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智库的中国观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欧洲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地区。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很多欧洲国家都表示出兴趣,有些国家已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但是也有几个老牌西欧大国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和实施提出质疑,并且借助其在欧盟的地位,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在欧洲的推进。欧盟委员会于2019年3月发布的《欧盟与中国:战略展望》对华政策文件中,甚至把中国定义为欧盟的“制度性竞争对手”。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欧洲的“中国观”及其演变过程。由于智库对当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内政外交政策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比如在美国,智库被称为该国“第四部门”,也是继立法、行政、司法、媒体之后的“第五种权力”。在欧美国家,智库往往充当学术界和决策团体、国家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不过,我们目前对欧洲智库的研究还十分不足。

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欧洲主流智库的“中国观”是什么,以及这些“中国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观”指对中国的认知、观点和评价,其相关文献主要分布在史学、文学、国际关系等领域,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学界除了使用“中国观”,还使用“中国形象”“中国印象”“中国意象”等词语表达。近年来,媒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逐渐增多,也包含少量公众调研。但在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的研究中,一方面以研究美国的“中国观”为最多,而关于欧洲的“中国观”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智库报告中的“中国观”研究更少,而关于欧洲智库的研究更是鲜见。对欧洲智库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很难将其归纳在某一学科领域,且既有研究主要是采用单一的内容分析或话语分析的方法,少有严谨的量化分析,尽管这些研究能够揭示研究报告呈现的数据特征或话语分析背后的研究意图,对于由表及里的逻辑呈现说服力相对不充分且缺乏系统性,更缺少从形象传播视角的深度解读。因此,首先,从选题上,本书聚焦目前文献中较少关注的欧洲智库的“中国观”研究,其次,具体研究上,本书包含三个创新点:1)不仅研究欧盟层面智库的“中国观”,而且同时研究西欧、北欧层面和中东欧层面主要智库的“中国观”,并进行比较研究,这种跨层面和跨区域的欧洲中国形象比较研究弥补了现有文献对中国海外形象研究的不足;2)与以往研究采用相对单一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借助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包括内容分析、修辞分析,以及语义网络分析,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欧盟和欧洲主要智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上本书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和拓展;3)本研究不仅分析欧洲智库的“中国观”,而且通过分析全面展现这些“中国观”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认知逻辑。

本书研究由九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梳理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欧关系的发展;第二章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对欧洲中国观进行溯源;第三章对智库进行界定,并讨论智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第四章阐述本研究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并解释研究对象的选择及其特点,包括欧盟层面、西欧北欧成员国层面以及中东欧层面有影响力的智库等;第五章至第七章分别从欧盟智库、西欧北欧智库和中东欧智库三个层面对其从2013年至2020年的中国观演变进行探讨和分析;第八章对这三个层面欧洲智库的中国观进行比较分析;第九章,总结欧洲智库中国观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有助于我们在大变局下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和加强中国在欧洲的国家形象建设。

本成果的出版得到外交部欧洲司中欧关系研究“指南针计划”的支持和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本书的完成还要感谢参与课题的研究生,特别是祝继昌、殷雪丹、崔杨臻、孙诗和张晓旭,他们对研究亦有贡献。

本书的初稿完成于2021年底,现在得以出版,也非常感谢郭晓鸿编辑的支持和帮助。

张莉

2023年12月

清华园