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社会学大纲: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沈序

李达先生的这部著作,原名为“社会学大纲”,初版的问世,还在抗战前夜。在同类书中,这是体系比较最完整,体裁比较最适于做大学课本的一部。正因为这样,所以不到二年便出了四版之多,而且博得了一般学术界对它的重视。这部书原来分为五大篇,除现有的四篇外,还有“唯物辩证法”一篇(原书列为第一篇),包括四章;因其所探讨的完全是哲学的方法论,且其篇幅占着原书三分之一以上(计占三百八十六页),再加其中某些部分在今天看来或者不免稍微旧了一点,所以书店方面考虑的结果,决计暂时抽去这一篇,待李先生修订过后,再来单独出版。

一望而知的,这部社会学的内容完全是历史唯物论的社会理论,也可以说是辩证唯物论的历史学说,所以在书名上加了一个“新”字。在国内的同类著作物中,这部书确实可以算得体系既完整,叙述又周密的一部优良的教科书。

虽然如此,由于这本书是在十余年前写成的,而这十余年正是全世界历史发生大转变的年份;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及这一战争的胜利结束所开辟的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大大地丰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具体内容,而这本书对于这些新的具体历史内容没有给予理论的探讨,在今天看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在这些新的具体历史内容中,最重要的一个事实必须给予理论的研讨的,就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发展问题;简单明白地讲,是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见地来看,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是研究现阶段历史发展法则的一个极顶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中国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使人类历史大大地转了一个方向:从极少数财阀、大地主、独占巨头、帝国主义者之流所支配的世纪,转向于为极大多数劳苦人群所决定的人民世纪了。这一次世界大战基本上是民主反法西斯的战争,但由于参加战争的民主方面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的苏维埃人民,资本主义诸国的工农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大众,这一战争的胜利,必然不仅是击败法西斯的胜利,而且也是以社会主义苏联为主导的全世界人民大众扬弃旧民主开创新民主的胜利。这种新民主是迄今被剥削被压迫的大多数人民的民主,因而必然成为少数剥削者压迫者所操纵的那种旧民主的否定。同时,它又必然是走向彻底民主(意味着阶级剥削的根本消灭)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过渡。

新民主主义的问题我以为可从三方面来加以研讨,那就是作为革命运动看的新民主主义,作为经济体制看的新民主主义,和作为政治制度看的新民主主义。这三方面的情形,恰好都是社会学所应研讨的富有高度实践性的问题。

作为一个革命运动看,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使一些资本主义发展较次的国家的社会革命找到了新的形式;同时又使全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资产阶级性民主革命找到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规定。就历史时代论,旧民主主义是资本主义健壮时代的存在,新民主主义却是资本主义总危机时代的产物。也可以说,前者是资产阶级支配一切的上升时代的存在,后者却是资产阶级失去历史支配地位而急遽下沉时代的产物,亦即无产阶级开始掌握历史决定权的时代的产物。就革命的动力与领导论,旧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农民工人和小资产大众是被资产阶级所领导,而其中的主力军农民则成为资产阶级的“后备军”。在新民主革命中,成为基本动力的农民却被无产阶级所领导,而且变成无产阶级的战斗同盟军了。就革命目的论,旧民主革命的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制度,而新民主革命的目的则在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小资产者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总之,新民主革命是否定资产阶级民主的资产阶级性民主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性民主革命。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看,新民主主义乃以实现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以及运输交通矿山等事业之国有及土地农有(即耕者有其田)两大政策为其特征,但同时容许、甚至鼓励资本主义性的中小私人企业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多样性(包括多种成分)的经济体制,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性的纯国有企业,国家资本主义性的国营企业或官商合办企业,资本主义性的私人企业,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小商品生产,非资本主义性的合作经济,遥远的边疆地区甚至还有自然或半自然经济。这几种经济成分的对比关系,是随各个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时间的演进而不同的。然而有一个特点是共同的而且是最主要的,那就是社会主义性的国有企业在作用上必须成为主导的成分,尽管在某一发展阶段上它所占的数量比重不会是最大的。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这几种经济成分间的对比关系将不断地向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性的国有经济的方向而发展。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国有经济成分在比重上逐渐占到压倒的优势,再加上合作事业的蓬勃发展,新民主主义就将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假如要把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性质给它一个简单扼要的规定,那就该这样说:新民主主义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容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一定阶段上和一定程度内的发展,并通过各种经济成分间比重之有利于国有经济之方向发展而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过渡型经济。更简单地说,新民主主义经济是转形为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经济。它是非资本主义的,但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的(因为在一定阶段上,商品资本主义的法则在一定的限度内还起着相当大的作用;资本主义成分还有一个时期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国);是非社会主义的,但同时又是走向社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就是新民主主义。

