们不约而同地缩了缩脖子。
“非因国库无粮,而是从京畿粮仓到将士口中的这段路,被某些硕鼠蛀空了!”
“朕的国库为何空虚?”
“非因天下无税,而是从百姓手中辛劳所得,到朕的国库,十不存一!这中间的层层盘剥,难道诸位爱卿都眼瞎耳聋不成?”
他目光如电,扫过每一个心虚低头的大臣。
“今日之困,根源在旧弊,在贪腐!在有些人中饱私囊,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至于如何解决,”
“朕自有方略,不日便会颁布新政,肃清朝野!届时,希望诸位爱卿,能恪尽职守,莫要让朕失望。”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落针可闻。
赵武义的脸色由红转青,再由青转紫,精彩纷呈,却一个字也反驳不出,袖中的拳头捏得咯咯作响。
他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昔日懦弱的皇帝,如今竟变得如此牙尖嘴利,句句戳他肺管子。
退朝之后,李澈回到御书房,屏退左右,脑海中那道冰冷的声音再次响起。
【功德抽奖已激活,是否指定分类抽取?】
李澈毫不犹豫:“农业人才!”
光幕流转,最终定格在一张泛着柔和青光的人像卡片上。
【恭喜宿主获得:人才卡——农学士,姜维(等级稀有)!】
【备注:此人胸中藏有现代农学知识残片,善于育种、改良土壤,可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这可真是雪中送炭!李澈当即密令小德子,将这位名叫姜维的农学士宣入宫中。
片刻后,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眼神却异常明亮的中年人被带了进来,正是姜维。他有些局促不安,显然从未见过如此阵仗。
李澈没有丝毫废话,直接将粮草危机和盘托出,而后语出惊人。
“朕欲任命你为专职农务官,在皇庄开辟一块实验田。朕给你绝对的权力,用你的方法,给朕种出粮食来!越多越好!”
姜维被这突如其来的信任和重用砸得有些发懵,但一谈及农事,他眼中的光芒便再也掩盖不住。
他激动地阐述着自己关于深耕、轮作、选育良种的模糊想法,这些想法在这个时代往往被视为不经之谈,甚至有些“离经叛道”,此刻却得到了皇帝的全力支持。
恰逢此时,日常抽奖刷新。
【恭喜宿主获得:生锈的铁锹x1。】
【恭喜宿主获得:一袋发霉的种子x1。】
两样“宝贝”凭空出现在御案旁。
小德子看着凭空出现的两样“垃圾”,嘴角抽搐了一下。
李澈却眼前一亮,拿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锹递给姜维。
“此物名为铁锹,你看它前端扁平而有弧度,比之寻常农具,更利于深翻土地。土壤松快透气,作物根系才能扎得更深,长得更壮。”
他又指着那袋看起来品相极差的发霉种子。
“这些霉斑,看似是病害,但亦有可能筛选出抵抗病害的强大种子。你且将它们分离培育,用心观察,或许能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良种。”
姜维捧着那把造型古怪的铁锹,听着皇帝匪夷所思却又仿佛蕴含着无上至理的话语。
原本的敬畏迅速转化为一种近乎狂热的崇拜。
他感觉自己脑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念头,被皇帝三言两语就点拨得清晰透彻。
这位陛下,当真是神人!
与此同时,长公主府。
李若霜听完侍女关于朝堂和御书房的汇报,那双总是清冷如霜的凤眼中,探究之色愈发浓厚。
她已然确认,她的皇兄,不再是那个可以任人摆布的废物。
或许,这真是李氏皇族在乱世飘摇中,抓住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她沉默片刻,走到案前,提笔写下一封密信,封好后交予心腹侍女。
“将此物,亲手交给陛下,不得有误。”
信中,详细记录了赵武义与几家门阀暗中往来的部分证据,以及他们囤积粮草的几个秘密仓库位置。
这是她的诚意,也是她的选择。
李澈的强势崛起,也让某些人彻底坐不住了。
慈宁宫内,陈太后听闻李澈在朝堂上驳斥赵武义,又搞什么农务官和实验田,气得将一只心爱的玉如意狠狠摔在地上,碎成了几段,满脸阴鸷。
很快,一则谣言如插了翅膀般在京都的街头巷尾悄然流传开来。
“听说了吗?咱们的皇帝能击退北蛮,是用了妖术!要拿咱们全城百姓的性命去祭天呢!”
谣言越传越邪乎,引得人心惶惶。
那些在朝堂上被李澈敲打过的门阀世家们,则在暗中串联,对李澈任命农务官、开辟实验田的举动大加挞伐。
斥其为“不务正业,妖言惑众,动摇国本”,并扬言要联名上奏,请太后出面废黜此等荒唐之举。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姜维领命,带着铁锹和种子兴冲冲赶往皇庄的次日,一匹快马自北方狂奔入京。
骑士满身尘土,冲到宫门前几乎是滚下马背,带来了边境的八百里加急军报。
退走的北蛮大军并未远遁,反而化整为零,在边境各州县肆意劫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更有消息称,他们与西边的羌人部落暗中勾结,似在酝酿着一场规模更大、更为凶险的侵袭。
内忧外患,如两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在了李澈的肩上。
他独自站在御书房那副巨大的大周堪舆图前,目光深邃。
图上,京都之外,北有虎狼,西有豺豹,而京都之内,亦是蛀虫遍地。
他知道,想要让大周这艘千疮百孔的破船重新起航,不仅要击退海上的惊涛骇浪,更要抓尽船舱里的每一只蛀虫。
这条路,注定艰难,却也让他胸中燃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