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合案例一

千亿白马股的陨落——康美药业财务造假始末

一、一代药王的衰落

(一)康美之美

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美药业”)是供销一体的大型中医药上市企业,市值超过千亿元,业务范围广,产业链完善,上至药材种植下到销售,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公司实际控制人为马兴田、许冬瑾夫妇。马兴田在1997年创办了公司,前期主要进行化学药物的生产销售。康美药业于2001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它以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产为主导,集药品生产、医疗器械营销于一体,是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产品供应广东省以及其他省份不少中医院使用,扎根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的康美药业,一度是普宁的一张“金名片”。然而就是这张“金名片”日后出现了极具轰动的造假事件,从红极一时的白马股跌落至退市边缘的“ST康美”。

(二)东窗事发

2018年10月15日,业内研究者自媒体“初善投资”一文《康美药业究竟有没有谎言?》质疑康美药业实施了财务造假,有媒体称康美药业存在“存贷双高”,存货占总资产比例过高,毛利率异常,远低于同行的研发支出等问题。本次的公开质疑财务造假在微信公众号、雪球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引发了投资者的热议,随后康美药业的股价连续多日跌停,蒸发了近90%的市值。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的风波愈演愈烈,此次事件引发了投资者和业内人士要求证监会调查康美的呼声,鉴于此次证券市场的风波,2018年12月28日,证监会对康美药业进行立案调查。2019年4月29日康美药业通过自查发布了《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并修改了14处财务数据,减少货币资金299.44亿元。2019年5月17日证监会通报调查结果,称康美药业披露的2016—2018年财务报告中存在重大虚报。调查结果显示:康美药业在2016——2018年披露的年度财务报告中分别虚增营业收入89.99亿元、100.32亿元、16.13亿元,其中在2018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中虚增营业收入84.84亿元;在2016年和2017年年度财务报告中分别虚增货币资金225.48亿元和299.44亿元,在2018年半年度财务报告中虚增货币资金高达361.88亿元。

(三)“罪与罚”

2019年8月1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下发了对康美药业的行政处罚和相关市场禁入的通告,证实了康美药业“会计差错”为“财务造假”,引得满城风雨的康美药业财务造假事件终于被证监会坐实。2020年5月13日,证监会发布对康美药业的处罚决定书,对康美药业罚款60万元并禁止进入市场,对主要负责人处以90万元罚款,对其他相关人员分别处以10万元~30万元罚款。由于审计失败,2021年2月18日证监会公布对康美药业第三方审计机构广州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正中珠江”)的处罚决定:没收业务收入1 425万元,并处以4 275万元罚款,合计处罚金额达5 700万元,这也创下了审计机构被罚之最。2021年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康美药业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集体诉讼案件做出一审判决,判令康美药业向5.2万名投资者承担24.59亿元的赔偿责任,正中珠江及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全部连带赔偿责任。在一审判决中包括了5名曾任或在职的独立董事,这5名独立董事因未勤勉尽责,需要承担连带责任,合计赔偿金额约3.69亿元。

二、造假手段——“四宗罪”

根据证监会对于康美药业将近5个月的调查,发现康美药业2016—2018年发布的财务报告中存在严重的虚假披露行为,库存商品、应收账款相较同行业居高不下、虚增货币资金近299亿元、几乎没有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伪造银行单据虚增货币资金

康美药业通过对银行单据进行舞弊来虚增货币资金,以弥补无中生有的利润和掩饰不翼而飞的关联资金,也就是说账面上显示的充足的货币资金,其实是无中生有的。通过虚增货币资金,该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并没有真正地变化,但是却凭空赚了一大笔利润。为了粉饰报表,该公司使用货币资金来达到资产虚假增加的目的,从而实现报表的平衡。其舞弊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伪造大额定期存单、银行对账单,从而虚增银行存款,2016—2018年,康美药业通过一系列违法手段虚增了近900亿元的货币资金。

(二)虚假记载固定资产等项目

此次证监会调查的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手段中主要还有虚假记载在建工程、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康美药业的非流动资产从2012—2016年的年报中整体上看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从2017年开始投资性房地产和在建工程项目开始激增,到2018年固定资产同比增长46.58%、在建工程同比增长74.07%、投资性房地产同比增长237.39%,公司在年报中对于激增的解释是工程项目的投入和项目完工的结转,大幅度的增长引起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的质疑。康美药业在2018年年报中新纳入的许多工程项目均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而其冒着被曝光的风险也坚持通过这些项目确认收入,从而达到虚增资产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账户中存在大量虚假的收入,这些收入没有办法实现借贷平衡,因此,企业不得不将那些还没有达标的36亿元资产虚增在账面上。最后经查实,在2018年财务报告中,康美药业将多个未完工的项目填写到了报表中,使得公司的固定资产增加了11.88亿元,在建工程增加了4.01亿元,投资性房地产增加了20.14亿元。

