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水运仪象台:破解辽国刺谜局
汴梁城的深秋,寒意渐浓。钦天监内,苏颂凝视着眼前的水运仪象台,眉头紧锁。这座耗费数年心血建成的巨型天文仪器,此刻却成了他心头的重担。
三日前,契丹使团突然来访,为首的耶律雄带着辽道宗的亲笔书信,声称要观摩大宋的天文奇观。苏颂深知,这看似友好的访问背后,必然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自澶渊之盟后,宋辽表面和平,暗地却从未停止过明争暗斗。
“大人,契丹使团明日便到。“助手韩公廉的声音打断了苏颂的思绪,“是否要提前做些准备?“
苏颂点点头,目光扫过水运仪象台的浑仪部分:“将观星仪器检查一遍,尤其是浑仪的转动装置。我总觉得这次契丹人来者不善。“
深夜,钦天监内灯火通明。苏颂独自留在观星阁,反复检查着浑仪的每一个部件。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浑仪顶部的风标上。这是用来测定风向和风速的装置,由一根细长的木杆和几片竹制风叶组成。
“风向...风速...“苏颂喃喃自语,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想起前些日子研读的伯努利原理——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界面上的压力会减小。这个理论虽然尚未完全成熟,但或许能派上用场。
他立即叫来韩公廉:“公廉,我们要对浑仪的风标进行改造。“
“改造?大人,距离契丹使团来访只剩不到十二个时辰了!“韩公廉惊讶地说。
“正是因为时间紧迫,我们更要抓紧。“苏颂解释道,“我想利用伯努利原理,让风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异常反应。如果我的推测没错,这或许能帮我们揭开契丹人的阴谋。“
在苏颂的指导下,韩公廉和几名工匠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在风标的竹叶边缘加装了极薄的金属刀片,并调整了风标与浑仪主体的连接结构。当风速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些金属刀片将以惊人的速度旋转,形成致命的“风刃“。
次日清晨,契丹使团准时抵达。耶律雄身着华丽的契丹服饰,身后跟着十几名随从,个个眼神锐利,透着一股肃杀之气。
“久仰苏大人之名,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耶律雄微笑着说,目光却在水运仪象台上四处游走。
苏颂客气地回应:“耶律大人过奖了。这水运仪象台乃是我大宋工匠智慧的结晶,集天文观测、历法推算、报时等功能于一体。“
说着,苏颂带领使团参观起来。当走到浑仪前时,耶律雄饶有兴趣地问:“这便是观星的主要仪器?“
“正是。“苏颂点头,“浑仪可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行轨迹,对于制定历法、预测天象至关重要。“
此时,一阵风吹过,浑仪顶部的风标开始缓缓转动。苏颂注意到,耶律雄的眼神突然变得专注,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大人,这风标看起来颇为精巧。“耶律雄装作不经意地说,“不知能否近距离观摩?“
“当然可以。“苏颂不动声色地说,示意韩公廉打开防护栏。
耶律雄带着两名随从走上前,仔细观察着风标。就在这时,一阵强风突然袭来,风标转速陡然加快。加装的金属刀片开始高速旋转,发出令人心悸的嗡嗡声。
“小心!“苏颂大喊一声。
几乎在同一时间,耶律雄的两名随从突然抽出暗藏的短刃,直扑苏颂。但他们没想到,高速旋转的金属刀片已经形成了一道致命的屏障。刀刃刚一靠近,就被锋利的刀片削断,飞溅的碎片划伤了两人的手臂。
混乱中,苏颂迅速按下隐藏的机关,浑仪的防护装置瞬间启动,将耶律雄等人困住。
“耶律大人,这就是你们的来意?“苏颂冷冷地说,“假借观摩之名,行暗杀之实。“
耶律雄脸色阴沉:“苏颂,你早就料到了?“
“从你们提出要观摩浑仪的那一刻,我就起了疑心。“苏颂说,“风标本是无害的观测装置,但我猜想,你们可能会利用它进行暗杀。所以我特意改造了风标,利用伯努利原理,让它在特定条件下成为防御武器。“
“好一个伯努利原理!“耶律雄咬牙切齿地说,“没想到我们精心策划的计划,竟毁于一个尚未成熟的理论。“
原来,契丹人得知苏颂在研究流体力学相关理论,推测他可能会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天文仪器上。他们计划利用观星的机会,靠近浑仪,启动暗藏的机关,用风标上的刀片刺杀苏颂。一旦这位大宋最杰出的科学家陨落,对宋朝的天文历法研究将是重大打击。
但他们没想到,苏颂早已看穿了他们的阴谋,并将计就计,反客为主。
“带走!“随着苏颂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士兵冲了进来,将耶律雄等人押走。
看着被带走的契丹刺客,韩公廉忍不住赞叹:“大人,您是如何想到用伯努利原理改造风标的?“
苏颂微微一笑:“科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发现真理,更在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和国家。这次契丹人的阴谋,反倒让我们验证了伯努利原理的实际应用。“
经过这次事件,苏颂对水运仪象台进行了全面改进,将更多科学原理融入其中,使其不仅是一座天文仪器,更成为了守护大宋的科技堡垒。而契丹使团的暗杀计划失败,也暂时遏制了辽国的野心,为两国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和平时期。
夜色再次降临汴梁城,苏颂站在水运仪象台前,望着浩瀚星空。他知道,科学与阴谋的较量永远不会停止,但只要心怀智慧与正义,就没有破解不了的谜题,没有战胜不了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