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2023年第二辑/总第十八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政治理论的历史性

我从三个层面来简单分析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第一,理论体系;第二,关键概念;第三,方法论。

就第一个层面理论体系来说,国际社会科学是两大理论体系:一个是社会中心主义;一个是国家中心主义。在理论体系意义上,所有的理论都是各自现代化经验的总结。比如说社会中心主义或者个人中心主义,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一套话语体系,包括起源论、天赋人权、法治、民主、自由等,是英国、美国现代化过程中商业集团推动的强调个人权利的一个理论体系。不同于英国、美国,德国甚至包括法国、日本,现代化的推动者是国家官僚制,因此产生的理论体系是国家中心主义,强调官僚制的作用。无论是社会中心主义还是国家中心主义,都不能解释中国的现代化,因为中国现代化的组织者是政党,政党把国家组织起来,因此我们提出了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二个层面,关键概念的历史性。我们所熟悉的一些概念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比如说民主,民主在文明形态上至少有三种类型的民主,在文明初期,民主是关于公共生活方式的一种界定。比如在中华文明当中,传统祠堂就是我们公共生活的发生地,伊斯兰文明的公共生活发生地是清真寺,西方民主的发生地是广场。我们熟悉的选举式民主、竞争性民主,在中世纪已经很成熟了。“冷战”以后,民主的概念被改造,流行于现行政治制度,被改造为普世性的概念体系。第一步是改造民主的概念,过去说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冷战”以后,民主被改造成民主就是选举、选举就是民主,这是熊彼特完成的。第二步是改造民主的性质,这个工作是罗伯特·达尔完成的。在他之前,谈的民主是阶级的民主,精英主义、社会主义这一类的民主,但是罗伯特·达尔在20世纪50年代把资本主义民主改造成为多元民主或者自由主义民主,这是性质的改造。第三步是合法性概念的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政治学当中保留了有效性的概念,置换的就是合法律性,把竞争性选举嵌入进去,就是说经过竞争性选举产生、有效执政的政府是有合法性的,从此以后,选举授权才有合法性,才有所谓的普世价值。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接受和熟悉的概念也是历史性的。

第三个层面就是方法论的历史性。无论是旧制度主义或者说社会科学讲的阶级分析,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接受比较多的美国政治学、理性选择主义,也是国家性很强的一个方法论,强调的是个人权利的理论化,说到底就是博弈论。

从理论体系到概念,再到方法论的历史性告诉我们了什么呢?中国走到今天,中华文明五千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非常重要的土壤。因此我们讲中国社会科学,有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本土的,到今天中国本土的东西越来越重要,某种意义上也是时代的产物。全球化以前还有全球化过程当中,我们追求的是普世性、世界性、世界主义,但是全球化本身没有带来共同性,反而出现越来越多的极端性认同政治、政治的部落化、返祖现象。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明相结合,也是全球化后受全球化冲击的一种政治思潮在学理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