至于成为新民主主义经济之重要构成部分的农村经济的情况及其发展前途,那么可以确定说,它也是朝着同一方向迈进的。土地改革以后,在“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下,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将较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下的情况要发展得多多。这里可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会从农民的小商品经济中发展出资本主义来的。然而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发达和国有经济比重的扩大,小商品经济的农民生产,将通过合作的方式而被逐渐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的集体化大农场生产,这是无可置疑的。

从经济本身的现象上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别是像东欧的新民主国家如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国,它们原先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次的国家)颇似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所不同者只是后者是无产阶级专政之下为着恢复被六年内外战争所摧毁的生产力而被迫采取的“退让”政策,而前者则是落后国家的各民主革命阶级联合专政之下为彻底完成民主革命,建设独立民主幸福之国家,及创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物质前提所必然经过的道路。在苏联是先有了社会主义的十月革命,然后退后一步从事新经济政策的复兴建设;这样的“退”,在本质上当然含有“进”的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的新民主国家则是经过人民大众的彻底民主革命而实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然后逐步逐步地向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推进,而无需乎再来一次十月式的社会革命。

最后,讲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我以为是非常简单而明白的。那就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工农小资产者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体制;而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等等成分所构成的民主联合政府,乃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形式;而民主集中制则是这一政权的体制(“政体”)。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既非资产阶级专政或资产阶级与地主联合专政的旧民主共和国,亦非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及其他资本主义落后国家的过渡国家形式。

关于新民主主义的上述三方面(实在还应加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一方面)的问题,似乎有逐一予以研究说明及分别补入各篇各章中去的必要。

其次,在第二篇第二章第二节中,似乎还应当加一分节,来研讨关于资本主义总危机的问题。这一总危机开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是在这次大战结束后的今天,这一资本主义世界体制的总危机是更加大大地严重化了。这不仅因为德日意这三个国家的资本主义受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也不仅因为英、法、比、荷这些旧殖民帝国的资本主义因战争而大大地削弱与没落,而且还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版图、国力和国际影响的空前扩大或加强,东南欧许多资本主义低度发达国家的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进军与日益强大,资本主义各国(在目前尤其是法意二国)革命劳工运动的空前高涨,以及中国、印度、越南、印尼、朝鲜等各重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革命的空前强大与普遍,业已直接威胁到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所有这一切,都是促成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益加深刻与扩大的重要因素,而是“新社会学”里所不可不讨论到的问题。

又次,同篇“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一节中,缺少了战后复兴五年计划和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建设过程的理论分析。同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问题,早在七年前苏联学术界已经有了新的规定的这个问题,似乎在这本书里也有加以补充说明的必要。

又次,关于国家死灭的问题,斯达林在一九三九年提出了一个新解释,这个新解释发展了马、恩的国家理论,但本书第三篇第二章第四节中没有来得及把它采用进去。

最后,我觉得本书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似有另辟一篇给予详细阐明的必要。

以上这些补充,李先生因为暂时分身不开,不能来作,要我写这篇序文,向读者说明一下。此外,书中苏联一词,有些地方写成苏俄,也是应当改过来的。

沈志远

一九四七年 除夕前三天 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