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0章 新尝试
商业小说?
陈卫国、赵学民、水皮三人互相对视两眼,都有点儿懵逼。
70年代,文学在人们心目中还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
写作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人类和平世界未来,至于赚钱嘛,那只是对伟大作家的一种尊重。
以赚钱为目的?此说法是低俗的可耻的,对于作家,绝对是许干不许说的。
“商业小说是什么意思?”
水皮翻了两下眼睛,没想明白,只能开口问。
“字面意思。”苏文天回答,“就是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水皮发出“嗝儿”的一声,仿佛被唾沫噎住了。
陈卫国反倒是笑了:“咦?你这种说法有点意思。”
“有什么意思?”水皮使劲咽了咽唾沫,然后撇撇嘴道:“你不觉得这种说法是对作者的不尊重吗?”
“没有。”苏文天笑了。
陈卫国一脸不服气:“这怎么就不尊重了?国家都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家赚点钱怎么了?”
水皮马上反驳道:“我不是说作家不能赚钱,但你写作的目的不能是为了赚钱。”
“为什么不能?”陈卫国追问。
水皮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般,腾地一下跳下床来。
他站在月光下,嘴唇儿有点儿白,有点儿抖:“一个作家必须拥有高尚的灵魂和……”
陈卫国打断水皮的话:“赚钱就不高尚了吗?那经济系是干什么用的?”
“那是为国家和集体赚钱的。”水皮毫不犹豫的回答。
陈卫国坐在床上,直勾勾的盯着气得嘴唇发紫的水皮:
“为国家和集体赚钱是高尚的。为自己赚钱就是低俗吗?你这思想是不是太陈旧了?”
“咳,我说两句。”看到陈卫国跟水皮剑拔弩张的样子,赵学民开口打圆场。
“我说说我的观点,固然,为了世界和国家的命运,以及某种思想而写作是伟大的。
但为了生存而写作也并无可厚非。
低俗还是高尚,其实还是要看他的作品,以及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
每个问题都有他的两面性,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态度。”
听到赵玄民开口这么说,陈卫国和水皮都觉得自己刚才有点激动。
毕竟刚刚相识,争吵还是不要太激烈为妙。
陈卫国躺回床上,盯着天花板自言自语道:
“我还是觉得小说不应该为了救赎这个世界而存在。”
赵学民听到陈卫国依旧不依不饶的嘀咕,赶紧说道:
“小说的娱乐性、思想性和文学性都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包括他们的占比。”
站在月光里的水皮脸色也没有刚刚那么激动了,不过他的右手食指还在不听话的抖。
忽然他转身回到自己的床边,在枕头旁拿起一个小本子。
大概是觉得床边有点暗,转身又回到月光下,一屁股坐在地上,刷刷刷的,在小本子上写了起来。
其他三人都瞪大眼睛看着水皮,满脸错愕。
这就是诗人吗?诗人的脑回路都跟常人不同吗?
上一辈子苏文天见过很多诗人,他们形形色色各有不同。
他觉得水皮身上的那种神经质,并非是诗人必备特质,而是隐隐的带点气质性问题。
看来以后跟水平相处,说话不能太糙。
赵学民倒是一个很理性的人,说话成熟而稳重,这大概跟他的年龄阅历有一定关系。
再结合他那劳模的大茶缸子,如果不出意外,此人必定前途无量。
陈卫国性格开朗人也单纯,带着七十年代典型二代特征。
不过并没有某些二代那种骄奢淫逸的高傲,这小子处好了绝对可以成为死党。
还有他说出的“救赎”两个字,让苏问天猛地想起一部电影经典——《肖申克的救赎》。
电影改编自大漂亮国一位作家的中篇小说。
在苏文天的记忆里,这部小说是1982年才在大漂亮国出版的。
收录《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合集《四季奇谭》在当年上市后夺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全球已翻译超过30种语言。
后来小说被拍成电影,更是风靡全球,成为几代人的经典。
这部作品讲的是一个叫安迪的银行家,遭人陷害,被当作杀害妻子和情人的凶手送进监狱。
安迪在狱中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救。
在忍受了多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越狱而出,重获自由。
这个故事和电影之所以能在八十九十年代的大漂亮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爆火,跟大时代的背景不无关系。
上个世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大小小的战争的冲击,西方世界几千年形成的信仰、道德等观念轰然崩塌。
人们开始对人的本性产生怀疑,迷失了未来的命运和前途,陷入焦虑、悲观和失望。
新一代作家们,开始用各种手段表现人的主观世界。
然而这些表现大多数陷入了虚无和绝望。
而主人公安迪,在绝望中始终保持一种冷静的心态,还有顽强的斗志。
靠着这一份异于常人的理智和坚持,终于获得自由,战胜了虚无和绝望。
这是主人公安迪的胜利,也是给大漂亮国和西方社会的一针兴奋剂。
迷茫的一代,在安迪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而此时的东方大国,也正从十年的动荡中走出来。
什么“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等,也无非都是对内心深层次世界的探索。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思想,在今天的东大也许会引起共鸣。
再加上,这个时候改开的大门,刚刚切开一条缝,人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与渴望。
外面的先进科技、生活理念与方式,甚至是吃穿住行,都会引起东大人们的极大兴趣。
《大西洋底来的人》这部小说的成功足以为证。
苏文天决定写一篇这样的小说。
当他下定决心的那一刻,《肖申克的救赎》那一幕幕经典桥段立刻在大脑中闪现。
当整个电影在大脑中播放一遍之后,苏文天觉得有一些内容需要做出改变。
包括背景、主人公,甚至是作品的名字。
他想将作品的名字定为——《疯人院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