(三)伪造交易凭证虚增收入和利润

通过查阅康美药业的财务报告可以发现,2018年上半年,报表中显示的净利润为206.07亿元,然而分析现金流量表之后发现,经营活动只产生了106.46亿元的现金净流量,这表明康美药业只有0.52的净现比,即康美药业财务报表显示的200多亿元净利润中,有50%左右都不是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实现,这种现象使人们不得不质疑康美药业的收入和利润的真实性。舞弊案被爆出来之后,康美药业就承认自己曾经用伪造业务凭证的方式来对收入进行舞弊,另外为了实现利润的虚假增加,也没有对提供给关联方的88亿元资金计提坏账准备。康美药业为虚增资金采用的多种手段包括伪造银行存单、伪造增值税发票、将入账时间递延等。

(四)利用关联公司买卖自家的股票

内幕交易、恶意操控股价也是康美药业财务舞弊的手法之一。利用关联公司买卖本公司的股票,哄抬股价后卖出,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不利于证券市场的良好发展,对公司未来长久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使净资产增多,从而可以获得更多贷款的资格,扩大了融资资本。资本的增加和一定范围内负债率的增加,一方面可以扩大公司规模,另一方面可以继续在财务报表中虚增利润,这种恶性循环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违反了证券市场的相关规定。

三、“内忧外患”铤而走险

康美药业的财务舞弊有多重动因,首先,康美药业盲目扩张到多个领域,大量资金对外投资造成资金紧张,分散管理者精力,使其陷入困境,拖累主业;业绩下滑,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力下降,业绩萎缩。其次,资金短缺造成的融资压力,使得公司选择通过财务造假向投资者传递经营良好、业绩稳定的虚假信号,以实现自身持续融资。再次,康美药业的股权结构一直以来都属于股权结构集中的企业,这种结构虽然大大提升了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效率,但同时也容易滋生严重的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最后,控股股东的家族势力的盘踞、内部控制集体失效、造假成本低廉、审计机构失职都为这颗“明星”的陨落提供了发生的机会。

四、结束语

昔日的“千亿白马股”跌落神坛。总结起来,康美药业近25亿元巨额判罚的背后,是一个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石的资本有序生态的开启。在诡谲多变的资本市场,中小股东何去何从,如何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我们要反思事务所层面如何提升审计业务质量,以质量取胜,同时拓展非鉴证业务,避免长期依赖特定客户,进而因密切关系、自身利益影响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应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秉持质疑的态度,对可能引起舞弊、造假的情形时刻保持警觉,加强专业胜任能力。上市公司应完善和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消除财务造假的机会。相关组织机构也应提高违法成本和加强监管力度。

资料来源:1.中国证监会,王曙光,董洁.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基于审计失败的视角[J].财会通讯,2020(23):116-120;2.叶凡,叶钦华,黄世忠.存货舞弊的识别与应对:基于康美药业的案例分析[J].财务与会计,2021(13):48-52.

拓展性思考

1.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们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康美药业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等相关会计信息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吗?

2.前期差错是指由于没有运用或错误运用下列两种信息,而对前期财务报表造成省略或错报:①编制前期财务报告预期能够取得并加以考虑的可靠信息;②前期报告批准报出时能够取得的可靠信息。前期差错通常包括计算错误、应用会计政策错误、疏忽或曲解事实以及舞弊产生的影响等。财务造假则是指企业领导和财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做假账和编制虚假会计报表的行为。康美药业发布的“会计差错”为何被证监会判定为“财务造假”,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3.中国证监会拨开康美药业财务差错神秘的面纱,撕掉财务报表中华丽的数据,将此次事件定性为康美药业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地实施财务造假行为,康美药业出现了哪些财务的异常现象?如何识别出财务造假?

4.一家企业的荣辱兴败关系着方方面面的相关者,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造假事件给他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5.为了资本市场规范化发展,上市公司、第三方机构、证监会等各方主体应该如何杜绝此类情形的发生?


[1]天河公司是本书的案例公司,全称“天河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制造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